出他们的全部来支援自己的子弟兵。”
乌克兰的冬季当然冻不死乌克兰人,泥泞和寒冬真正的威胁是后勤运输困难。但是只要右岸乌克兰人民愿意支援乌克兰人组成的德国国防军,那么后勤补给的困难就会大大减轻了。
海德里希最后信心十足地说:“只要我们能在白俄罗斯取胜,并且做出进攻莫斯科的姿态,就能调动乌克兰之敌北上,再出动由乌克兰人组成的国防军,就一定能在右岸乌克兰取胜。”
如果苏联红军西南方面军司令员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铁木辛哥元帅听到海德里希的话,一定会嗤之以鼻的。因为他就是一个右岸乌克兰人,他出生在靠近罗马尼亚的敖德萨,但是他却百分之一万拥护苏联,拥护布尔什维克党。
对于他的那些不识好歹的同乡在利沃夫的殊死抵抗,他是感到非常痛心的,而且也充分认识到了在右岸乌克兰人中间,还存在着许多反动分子。
“书记同志,敌人很有可能会在不久之后攻入右岸乌克兰,我们必须做好准备,右岸乌克兰很可能会变天。”
灰溜溜回到基辅的铁木辛哥和西南方面军新任政委,同时也是乌克兰党Z央第二S记的米哈伊尔。阿列克谢耶维奇。布尔米什坚科说话的时候,声音沙哑而低沉。
“变不了天的!右岸乌克兰永远都属于苏维埃政权。”布尔米什坚科倒是显得很有信心。保卫右岸乌克兰的斗争对他而言也是意义非凡的,因为他是一位非常年轻的高级干部,今年只有40岁,和白俄罗斯的第一S记波诺马连科一样年轻。这样的年龄当上乌克兰的二号人物,前途自然不可限量。而且他现在还幸运的取代了乌克兰的第一S记赫鲁晓夫当上了西南方面军的军事委员。
赫鲁晓夫似乎很不走运,本来在利沃夫战役后,西方面军军事委员换人,该轮到赫鲁晓夫了。可是斯大林偏偏在这时候想起来要设立方向总司令部,伏罗希洛夫元帅当了西北方向总司令,搭档的是政Z局委员日丹诺夫。而布琼尼元帅则当了西南方向总司令,自然也要配个够资格的军事委员了,于是就把赫鲁晓夫从基辅调去和布琼尼搭档了。于是西南方面军军事委员就“幸运”地落到了年轻的布尔米什坚科身上。
“对了,西方军和白俄罗斯方面军现在都在准备保卫华沙、布列斯特、明斯克和斯摩棱斯克。我们西南方面军是不是要准备保卫基辅呢?”
铁木辛哥和布尔米什坚科聊了几句,突然话锋一转,提出了准备基辅保卫战的问题。
“保卫基辅?”布尔米什坚科愣了愣,“司令员同志,您在说什么呀?基辅距离利沃夫有500公里啊,敌人怎么可能打到基辅?而且现在已经是8月下旬了,10月份就是泥泞季节,11月就会入冬,基辅怎么可能有危险?”
布尔米什坚科说的也有道理,但是铁木辛哥总有点不大放心。他的西南方面军现在状态不好,从利沃夫撤下来后就士气低落。又调走了3个拥有大量机械化部队的精锐集团军,兵力也显得薄弱。
而且根据最高统帅部的命令,西南方面军的主要任务是监视利沃夫之敌,同时掩护白俄罗斯方向,并且防卫和罗马尼亚的边境,防止敌人从罗马尼亚入侵乌克兰。
也就是说西南方面军必须用不到90万人的军队,去同时完成3个非常艰巨的任务。
同时,他们的背后还存在极大的隐患——现在的右岸乌克兰到处都是潜伏的反G命分子,他们正蠢蠢欲动,预备在德军入侵时予以配合。而这些乌克兰反G命分子,也是布尔米什坚科不愿意大张旗鼓在基辅进行备战的原因。
因为在基辅备战就等于承认红军面临失败,这会大大鼓舞乌克兰的反G命分子(其实就是右岸乌克兰不明真相的群众了),说不定还会闹出点起义暴动什么的。要是闹大了,他这个乌克兰第二S记的脑袋也是说搬家就搬家的。实际上,他之所以可以年纪轻轻就当上乌克兰的第二S记并不是特别受斯大林的喜爱,而是因为乌克兰(指左岸乌克兰)是大清洗的重灾区,在乌克兰党Z央乌克兰族的高级干部都没有了,而为了维持民族自治的招牌,就轮到布尔米什坚科这样的年轻干部飞黄腾达了……(未完待续。)
第715章 大包围…大纵深()
“犀牛”原来就是一门“苦力炮”,谁拥有了它就注定要在战场上没日没夜的卖苦力了。
这是战后古斯塔夫。施瓦辛格少校对“犀牛”坦克歼击车的评价。在他看来,“犀牛”根本不是什么坦克歼击车,而是一门能打坦克能打步兵能打工事,如果把10毫米的钢铁顶盖拆掉说不定连飞机都能打的万能炮。
其实“犀牛”坦克歼击车上安装的88毫米Stuk36L/56型主炮就是从一门高射炮改进而来的。这门大炮和虎式坦克现在使用的88毫米KwK36L/56型主炮完全一样,只是装在坦克歼击车上,所以用了Stuk(突击加农炮)的名号。
实际上就是给一门虎式坦克的主炮配备了一定的装甲和4号坦克的地盘。现在4号坦克能去的地方它就能去,4号坦克打不了的目标它多半也能打掉。而且“犀牛”在设计的时候就特别考虑到和4号坦克的零部件通用性,所以能修4号坦克的坦克修理连也能修“犀牛”坦克歼击车,实在是一种价廉物美的机械化兵器。
因此装备了“犀牛”坦克歼击车的党卫军第5坦克歼击营很快就被拆成了零碎,分配给了党卫军第5装甲师下面的各个装甲战斗群。这些战斗群通常由一个坦克连、两个装甲掷弹兵连为核心,然后加上一个装甲侦察连、一个装甲工兵连和一些辅助单位,最后再加上几门(通常是6…8门)“犀牛”苦力炮所组成的。
所以施瓦辛格少校这个第5坦克歼击营的营长当了十来天,临到要上战场的时候,都没认全自己下面的排长,因为这些排长都在各个装甲战斗群里面呆着。
而施瓦辛格少校本人,也在8月25日,也就是昨天得到了一个属于他的“施瓦辛格营级战斗群”,而今天他就要指挥这个战斗群上阵去和苏联红军厮杀了。
轰轰轰……
隆隆的炮声传到了施瓦辛格少校耳边,那是第4装甲集团军所属的炮群在轰击当面苏军防线上的目标。等到炮击结束,施瓦辛格少校就要带领他的战斗群发起进攻了。
根据作战计划,进攻的初期应该是很顺利的。因为苏联红军在立陶宛当面采取的是大纵深防御,一线兵力不多,还是很容易突破的。
而党卫军第5装甲师因为作战经验丰富,而且掷弹兵和各辅助部队的编制都很大。所以就被第4装甲集团军的霍特上将派了个探路先锋的苦差事,分出6个营级战斗群(都有1000…1200人)向明斯克方向挺进,一边攻击一边寻找苏军的装甲集群。在和苏军装甲集群遭遇后,就准备苦战,等待后续的德国坦克海赶过来。
因为早就查明了苏军一线的兵力薄弱,因此炮击的时间也不长。仅仅轰击了90分钟就嘎然而止了。
“同志们注意,我是施瓦辛格少校,现在命令发动车辆。党卫军战士,前进!”
施瓦辛格少校是乘坐一辆半履带装甲指挥车进军的,在炮击停止后,他就立即命令早就摆出战斗队形的战斗群的全体车辆发动。然后就跃出了出发阵地,沿着榴弹炮和火箭炮开辟出来的路线,向着苏军阵地轰隆隆的压了过去。
……
“司令员同志,第29集团军报告,德国人的进攻开始了。”在明斯克的白俄罗斯方面军总司令部,红军白俄罗斯方面军参谋长利亚平少将用非常镇定的语气向司令员华西列夫斯基报告了刚刚收到的消息。
“好的,终于开始了。”华西列夫斯基也显得不慌不忙,因为这场进攻早就在最高统帅部的预料之中。否则预备方面军也不会被调到白俄罗斯还换上了白俄罗斯方面军的番号了。
而为了应对德军将要发起的攻击,白俄罗斯方面军的兵力在过去的半个月中一直再加强。
除了原有的第24、第25、第26、第27、第32、第33和突击第1集团军等7个集团军之外,还从西方面军获得了第37集团军、第9集团军、第4集团军、第28集团军等4个集团军,使得总兵力达到了11个集团军。
另外,白俄罗斯和斯摩棱斯克地区的内务部队也根据斯大林的指示组成了10个内卫师。明斯克、维捷布斯克、莫吉廖夫、戈梅利(都属于东白俄罗斯)、斯摩棱斯克等地还以军分区为骨干组建了12个民兵师。
如果再算上直属方面军司令部的炮兵、空军、后备部队以及其他一些单位。现在白俄罗斯方面军的总兵力已经超过了130万!在人数上和正与之交战的德国北方集团军群几乎不相上下。
而且,白俄罗斯方面军现在还拥有强大的装甲打击力量。第37集团军、第9集团军、第4集团军和第28集团军第4个从西方面军调集而来的集团军下属共有6个坦克军或机械化军。
此外,白俄罗斯方面军还拥有新组建的第1突击集团军,这是一个由2个坦克军和1个骑兵军组成的快速集团军。该集团军装备了大量的T…34/57坦克(每个坦克团都有一个营装备T…34/57,同时取消了KV系列坦克的编制),是白俄罗斯方面军手中的王牌。
不过拥有强大兵力的白俄罗斯方面军并没有把一百多万大军都摆在一线。而是采取了大纵深防御的战术,在第一线的兵力不多,采取以空间换防御的战术,将机械化部队分别集结于布列斯特、明斯克和斯摩棱斯克三地。其中的王牌部队突击第1集团军就摆在明斯克城外,因为苏联最高统帅部估计,明斯克就是德军北方集团军群最可能的主攻目标。
……
施瓦辛格少校现在正向明斯克挺进的途中,苏联人的判断不错,德国人的主攻目标就是白俄罗斯的首都。那里华沙…莫斯科铁路沿线上距离德军的后勤补给中心维尔纽斯最近的地方。从20年代起就是苏联的边防重镇,如果不拿下或是包围明斯克,古德里安和曼施坦因在未来的一两个月里面,肯定会整天提心吊胆过日子的。
“让犀牛炮开火!用高爆弹去轰炸那个村子!”
施瓦辛格战斗群在8月26日上午8点的时候遭遇到了苏军的抵抗,地点是在白俄罗斯的奥什米亚内境内,靠近立白边境(立陶宛和白俄罗斯)大约10公里,是一个由集体农庄居民点改建而成的据点。这里在1个小时前挨过猛烈的炮击,周围都是弹坑,居民点里面的房子仿佛也塌了大半。
不过守卫在这里的红军第254师的一个步兵连并没有撤退,而且还拒绝了一个老白男的劝降,还用狙击步枪把这个可怜的白胡子老头爆了头——其实这个老白男也命苦,他劝说的是由莫斯科地区内卫人员组成的部队,人家都可都是拿莫斯科户口的契卡战士,对GC主义事业忠诚着呢!
“轰轰轰……”
施瓦辛格少校一声令下,6门“苦力炮”立马就开始怒吼,把88mm口径炮弹非常精准的砸到了这个居民点外围红军的火力点上面。集体农庄的房子可不比大城市里面用钢筋混凝土堆起来的坚固建筑物,哪里挡得住88mm炮的轰击?没过多久就被轰成了一片废墟,然后装甲掷弹兵们一个冲锋,就把一百几十个被大炮轰得晕头转向的契卡战士变成了革命烈士或反G命分子。
不过拿莫斯科户口的契卡战士还是有不同于普通红军战士的觉悟。他们的连长临当俘虏之前还用电话向营部做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说,宣称遭到了一个拥有“重型坦克”的德军装甲团的猛攻,现在已经战斗到了最后一刻,绝大部分战士已经壮烈牺牲,弹药几乎耗尽,还活着的战士们也已经下定决心,要背着反坦克手榴弹德国坦克同归于尽!
“司令员同志,6个装甲团,也许是6个团级装甲集群。”第29集团军的参谋长茄拉廖夫上校在统计了前方通报的情况之后对集团军司令员什韦佐夫少将说,“而且全都拥有虎式重型坦克(由于德国人自己的宣传,苏联方面已经知道在华沙战场上让他们大吃苦头的重型坦克名叫虎式坦克)……看来第254师和第256师面对之敌是2…3个精锐的德国装甲师。”
“其他方向是有发现德国人的装甲部队吗?”什韦佐夫少将问。
他的第29集团军现在就在扮演炮灰角色,下属的第245、第252、第254、第256师沿着立白边境展开,拉开一道非常淡薄的防线。不求阻挡敌人的突破,但求查明敌人的主攻方向,同时迟滞德军进攻。
“没有发现大量是4号坦克和虎式坦克,只有3号突击炮和另外一种轻型突击炮(黄鼠狼2号)。”
什韦佐夫少将点了点头,说:“情况看来和预料的差不多,德国人的主攻方向果然是明斯克。”(未完待续。)
第716章 大包围…生命线()
“6个团级装甲集群,目前沿着维尔纽斯通往明斯克的几条道路齐头并进,已经打掉了我们十六个连级据点……攻击的相当犀利啊!”
8月26日夜晚,利亚平少将也相信有6个团级装甲集群在向明斯克挺进了。
因为在26日白天的战斗中,这6个“团级装甲集群”可以说是势如破竹。非常轻松的就扫清了红军第254师和第256师的16个步兵连守卫的据点,还向前推进了25…30公里。其中2个团级集群还从第256师师部和1个步兵团驻守的奥什米亚内市两侧突了过去,帮助跟随的步兵(党卫军第5装甲师的装甲掷弹兵)包围了该市。
“司令员同志,”利亚平少将对顶头上司华西列夫斯基说,“这6个团级装甲集群应该属于2个装甲师,多半是德国北方集团军群的尖刀!如果我们不想办法重创它们,德国人就会很快推进到明斯克城下了。”
“重创它们?”华西列夫斯基看地图上面6个齐头并进的大黑箭头,眉头皱了起来,“它们或许只是6个装甲师的先头部队。”
由于苏联空军现在已经失去了战场的大部分制空权,因此很难侦察到德军身后的情况。而且侦察部队和游击队的报告也五花八门。
有的说德军的车辆在公路和旷野上排出长队,一眼望不到边。
有的则说跟着这6个装甲集群背后的部队都是步行开进的步兵,同样数量惊人,队伍排到了天边。
“现在肯定不是反击的时候,”华西列夫斯基想了一会儿,笑道,“德国人仅仅推进了30公里,他们还没有远离自己的后方,我们还可以把他们放近点。放到莫洛杰奇诺或是扎斯拉夫尔再打也不迟。”
莫洛杰奇诺距离立白边境有一百零几公里,而扎斯拉夫尔在明斯克城外十几公里,距离立白边境则更远,超过了150公里。由于苏联人早就打定主意在白俄罗斯战场上打大纵深防御,因此尽可能对道路和桥梁进行了破坏(道路被破坏的问题不大,因为白俄罗斯是大平原,要绕过被破坏的区域不难,但是桥梁被炸毁还是挺麻烦的),这150公里的路并不好走。
而且红军还会在德军挺进的道路上设置据点,安排伏击,一路削弱德国人的力量,以便为最后的决战创造出更有利的条件。
“司令员同志,我们可以效法德国人在华沙战役中所采取的短促突击战术。”利亚平少将接着提出建议说,“我们不必追求给予敌人歼灭性的打击。6个齐头并进,而且彼此距离不远的德国团级装甲集群是很难歼灭的。但是我们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