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你尽管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儿子,你尽管说-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显然,情感的根本特征取决于年龄和个人气质等内因,随着孩子的长大,同伴的影响以及场合的规范等外因也会作用于孩子的情感特征。在本书中我要告诉大家的是,男孩往往受到太多外因的影响,以至于我们看到他们的情感呈现得非常单调。
向轻视男孩情感重要性的习俗挑战
研究表明,体会并表达情感而不是掩饰或者抑制情感是保证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例如,理查兹和格罗斯(2000)对表达和抑制情感的后果进行了比较分析,他们指出,持续地强迫自己掩饰愤怒、焦急、失望等情感会使得注意力分散并损害到推理能力。
另外还有两项研究评估了隐藏强烈的好坏情感所造成的生理影响。其中一项记录了隐藏情感引发心血管系统的明显变化,而这种变化在要求不隐藏情感的对比组成员身上则不存在(格罗斯和利文森 1997);在另外一项研究中,当要求被测试者极力隐藏自己的厌恶情绪时,也观察到了与以上情形类似的生理变化,接受测试的人在规定的情况下表现得不停地眨眼,而且交感神经系统活跃,同时身体(生理)活性降低,心率减慢(格罗斯和利文森 1993)。
研究结果对男孩意味着什么
研究认为,抑制和隐藏情感会影响思考、记忆和肌体健康,因此,当男孩有意使自己的情感“不外露”时,他们的身体正遭受着负面的影响。从生理角度来关注情感是很有意义的。应该特别指出,不是情感本身影响了思维和身体健康(斯伯克在《漫漫星空》中曾这样说),对睿智的思维和良好的身体健康形成阻碍的恰恰是在情感上“缺少表达”。
在过去10年中,情感表达和身体健康的关系已经在临床上受到关注(彭尼贝克 1995;1997),同样被关注的还有情感和包括焦虑、沮丧和行为古怪等现象在内的心理紊乱之间的联系(格罗斯和曼诺兹 1995)。这些研究结论不见得适用于“所有”男孩的情况,但至少促使我们去考虑阻碍情感表达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了解了抑制情感和认知能力以及健康之间的联系,尚有待于进一步探究抑制情感与在男孩中多发的像多动症、自闭症和自虐倾向之类的心理紊乱之间的关联。
结论
前不久,我遇见一位6岁的男孩,他在参加少年棒球联盟比赛被一次失误的投球击中了脸部,突如其来的伤害令他放声大哭,疼痛难忍之下,他跑向他的父亲。我看到他父亲把他搂在怀里轻声安抚着,仅仅几秒钟之后,男孩觉得“一切都好了”并止住了哭。当他父亲把他放在场边的运动员休息区时,男孩立刻跃跃欲试地想继续上场参加比赛,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看到他父亲抱起来轻摇他的时候,我深有感触。他没有听到这样的话:“拿出点男孩子样来,别哭”,“没事,根本就没受什么伤”,或“行了,回去继续比赛”,相反地,他得到了表达痛苦并获得安慰的机会。说到这里,我联想到在前来找我治疗的成年男人或男孩当中,许多人都不会哭诉也不会得到安慰,而习惯于把自己的感受深埋在心里。像8岁的鲍比,他告诉我:在他父亲去世的时候他甚至都没有哭……11岁的米切尔,他最要好的朋友为了让他理解什么是坚强一次次地把他摔倒在柏油地面上,直到严重受伤他也没有哭。
为什么说男孩的情感很重要(8)
如果说情感的目的之一是表达人的基本需求,那么重视这种表达的信号就是十分重要的,这种信号理所当然地需要向能够回应并提供帮助的人发出。男孩往往会在沟通方面出现问题,因为与女孩和成人一样,男孩也需要有恰当的方式表达并调节他的情感,但是对男孩来说,表达的原则却过于苛刻,甚至可以说,要求男孩必须遵守的表达情感的方式和原则是不公平甚至不人道的。
向轻视男孩情感重要性的习俗挑战,这就会和主流文化的主旨发生冲突。这场挑战反而使家长们感到忧虑,因为他们认为让儿子因为“阳刚之气”不足而被社会拒绝,意味着对儿子的故意伤害。他们担心,如果促进儿子的情感发展,孩子就会被同伴们视作懦弱、幼稚并且女孩子气。没有人能对他们的这种直觉给出科学的根据,因为:男孩的情感非常重要,家长要做的事还很多幸运的是,情感表达是一种很容易教会的技巧。家长以及所有成人应该懂得,要创造条件让那些能够感受和表达情感的孩子们多交流——当然也要懂得怎样帮助那些已经让情感“蒸发”了的、年龄稍大的男孩。
第二章
男孩面临的社会条件(1)
虽然规范男孩及其行为的老一套规矩依然盛行,但是在我们当中大多数人的内心中,这些过时的观念是非常荒谬的。
——威廉姆·波拉克 《真正的男孩》
以人性化的眼光看待男孩
我最近在当地一所小学放学的时候见到了一位二年级的男孩,他正和一群同学站在学校大门口,他一看到他父亲就飞跑过去,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地扑进爸爸的怀抱,孩子的渴望霎时间转化为喜悦。看到父子俩沉浸在幸福之中的样子,我相信他们经常这样子“打招呼”。
他们应该是没有受到我所说的同流规则的束缚的,同流规则歪曲了男子汉的概念,它要求男性不露声色,即使是正面的感情也不能表现出来。成年人往往忘记了男孩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们认识不到其实男孩和女孩在心理需求方面的一致性远大于差异性,形成这种一致性的根源就是,无论男孩也好女孩也罢,他们首先是活生生的人。
在本章中,我在阐明文化如何影响男孩的心理需求的同时,也将探讨男孩内心情感活动的本质规律,还将讨论家庭内外的成长环境对男孩的影响。首先关注的就是“同流规则”,这是左右男孩情感的主要外因条件。“同流规则”有两重含义:其一是指要求男孩遵守的形形色色的行为规范,另外也意味着作为规则它们又统治着男孩的内心世界。这两种含义都表明了男孩在主流文化的氛围中长大成人的困难之处。
面对很多的规则,我首先关心的是限制男孩体验和表达情感的那些。其他的也会加以探讨,但是限制体验和限制表达是两个突出的、备受关注的桎梏。本章还要讨论外因条件的力量和对“出格”(不像文化所默许的男子汉那样的)行为的惩罚以及男孩的性别特征。这一章的根本目的是要强调男孩表达情感的重要性,并且揭示了男孩的情感和行为是如何受社会条件影响的。
同流规则
“同流”也可以作为一个类别的隐喻,很贴切地代表了存在于男孩群体中的基本原则。这个词也代表了一类男孩,他们会忽然冲进厨房、书房、储藏室或车库,眼皮也不抬地打声招呼,旋即又跑得没影了,骑上单车或摩托,去破解电子游戏的下一关了。这个“同流”也可以是一群在学校或其他场合抱成一团的小男孩组成的一个小“帮派”,他们在情感表达方面互相之间很有影响力。这种“同流”体现了了生理方面和心理方面的一致性,它让男孩感到很有面子、有人缘和善于交际,而且有些刺激和乐趣,但是它也制约了男孩的自主体验。
像任何社会组织一样,“同流”也有有形或无形的标准。“同流规则”扭曲了男孩需要遵守的男子汉标准,男孩们很早就学会了用这些规则来评价别人和判定自己。威廉姆·波拉克 在他的划时代著作《真正的男孩》中,把类如这种的规则比喻为“男孩密码”;金德伦和汤普森(2000)在《抚养亚当的儿子》一书中则称其为“残酷的文化”,这些都是对这个规则本质的不同说法。怎么说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要正视它的存在。
虽然“同流规则”或许是让“同流”得以存在的粘合剂,但是了解并服从“同流规则”的男孩并不见得就是“同流”的成员。不管在不在“同流”中,男孩们都会认同这些规则,因为他们意识到了假如不服从规则会是什么样的后果……他们担心自己不是真正的男孩、不够“男子汉”、将来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
很神奇吧?男孩们并没有读过同一版本的“规则”,但是每人都知道“同流规则”是什么,这就是文化的效应,它在一代人与另一代人、一伙人与另一伙人之间流传着,而不需要一本具体形式的书来传播。男孩们之间的交往似乎很好地传授了男子汉的概念。这些规则的对错不能一言以蔽之,但是如果不假思索地奉为原则,将对男孩极为有害。
对“同流规则”的讨论是本书的主要任务,因为这些规则对男孩有严重的伤害性,特别是在情感表达方面。那么,这些规则具体地都有哪些呢?以下就是我从男孩和男人身上观察了解到的一些:
年幼的男孩:受伤也别哭;男孩和男孩一起玩;女孩都没出息;男孩要坚强;强壮有力才是真正的男孩;做事情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十岁左右的男孩:受伤也不能哭;除了比赛中得分之外任何时候都不要喜形于色;不要对他人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担心或拿不定主意时别让其他人看出来;什么事都要从容面对;和别的男孩的关系不要太亲近,以免被人误以为是同性恋(同性恋是丑恶的);千万不要显得女孩子气;女孩子应该是性感的;男孩子要坚强;能当运动员才是令人钦佩的男孩;做事情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要敢做敢当;对弱小或看不起的人可以嘲笑他;要笑对挫折;真心不可外露。
十三到十五岁的男孩:受伤也不能哭;不要喜形于色;不要对他人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担心或拿不定主意时别让其他人看出来;什么事都要从容面对;和别的男孩的关系不要太亲近,以免被人误以为是同性恋(同性恋是丑恶的);千万不要显得女孩子气;女孩子和女人都是祸水;可以讲一些黄色笑话或故事;能当运动员才是令人钦佩的男孩;做事情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男人应该占统治地位;要敢做敢当;对弱小或看不起的人可以嘲笑他;要笑对挫折;总是要摆出冷酷的样子;回答问话尽量简短(“哦?”“行!”“不!”);真心不可外露。
男孩面临的社会条件(2)
十六到十八岁的男孩:受伤也不能哭;不要喜形于色;不要对他人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担心或拿不定主意时别让其他人看出来;什么事都要从容面对;千万不要显得女孩子气;和别的男孩的关系不要太亲近,以免被人误以为是同性恋(同性恋是丑恶的);可以讲一些黄色笑话或故事,有性行为才会成为真正的男人;女孩子和女人都是祸水;能当运动员才是令人钦佩的男孩;做事情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世界是属于男人的;在这个世界上要拥有属于自己的称号;喝酒是很有气派的事;要敢做敢当;对弱小或看不起的人可以嘲笑他;要笑对挫折;总是要摆出冷酷的样子;要坚忍不拔;真心不可外露。
所有年龄段的男孩:不能对“同流规则”评头论足。
事实上,还有很多与此类似或大同小异的规则,以上这些是当今美国灌输给男孩的严格的男子汉概念的一部分,它深刻地影响了男孩的情感甚至各方面的生活。即使男孩或男人宣称自己不受这些死板的教条的约束,他们依然会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因为这些“同流规则”在男性头脑中太根深蒂固了,而且它们又是一环套一环的。它们也许可以稍稍变通一下,但是依然会归结到这样一条原则:男孩必须有所作为而又不能随心所欲。
男孩是怎样沦为“同流”的奴隶的
不幸的是,男孩们认为,违反这些规则比放弃它们更糟糕,被冷待或被称为胆小鬼、有毛病、“阴阳人”,这些可能的情况严重威胁着男孩在内心深处的根本自我定位。但是,我希望大家能找到真正的危险所在,思考一下男孩“遵守”所谓的规则将对他们的内心造成什么样的危害。
当这些“同流规则”深入到男孩的内心时,则不管他们是不是属于“同流”的一员,时刻都在这个规则的控制之下。当男孩认为不该把烦恼或喜悦与其他男孩分享时,他们也不会把自己的感受与别的人分享,包括对自己的家人也不说。身处“同流”中是这样,在“同流”以外也会时常被“同流规则”提醒着。男孩一旦听从了这些规则并随之关闭了自己的情感大门,那是极不健康的做法,并且从此会导致一些男孩使自己的情感“蒸发”掉。
与自身的性格和年龄无关,男孩都会从“同流”中认识到只有懦夫在受伤后才会“哭”;只有“女孩”才关心父母的离异,而且学会了不对任何人吐露情感。如果不接受情商教育,又缺少有关成年人的引导,男孩会一直秉持着这些规则直到长大成人。这些规则对男孩情感表达的严格约束作用或许就是男孩成为“同流”的奴隶的最可怕的例证。
男孩是输家
特伦斯·里尔(1997)描述了社会文化接纳男孩的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把他们掏空,去除掉他们的情感;第二步再把男性的特权意识灌输给他们。我觉得这种表述算是权威的,因为这是男人自己说的话,是出自一个“圈内的”对此有兴趣的人之口。这种不太人性的做法对男孩有极大的潜在威胁。剥夺一个人的自我感受并授予他另一种特权,这种办法是一个十分危险的处方。危险还在其次,让我更多地想到的是:男孩的宝贵的天性被人偷走了。
在我们的文化中,男孩的心理健康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男孩不能或不愿向任何人展现或分享他们的内心世界,这种情形会导致一系列的心理和生理健康问题。对成人的调查研究表明,限制情感表达会引发诸如沮丧、多病、人际关系紧张甚至精神错乱等严重后果(彭尼贝克 1995)。学术界普遍认为,正是由于试图隐藏自己的情感,男孩和男人们常常会做出许多不可思议的举动来。
旁观者清
在电影院 要了解男孩敏锐的感受能力是怎样失去的,最好的方式就是随时随地地观察他们。我曾经在一个周末观察到下面两件事,第一件事发生在一个星期六,我去看一场电影,电影的名字叫《西蒙的白桦树》,是从约翰·埃尔文的小说《为欧文·米尼祈祷》改编的。讲的是一个残疾男孩的故事,他是一个早产儿,个子出奇地小,一直到十五、六岁也只有3英尺高,影片着力渲染了他如何度过一段对正常男孩也很不容易的痛苦时光。
在影片开始后的15分钟内,每当残疾的西蒙出现在银幕上,有四个男孩(可看作是一个“同流”)总是夸张地大声发笑,或许是他们尽管看上去还是孩子,但声音已经像是成人的缘故,他们莫名其妙的笑声在剧场里听上去很刺耳。他们似乎在模仿某些电视连续剧的场景发出很做作的笑声,好像他们故意摆出一副男孩们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必须作出的虚假姿态:“当你觉得不舒服(处于弱势、悲伤、恐怖之中)时”就装作什么也没发生一样,把感受隐藏或伪装起来,只管放声大笑。这就是‘同流规则’”。
我注意观察了一下我的丈夫约翰,也证实了我的看法。是的,这些男孩的反常举动令他也有些不耐烦。全场观众都被电影所打动,而这几位少年却在竭力抵抗着真实的感受,别人只好耐着性子去体会电影中摄人心魄、催人泪下的场景。后来,我意识到这就是“同流”,在其中的个人的感受要服从集体的要求,这就是“同流”效应。
说实话,要不是离他们较远,我可能就要管管了,我不希望他们破坏我们全家体验西蒙的故事。时间一分钟一分钟地过去,我坐在那里想象着:我走近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