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阶段
高中阶段正是纠正男生在初中所形成的呆板的性别意识的时候,你在班里的做法能够对男生的这种角色意识起到强化、抵消或扭转的作用。
没有任何理由容忍高中的男生欺负或侮辱别人。要把班集体建设成不容许任何攻击行为的场所,包括讽刺挖苦一类的口头攻击。深入讲解依靠攻击行为来彰显自己不会为他建立起威信来,从而促使男生们寻求一种自信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能力和表达愤怒。教师在班上不要挖苦、奚落或使用带有威胁的手势(教师有时会无意识地这么做)。强迫别人的人不会受到尊重,也就谈不上比别人强不强了。
尽可能多地使用与感受和情感相关的言辞,像前边说到的那样回应男孩的情感,“你看上去很生气、自豪、忧伤、高兴、灰心,等等。”即使你教的课程表面上不带什么感情色彩,比如数学、物理,也要坚持这么说。学生都是很有心的,男生也不例外。在解决了复杂的代数方程问题或理解了极其艰涩的物理定律后,会带给人强烈的满足感,请及时表述一下这种感受。
写给成年人(4)
以上建议是普遍适用的,与学生的个人情况无关,家庭条件贫富、来自于城市还是农村、信奉哪种宗教、本土出生的还是移民,这些都没有关系。情感不分种族、不带偏见,情感是全人类共通的。
教师也可以通过与家长谈及学生的情感问题间接地帮助男孩的情感。教师能够把男孩情感重要性的概念传递给家长(或者给他们推荐一些书籍)。教师不仅是颇具影响力的角色模范,而且还能为学生在班里创造体验的机会。只有当这种体验让男生成为一个全面意义上的人,而不是毫无激情的机器人的时候,才真正地能让教师把各门课程教好。
校长的角色
由于校长只有在包括整肃校纪、颁发奖状等时候在内的极少机会中与学生直接接触,所以校长对学生的影响多半都是通过教师间接传递的。在这里我要讨论两种情况,一种是校长和学生的直接接触,这种接触当然是和学生的情感发展相关的;另一种是由校长倡导的校风,它支持了教师所做的帮助男孩自然地发展情感的努力。
校长面对男生时 校长应该对男生开口说话,一方面是为了体现校长的权威,更因为男性校长不仅是领导者的角色,也是一个男性角色的范例。所以,如果校长抛开了“同流规则”,很能引起男生的注意。
举个例子,假定有个男孩因为与人打架被带到了校长办公室,校长对他说:“如果我是你的话,我也会感觉到恐惧和愤怒……但是控制不住自己而去诉诸武力却是不可原谅的,靠武力解决问题不是个办法。”简单的几句话起到了两个作用:肯定了男孩的心理感受;同时推翻了“同流规则”。男孩非常需要从处在一定地位的人那里得到这种信息。
女性校长也可以而且必须给男生同样的信息。虽然男孩不会从生理意义上把她看作男性角色的楷模,但是他会把她视同有地位的“男性”角色。
另一种同样积极的发生在校长和男生之间的接触,就是当众颁发学习或体育的奖项所带来的正面情感。在其他同学钦羡的目光中,他的积极的心理感受得到彰显,所以说颁奖是支持男孩情感发展的一个机会。从表彰中获得的自豪和喜悦的感受不仅是一种本能,同时对男生及其家长都非常有教益。(正面的体验并不只是女孩子的专利。)
校长最大的影响 由校长所倡导的学校风气(或者说环境),对整个教职员工队伍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同时这种风气也明显地惠及到了学生。虽然校长不能强迫教师说话做事的方式,但他能在全体教工中营造一个尊重男生情感的氛围。这种尊重既需要校纪的约束,也有赖于男生与教师的互动。如果校长或明或暗地支持“同流规则”,那就不可避免地会把这些“规则”渗透进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而如果校长挑战并打破“同流规则”,必然为男生的人格和情感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
很久以前,我的一个朋友在一所学校里工作,这个学校的男教工经常对女教工的身材“打分”,校长也参与了这种大男子主义活动。可以想象这个学校有什么样的风气。虽然我的朋友在很多方面尊重并敬佩这位校长,但显然这位校长被“同流规则”深深地同化了。在这种情况下,校长成了遵守“同流规则”的典范。就曾有一位女教工对受到的性骚扰大为不满,并对校长提起了申诉。
校长的领导可以为学校带来良好的业务和道德风气(也可以相反)。在前边所讲的那所学校里,假如在校长受到申诉之前,有一位8年级的女生向校方控告一位同样在8年级的男生对她性骚扰,很可能不会有人把这当回事儿。
打破“同流规则”,促进男孩情感的健康发展,并不意味着要把学校变得“一团和气”,而是要创造一个让教师和学生都得到尊重的环境。创造这种氛围就不免会对“同流规则”发起挑战。发挥校长的领导作用,和全体男教师一起对“同流规则”发起挑战,而不再对它惟命是从是极其有意义的。(作为一个男人来说,在“同流规则”受到挑战的时候,会持两种态度之一:要么甚感宽慰;要么极力维护。)
让“同流规则”在学校里得到改良 不按“同流规则”行事,学校会是什么样子?校长能够让人们知道,男孩子完全不必遵循“同流规则”。最好的方式是在男生中推行一些替代规则,让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都明白:“男孩子就要有男孩子样”是对的(但是,用讲黄色笑话、性骚扰等方式把自己变得色迷迷的就完全不应该了);男孩子发发脾气也是可以的(但把发怒演变成暴力行为是不应该的);男孩也可以表现出恐惧或懦弱(但绝不应对此表现出嘲笑讥讽);做一名优秀的运动员很不错(但不可能每一次总是获胜者);男孩子表现出强烈的好胜心是正常的(但要明白不可能做到事事都全能);最后,欺负别人明显是不能被容忍的,它会给欺负人的一方和被欺负的一方都带来损害。
如果一所学校自上而下地充满了互相的尊重,男生在情感发展方面就能做得丝毫不亚于女生。在任何一所学校,校长(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的领导决定着起主导作用的是“同流规则”还是人性化的原则。
教练(体育教师)
教练对不同的男孩有不同的作用。这要看男孩是一名活跃在社区的业余运动员,还是一位学校运动队的尖子选手,或是一名参加奥林匹克或职业比赛的优秀选手。相应地,教练的类型也分热心人、技术指导、严父般的良师等等。越正式的运动员,越需要教练的专业指导、激励和严格训练。
写给成年人(5)
对所有男孩来说,不管是什么级别的运动员,运动员与教练的关系都有一些共同值得关注的地方。其中之一就是教练的水平问题。我对优秀的教练员的定义是这样的:能完美地运用体育运动的技术知识,并能以尊重人的方式去激励运动员,而从不羞辱自己的学生。在给男孩当教练的时候,假如你希望改变“同流规则”,那么靠尊重而不靠羞辱的手段是非常重要的。
体育运动和“同流规则”
运用“同流规则”似乎对教练很有诱惑,因为它主张的“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的态度看起来能赢得更多的胜利。事实上,在橄榄球、曲棍球、拳击和篮球等项目上,“同流规则”使身体攻击行为变得合法化了。竞技体育和普及性运动也在强化着“同流规则”(不吃苦就不会取得好成绩)。教练自己越信奉“同流规则”,他们就越强调体育项目中攻击性的一面。
在男孩和教练的关系中,“同流规则”还和另一个普遍现象联系在一起。体育被认为是达到男子汉气概的一条道路,所以教练从说话的内容到说话的语气,无不渗透着男子汉的概念,有意无意地让打破“同流规则”的男孩感到羞愧。看似无意的就是蔑视男孩的情感和心理需求,从而否定了男孩的自我体验。还有直接的方式就是对男孩使用带有羞辱意味的语言,说他太软弱、整个表现就“像个女孩子”等等。无论哪种方式,告知男孩不要在意自己的情感和心理需求的做法,都强调了一个概念,即男孩要做得更像是一架机器,人性是次要的。
在体育的过程当中,教练提倡不惜一切代价赢得比赛,这个观点很推崇“冷酷”的人生哲学。但是从男孩的角度来看,“冷酷”的态度意味着表情麻木、标新立异,或者在体验中摒除情感因素。如果没有人向男孩解释这样的态度只适用于比赛中,离开赛场就不被接受了;或告诉他比赛不是生活的全部,那么男孩就可能受到误导。
教练应该成为男孩学习的榜样
男教练的另一个明显的影响是男孩会把他视为性别角色的榜样,男孩会仔细观察、看样学样。如果你满嘴粗话,他就会认为说粗口是对的;如果你经常失态并咄咄逼人,男孩也会觉得这样是对的;如果你对女孩子不庄重,常用与性有关的方式说起女孩子,他们也会把这些看成是对的;如果你告诉他们必须不惜一切拿下比赛,他们也会为之奋斗。所有这些都是“同流规则”形形色色的表现。
考虑一些转换的方式 你也可以教会男孩一些不同于“同流规则”的、积极向上的东西。你可以讨论男孩的情感并利用他们的内心感受去激励他们;你还可以对比赛的对手表示出一定的尊重,不把他们仅仅看作是必须消灭的敌人(不妨碍你的队伍取胜);事实上,重点学校的优秀教练们懂得怎样调动情绪来激发运动员们的表现。这完全有别于“同流规则”,“同流规则”忽视情感,特别是恐惧心理。在体育活动中,显然存在着兼顾了恐惧、竞争、好胜等情感的方式,而不必把男孩变成不敢疼痛、甚至连饥渴感觉都没有的机器人。足够的关注明显好于漠视,不管是男教练还是女教练,都必须着力于重视男孩的情感,并让它发挥积极的作用。
医生的角色
正像大家所看到的,在过去几十年里,美国医生的角色发生了彻底的改变。(我记得直到上世纪60年代,还可以打电话叫医生来家里出诊。)现在已经很少能和医生有个人的、私密的交往了。出诊很少见了,门诊也变得很简短,这种医疗方面的变化改变了医患关系。尽管这样,当医生遇到一个男孩的时候,还是不能掉以轻心的。如果是男医生,与男孩生活中其他男性成年人(祖父、教师、教练)相仿,自动就成为了男性角色的榜样,因而使男医生马上对男孩的生活形成了影响(能够帮助挣脱“同流规则”的影响),特别有利于男孩的情感发展。
医生对于男孩的情感发展非常重要
内科和儿科医生可能是少有的能够了解男孩的卫生工作者(比牙科和皮肤科要好),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看心理医生会有一些名誉上的顾虑(特别是对男孩和男人来说),尽管全美国各地都有心理卫生机构。于是内科医生成了唯一可以承担心理健康检查的人。在第七章提到的“情感机能测定”可以作为全面评价男孩心理健康的参照。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有着重要的联系,行为医学和儿童心理工作者在诊治过程中都会考虑到这种关联。
如果前来找你就诊的男孩说自己浑身不舒服、胃疼、头疼、吃饭睡觉也不好、注意力不能集中,假如有这些症状之一,你就要问问他是否在什么事上感到焦虑、恐惧、悲伤、躁怒。我不能准确说出有多少青少年男孩把巨大的心理感触压抑在心底,但是这种抑制会导致一些生理症状,并随着情感表达能力的增强而得到缓解。这在那些经历了父母亲离婚或再婚的男孩身上极为常见,即使是父母亲正在酝酿离婚或再婚也会这样。
总之,对任何年龄阶段的男孩,无论是来找你看病还是来做例行的体检,我建议你都要对他做一次“心理体检”。如果发现男孩的情感有消失的危险或已经完全消失了,要鼓励男孩跟你说说心理感受,并督促其家长或监护人在家里也和他多谈谈心理感受方面的话题,建议他们读一点这方面的书或去做一下心理治疗,找学校里的心理辅导员或校外的心理诊所都可以。医生询问男孩的心理感受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使得不被重视的心理感受显现出了重要性,这或许意味着内科大夫的社会义务?
写给成年人(6)
宗教以及精神领导人的角色
几年前,我出席一个关于自我心理调节的研讨会。会上首先发言的是一位来自“全美原住民组织”的领导人,她动情地谈到了她的父亲,一位印第安部族首领,她的一个话题就是这位了不起的老人从来不为任何事情动怒。我坐在那里设想着某些情况,他一定偶然有过发怒的时候,因为毕竟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也许更准确地说,这位虔诚的女儿所要表达的是她从没有见过她父亲有过攻击性的行为。遗憾的是,各种各样的宗教都传达着同一个不准确的信息:愤怒是不该发生的(也就是说,愤怒和攻击性被混淆了)。当然,关于自我心理调节,我的观点是要重视愤怒所表达的信息。
宗教组织如何看待情感
正像上边例举的把愤怒和攻击行为混为一谈那样,情感往往被混淆。在某些特殊的宗教和信仰里,害怕或气愤的感觉意味着软弱或有罪孽。虽然信奉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或佛教的成年信徒可能理论上认可“人性的弱点”,但年轻的男孩们却笃信着宗教的说法。他们被告知害怕和发怒是有坏处的,还被告知所谓坏处就是软弱和罪孽,而且把这些观念不加区别地一股脑儿接受了下来。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男孩喜欢把一切都考虑到丁是丁卯是卯的程度,所以他一旦认为把心理感受表现出来就是罪过的话,对罪孽的害怕导致他干脆把心理感受完全抛到了一边,其效果和“同流规则”异曲同工。
宗教领导人能够在男孩的生活中发挥许多的作用。他们可以充当角色示范;他们可以用信念来引导男孩的心灵体会;他们可以在男孩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而且他们可以给男孩灌输一种精神。但是在男孩的情感方面,或许精神领袖可以发挥的最重要的作用是“帮助男孩实现健康、自然的情感与灵魂同步成长。”
把情感藏在身后 你可能注意到了,作为成年人的宗教领袖们常常把自己的自然需求和情感掩盖起来,以此来维护他们在尘世间的完美形象,抵御“不争气的”情感。为了在地球上显示得更加神圣,这些人一向忽视自己的情感,只好以一些有害的行为和嗜好当作满足人类自然需求的旁门左道。
我曾经接诊过一位26岁的小伙子,他是在一个相对保守的环境中长大的,信仰基督教。他在十七岁的时候迷恋上了色情读物,并且在从那时开始的几年里,他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其实,他把自己整个看成了一个软弱的有罪孽的人。
我们一起探究了在他开始阅读色情读物的时候他的正常的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他坦陈当时他正在为父母亲的离婚感到悲伤、愤怒和迷惘,而且在承受这些强烈的情感的时候,他没有对任何人说起过,他只被教导过要“超越”自己的情感并祈祷上帝的帮助。
我无意在此质疑祈祷的神奇功效,但是很明显,这个孩子当时需要的是地球人对他的现实情感的帮助,他正经历着一系列的痛苦。应该有人告诉他,上帝对祈祷者的回应包括一种重要的方式,那就是通过人来实施帮助。然而,却是迷恋色情读物看起来满足了这个小伙子不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