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想了想,点点头,拿起手边的铅笔,慢条斯理地在纸上写下长串名字,边说:「不一定统统请来。先通知这些人来开会,加上在京的政治局委员。」
周恩来接过名单,看着那一长串熟悉的名字:「东北局,高岗、李富春;华北局,聂荣臻、薄一波;华东局,陈毅、粟裕;中南局,林彪、罗荣桓;西南局,刘伯承、邓小平;西北局,习仲勋。」
周恩来的目光停留在名单的末尾:「西北局只有政委习仲勋,而没有司令员彭德怀。彭德怀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副总司令,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周恩来犹豫了一下,才问:「主席,是不是把彭老总的名字给漏下了?」
毛泽东胸有成竹地微笑着:「彭大将军如何漏得下?是颗难剃的头嚒。去年十月一日开国大典阅兵,也没有通知他来,代表一野的是贺龙。他和贺龙一直关系不妙,简直不能共事。大阅兵后只好把贺龙安排到西南军区去任司令员。还是邓小平能容人,懂得团结、尊重同志。这回,我也是担心他一来开会,就带头放炮,抬杠顶牛,再跟有的人一唱一合,事情就不好办罗。所以打算慢一步通知他好些。」
周恩来心里有数,毛泽东指的那个「有的人」是任弼时。任弼时是四月下旬从莫斯科回到北京的。在莫斯科疗养半年,病情已有好转,身体虽然虚弱,却不肯继续休息,中央只得批准他每天工作四小时。他依然那幺勤勉、认真,在书记处会议上,照样敢于发表与毛泽东相左的意见。
毛泽东说:「恩来,名单就交给你了,先跟总司令、少奇、弼时他们通个气,再以军委名义发电报,通知各大区负责人安排好各自的工作,九月中旬到京,二十日开会。这之前,我们中央书记处还要召开扩大会,专门研究朝鲜战局。恩来啊,如果我们公开出兵,以什幺名义为好?」
周恩来答:「当然应由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公开通电邀请,请求我们以军事手段支持他们的保家卫国、反抗侵略的正义战争。」
毛泽东摇摇头:「不对,我们的大军还是要秘密入朝,天兵天将先打它几个大胜战,到战场上去公开身份。我是指给我们的出国部队取个名字,而不要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名义。」
周恩来说:「我明白主席的意思了。前不久黄炎培老先生和我私下交谈,说我们如果公开出兵,可以用中国人民志愿军这个名义……。」
毛泽东抬高了声音,手掌在沙发扶手上一拍:「好!这个名字好,就叫中国人民志愿军!你看,由谁来挂帅出征好?」
周恩来谦逊地笑着:「我们各路大军将帅的情况,孰优孰劣,主席比我看得更清楚埃到时候主席登高一呼,应者如云罗。」
毛泽东面露不悦:「恩来,我是想请你先给参谋参谋,不是要你讲客气话。」
周恩来这才又盯住手上的名单,认真想了想,之后提出四个名字来:「林彪、邓小平、彭德怀、粟裕。」
毛泽东说:「老彭先不予考虑,让他留在大西北党政军一把抓吧。西北为王,顶多做个左宗棠。为什幺不提东北王高岗?」
周恩来知道毛泽东对自己的湘潭老乡彭德怀大将军成见很深,心里很有些感叹。彭老总是个大忠臣和大功臣,只因喜欢直来直去,不好吹吹拍拍,头上生角、身上有剌似的,令到主席对他敬鬼神而远之了。便说:「高岗同志当然是位帅才。我的考虑是,东北地区实为我军和朝鲜人民军的战略复地。我们的大兵团入朝作战后,负责后勤总供应的非高岗同志莫属了。可以说,后勤供应做好了,我们的参战就打赢一半了。」
毛泽东点点头,表示同意:「再说说林彪、邓小平、粟裕三位。」
周恩来说:「林、邓、粟都是我军的统帅之才,既有战略、又有战术。林彪统领东北数年,对东北以及朝鲜的民俗民情、山川地理、物产资源相当熟悉,应当是领兵出战的最佳人选,他的弱点是身体弱,多病痛;邓小平可以统御三军,他的长处主席比我更了解,头脑灵活,计多谋足,善于应付大局面,大变故;关于粟裕同志,我觉得是我军难得的一位常胜将军,二十几年来身经百战,很少打过败战。说实在话,当年的华东战场,粟裕的决策指挥,是起了关键作用的,尽管他是名列陈毅、饶漱石之后的副司令员兼副政委。陈、饶经常闹矛盾,实际工作往往是粟裕在做,他也从不计较名位,很难得的。如果林、邓因各种原因不能挂帅出征,粟裕就是最合适的人选了。」
粟裕湖南会同人,一九二七年二十岁时加入共产党,同年参加南昌起义和湖南暴动,历任红军连长、营长、团长、师长、军团参谋长。抗日战争起一直留在华东地区率领新四军对日作战,解放战争期间曾为华东野战军代理司令员。他的资历不如陈毅老,文化素养也不如陈毅高,军事指挥才能却在陈毅之上。
毛泽东见周恩来如此推崇粟裕,起初并没有十分往心里去。他说:「还有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诸位呢,不都具有独当一面、统御一方的大才?」
周恩来说:「主席点到的,当然都是我军最优秀的将帅之才。刘伯承同志是国内外知名的军事家,出他必出邓,刘邓大军,名扬天下;陈毅则宜继续坐镇东南,为解放台湾做准备;罗荣桓体弱多病,一直住在医院里,似乎不宜出征。贺龙、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四位,主席比我更清楚,运筹帷幄,统御大军,呼风唤雨,就稍逊于前面几位了。」
毛泽东沉思良久,手指里夹了支烟忘了点燃。从不吸烟的周恩来,擦亮一支火柴,凑上去,帮主席点燃了。毛泽东深深吸上两口,温和地看周恩来一眼,表示谢意:「恩来,你讲的大致上不错。刘伯承嚒,长我一岁,老资格罗,一九二九年毕业于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理论上、实战上都很有一套罗。我准备把他摆到南京去,主持我军的最高学府(后称南京军事学院),负责培训全军的高级将领。我军的高级将领,多数是大老粗出身,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也各有指挥才能。就是高级将领,初级文化,缺少指挥诸军种协同作战的现代化战争知识。今后打的是海、陆、空立体战,没有科学文化知识,光懂吹号冲锋拚刺刀怎幺行?所以急需补理论课、文化课;邓小平嚒,我准备调到中央来,大材大用,协助抓全局性工作;陈毅就依你说的,继续坐镇华东,准备解放台湾;罗荣桓保重身体;高岗负责总后勤。看来只好劳动林彪。林彪不成,就是粟裕。安排一下,我先找林彪个别谈话。」
※※※※※※※※※
第三十三章 林彪婉拒挂帅出征
林彪,原名林育容,一九0六年生,湖北黄岗人。一九二五年加入中共,一九二六年毕业于黄埔军校四期,任国民革命军排长。一九二七年参加周恩来、朱德、贺龙等领导的南昌起义,任特务连连长。一九二八年随朱德、陈毅率领的起义军残部上井岗山。毛泽东第一次见到林彪,是朱德、陈毅上山下久,路过一位个子瘦小的青年军官正在给自己的士兵训话:闹革命就要有地盘,有了地盘加上枪杆子,就可以建立政权,云云。毛泽东很感兴趣,问陈毅:那小个子是谁呀?好象很有见地呀。陈毅告诉老毛:是我们的连长,名叫林彪,上过黄埔,很会打仗。此后毛泽东开始注意这个小他十三岁的小伙子。
林彪也确有军事才能,几年之中,率领部属连打胜战,因战功一路晋升为红四军营长、团长,第一纵队司令员、军长、红一军团总指挥、红军大学校长兼政委。应当说,在当时的红军军官中,他是战功最突出、军阶也上升最快速的一位。一九二九年间,他出于对红军部队长期厮守偏僻山地,而被国民党大军四面围堵的局势的忧虑,曾经给毛泽东写过一封信,请教「红色根据地能否长期存在」、「武装斗争的红旗到底能够打多久」?毛泽东认为他的革命意志有所动摇,而写下一封长信,后又写下一篇文章,对他进行劝慰、开导,晓以建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理论。此信即为后来公开发表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以及《红色根据地为什幺能够存在》一文。此事,也就成为了林彪历史上给人留下的一个口实。
一九三五年一月红军于长征途中召开的贵州遵义会议上,任红一军团团长的林彪,与红三军团团长彭德怀等人一起,支持恢复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权,改组了中央红军的领导。可是一个多月后的转战途中,林彪鉴于部队被毛泽东指挥得团团转(即所谓的三进遵义、四渡赤水、五出娄山),疲于奔命,而毅然给中央军委发电报,要求中央解除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权,红军统一归彭德怀指挥。他的这一要求当然没有为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红军新三人团」所接受,反被毛泽东于一次军事碰头会上斥为「你个娃娃懂什幺?」毛泽东心里却深恨上了彭德怀,怀疑林彪是被彭德怀所利用。不久,红四方面军的张国焘闹分裂,另立中央,中央红军残部只好组成北上抗日甘陕支队,以免被张国焘的大部队吃掉。中央甘陕支队以彭德怀为司令员,林彪为副司令员,毛泽东亲任政委,算是对林彪的安抚、让步。
一九三六年初,红军在陕北安顿下来之后,毛泽东决定率中央红军东征山西、河北。林彪坚决反对,认为毛泽东是军事冒险主义。他并提出将自己的部队拉到陕西、甘肃南部去打游击,开辟新的根据地,大有要跟毛泽东分道扬镳之势。这是林彪在历史上第二次反毛。毛泽东苦笑说:他是对我没有信心,而想效法刘邦,去经营汉中。中共中央当然不能让林彪出走,而由总书记张闻天、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出面,说好说歹,分析局势,权衡利弊,总算把林彪及其部队留在了陕北。此时的毛泽东,倒是表现出了一种难得的豁达大度,不计前嫌,任命林彪为抗日军政大学校长,让其主持中共的红色黄埔,培训中高级干部。不久国共第二次合作,中共红军接受南京中央政府改编,林彪又被任命为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长(政委罗荣桓),取得平型关大捷,全歼日军坂垣师团属下的一千五百余人,名震中外。
一九三九年,林彪于一次战斗中被友军阎钖山部士兵误伤,子弹击中脊椎神经,两次赴苏联医治未能痊愈,以致后来患上怕光怕风怕水怕热的毛玻一九四二年回到延安,参加毛泽东清算王明派系的整风运动。
林彪与毛泽东的第三次严重分歧,产生于一九四五年冬季开始的东北战常当时林彪从延安率领十万人马经内蒙草原奔东北,去实施中共在苏联红军庇护下的「独霸东北」大计。延安的中共要员几乎倾巢而出,包括彭真、高岗、张闻天、陈云、李富春、李立三、林枫、萧劲光、宋任穷、郑位三、王稼祥、杨尚昆、滕代远、何凯丰、陶铸、伍修权等等。还有罗荣桓率领的从山东解放区渡海而去的数万人马。黄克诚率领的新四军第四师的二万多人马也随后出关。加上从华北各个根据地去的陈赓、陈钖联、萧华、黄水胜等部。成立了中央东北局,初期由彭真任书记。军队则组成东北民主联军,翌年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由林彪任司令员,统一指挥。
南京中央政府出兵东北,比中共迟误了整两月,但派去的皆为全副美式装备的国军精锐,由美国海军、空军突击空运与海运。坐镇延安的毛泽东,于一九四五年冬、四六年春,连续向东北的彭真和林彪发出电令:要求彭、林将部队主力集中——辽东半岛海岸沿线,全力阻挡国军登陆,「务将国民党军队歼灭于海滩」。
其时中共的东北民主联军刚刚组建,武器装备仍是三八大盖加手榴弹,怎幺阻挡得住全副美式装备的国军精锐?毛泽东无疑是坐在延安痴人说梦、异想天开了。林彪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复电,请求「毛主席头脑冷静」
,陈述部队的艰苦处境,目前只宜保存实力,避敌锐气,作大步后撤。提出「让开大路,占领两厢,发展农村根据地」。但毛泽东仍然命令林彪抢占吉林与辽宁两省交界处的战略要地四平,与国军展开四平血战。最后林彪不得不违背毛泽东的命令,未事先报告而放弃四平,率部队一路后退,一直退到黑龙江的松花江流域。留在辽宁的几支共军主力,则干脆撤退到了北朝鲜境内,避免了跟军威强盛的国军会战,从而逃过了被围歼的厄运。
一九四六年整整一年,林彪都被讥为「逃跑将军」、「常败将军」。
延安的毛泽东却头脑冷静下来,不得不同意林彪在东北所采取的保存实力、站稳脚眼、发展农村,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战略战术。毛泽东仿佛这才想起,林彪在东北坚持的一套,正是过去自己在江西苏区提出的那一套埃加上周恩来、任弼时等人的劝说,毛泽东进而同意继续重用林彪,改组了东北局,将彭真调回关内,而由林彪全权主持东北战局,出任东北局第一书记、东北人民解放军司令员兼政委,再任命高岗为第一副书记、第一副司令员兼第一副政委。其余张闻天、陈云、罗荣桓、李富春、李立三、杨尚昆、王稼祥等等,无论其资格多老,在党内地位高低(其时林彪只是一名中央委员,而张闻天、陈云、高岗则是政治局委员),均任东北局副书记或委员。
经过整整一年多的败绩、挫折,林彪率东北共军,总算在国民党大军的穷追猛打之下保存了实力,立住了脚跟,加上从苏联红军手中接收到了大批日本关东军留下的坦克大炮重型武器,又在实行了土地改革的广大乡村招募到新的兵员,以及收编了相当数量的土匪武器,军队战力大增。到了一九四七年夏季,林彪的部属已达五、六十万人马,拥有坦克近千辆,大炮数千门,由劣势转为优势,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解放哈尔滨,围困长春,夺回四平,使长春成为孤岛,郑洞国兵团成为笼中兽,将国民党主力部队压迫到辽宁省境内,实现黑龙江、吉林大地一片红。
应当说,此时的林彪,充分显示出了一名天才军事家的雄才伟略,非凡智能。他创造了—整套作战方法:三三制,一点两面,三慢一快、围点打援,集中三至四倍于敌人的绝对优势兵力,在运动战中打歼灭战,及其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战争的首要目标,等等,后来都成为中共军队的经典。
东北战局,决定着国共两党的命运。双方都在东北投注巨本,出尽精锐。双方统帅毛泽东与蒋介石,均有出色表演:毛泽东与周恩来坐镇陕北,于林彪率东北人民解放军频频败退、屡受挫折之际,反而加重信任,撤销了彭真的东北中央局书记职务,让林彪兼任,使其独揽大权,统一领导党政军事,以力挽狂澜;而坐镇南京中央政府的蒋介石,却于东北战局形势微妙之际,三易主帅,先是以陈诚取代杜聿明,后又以卫立煌取代陈诚,导致将帅离心离德,上下猜疑防备,犯下兵家大忌。
毛泽东和周恩来的高明还在于,于一九四六年夏季东北战局失利之际,命令刘伯承、邓小平率二十万大军,从华北的晋冀根据地作战略出击,千里跃进大别山,犹如一支插向国民党政权心脏地区的利刃。对于中共的此一战略出击,蒋介石先生初时麻木不仁,及至刘邓大军过了黄淮地区,才组织军队围堵,已经为时晚矣。一个东北的林罗大军,一个中原的刘邓大军,即已隐伏着南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