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外音:从以上王立群先生的分析可以看出,汉文帝对侍刘长可以说是仁至义尽。谋反之后依然对他厚爱有加,所以,不可能是汉文帝有意谋杀了刘长。可是这里的论据只是做了表面的分析和论证,有人从汉文帝的性格入手,认为历史的真相是汉文帝有意杀了刘长。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刘长之死呢?刘长之死究竟与汉文帝的性格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我下面介绍第二种意见:有意为之,汉文帝是有意杀了他弟弟。我们先看看文帝跟刘长各是什么样的人。刘长这个人我们刚才已经介绍过了,我们从那个介绍来看,刘长是一个没有政治头脑的人。你想想他敢杀审食其,公开入宅行凶。而且,他搞了七十个人,四十辆车就谋反。非常荒唐,说明刘长毫无政治头脑。那么汉文帝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第一点,我们要肯定汉文帝政治老练。我们举一个例子,大家想想在吕后执政期间,刘姓诸王,特别是刘邦的儿子,三个赵王:刘如意、刘友、刘恢相继被杀。然后调代王刘恒去做赵王,这个代王刘恒就是后来汉文帝。刘恒不去,吕后的命令他敢抗。而且她说了一个理由,他要为嫡母守边。这样,把吕后给骗过去了。在整个吕后执政期间,汉文帝也就是当时的代王刘恒,干什么呢?刘恒就在那表演。刘恒是个高明的表演家,他装什么呢?他装弱智,装孙子。他把吕后给蒙了,吕后就认为这个代王刘恒是一个没有大志的人,没有本事的人。你不来就不来吧,就放过他了。这件事说明刘恒政治上非常老练。第二,杀了诸吕以后,要选一个刘姓王室的人做继位皇帝。选谁不选谁?这是个关键时刻。在杀诸吕的时候,是齐王刘肥的三个儿子立了大功。就是当时的一个刘襄,还有一个刘章,还有一个刘兴居。特别是那个刘章,立了很大功劳。因为刘章杀了吕产,刘章杀吕产是荡平诸吕最关键的一步。所以,当刘章杀了吕产的消息告诉给周勃以后,周勃就觉得大局已定,他就立即下定抓捕所以的吕姓王族的人。所以,刘章是立了大功的啊。而刘章又是刘邦的孙子,刘章完全可以被立为皇帝。为什么刘章没有立为皇帝呢?因为刘章太能干了,你想想吕后让他主持酒宴的时候,他就把一个逃席的人给杀了。所以,刘章的果断、刘章的勇敢、刘章的智谋、刘章的胆略,让当时掌握着帝王废立之权的陈平跟周勃感到害怕。陈平跟周勃都怕立刘章,因为一旦立了刘章,他们就觉得,他们这帮老臣要控制刘章这个小伙子非常难。想来想去,不立刘章立谁呀?立那个刘恒吧。那个代王刘恒,反正那是个弱智,立了他好控制啊。结果,上当了。等到把代王刘恒迎过来,周勃才知道,刘恒是个老谋深算的老狐狸啊。刘恒来了以后啊,周勃当时就提出来,要跟刘恒单独说几句话。结果刘恒就派他手下的人说:皇帝面前没有私话。如果是公话,我们就到朝堂上说;如果是私话,你就免开尊口。一下就把周勃给挡回去了。这个时候周勃才知道,这个代王刘恒一点都不是弱智。
画外音:通过王立群先生的分析可以看出,汉文帝是一个政治老练之人。从谋略上来讲,刘长根本不是汉文帝的对手。所以,就有人猜测汉文帝靠谋略纵容刘长,致使他一步步走向死路。事实上是汉文帝用软刀子杀死了刘长。那么,汉文帝为什么要杀死刘长呢?这个推断在《史记》中有什么蛛丝马迹吗?
这么一个政治老道的汉文帝,当了皇帝以后,对他的弟弟采取了一系列宽容的做法。这个宽容让我们今天想起来都不可思议。我下面列举一下,汉文帝怎么宽容他弟弟。第一,他弟弟叫他大兄,他答应。第二,他弟弟公然杀死辟阳侯审食其,他不处罚。第三,他弟弟在准南国一切按照皇帝的规格来生活,他不管。第四,当时有一个大臣叫袁盎,袁盎看到这个情况跟汉文帝说了这样几句话:诸候太骄,必生患。象准南王刘长这样的诸候,他这么骄横,一定将来会留下后患。最后司马迁写了三个字:上不听。也就是汉文帝不听。第五,在刘长叛乱的当年,也就是前元六年,刘长公然下令,把中央政府派到他淮南国的那些高官全部驱逐出境。这个做法就是不得了的事情,皇帝派来的官员你把他驱逐出境。汉文帝怎么做的呢?帝曲意从之。汉文帝委屈了自己,答应了。第六,准南王杀擅无罪之人,他也默许。而且擅自封赏他也默许。第七,发展到最后,准南王也就是他的弟弟给他哥哥写的上的奏章都言辞不逊,非常傲慢无理。从我们上面例举的七点来看,汉文帝完全是有意在放纵他的弟弟。让他的弟弟一步一步的觉得可以无法无天,最后发展到七十个人,四个辆车谋反。他是有意为之。而且在刘长被发现谋反以后,在处理的过程中间,汉文帝表现的很虚伪。大臣们说杀,他不同意。大臣们再说杀,他还不同意。最后只同意把他的王给撤了,然后监视居住。就这他还要保证,每天五斤肉,二斤酒,保证他的王候生活。表现的好象是很关照,但是这个关照是要打引号的。而实际上汉文帝决定把他弟弟从陕西押到四川(就是蜀郡),要走这么长的路的时候,袁盎又给他提了一个意见,袁盎这样讲:“准南王为人刚今暴摧折之臣恐悴逢雾露病死陛下为有杀弟之名奈何”袁盎又提醒他,说准南王刘长这个人脾气非常暴,性格非常刚烈。这么一个人你给他关在囚车里,不断的游街示众啊。从陕西要给他游街示众到四川,这么一个长途的游街示众。他能受得了吗?他受不了他肯定会自杀。万一他死了,你岂不是落下个杀你弟弟的恶名吗?所以袁盎给他提了醒。这说明汉文帝如何想不到他弟弟会死到路上的话,至少袁盎提醒以后他会知道的。他应该想到了,他起码知道他弟弟的性格。但是他还是不采纳,还要这样办。那么只有一个解释,汉文帝就是想让他弟弟在路上死了,只有这么一个解释。以上,我介绍了两个方面的理由,不知诸位同意哪一个意见。依我看来,汉文帝谋杀其弟应当是比较可靠的一个信息。虽然司马迁在《史记》中间,班固在《汉书》中间,没有这样直接表述。因为这个历史的记载有直笔也有曲笔,这就是历史很难读懂的地方。所谓直笔就是历史学家把历史事件真实的、客观的记述下来了,没有其它的意思在里面,这就是直笔。另外一种说法呢,就是史学家把自己的观点,把他真实的看法,隐藏在字里行间。需要读史的人凭着自己的阅历穿透字面来了解真相,这就是曲笔。所以历史的难懂之处就在于他有直笔,也有曲笔。司马迁其实用曲笔交待了汉文帝谋杀其弟。当然汉文帝为什么谋杀其弟那只有一种解释,就是汉文帝他做了皇帝以后,惟一能够代替他的就是他的弟弟。虽然他的弟弟没有多大的政治才能,毕竟他是可以接班的一个人选啊,是个合法人选。如果这个合法人选除掉了,他岂不就高枕无忧了吗。所以,应该说这样比较符合历史的真实。但是汉文帝杀了他弟弟,然后又封他的儿子,又封候又封王。这个做法其实是埋下了皇室恩怨的一个种子。这个仇恨的种子到了刘长的儿子的刘安时候就爆发了。《史记》中间记载刘安也写了这么一句话:“时时怨望厉王死时欲畔逆未有因也”。那就是刘安一直把他父亲的死记在心里,而且时时都想叛逆,没有机会。所以,刘长是在淮南王的位子上造反,刘安也是在准南王的位子上造反。所以,淮南王这个爵位就好象一道咒语一样,预示着谋逆,谁要是封候为淮南王谁就有可能造反。那么刘长的其它儿子没有被封为准南王,那么他们是不是就能够摆脱这个咒语的束缚呢?请看下集,一错再错。
第27讲一错再错
刘赐是刘长的第三子,他被封为衡山王。衡山国就是现在的安徽的六安地区。刘赐的谋反之路有他独特的原因,这个原因是因为一个谒者。所谓谒者就是诸候王身边或者皇帝身边一个负责接发文件的人。按我们现在来说就是一个秘书。是因为这件事情引发的。汉武帝元光六年,衡山王刘赐要进京去朝见汉武帝。这个时候那手下有一个谒者,这个谒者懂得方术。所以,这个谒者就觉得在刘赐手下干,不如到中央政府跟着汉武帝干。所以,他就想离开衡山国到中央政府去。这件事情被刘赐发现了。刘赐觉得他身边的秘书,现在要改换门庭去投奔汉武帝了。一听就火了,就把这个谒者给抓起来了,抓起来给他判了一个死罪。结果,衡山国有一个内史是中央政府派来的一个内史,内史是管民事案件的。内史不同意,把刘赐这个判决给推翻了。衡山王一看自己的处理被内史推翻了,非常恼火,干脆把内史也告上去了,说这个内史有不法之事。刘赐为什么不让自己的谒者就是他的秘书去投奔汉武帝呢?为什么不让他去呢?按常理说他手下有个人很能干,如何能够贡献给汉武帝,得到汉武帝的信任,那岂不是博得汉武帝欢心的一件事吗?这就牵涉到刘赐这个人。我们想通过这个事件看看刘赐是个什么样的人。刘赐是刘长的第三个儿子,所以,按照皇室的血脉来说,他是汉高祖刘邦的亲孙子。因为他的爹刘长是刘邦的亲儿子,他就是亲孙子。这是他从高祖那辈来说,至于他跟汉武帝比较来说,他是汉武帝的亲叔叔,也就是说刘赐的辈分要比汉武帝的辈分高。再说的通俗一点,刘赐是名符其实的刘皇叔。这么一个身份给他带来的结果是,他没有把汉武帝放在眼里,在他看来:你虽然是大汉天子,那你是我侄儿。我虽然是个诸候王,我是你叔。所以,现在他手下的秘书要背叛这个刘皇叔,去投奔他那个侄儿。他心里不是味儿,他特别火,特别恼,他在发火,他非要把他治死。而且,内史不同意,他连内史也告上去。就是因为他这个身份对他影响很大。所以,刘赐在衡山国一贯是骄横霸道之人。内史的这个决定,特别是内史驳回他的判词,他非常不满。在他心里:他觉得你内史是个什么东西,你竟然把我这个诸候王的面子都给驳了,这就是他发火,生气,要杀谒者,要告内史这个原因。
画外音:刘赐手下的谒者,也就是王立群先生所讲的秘书,想去中央政府另攀高枝。使得刘赐感到很没有面子,准备把这个谒者处死。没成想一位中央直属官员却把刘赐的判决给推翻了。刘赐心中火冒三丈,他这个刘皇叔自然不会把这些政府官员们放在眼里,顺势就把这位中央直属官员直接告到了他的侄子汉武帝那里。那么汉武帝该如何处理这个跳槽案呢?
汉武帝怎么处理这个事儿呢?汉武帝一审这个内史他就全明白了。他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是因为刘赐有一个秘书要投奔他,他这个叔叔不同意,引发了一系列的事件,汉武帝什么都明白了。但是汉武帝很高明,他没有对这件事做任何处理。恰好在这个时候,又出来了另外一件事。什么事儿呢?就是有人告状,告这个刘赐。说他非法的扩大自己的土地,抢占民田。甚至把老百姓的坟给平了,然后把人家的坟地霸占为自己的土地。这是不法之事啊,因为汉代到武帝时期对诸候王的管制是非常严的。这个事儿告上去了,汉武帝一看两个案子都告上来了:一个是刘赐告内史,一个是老百姓告刘赐。汉武帝怎么处理呢?两个案子合并到一块处理。所以,武帝这个时候他做的是借力打力。而自古以来借力打力都是最简捷的方法。他别的没有处理,他就处理你霸占土地的事。当时大臣们提出了很多处理意见,包括逮捕啊,包括处死啊。汉武帝都没有做,汉武帝做了这么一个处罚决定,什么处罚决定呢?说你那衡山国二百石以上官员的任命权收归中央。做了这么个决定。因为自西汉王国建立以来,只有像国相像太傅的高官是由中央政府任命,其它的都是诸候王任命。七国叛乱以后,二千石以上的大官由中央政府任命,这是为了削弱诸候王的权力。汉武帝对衡山王刘赐的处理呢,是二百石以上的低级官吏的任免权也收归中央。这个决定看起来不重,但是这个决定对汉武帝来说很重要。汉武帝做这个决定呢?第一,敲山震虎。汉武帝实际上是借这个事情警告刘赐,这个处罚就是说我把你任命官吏的权基本上给剥夺光了。二百石以上的统统你不能管,由中央政府任命,敲山震虎。再一个,汉武帝这样做,削弱势力。削弱衡山王的势力。你想想衡山王,很多人跟着衡山王,为了什么?为了是升官,为了是发财,跟着你衡山王。现在我把你任免官吏的权力收了,就是你不能任免官吏了,那么底下人还跟他吗?跟他不能得官了。这样一来,衡山王实际上就是个空架子了。
画外音:汉武帝即位初,诸候王的分裂因素依然存在。汉武帝为了强化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削弱地方诸候的权力。汉武帝虽然没有处理诸候王刘赐的错判跳槽案,但是他非法侵占土地则是撞上了枪口,结果是刘赐刘皇叔的权力被大大地压缩。那么刘赐接到这个难堪的处罚之后他会做如何反应呢?
就是这样一个处理决定,让衡山王感到非常难受。史书记载这个处罚决定到了衡山王那个地方,衡山王以此恚。就是这里面的恚是很复杂的。恚到底有多少层意思我们可以想一下:一是恼怒。衡山王非常恼,给他来了这么一个决定,非常恼怒。第二,感到很窝囊。他本来是想告内史的,最后让他挨了一棍子,感到很窝囊。这也是恚的含义。第三,很憋气,他这个气撒不出来。还有第四点,就是羞辱,感到很丢人。衡山王刘赐因为这个处理决定感到内心的恚。它包括了恼怒、窝囊、憋气、羞辱种种复杂的情感在里面。这件事就把衡山王给冶苦了。所以,衡山王最后做了一个决定:密谋反事。衡山王也要磨谋反了。我们这一集的题目叫一错再错。就是衡山王其实要杀那个谒者已经是错了。谒者人家人往高处走,我不在你这个地方政府干了,我到中央政府干了。我换个庙,大一点的庙。我们都知道做官跟庙有关系啊,庙小跟庙大不一样啊,庙大它神灵也大。所以,他不在你衡山国干,他到中央政府干,这是人家的权利啊。你凭什么就抓起来?凭什么就判人家死刑啊?这是错的事情啊。内史阻止你是对的,你把内史也告上去了,你岂不是一错再错吗?等到皇帝处罚你,你不但不悔改你的错误,你还要谋反,那就是一错再错。所以,这个刘赐啊,是一步一步走上这个错误的道路。那么,刘赐这么一个人,我们介绍过了,他是汉武帝的叔叔不错。这么一个人凭什么造反?就是他为什么要造反?其实,理由就是这一点,他受不了这点委曲。他觉得委屈他了,他就要造反。其实天下人每天碰到的委曲事多了,你能委曲以后你就去谋反吗?只有谁受到委曲敢谋反啊?就是有背景的人。刘赐其实他谋反的背景其实还在于他皇叔的身份,所以,他觉得他受不了这个气。
画外音:刘赐受不了他的侄子汉武帝的惩罚。就准备谋反,与汉武帝拼个鱼死网破。然而不巧的是,正在他要谋反的前夕,根据《史记》记载:刘赐家里突然出现了两大丑闻。那么,刘赐该如何处理这个突发事件呢?他会停下谋反的脚步吗?这两大丑闻对于刘赐的谋反究竟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刘赐在准备谋反尚未发动的时候,他家里边出了两大丑闻。这个丑闻在当时都是闻所未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