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控制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心理控制术-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业脑ち稀K谏头锤兄啵剐妓桓觥胺冀淌健保╲oodoo,伏都教,一种主要在加勒比海国家尤其是海地流行的宗教——译者注)的诅咒。拉塞尔和他的女朋友都出生于西印度的一个小岛,在那里,无知者和信奉迷信的人都要信仰伏都教。他的家庭经济相当宽裕,受到过良好教养,而且是个大学生。

在勃然大怒时,女朋友便“诅咒”他。虽然他隐约觉得不舒服,但事后也没有想太多。

然而,一段时间之后,他觉得嘴唇里长出一个又小又硬的奇怪肿块,茫然之余.他想起了对方的诅咒。一位对“伏都教式”诅咒有所了解的朋友坚持认为,他嘴里的这个肿块是可怕的“非洲小虫”,它会慢慢吃掉他的所有精力和体力,还说不久前自己正在找它们呢。他从此食不甘味、夜不能寐。

第一次和拉塞尔先生交谈后几个星期、他又到办公室找我,于是我从他嘴里听到了这些情况。护士已经认不出他了,这也不奇怪。第一次拜访我时的拉塞尔先生是个让人过目不忘的年轻人,嘴唇稍大,整个人也很高大。他身高约6。4英尺,身材魁梧,有着运动员般的体格,言谈举止也都显示出内心的高贵,使他显得魅力四射。他皮肤上的毛孔似乎散发出动物身上才有的那种活力。

然而,此时坐在我办公桌对面的拉塞尔先生,似乎一下子老了至少20岁。他像老年人那样双手轻轻颤抖,眼眶和下巴深凹进去,体重至少减轻了30磅。外表的各种变化都表明了医学称之为“老化”(要是能找到一个好听的名字就好了)的过程。

在迅速检查他的嘴唇之后,我向拉塞尔先生保证说,我只用不到30分钟时间就可以去掉他嘴里的“非洲小虫”,然后我照着做了。曾经作为罪魁祸首的肿块原来不过是他手术后留下的疤痕组织。我割掉了它,拿在手里让他看。重要的是他看到了事实真相,并且不再怀疑。他长吁一口气,看上去似乎姿势和表情都立即发生了变化。

几周后,我收到拉塞尔先生写来的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信中还夹着他和新迎娶的新娘的一张合影。他回到了故乡,与青梅竹马的心上人结了婚。照片中的男士是那个最早的拉塞尔先生。拉塞尔先生再次于一夜之间返老还童。一个错误的信念曾经使他苍老20岁,而事实真相不仅让他从恐惧中解脱出来、恢复了信心,而且还真的使老化过程完全颠倒。

如果你像我一样见过拉塞尔先生一样(无论在我之前还是之后),请千万不要再对信念的力量怀有丝毫疑虑,因为作为一种事实加以接受的想法无论来源于何种渠道,都完全可以像催眠那样具有强大的威力。

每个人都在催眠中吗

毫不夸张地说,从某种程度讲,每个人都在催眠之中。催眠他们的,可能是从别人那里不加鉴别地接受的思想观点,也可能是他们反复向自己重申或者说服自己相信的想法。这些消极想法对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就像某个专业催眠师向催眠主体大脑灌输的消极想法所起的影响一样。你见过地地道道的催眠演示吗?如果没有,请让我描述由于催眠师暗示而产生的几个简单现象。催眠师告诉某个强壮的足球运动员,说此人的手被粘在桌子上,根本抬不起来。这不是个该足球运动员“试不试”的问题。他根本做不到。他既紧张,又想努力抬起,到最后,胳膊和肩膀上的肌肉鼓得像绷紧的绳子,但他的手仍然像长在桌子上一样。催眠师告诉一位举重冠军,说他无法把桌子上的铅笔拿起来。尽管正常情况下此人能将400磅重量举过头顶,此时他却真的无法举起一支铅笔。

让人奇怪的是,在这些例子中,催眠并没有弱化运动员的身体。他们的身体其实和平时一样强壮。但是,由于无法有意识地认识这一点,他们自己在与自己作对。一方面,他们企图通过主观努力抬起双手或拿起铅笔,实际上是在收缩举东西时要使用的那些肌肉;但另一方面,“你做不到”这一想法却使相反的肌肉在违背他们意志的情况下收缩。消极想法使他们自己击败自己;他们体现不出或用不上真正可用的力量。

另一位运动员则在测力计上测试握力,发现读数是100磅。无论怎样努力、怎样紧张,他都无法使测力计上的指针向100磅前挪一点。此时他的受到催眠,催眠师对他说,“你非常非常强壮,你有生以来从来没有这样有力过。你要比以前强壮很多。你自己都为你多么强壮感到惊讶。”他手部的握力此时再次测试。这一次,他轻而易举就把指针“逼”到了125磅刻度处。

同样很奇怪的是,催眠并没有给他的实际力量带来任何提升。催眠暗示所做的,就是战胜某个消极想法,而正是这一想法此前阻止他展示自己的全部力量。也就是说,这位运动员在处于清醒状态时,由于消极地认为自身握力只有100磅,所以给自己的力量施加了限制。催眠师只是解开了这道精神枷锁,使他能展示出自己的真正力量而已。这种催眠其实就是暂时“解除他的催眠状态”,把他从自己设定的自我信念中解放出来。

正如巴勃尔博士所言,当你在催眠期间看到如此神奇的事情发生时,很容易想当然地以为催眠师必定有某种魔力。口吃的人能够流利地说话;像漫画人物“卡斯帕”等胆小鬼那样胆怯、害羞、内向的人变得喜好交际、镇定自若、并能发表动人的演讲;在清醒时面对纸笔特别不善加法运算的孩子,竟然能在头脑中默算三位数的乘法。之所以发生这一切,皆是因为催眠师告诉他们有这个能力,并引导他们付诸实施、顺利完成。对旁观者来说,催眠师的话似乎有一种魔力。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其实,在遇到催眠师之前,做成这些事的力量和基本能力始终都存于催眠主体的内心,只不过催眠主体由于不知道自己身上有这种能力.从而无法运用它罢了。由于脑子里存有消极信念,他们将这种能力封闭了起来,抑制了它。由于认识不到这一点,他们陷入了自我催眠,认为自己无法完成这些事。与其说催眠师催眠了他们,倒不如说催眠师解除了他们的自我催眠更准确。

无论你是谁,你身上都具有某种能力和力量,使你能做自己为追求幸福和成功而想做的一切。

此时此刻,那种连你想都没有想过的力量就存在于你内心。而且只有当你改变自己的信念时,这种力量才开始为你所用。尽快将自己从“我做不到”、“我活得没有价值”、“我不值得那样”以及其他自我限制想法的催眠状态中解脱出来吧。

自卑情绪可以自我医治

至少有95%的人在某种程度上让自卑感影响了自己的人生,而对无数人来说,这种自卑感成了他们获得成功和幸福的严重障碍。

在这个地球上,每个人都在某些方面不如另一些人或另一个人。我心知肚明的是:我在高尔夫球场上打不过杰克·尼克劳斯;一脚把足球开出去时,不可能像美国足球联盟中的任何专业后卫球员那样直、那么远。这样的例子还能举出很多。即使以演讲家的身份出现在熙熙攘攘的听众面前,我也知道还有很多人在讲台上比我更优雅、更雄辩、更有魅力。我知道这一点,但这个事实并不能诱发出我内心的自卑感,从而影响我的生活,只是因为我不会不识时务地拿自己和他们比,不会觉得仅仅由于我在某些领域没有他们那样老到和娴熟就否定自己。我还知道,在某些领域,我遇到的每个人,从偏僻西部的牛仔到银行行长,都在某些方面比我优秀。但是,和前述一样,这些人无法像我那样擅长修复一张带有伤疤的脸,或者像我那样出色地做其他一些事情。而我敢保证他们也不会因为这一点就自惭形秽。

自卑感与其说源于事实和经历,不如说源于我们对事实所下的结论和对经历的评价。比方说,我打高尔夫球比不上杰克·尼克劳斯和阿诺德·帕尔,但这并不会使我低人一等。阿诺德·帕尔不会做手术,他在外科手术方面低我一等,但也不能表示他这个人就低我一等。这一切完全取决于我们采取什么标准、采用谁的标准来衡量自己。

使我们产生自卑感、影响我们生活的,并不是我们对技不如人的认识,而是对自卑的感觉。

自卑感的发生只有一个原因:我们自己判断自己;我们不以自身标准或普遍标准衡量自己,而是拿别人的标准来对号入座。这样做的时候,我们无一例外在任何情况下都只能“屈居第二”。但是,由于我们认为、相信、假定自己应当达到其他人的标准,所以当达不到时我们便觉得痛苦和平庸,并认定是自身出了问题。循着这种荒谬的推理过程,接下来自然就会得出这种结论,即:我们“没有那本事”,我们不值得享有成功和幸福,我们根本做不到完全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并为此觉得问心有愧。

之所以发生这一切,是因为我们听任自己受到一种完全错误想法的催眠。这种想法如“我应该像某某人那样”、“我必须成为某某人”。稍加分析,这些想法的错误性都很容易被识破,因为事实上,世上并没有适用于所有人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固定标准。组成“所有人”的是个体的人,而世上没有哪两个人完全一样。

新鼻子和新鞋子都无法确保成功

不妨想想围绕迈克尔·乔丹设计的那个著名广告计划,其口号是“我想成为迈克尔那样的人”。几乎没有哪个年轻人的身体条件足以复制迈克尔,乔丹那样的表现,即便他们同样拥有乔丹那样极为严格的纪律性、敬业精神、职业态度和永不言败的灵魂。如果这种广告计划的目的是无害的,只是为了推销运动鞋和运动服,那倒还好;如果对某些人来说,它能起到积极的激励作用,能成为奋发向上的动力,那倒也值得肯定。然而可悲的是,对另一些人而言,它唯一的作用就是树立了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理想,或者更糟的是,使一些年轻人从自我存在的中心漂移到自我存在的边界,而当他们发现一双新运动鞋产生的魔力,和手术刀造出的新鼻子产生的影响差不多时,就只能以失望而告终。

如果以更成熟、更睿智的眼光看待迈克尔本人和这一广告计划,我们就不会受到它的“反向催眠”,而是将其转化为动力,看成是过眼烟云,而是更加深入地分析那些造就乔丹成功最大原因的特质和行为,不是沉迷于追求天生而非凡的身体天赋。这种特质和行为可以存于一个人内心,你可以强化它,甚至模仿它。我们甚至可以说,一个生来身体条件就不如乔丹的篮球运动员,如果以乔丹为榜样,也可能在篮坛比肩乔丹甚至超越他的成就。

具有自卑情绪的人总是通过追求卓越而错上加错。她的感受产生于“我不如别人”这一错误前提。从这个错误前提出发,一个完整的“逻辑思维”和合理感受便得以建立。如果她由于自认为低人一等而感觉不佳,那么救治的良方就是使自己变得和所有人一样好,而真正感觉良好的唯一途径就是使自己高人一等。这种追求卓越的心理会给她带来更多苦恼,导致她更加灰心,有时候甚至会造成以前从未有过的神经衰弱。她变得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痛苦,而“越是努力地尝试”,痛苦就越深。

自卑和优越是同一枚硬币的两个对立面,治愈自卑感的途径在于认识到硬币本身就是人造出来的。

只有这几句话才是你的真理:

你并不低人一等;

你也不高人一等;

你不过就是“你”。

“你”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不应与任何其他人形成竞争,因为在这个地球上没有任何人和你一样、和你处在完全相同的水平线。你是一个个体,是独一无二的。你不“像”任何其他人,也永远不会“像”任何其他人。你不应该去和任何其他人相像,也不能指望其他人像你。

上帝并没有创造一个“标准”人,并通过某种方面给此人打上一个写有“这个人”的标签。他把每个人都创造成独一无二的个体,就像把每一片雪花都创造成独一无二的个体一样。

上帝造出矮个和高个,魁梧的人和小巧的人,瘦人和胖人,黑种人、黄种人、白种人、棕种人。他从来没有对某种尺寸、体形或肤色表现出偏爱。亚伯拉罕·林肯曾经说过:“上帝必定喜爱普通人,因为他创造了那么多普通人”。他说得不对。世上没有“普通人”——不存在标准化的普通模式。他应该说:“上帝必定喜爱不普通的人,因为他创造了那么多”。这样也许更接近事实。

自卑情绪和与其相伴的每况愈下的表现,在心理学实验室是可以相互转变的。你要做的事只有一件,就是设立一个“标准”或“平均值”,然后让你的实验对象相信他达不到这个标准或平均值。我在本书首版中介绍了一位心理学家,此人希望搞清自卑感对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哪些影响。他让学生们参加一整套例行测试。“但是随后他郑重宣布,那些‘普通人’只花了测试所要求时间的1/5就完成了任务。测试进行中,铃声响了,这表示‘普通人’所要求的时间已经到点。事实上,这时候一些最聪明的测试对象反而变得战战兢兢、不知所措,认为自己才是笨蛋。”(《你的头脑里有什么?》,《科学文摘》,1952年2月)

试假设一下。如果你对高尔夫无甚了解,第一次被人带到高尔夫球场,别人向你演示这项运动的基本技巧,并告诉你新选手的平均成绩是80杆。如果你相信这句话的正确性,那么在你打完第一轮高尔夫时,对其结果有什么感觉?

或者再假设,如果你对保险业知之甚少,但打算进军保险业,并且相信新加盟的保险代理人一开始每月酬金是2万美元。第一个月下来,你对收入的结果有何感受?第二个月呢?

还可以想想把自己和某种非常不公平的“田忌赛马”式标准对照,会带来什么危险。比如说,如果我拿自己图书作品的销售量与小说家汤姆·克兰西或斯蒂芬·金的相比,以此来衡量我作为一名作家的价值,那真是和龙王比宝了。

不要拿自己去与“他们的”标准比。你不是“他们”,所以永远赶不上他们的标准。同样,“他们”也不会拿你的标准去追求——他们也不该那样。

如果用心理控制技巧与你的自我意象交流,你的目标就不应该是觉得比别人高上一等,也不应老是觉得比别人逊色一筹,而应该是形成自己的独特人格,取得独一无二的成就。

怎样通过放松来解除催眠

肉体的放松在催眠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我们眼下怀有的信念,无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都是在毫不费力、不带紧张感、不经过意志磨炼的情况下形成的。我们的习惯,无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也都是通过同样的方式形成的。由此推断,我们必须运用同样的过程去形成新信念或新习惯,也就是说,要处于放松的状态下。

如果能每天坚持肉体放松练习,就能带来与之相伴的“精神放松”和“态度放松”,而后者是能使我们有意识地更好控制的自动机制。从本质上讲,在解除消极态度和消极反应模式对我们的催眠作用这个问题上,肉体的放松也具有强大作用。

心理控制训练(每天至少练习30分钟)

舒服地坐在一把椅子上,或者面朝上躺着。尽可能有意识地“放开”各种肌肉群,不要在它们上面使劲。再有意识地注意身体的各个部位,让它们也放松点。你会发现自己总能自发地放松到某个程度。你可以停止皱眉,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