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梦大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醉梦大唐- 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其实,圣人尚编有乐经一书,只是因后世遗失,所存者诗书礼易春秋五部,便称之为五经了。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说的是五经各有功用,对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各有所有。后世儒宗精心研磨,穷经皓首,五经之原典注疏传于今日者,可谓汗牛充栋。而其原典,也有诸多版本,如礼一分为三成周礼、仪礼和礼记三部,春秋一分为三,成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三部。这些历代发觉之原著和注疏,经过太宗朝大儒宗颜师古、孔颖达分别编成五经定本和五经正义两部,便是本朝儒学入门之锁钥了。”

    崔明和声音不高,一番话侃侃而谈,却说得方明十分惊讶。方明没想到的是,这个年纪不大的小娃娃还有这般学问,再看看身边的一群孩子,早都已经听得头晕脑胀、目瞪口呆了。

第55章 不多不少() 
“说的不错。虽然不能尽通,但也却是说出了荦荦大端。”方明捋着长髯点头,好奇地问道,“孩子。你来此以前,可曾入学跟着旁的先生学过?”

    “回老师傅,来到崔氏族学前,我没有跟过先生的。”崔明和说道。

    “噢?那这些东西,都是谁教给你的?”方明看着崔明和稚嫩清澈的眼神,觉得眼前这孩子与其他的相比,虽然穷苦更甚,但人又显得十分不同。

    “这些、这些都是我爹生前教给我的。”崔明和半晌默然,微微哽咽说道,“我想他的时候,就尝尝自己在心里一遍遍的背诵他教给我的话。想他的时候得多了,渐渐也就记得熟了。”

    “是这样。没想到还是个孝子。”方明在心里叹了一句,面上却不表露,仍是一副上了年纪的糊涂样子,“嗯”了一声算是答应,紧接着又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回方老师傅。我叫崔明和。”

    “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明和,明和。名字起的好,有气魄也有气象。”方明眯着的小眼睛弯成了一个月亮的形状,然后扫了一遍学舍里的孩子们,看着他们都用懵懂无知的眼神望着自己,显然没能听懂自己话中的意思,倒是崔明和在后面诚恳的点了点头。

    “啊。你坐吧。”方明示意崔明和坐下,轻轻咳了一声,接着崔明和先前的发言说道,“这五经嘛,简单地说就是五部书,诗、书、礼、易、春秋五部,这五部书是圣人孔子所传,圣人为什么要传这五部书呢?就是因为做人需要有立身之本,做事需要有处世之道,说的更大些,便是治国需要有方略经营。那么,什么才是立身之本、处世之道和经国大略呢?孔圣人在千余年前便通过这五部书,仔仔细细地全都记录下来了。我们说的读书,便是通过读这五经来学习圣人所传下来的教诲。大家知道了么?”

    “知道了。”学舍的孩子们异口同声的回答着。

    “好。既然知道了。你们每个人的书案前都有两本书,一本是叫做五经定本的,一本叫做五经正义的,这本五经正义么,你们可以先收起来,先来看五经定本一书。”方明见孩子们将书册纷纷展开,接着说道,“这本书里的内容便是五经了,而五经之首,当以诗经为第一。”

    方明说着说着便停了下来,原来他看见自己身前的一个胖乎乎的男孩儿正看抱着书看得起劲儿,可拿着的不是自己要求的五经定本一书,却恰好相反,翻开的是那本解释经义的五经正义中的一页,不但如此,还颠倒的将书拿倒了。

    “嗯?”方明站在这男孩儿的身边盯了一会儿,发现这孩子浑然不知,见方明在自己身边站了许久,眼睛溜溜的转着,仰头望着方明问道,“方师傅。怎么啦?”

    “你的书。拿错了。”方明摇摇头,看着着胖男孩穿的比其他孩子都要光鲜一些,眼神里也有些灵光,可终究不像是个读书人的样子,倒像是贩夫之家的精明,随后在走向别处。

    那胖男孩见方明停都不停的就走过去,也不以为意,扭了脑袋向后看,见崔明和抱着书看的兴味盎然,就故意摇头晃脑的朝崔明和眨眼睛。崔明和本来并未在意,只是读书之际默默记诵,稍一抬头时看见胖男孩在对自己做鬼脸。

    崔明和看了一眼刚从自己身边走过去的方明,微微摇头示意对方不要胡闹,只听方明说道,“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方明走到学舍的尽头,转身背着手往回走,胖男孩立时回转了身子,仍旧保持着方才读书的样子,仿佛听得津津有味,若有所思。

    “好。便由你来说说吧。你叫什么名字?”方明问胖男孩道。

    “老师傅。我叫姜锵锵。”胖男孩听见师傅问自己名字,欢喜的答道。

    “你姓姜?”方明环视了一下学舍,见两个站在门口的仆从听见姜锵锵说话,都各自迅捷的交换了一下眼神,知道有异于是问道,“这是崔氏的族学,你既然姓姜,怎么能够到这里来读书呢?”

    “是大伯把我弄进来的。花了好些银子呢,他、还有他。”姜锵锵指着门外两个仆从说道,“那都是我大伯打点过的,不然我还坐不到这里哩。”

    “你大伯是?”方明心中已经猜到了八九不离十。

    “就是刚才引着你来的那个人,崔府的大管家啊,姜伯龙,我爹叫姜仲虎。”胖男孩笑嘻嘻的说着,浑然不在意,身下的孩子见他敢和师傅这样说话,也都纷纷小声说着他的大胆。

    “我又没收伯父的钱,这事情和我说了,不怕我告诉崔家的人么?”方明问道,他见眼前这男孩儿年纪虽小,倒像是个小大人儿一般,说起话来头头是道,倒像是比普通的成人还成熟几分。

    “大伯说了。说方先生是有大学问的,和孔圣人一样。叫、叫那个什么,有叫无唤,对!就是有叫无唤。不会和咱们俗人一样到处扯舌头。”胖男孩说着哈哈一笑,也不知道是为自己想起来“有叫无唤”这个词而高兴,还是为方明不会拆穿自己不是崔姓的身份而高兴。

    方明听着“有叫无唤”这个词眉头一皱,知道必然是男孩无学,记得错了,虽然是阿谀之词,被他说出来倒有些刺耳,想着“有啊无啊的”,转念想起来必然是“有教无类”这个词,心下当即释然,可这孩子既然不姓“崔”而性“姜”,还真是有些棘手。

    沉吟许久,方明想着此前姜伯龙对自己说新来的崔姓孩子是三十七个,现在多了他一个侄子,那学舍里的孩子就应该是三十八人,而不是三十七个。心里想着,便挨个数了数学舍里的人数,可未料想到的是,人数竟然仍是三十七个,一个也不多,一个也不少。

第56章 课后之思() 
一天的课业结束,方明等着一众孩子从学舍里欢欢喜喜的跑出来,已经是黄昏时候了。他来教授孩子,本来也没带什么东西,经书典籍都是藏在自己的脑袋里的,边讲边说,边说边讲,俨然一派大宗师的挥洒自如。从学舍离开的时候,手上便也轻快地许多。

    学舍的具体位置是在整个崔氏庄园的北园,这北园又分成三个部分,最里面的是花园,稍外一些的是族塾,最外层的是一片林场。如果仔细分别三者,林场是距离庄园十分遥远一些的,并不算是庄园内部的一部分,而是园子外的崔氏产业。大片的林场不但完全供给了崔氏家族工程造作的所需木料,还能够通过四处经营、转卖各道,得到不错的收益,整个庄子上上下下一年的人吃马喂,林场便已经足够支撑起来。

    如今虽然已经是清河的深秋时节,但今年崔府上的事情似乎格外繁多,对关于全庄上下吃喝用度的林场采伐一事,好像显得并不是那么精心了。方明之所以这么想,是因为自己就住在林场东边不远的村子里,

    经历了几十年的人生风雨,看遍了大千世界的红尘浮动后,他终于在致士后选择回到了祖籍之地安居,图一个内心的平静安宁。其实,少年时候的方明也曾经满腔抱负,略带调侃和自诩向人说着,“明乎天下四方,所以名字叫方明”。可现在,他已经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了,身体虽然尚健,但“明乎天下四方”的雄心已然不再,只能辗转于书案之间,每日用些粗茶淡饭和清酒度日,怡然自得地“明乎方寸之间”了。

    从学舍走回村子的距离说远不远,说近不近,可对于上了年纪的方明来说,便有点十分费难了。学舍和花园与林场的位置不同,都是安置在庄园内部的。学舍在崔家花园的东边,或者说是一个镶嵌在花园里的明珠,其实,早些时候这里并没有族塾,这一点,从修葺一新的屋顶瓦片看来就可以知道,更何况,被聘请来到崔家教书之前,姜伯龙已经和自己详细说过这里的情况。

    “这些孩子虽然都是崔家的旁支,可有些确是连旁支都算不上。崔家将这些人都调来庄子上,给他们一个营生,管他们吃喝住用,说起来是周济同宗的大好事。可这事情越大,反倒让人觉得做的越隐秘。就连姜伯龙去拿着崔世烈的书信去聘请自己时,都含含糊糊的说的不那么清楚。”方明慢悠悠的走着,心里想到,“把这些孩子都团在一处,是为了他们能读书、识字,长大了能去长安、洛阳博一个功名。可是。”

    “崔家是几百年来的名门了。想要挑选几个族中人才去长安做官,那应该叫我去教几个或者一个可造之材,成算还能大些。像今日聚集了这么多孩子,被人佣书以来,那还真是头一遭了。”姜伯龙带给方明的聘礼格外隆重,但这不是让方明答允来庄上授书的第一原因,最主要的,是姜伯龙有崔世烈的书信在手上,崔世烈的信写的很是谦卑,尽管已经是堂堂清河崔氏宗族的族长,但信里还是处处对自己以晚辈自居,言辞恳切,谦恭自守,还时不时叫方明务必念在上一辈的交往上,来到庄上授课。

    “这个崔世烈有些意思。”方明颤颤巍巍的走着,一排排的工整崭新的学舍距离自己越来越远了,他的身影被黄昏中的暗淡的夕阳拉扯的长长的,仿佛有什么不愿意要他离开的东西,“‘遍育崔氏英杰,以报圣明天子。’话是说的漂亮,可他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那可就谁也不知道了。”

    “不过既然是说了遍育崔氏英杰,那姜伯龙的侄子是怎么混了进来的?”方明有些费解,姜伯龙并未和他提前说过此事,“要说是他瞒着崔世烈,暗自安排进来的,姜伯龙只怕不敢,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不过是读读书,纵然是在崔氏族塾里,又有什么了不起的了?姜伯龙好歹也是这庄上的管家,要给侄儿请一个上好的师傅,那也不是什么难事。”

    离开学舍越来越远,顺着石板小径一路向前,路便好走了许多,眼看就要到了进来庄子时的那个花园了,“嗯。是这里。”方明在心里自言自语着,心想自己还不算糊涂,以后不需要崔家庄子的仆人引着,也能自己找到来去学舍的路径了。

    其实,今日一早来学舍时,本来姜伯龙叫人准备了轿子,可方明坐了一会,进了庄子大门便执意不肯再坐,一来是花园属于崔庄内院,纵然崔世烈盛情邀请,自己也不好一味以长者高傲自居,端坐在轿子里穿梭无忌,二来他想着此行可能要在崔庄交上数年,人情冷暖难测,自己终不成坐上几年的轿子,三来时下轿走走,自己也好认得些许路,免得被人笑成是老糊涂了。

    “花园和族塾算是北园的内层,当是供崔氏大宗亲眷观赏游玩、接待宾客所用。这给孩子们上课的学舍设置在这里,显然不是随意安置的,至少从学舍的位置看来,崔世烈对这件事情十分上心,这一点,和他在信里说的一样,倒是假不了的。”方明站定脚步,眼见要走进来时花园的口径里,慢慢缓了口气,昂首向着四周环顾,“花草树木虽然凋谢了一片,但山石的布局仍是绝佳的,崔世烈园艺颇精,这园子都是自己布就。外人都传清河崔家入唐以来,官运衰微,几代没有出过庙堂上的大人物了。这话虽然不假,可是这般偌大的家业、威名,未必便不能有重振之时,单单从这假山布局的雄浑气势,便耸然间有一股傲气,了不得,了不得啊。”

    “只是他聚来的这三十多个孩子,大都是平平无奇的。纵然精心施教,未必能有结果。”方明摇头暗叹,“倒是那个叫崔明和的孩子不错,若是悉心栽培,将来或有所成。遍插柳枝,只成一株。不知道好事还是坏事啊。”他想着,见夕阳的光辉更加黯淡了些,便找准了路径,准备从花园的北边口子出庄,抬起脚来要走,听得身后有人追上来喊道,“方老先生,留步!方老先生留步!”

第57章 双儒救国() 
方明转身一看,来的不是别人,正是崔氏宗族庄园的管家姜伯龙,他看起来急匆匆的,身后不远处还紧紧地跟着一个四人抬的轿子。姜伯龙见方明回转了身子,脚下便稍稍放慢了了些,一边挥手招呼一边说道,“方老先生,如何走得这般快。且请稍等,稍等片刻。”

    方明看见姜伯龙身后一颠一颠的轿子,便知道这自然是来接自己的,见姜伯龙气喘吁吁地过来,笑道,“大管家何必费心,寒舍离着庄上不远,老夫自己走回去便是了。”

    “老先生身轻体健,可真是让人自愧不如了,这轿子是早先就备下的,不想老先生自己走回来了。这么晚了来请先生,不为别的,是我家主人想请老先生吃酒。”姜伯龙说这,用衣袖袖口擦了擦额头上的汗。

    “吃酒啊。”方明抬头看看天,见日头已经快要全都落山,唯独留着的一抹余晖搽在黛色山峦的峰线上,“吃了酒,老头儿可就回不了家了啊。”

    “老先生不必担心,庄上已经为先生备好了住处。就在学舍左近,也不怕耽搁了明日的课程。”姜伯龙笑道,见抬着轿子的几个汉子已经在身后站定,又说道,“主人白日里忙些事情,刚得了空便叫我留住先生一叙,老先生移尊赴邀,也算是帮小的一个忙了。”

    “呵。好,姜官家这样说时,老夫自然不得不去了。只是崔庄主一向忙碌,别因为老头儿耽误了事情才好。”方明笑道,见姜伯龙把轿子的帘子撩开,自己慢慢钻了进去。

    轿子一颠一颠的走了很久,抬轿子的四个汉子一言不发,只是偶尔听见姜伯龙指点路径的声音,方明虽然年纪大了些,但耳聪目明,听着姜伯龙不时的指路言语,也能在心里大概估量出学舍和所在地的距离,

    “没想到,崔家的庄园竟然发展的这般大了。”方明在心里感慨着,“这崔家的族长崔世烈,还是二十年前我与他父亲一同致士时见过一面,那时他在长安还有功名,现如今早就辞了官,也不知道变成个什么样子。他这次邀我来,不知道说上些什么,若只是闲谈叙旧,那也罢了,若是说到什么紧要处,老头儿就只好先装装糊涂了。”方明正想着,听见轿子外姜伯龙一声“停”,轿子便安安稳稳的落在地上,方明收束了心神,听见姜伯龙在轿帘外说了一句,“方老先生。咱们到了。”

    “好。”方明答应了一声,从帘子出来,抬眼便看见一块巨石屏风,姜伯龙挥了挥手,叫抬轿子的四个汉子退了下去,然后对方明说道,“方老先生,此处是内院会客的地方,老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