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几天,长富和长贵负责把秧田里上浮的秧苗插好,桃三爷开始捯饬打麦穗用的‘联架’,联架是一种脱麦工具,就是用竹条把七八根树枝并排编在一起,像个小筏子。筏子的一端做成轱辘状,轱辘套在一根四五米长的竹竿上。人们只需要握住竹竿由上向下翻动,顶端的轱辘就带动筏子拍下来,打在麦穗上。成熟的麦穗晒干了,麦壳脆脆的,筏子一拍,麦粒就脱下来了。
做好几把联架,桃三爷挑了一块最熟的麦田,开始割麦了。
割麦期间,鸡群又迎来它们的牢狱之灾。这群鸡太能吃,还到处拉屎脏地方,李氏很果断的把它们又圈起来。
邻近端午的天气,加上旱情严重,今年显得尤其炎热。割麦穗比插秧简单些,桃三爷家几乎全家出动,都戴着草帽顶着日头,挥着镰刀割着麦穗。
大宝和二宝割的很认真,割完一把麦穗扔到一旁的背篓里,还要检查一下是否有漏割的麦穗。孩子们还小,容易中暑,桃三爷不让他们在地里呆太久,他们割满一背篓,就自己背回家去,这样来回能歇一歇。
刘氏和张氏只负责割麦,男人们不仅要割麦穗还要负责往家里背,一大背篓麦穗压的紧紧的,男人们轻松的背上就走了。
三宝和四宝不能割也不能背,他们负责送水。两个小矮个提着水壶,戴着大草帽,像两朵移动的蘑菇。他们把水送到麦田里,看着爷奶爹娘叔叔婶婶都汗流浃背脸颊通红,赶紧倒水奉上,趁着大人喝水,他们又摘下大草帽帮忙扇风。
桃三爷乐呵呵的夸奖三宝和四宝是孝顺孩子,三宝和四宝扇的更起劲了。
割回家的麦穗都摊开在院坝里晒着,李氏不时用手里的竹耙子翻动麦穗,等到午饭后,麦穗晒得干干的,麦芒蓬蓬的。大人们都手握联架开始打麦穗了,一联架下去,碰的一声,蓬蓬的麦穗就被拍瘪下去,有麦粒飞溅出来。一轮下来,麦穗都被拍成软软的一层麦瓤,刘氏和张氏拿着竹耙子把麦瓤耙走,剩下的全都是麦粒,把麦粒扫到一边,再把麦瓤摊开继续拍打直到麦粒全部脱下。
家人人手多,很快把上午割的麦穗拍打完,院坝里晒得全是新脱出来的麦粒。一家人又出去割麦穗了。
往年割麦期间还担心下雨,麦子抢收不及时会长芽。今年天旱,倒是不用操心抢收和晾晒问题。这七八天时间,一直都是早晚割麦,中午打麦穗,等到麦穗割完,麦粒也差不多全部脱出来了。
这些脱好的麦粒并不能马上装进粮仓,除了晾干水分,还要清理麦壳麦芒和石子。这些活都是女人们的。孩子们每天戴着大草帽提着小篮子,到麦田里拾遗漏的麦穗。
等到孩子们拾完麦穗,男人们接着去麦田里割麦杆。
男人们把成捆的麦杆背回家,柴房太小,堆的都是树枝树干这类好柴火,像麦秆这样的柴火,不耐烧,还占地方。
桃三爷砍来竹子,破成竹条,把麦秆盘在一棵榆树周围。麦垛子越盘越大,越盘越高,桃三爷看了看麦垛大小,觉得合适了,就不再收麦秆,剩下的麦秆堆砌在麦田里,沤烂了做底肥。
村里到处都堆着麦秆垛子,孩子们在麦草里藏猫猫,或者从麦垛上往下跳。很多宝塔一样的麦垛,几天功夫就被孩子们玩散架了。
割麦期间,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端午节。
端午节是很传统很重要的节日,全村老小都被节日的气氛感染,暂时忘却了农忙的劳累。桃家村人过端午节不包粽子,而是蒸包子。
李氏一早就背个背篓全村晃悠,割上几捆艾草,摘几把花椒叶,折几枝柳叶桉,拔几丛香龙草就回家了。艾草分成小捆,正房东屋西屋门上各挂一捆。李氏把艾草、花椒叶、柳叶桉放到锅里熬成褐色的草药水,用棉布蘸着给孩子们擦身子。
大宝他们每年都要被李氏按住浑身擦一遍,最后还在每人头顶涂抹些雄黄。他们不喜欢这个味道,李氏说这个药水擦了不生痱不长疮,雄黄能驱虫蚁。
几个孩子扭捏着不擦澡,李氏就祭出杀手锏:“谁不擦,谁中午就别吃南瓜包子!”
“每年都这样!”孩子们抱怨着,为了中午这顿南瓜包子,必须忍受怪味药水的涂抹。
刘氏和张氏在菜地了摘了两个青绿色的大南瓜,这种水南瓜是水水脆脆的,可以炒菜吃,还有一种面南瓜是金黄色的,不适合炒菜,适合蒸着吃、做南瓜饼或者熬南瓜汤。
刘氏和面发面,端午节用的是纯纯的白面。
张氏熟练的把两个水南瓜洗净,挖掉里面淡黄色的内瓤,切成细丝,用盐腌着杀水。张氏拿过一个大盆,加入揉掉水分的南瓜丝和腊肉丁,再加葱姜盐和少许辣椒面,搅拌均匀放好。
刘氏擀皮很快,张氏包包子也不慢,很快一个褶皱均匀的大包子就成型了。
蒸笼里摆满了包子,一层一层架在蒸锅上。蒸锅里的水已经开了,蒸笼包裹在白白的蒸气里。
白白胖胖的南瓜包子像金字塔一样叠在盘子里,大人们吃的包子上浇着红红的辣椒油,孩子们吃原味的。
热热软软的包子一口咬开,嫩嫩的南瓜丝已经被蒸软成泥状,腊肉汁浸在南瓜泥里,浓香而不油腻,让人食欲大开,再裹上红红的辣椒油,更是美味无比。
桃三爷讲着端午节的由来,大宝问道:“爷,为什么我们不包粽子划龙舟?”
“臭小子,哪有那多大米糯米给你包粽子,你看那河小的能划龙舟吗?”桃三爷乐呵道。
“也是!”大宝点头。
“不管吃粽子还是蒸包子,只要咱们是真正用心在过这个节日就行了。”桃三爷说道,“等你们长大了,万一能吃上粽子划上龙舟,指不定还怀念着南瓜包子的味道!”
“南瓜包子最好吃了!”四宝腮鼓的高高的,嘟囔着。
“嗬嗬,臭小子!”桃三爷笑道。
第二十五章 祭天
更新时间2014…12…10 13:16:34 字数:2582
端午节短暂的休憩后,人们又开始忙着种玉米和高粱。
等到麦子晒干收拾干净装仓完毕,桃三爷笑眯眯的跟家人宣布,今年虽然天旱,麦子跟去年比并没有减产。这也归功于麦苗返青拔节和灌浆的时候,补足了水分,一份辛劳一份收获。没有什么能比庄稼人收获粮食更令人高兴的事。
桃三爷盘算了一下赋税和族粮的数量,心里也踏实多了。他吩咐李氏挑了些新麦子到磨坊磨了一袋子白面,做些藿香饼子献祭老天。
藿香饼和韭菜饼做法一样,只是多了一味藿香。
李氏去后院菜地里看了看几颗藿香的长势,茎差不多有大腿高了,叶片清翠鲜嫩。李氏摘了十多片藿香叶子,洗净砌末。
白面擀成桌子一样大的面皮,摸上油,撒上韭菜末、腊肉丁、蒜末和盐,还有最重要的藿香叶碎末,在把大面皮卷好、切段、收口、压成圆饼,小火慢慢炕熟。
孩子们被藿香饼的味道吸引到灶房,往常家里做韭菜饼,守着灶房也能吃上些饼渣渣,今天几个孩子守了半天,除了闻香咽口水,一个饼渣渣也没吃上。
李氏端着一簸箕藿香饼到前院,院坝中间摆着两条长板凳,李氏把簸箕放在长板凳上。桃三爷站在旁边,朝着藿香饼念念叨叨,庄稼人哪怕付出再多的辛劳和汗水,仍然感激老天赐予的收成,仍然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在享用新产的粮食前,要先献给老天享用。
仪式很简单,片刻之后,李氏就把藿香饼端到饭厅。
饭桌上,一家人满足的吃着辛劳换来的粮食。白面做的藿香饼很好吃,藿香独特的味道融合着腊肉汁比韭菜饼还要美味。
“这麦子收进粮仓,玉米红薯咋办?”桃三爷喃喃道:“红薯秧子老长了。”
“爹,咱们先把红薯垄刨好,等着雨水来了就栽红薯秧子。”长富道。
“哎,雨水在哪?地都干的裂缝了,割麦杆的时候又不是没看见!”桃三爷愁道。
长贵说:“大不了,我和大哥挑水灌,也要把红薯栽上。”
“河水都下去一半了,我看啦,再不降雨,啥都没收。”
“先吃饭吧!说这些影响胃口的干啥?”李氏朝着桃三爷道。
桃三爷不说话了,慢慢吃着手中的藿香饼。
午饭后,一家人都在家歇着,农忙了快一个月,这几天闲下来,都在家好好休整。
李氏和儿媳妇们在院角的梨子树下纳鞋底,大秦氏提着个小包袱过来。
“三嫂子纳鞋底呢!吃了吗?”大秦氏乐呵呵的走进院子。
刘氏赶忙搬出一个凳子给大秦氏。大秦氏也不客气,一屁股坐了下来。
“吃了,新麦子出来了,中午祭天做了顿白面饼子。”李氏纳着鞋底回到。
“我嫌麻烦就直接蒸的白面馒头祭天。”大秦氏笑道,她扭头四周看了看,又道:“咋没看见妞妞?”
刘氏正在给鞋面子绣花,抬头笑道:“五婶,妞妞跟小子们在屋里藏猫猫玩呢!”
大秦氏把手里的小包袱递给刘氏,笑眯眯的说道:“呐,我就说妞妞是个有福气的,这真还给她说中了,我那儿媳妇有了,哎哟喂,把我一家子喜的哟,赶紧做了两套衣服给妞妞。”
“哟,妞妞这丫头还真说中啦!”李氏也乐呵道,“这是喜事啊!”
李氏婆媳三个笑着道喜。
见大秦氏递过来的小包,刘氏客气的推拒:“五婶,只是这礼咱可不能收,长方媳妇有喜了,那也是她的福分到了,妞妞那小不丁的人,当初也是童言童趣的瞎说罢了,哪能为了这个收礼啊!”
大秦氏笑的合不拢嘴,不容置疑的把包袱放到刘氏腿上,“这也不是什么贵重大礼,就两套小孩衣服,再说,我这几年为这受了不少气,借妞妞吉言,现在气也顺了。”
刘氏再三道谢,才收下。
“要我说,这是药对了症。”李氏接着道。
“可不是,上个月你给的泡萝卜,酸酸脆脆她挺爱吃,咱也没注意,农忙期间看她精神不好,让她歇着也不肯,要不是吐了,我还真没想到这一茬。”大秦氏激动的说着,“我一问葵水,才知道一个月没来了。哎哟喂!把我乐的哟,赶紧通知我那娘家嫂子。我那嫂子问了情况又大老远去找那老中医,开了几副安胎的药。”
“这老中医也神了,人家脉都没摸,就把病给治了!”李氏啧啧道。
“那神医说了体寒也不易受孕,真是药对了症,感谢老天爷!”大秦氏感激的拜了拜。
李氏笑道:“我看啦你应该感谢那老神医!”
“那是肯定的,谢礼托我娘家嫂子已经带去了。”大秦氏眼神掩不住的笑意,“今年,咱家可算是双喜临门,大儿媳妇有了身孕,二儿子也定了日子,到时候少不得你们婆媳几个帮帮忙!”
“哎哟,那可真是双喜临门啊,长正的日子也定下了?定在啥时候?哪家的闺女?”李氏问道。
“冯家村冯老四的大闺女冯春花,跟咱村就隔个山头,那闺女是个好的,人老实又勤快,模样也不错”大秦氏说道。
“冯家村离的近,这冯老四家大闺女我也见过几次,是个勤快的。”李氏也点头。
“我也去冯家村打听过,是个好闺女,两家相看的时候,两孩子也乐意。咱这当娘的,也想给孩子找个心里乐意的,这日子才能过到一起去。”大秦氏笑着说。
“可不是,要是孩子心里不乐意,这过起日子来,心不往一块儿使,磕磕碰碰的,日子过得不安宁。”李氏赞同道。
“本来定在腊月里迎娶的,谁想到冯老四家大儿子也说了门好亲事,也定在腊月里,冯家就跟咱家商量了,两孩子都赶在腊月忙不过来,想把嫁闺女的日子提前,办完闺女的婚事再筹备儿子的。这不,定在十月初八了,正好不忙了,而且气温也低,宰猪杀鸡不怕坏!”大秦氏说道。
“十月初八这个日子好!”李氏赞道。
大秦氏满意的笑道:“互换了庚帖,两孩子八字相合,特意选了这个吉日。”
“你也是个有福的,闺女都嫁的好,儿子也都成了家,你就等着抱胖孙子吧!”李氏乐呵道。
“三嫂子,说实话,我看着你这一屋孙子孙女真是羡慕的紧啊!到如今我也圆满啦!最近乐的我和老头子天天睡不着觉,恨不得马上就能抱上大孙子!”大秦氏眼睛红了起来,她掏出帕子边抹眼泪边说道:“你看我这不争气的眼睛,被人说长道短的时候,硬是不出一滴泪,现在正经该高兴的时候,它偏偏不争气。”
“嗬嗬!这是喜泪,喜泪流出来对身体好!”李氏说道。
“我那大儿媳妇从小跟长方感情好,表哥表哥喊的亲,当初也是看两孩子都乐意,就成全了。咱长方对媳妇那可是真是贴心贴肝的,如今长方媳妇也有孕了,我这当娘的也放心了!”大秦氏说道。
“别想太多,这过日子,谁也不知道以后是啥样子的,只能好好的过一天是一天,把每一天都过踏实了,这一辈子也不算白过!”李氏说道。
大秦氏点点头,想起锅里还炖着鸡呢,赶紧起身道:“三嫂子,我得赶紧回去了,锅里还炖着鸡呢,给儿媳妇补身子的。”
“那你赶紧回去吧!前三个月小心伺候着!”李氏也不留。
第二十六章 干豇豆
更新时间2014…12…11 9:52:17 字数:2307
大秦氏走了两步想起什么来,又转身道:“差点忘记了,三嫂子,我家没有公鸡,想孵些小鸡养着,可是没有公鸡蛋,你家有没有公鸡蛋给我换些。”
“有,正好我也打算孵些小鸡,鸡圈里两只母鸡都开始抱窝了,你先回去忙,我这边挑好了,给你送来!”李氏道。
“那就有劳三嫂子了!”大秦氏说完,就小跑着回家去了。
李氏和大秦氏聊得起劲,刘氏和张氏坐一旁一边听着一边纳鞋底,并没有插言。这会儿大秦氏走了,张氏才问道:“娘,咱家都十几只鸡了,咋还要孵小鸡?今年天旱,粮食贵,草都干死了,吃啥?”
“就是想着天旱,粮食精贵,我才想多养点鸡卖些银钱。”李氏说道。
“那吃啥?”张氏不解。
“我和你爹商量了一下,咱院后不是有片竹林吗?靠山阴凉又潮湿,咱把竹林圈起来,把鸡养竹林里。”李氏道,“竹林里落着厚厚的一层竹叶,长年累月的滋生多少虫子啊,咱鸡放进去差不了!”
张氏想了想也觉得可行。
李氏看了看天时,起身放下鞋底,说是去河边菜地摘些豆角黄瓜。
刘氏说道:“娘,地里四季豆豇豆正当季,咱晒些干豆角吧!”
李氏点头道:“去背个大背篓上,地里四季豆豇豆挂满架了,咱去摘回来晒干豇豆。”刘氏放下手里的鞋底,去后院取来大背篓。张氏也提着篮子跟上,婆媳三人往河边菜地去了。
菜地里藤架上垂挂着长长的豇豆,淡青色如细绳一样随风晃悠。婆媳三人摘完整片豇豆架和四季豆藤架,大背篓已经装满了,刘氏道:“娘,我先背回去。”
李氏说:“恩,你先回,我和长贵媳妇摘些黄瓜就回来。”
刘氏背着豆角回了,李氏和张氏又到了黄瓜地。
藤架上挂着青白色顶花带刺的黄瓜,这种本地黄瓜只有尺长像小孩手臂粗细,水分足味道也清爽,最让庄稼人喜欢的是,这种黄瓜产量高。
张氏手里的篮子已经装满了,李氏说:“看样子摘不完,中午饭后,我再来一趟。”
张氏点头,这一篮子黄瓜着实很沉,俗话说‘宁背千斤;不提四两’,张氏手臂越来越酸,李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