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嗍幕啊G嗍蘅赡魏危簿筒辉偎凳裁矗站渴亲约旱陌职郑荒苋套诺恪�
旋即,又是一年的春耕大忙时节了,今年的春耕不同于往年,人们耕耘在自己的责任田里,干得有滋有味,阮长发除了耕种自己的责任田还租种了别人的责任田,还饲养了一头水牛,春耕伊始,阮长发吆喝着自家的水牛,在他脸上早早地写下了丰收的喜悦。
学校放了农忙假,小超和文化一般子小朋友还不会插田,就帮着大人们到山上去采青。
采青,就是采那刚长出来的幼蕨做肥料,连根拨起,别看那小穗子似的坚硬的蕨蔸子,踩到水田里用不了几天就沤成了肥水。
采青是孩子们最爱的事,山上的莳田果正熟,指头大的一粒,比草莓还要好吃,还有酸溜溜的羊奶子,涩涩甜甜的茶果……
说起茶果也真怪怪的,别看碧绿碧绿的茶树林,一阵春风刮了过来,有些树枝头上就起了泡泡,开始紫红紫红的,像孩子们冻红的脸,过不了两天脱了皮就变得嫩白嫩白的,大的有水蜜桃个儿,脆脆的涩涩的又有丝丝儿甜。羊奶子,一串串的晶红晶红的可爱,就是太酸了点,孩子们吃起来把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线,还有算珠子,放到口里一嚼,像灌了紫药水,牙齿、舌头、嘴唇都染成了紫蓝紫蓝的,像动画里的妖魔。
孩子们到山上采青,先得美美的饱上一顿,那滋味才真叫滋味。采青常常会遇上雨,采着、采着……雨就下起来了,说下就下,山里找不到避雨的地方,情急之下,孩子们就钻进山沟里的刺丛下躲一躲,等雨过了后,孩子们从刺丛下钻出来,一个个都变成了小花猫,你望着我,我望着你,孩子们都乐了。
雨后的山蕨上挂满了水滴,不几下,孩子们的衣袖、裤管就被泼了个通透,不过,孩子们不觉得凉,干着活爽爽的。青采满了一担就用藤条捆着挑起回家,孩子们脚上的旧解放鞋里像安装了唧水筒似的一路上唧咕唧咕地射着水。
“小超,行呀!采了这么大的一担青,饿了吗?快吃饭,桌上的饭菜还热着呢。”回到家里,已是午后了,家里人都吃了饭,赵玉香正要收拾桌子,见小超采了一大担青回来,很高兴。小超把青撂到了屋前禾场里,先到灶房里舀了一盆热水洗了脸才去挑屋桌子上吃饭。赵玉香到禾场里又掂了掂小超扯的那担青,回头又表扬了小超几句,鼓励小超做事还要发狠些。
“小超呀,要发狠做事才有出息,晓得吗,好日子呀,不苦不得来呢!”赵玉香念叨着。赵玉香还时常跟小超说起小超外公发家的故事,她说:小超外公家里原来很穷,后来靠吃苦挑盐担子发起来的,家里置了田产。
在小超的家里,由于“儒耕文化”的影响,全家人总是忙忙碌碌的,难得过一天清闲的日子,除非是逢年过节了。一年的端午节再忙也得要好好过的,这一天吃粽子,洗药草澡成了一种风俗。赵玉香包粽子的手艺很不错,包得紧、包得好看。粽子包好后放到锅子里要蒸上好几个小时,看着锅子里热气腾腾的,粽子的清香早飘了出来,小超馋得直咽口水。“粽子吃得了不?”小超问赵玉香。
赵玉香走过来揭开锅子,先吹开热气再捏了捏还在蒸煮的粽子感觉还没熟,就告诉小超说:还得再蒸煮一会,等蒸软了才好吃。
端午节桌子上是要多做几道菜的,丝瓜正上新,赵玉香到蔬菜园里摘了几个回来,吩咐小超刨了皮。锅子里的粽子还在蒸煮着,蒸粽子是要时间的,火候没到蒸出来的粽子味道不行。大家等的干着急,三丰到灶房里来打探两次了。“还不能吃呀?”三丰伸着鼻子闻了又闻。粽子的香味的确诱人,今年包的粽子不同于往年,粽肉里加了芝麻和花生米的,香上加香。
终于可以吃粽子了,小超和三丰都围了过来,赵玉香先从锅子里抓了一个递给了小超,要小超尝一尝,自己也剥了一个,“嗯,可以了。”赵玉香咬了一口粽肉说。“咦!”三丰伸手抓了一个。
“嗯,好吃!”小超剥开粽子,看到黄晶晶的粽肉笑嘻嘻地咬了一口说。赵玉香把粽子一个个拣进了筐里,又从中拣了一个大的给小超,然后刷锅炒菜。三丰提了一串欢欢喜喜地到屋前禾场里,坐到树荫下有滋有味地吃了起来。阮长发到晌午边了,才哼着什么曲儿、歌儿的,扛着一把锄头慢悠悠地走了回来。他吃粽子是不会去闻粽子香、尝粽子味的,一个粽子到他手里两口就咽到了肚子里。
端午节、桌子上比平时要多上几道菜,有荤有素的。可是大家吃粽子都吃饱了,对桌上的饭菜一点胃口也没有。
下午,小超和三丰要去采药草。采药草比起扯鱼草来要有趣得多,可以田垄地里到处乱跑。赛龙舟要到县城里去看,乡里是看不到的,小超也只是听大人们讲起,还从来没有真正见到过。
端午节熬水洗澡用的药草有好几种,小超都认识,最易采得到的莫过于夏枯草了,只要到山坡上没种庄稼的荒地里都能采到;其次、是九荻秆,田埂坎上时有可见;最难采到的是藻蚂刺,偶尔碰到一丛那可要高兴死了的;还有香艾,是要自家种的,野外是采不到的,它与田埂上常见的臭艾不同,香艾很好闻,有浓浓的芳香。阮长发种了一小块地,端午节这天就把它割回,拿一、二根跟夏枯草、九荻秆、藻蚂刺一起熬水洗澡。余下的晾干做其它用,可以驱蚊。每年端午节洗了药草澡皮肤就不会发痒了。
过了端午节,天气就炎热了起来,塘里的水也温和了。夜边、小超、三丰就不用再在家里洗热水澡了,拿条澡帕到屋后山塘里打“扑嗵”,那滋味畅极了。
作者有话要说:
☆、第 26 章
端午后月余又要搞“双抢”了。“双抢”顾名思义就是抢收,抢插。其实还要抢晒,别看分明烈日当空,场上的稻谷晒得嘣嘣跳,可突然一片乌云飞来,说下就下,虽只短短的两分钟,可坏了场上的稻谷刚好淋了个透,大家都恨死了这种“双抢”时常见的雷阵雨,咒骂做贼雨。
“哦!贼雨来了!贼雨来了……”
中午,大家都在午休,只赵玉香一个人没睡,她站在晒谷场上像一名哨兵四面观望着,突然,她发现到西南天空上有一个云团慢慢逼了过来,赵玉香紧张地盯着,准备拉响警报,眼看那云团就要过河可又折回去了,赵玉香松了一口气。不料,东北角上一个云团迅即飞来,猝不及防,豆大的雨滴就打到了晒场上,起初是稀稀拉拉的几滴,随后是烟尘滚滚的瓢泼大雨,赵玉香赶紧拿起扫把急匆匆地一边扫场上的谷子,一边拼命地喊,“长发啊!把孩子们叫醒,快……赶快,赶快收谷!贼雨来啦!呵……呵!贼雨来啦!贼雨来啦……”
“轰隆隆”一声炸雷在小院上空炸响,把大家从熟睡中惊醒,忽又听见赵玉香急促的喊声,阮长发翻身下床,“啊!贼雨来啦,贼雨来啦!三丰、小超收谷!快快快!赶快!”阮长发边喊边拔腿跑向了晒谷场。三丰、小超随后赶到,三丰拿扫把,小超拿堆谷耙,大家争分夺秒,仿佛遭遇强敌进行一场生死较量。
很快,场里的谷子垛成了堆。跟着,雷阵雨的主力也逼了过来,大家丢下手里的扫把,堆谷耙,迅即往谷堆上盖溥膜纸。溥膜纸刚盖上,大雨也就劈头盖脑地落到了,密集的雨滴把溥膜纸打得紧紧地贴到了谷堆上,禾场里掀起了一个个水泡。
大家嘘了一口气,回到屋檐下,等待暴雨过后。拿起镰刀,挑起箩筐,又开始了下午的劳作。赵玉香扫干了禾场里积水,雷雨后的太阳更为猛烈,不一会子、禾场就干燥了,赵玉香掀开了谷堆上盖的薄膜纸,重新摊开了谷子。
傍晚,太阳刚落下山,无以穷尽的青蜓便活跃了起来,它们密密麻麻地在低空中飞来飞去。阮长发领着三丰和小超把割起的湿谷一担担挑到了禾场里,把晒干的燥谷用风车风了,风出的壮谷再挑进仓里,天空中的星星也就出来了。三丰约小超去塘里洗冷水澡,夏夜的水塘里很热闹,文化、青石他们都来了,大家往水塘里一跳,周身的燥热就都跑掉了。
阮长发搞责任制后在自家的挑屋后墙跟筑起了粮仓,每每粮食割了进来,他总是捧起要看了又看。
“咳,要是在旧社会呀!只有地主家才有粮仓呢。如今呀,我们普通人家也筑粮仓了,好嘛!”阮长发看着那金黄饱满的稻谷,心里就有说不尽的感慨和喜悦。
早稻谷割进了仓,插下去的晚稻一天一个样,用不了多久又将要收割晚稻了。阮长发喜爱粮食,但总不能把粮食老是堆在谷仓里呀?他得要把粮食卖掉,换成一扎扎票子存到银行里才是。然而、左邻右舍都是种粮人,卖谁呢?阮长发挑着一担稻谷去附近的集贸市场蹲了个半天,连问都没人问一声,只好又挑了回来。看着可爱的粮食,阮长发不觉伤了起来:种粮难,卖粮亦难。终于有一天,阮长发的一位在乡政府当干部的远房亲戚告诉了他一个消息,说他的粮食他可以帮助他卖到附近牛鞅岭国家粮食收购站,有多少卖多少,问题是平价,问他答不答应。阮长发一听高兴得连想都没想就满口答应了,“嗯!平价就平价,能帮我把粮食卖掉,那感激你了!”阮长发激动地说。
粮食有了买主,连日来纠在阮长发心头的疙瘩总算松展了。阮长发一回到家里就把这一消息告诉了赵玉香,“说起来呀,还是走了一点后门的呢。”阮长发兴冲冲地说着。赵玉香听了当然高兴。
“小超、三丰,起床了!今天要挑谷子去卖,早点起来了!”第二天天未亮,小超和三丰就被赵玉香喊了起来。小超揉着惺忪的眼睛跟三丰和阮长发一起摸着黑把稻谷从仓里先装进蛇皮袋里,再挑到马路边上等车子,大家打了五、六个来回,挑足了一车粮,东边天空方才一点点蒙蒙亮。
然后,全家人吃了早饭,去马路边等着雇来的手扶拖拉机开了过来,把粮食又一袋一袋装进车子里,三丰和赵玉香也就回去了,留下小超跟着阮长发押车。开手扶拖拉机的是村子里的运输专业户祝三,祝三是从搞起了运输专业户在村子里远远近近就出了名,全村老老少少都晓得有个活小子祝三。
“嘟嘟嘟”手扶拖拉机发动了,祝三神气地跨到驾驶坐上一掰,手扶拖拉机就走起来了。阮长发和小超父子俩坐在车斗里的谷袋上,一路摇晃着。手扶拖拉机从坑坑洼洼的乡村小马路开进了大马路,就加快了速度,一路扬起的灰尘老高老高老远老远的撒落了去,落在路旁的树叶上,村舍的瓦片上早已连成了黄色的一片粉沬。
车子一路嘟嘟嘟开到了国家牛鞅岭粮食收购站,祝三把车子停在了大门前,阮长发父子俩从车斗里爬了下来,他们的头发上、脸上、衣服上……全身都粘满了黄色的粉沬,不过,他们并不在意,莫说灰尘,就是泥巴也无大碍,反正习惯了的。
牛鞅岭粮食收购站是一座古老的青砖四合院,相传在旧社会是一户大地主的私家粮库,解放后收归了国有。
“哎呀!哎呀……”祝三还在拼命地拍打他头发上的灰尘,随着他的手到之处,一阵阵黄色的烟雾飘了出来。
祝三打掉了身上的灰尘,伸了伸腰子,又扯正了他身上那件时髦的棉布红色T恤,就朝粮站外树荫下乘凉去了。阮长发父子俩把稻谷卸了下来挑进了四合院中间的禾场里等待着验收。一会儿,一个中年男人走了出来,他手里拿着一个打气筒一样的东西,走过来把那东西往蛇皮袋里一插,然后抽出来转动了一下,他仔细察看了筒里的谷粒,发现磨碎了不少就对阮长发摇摇头说:
“老伯呀!你这稻谷润了点呢,还要再晒一个日头。”
“啊!”阮长发一听,木讷了起来,他不知道如何是好。
“今天有个好日头,你把稻谷就在这场里再晒一天吧,下午再过秤。”那中年男人招呼一声也就走了。
“他说稻谷怎么呀,润了一点?他手里那个家伙怎么能看出来呢?”小超好奇地问阮长发说。“那是个专门检验稻谷合不合格的东西,我也不知道怎么使的。他说要晒一晒,就晒吧。”阮长发说。
父子俩扫净了禾场,把稻谷从蛇皮袋里控了出来,在禾场里铺开了。那禾场很宽,稻谷铺得薄薄的,一会子,太阳升起来了,照着禾场里的稻谷金灿灿的一片。
阮长发一辈子没出过远门,尽管牛鞅岭粮站离家也不过十来里路,可在阮长发看来也如同异国他乡似的,他想走一走,看一看那里的风景,就吩咐小超留在禾场边守谷子。
牛鞅岭粮站只是一座老宅院,离城远得很,跟自己屋边的一户大地主宅院没有多少差别,周边除了一些农家院落没有别的去处,阮长发转游了一阵子也就回来了。中午,阮长发想去粮站门前的小饮食店买几个面包吃,可一摸口袋,完了,口袋里一分钱也没带。原想卖了稻谷就有钱了,没想到谷子潮了,他问小超怎么办?“怎么办?饿着呗。”小超回答说。
“今天反正没干活,省一餐也好。”阮长发灿灿地一笑,自我解嘲说。
过秤要把稻谷搬到楼上一个装有一口大木箱的磅秤上称,一次能称上好几百斤稻谷。到下午太阳离开禾场时,那中年男人到禾场边抓了一把稻谷拿着那个打气筒一样的东西又测了测,看他满意地点了点头,小超走过去问他用那东西怎么测的。那人告诉小超说,那东西跟碾米机原理一样的,把稻谷放到里面一磨,磨出来的米粒是完好的一粒,说明稻谷晒燥了,合格。如果磨出来的米粒碎了或成了粉子,那说明稻谷潮了。“哦,原来是怎么个东西。”小超理会了。
稻谷称过后,开了发票,阮长发拿着到财会室领取了现金。
阮长发第一次手里攥着这么多一沓钞票,他激动得双手抖了起来,颤巍巍的把钱塞进了一个自先准备好的小布口袋里,仔细锁好了袋口别到了腰间的裤带上,又放进了裤档里藏好。阮长发还不放心,每走一两步就隔着裤子要摸摸那装钱的小布口袋,生怕票子长了翅膀,稍不留神就飞了似的。
阮长发领着小超出了粮站,到马路边张望了一下子,他想搭车回家,可那时天色已晚,路上已经没有客车了。阮长发往前边走边回头张望,有时会有货车过来,阮长发伸手去邀,可是货车不理不采又开过去了。“唉,没有车子走路回吧,省上几毛钱车费也好。”阮长发回转头来对小超说。小超知道他没有发言权,阮长发说走路也就跟着走路。大约走了一半的路程,天色就乌洞洞地黑了,阮长发突然又紧张了起来,他担心裤兜里的钱被人抢了,当经过途中的一片树林时,什么东西在林子里窜动了一下,吓得阮长发大汗淋淋。他一手紧攥扁担,一手抓住钱袋,直到过了那片树林,望见路旁人家院里射出来的灯火,方才松了一口气。小超什么都没想,只管跟在父亲身后拼命地赶路,他早已累的要死,饿的要命了,在他心里,早点到家、早点吃饭、早点歇息才是最要紧的。
夜深了,赵玉香还没有睡,心里惦记着丈夫和儿子。终于听到门外的脚步声了,打开门一看,果然是阮长发跟小超回来了。
“长发,今天稻谷卖得怎么样?这么晚了才回来,和小超还饿着肚子吧?”
“咳!现在搞‘责任制’了,准种,说句心里话,当农民划得来,这一车就是好几百呢。”
阮长发卖了稻谷心里高兴,全然不在乎肚子饿不饿,他脸上堆满了笑容。
“嘿,谷子卖了,就好了。”赵玉香亦是满心欢喜地。说罢,准备去灶房里弄饭菜,被阮长发叫住了。
“弄饭菜?等一会再弄,你先把钱拿去缄了吧。”阮长发从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