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布出来, 便是在他们睡眠中意识巳失去裁判时,还要将他们梦中的丑态,或者这才是他们的真相,披露给大家看。像那篇《兄弟》的主人公张沛君一听说他弟弟患了猩红热,便惊忧交集,寝食皆废,可见他平日对兄弟如何友爱。然而他在梦中则虐待他兄弟的遗孤,把平日隐藏着不敢表示出来的自私自利心思,一齐放泄出来了。又如《肥皂》里主人公四铭先生看见街上一个侍祖母讨饭的十七八岁的女乞儿,便对她发生了同情,称赞她是孝女,想做诗文表彰她,以为世道人心之劝。不过他这举动,初则被含着醋意的太太骂破,继则被一丘之
貉的卫道朋友笑穿;我们才知道道学假面具下,原来藏着一团邪念。《阿0 正传》里的赵太爷,因阿0调戏他的女仆,不许他再进门,但听见阿0有贼赃出售,就不禁食指大动,自毁前约。《祝福》里的鲁四太爷,憎恶祥林嫂是寡妇,尤其憎恶她的再嫁,说这种人是伤风败俗的。但到底收留她,因为她会做活。因为笔法这样深刻,鲁迅文字,本来带着浓烈的辛辣性。读着好像吃胡椒辣子,虽涕泪喷嚏齐来,却能得到一种意想不到的痛快感觉,一种神经久久
郁闷麻木之后,由强烈刺激梳爬起来的轻松感觉。
苏雪林女士她又指出:鲁迅的文字,也不完全辛辣,有时写得很含蓄,以《肥皂》为例,他描写道学先生的变态性欲,旁敲侧击,笔笔生姿。所谓参曹洞禅,不犯正位,钝根人学渠不得。又像《风波》里七斤嫂骂丈夫不该剪去辫子, 八一嫂来劝揭了她的短处。她正没好处,恰值女儿来打岔,就骂她是〃偷汉的小寡妇〃!于是对方生气了 ,说:〃七斤嫂,你狠棒打人!〃作者始终没将七斤嫂这句话的用意说明;但他在事前闲闲地说八一嫂抱着伊两周岁的遗腹子,事后又写〃八一嫂正气得抱着孩子发抖〃,我们自会感到那句骂话的重量了,他并不将自己所要说的话,明明白白地说出来,只教你自己去想,想不透就怪你们自己太浅薄,他不负责。他的文字,异常冷隽,他文字的富于幽默,好像谏果似的,愈咀嚼愈有回味。这样的风格,便非那些提倡〃鲁迅风〃的作家们所能及的了。
鲁迅的作品,文字造句,经过千锤百炼,具有简洁短峭的优点。他答《北斗》编者问,如何写创作小说?曾经这么说过:〃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
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吝惜。宁可将作小说的材料,縮成5X2丁(:!
速写〉,不可将速写的材料拉长成小说。〃古人有惜墨如金之说,鲁迅的文字, 其简洁处,真个做到了 〃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施粉则太白,放朱
则太赤〃的地步。例如《社戏》写:〃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可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一般,又縹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只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 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又如《白光》中写那落第秀才,〃他刚到自己的房门口,七个学童便一起放开喉咙,吱的念起书来。他大吃一惊,耳朵边似乎敲了一声磬,只见七个头拖了小辫子在眼前晃,晃得满房,黑圈子也夹着跳舞。他坐下了,他们送上晚课来,脸上都显出小觑他的神色。〃①他在描写他们的心理,写得那么细膩,却又没有一句废话。前人所谓〃恰到好处〃,我们可以说鲁迅的成功,还在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之上。
鲁迅的小说,可以说是〃新小说〃,他的创作,可以说是新文艺,他是《新青年》那一群中最能〃推陈出新〃,富有创造能力的大手笔。古人作文有去陈言之说,韩愈所谓〃唯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赋。〃〃唯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刘大櫬所谓:〃经史百家之文,虽读之甚熟,却不许用他一句,要另作一番言语。〃〃大约文章是日新之物,若陈陈相因,安得不目为臭腐?原本古人意义,到行文时,却须重加铸造一样的言语,不可便直用古人,此谓去陈言。〃 鲁迅的文字,新颖独创的优点,正合于〃词必己出〃〃重加铸造〃的优点。他的《狂人日记》,发表于一九一八年五四运动未发生之前,已以崭新风格,与世人
相见了。〃它的体裁分明给青年们一个暗示,使他们抛弃了旧酒瓶,努力用新
形式来表现自己的思想。〃但我们要知道鲁迅文章的〃新〃与徐志摩的不同,与沈雁冰也不同。徐志摩于借助西洋文法处,更乞灵于活泼灵动的国语;沈雁冰取欧化文字,加以一己天才的熔铸,则成一种文体(苏女士这句话也不能完全达意〉。他们文字都很漂亮流利,但也能不能说是〃本色的〃。鲁迅好用中国旧小说笔法,他不惟在事项进行紧张时,完全利用旧小说笔法,寻常叙事
时,旧小说笔法也占十分之七八。但他在安排组织方面,运用一点神通,便能给读者以〃新〃的感觉了。化腐臭为神奇,用旧瓶装新酒,乃是他的独到之处。譬如他写单四嫂子死掉儿子时的景况:〃下半天,棺材合上盖:因为单四嫂哭一回,看一回,总不肯死心塌地的盖上;幸亏王九妈弄得不耐烦,气愤愤的跑
上前,一把拖开她,才七手八脚的盖上了 。〃写得平淡得很,但下文写棺材出去后单四嫂子的感觉:〃单四嫂子很觉得头眩,歇息了 一会,倒居然有点平稳了。但她接连着便觉得很异样:遇到了平生没有遇过的事,不像会有的事,然而的确出现了。她越想越奇,又感到一件异样的事^这屋又忽然太静了。〃① 这种心理描写,便不是旧小说笔记的笔法了。
鲁迅作品中,如《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个阴森森的故事;他的刻画,使
我们看了不寒而栗(这故事,曾经上演过,也曾摄成了影片,那阴森森的气氛, 直压住了我们的心、祥林嫂是一个被人轻蔑的守不住寡出嫁了的妇人,并说她死后阎罗王要将她身体锯开分给两个丈夫,她的神经受了极深重的刺激,就想实行〃赎罪〃的方法,但实行赎罪之后,大家仍然把她当作不洁净的人看待,于是她就陷于完全失望的深渊中了 。他描画她的心头痛苦:
,,
十
,1!
她大约从他们的笑客和声调上,也知道是在嘲笑她,所以总是瞪着
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她整日紧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录的那伤痕,默默的跑街、扫地、洗茱、淘米。快够一年,
的西头去。但不到一顿饭的时候,她便回来,神气;?艮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
鲁
迅风
鲁迅评传
以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凹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但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惝的,
有如白天在地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 头发也花白起来了 ,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淘米①。
这样刻画心理的文字,的确不是旧小说的笔法了。苏雪林氏最爱好这几
段文字,她说:〃现在新文艺颇知注意欧化,遣词造句,渐趋复杂,,叙述层次渐
深,一变旧小说单调、平面铺叙之习,这原是很可喜的现象。不过弊病也不 :
少,那些呆板的欧化文字,恨不得将'我说,改为'说我,,4三朵红玫瑰花,写作 ;
三朵红的玫瑰花〃,固无论矣;而不问其人,不问其地,一例打着洋腔,也未
免好笑。文学属于文化之一体,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是应该的,失去了民族性
的特质,则颇可研究。日本文学在明治维新时代,极力模仿西洋,亦步亦趋,
尺寸惟恐或失,现在却已能卓然自立,表现'纯日本的,精神了。中国文学比日本文学落后三四十年,现在正在走模仿的阶段上,我们也不过于求全责备。
但许多作家,错把手段当作目的,老在欧化里打圈子,不肯出来,那便很可惋惜。鲁迅文字,与那些人相比,后者好像一个染黄头发涂白皮肤的矫揉造作的假洋鬼子,前者却是一个受过西洋教育而又不失其华夏灵魂的现代中国人。中国将来的新文学,似乎仅有两条路可走:第一条路,文学国语化,实行胡适6国语的文学,教训。第二条路,创造一种适合全国民诵读的'标准白话',能走第一条路固好,否则便走第二条。这种'标准白话、要不蹈袭前人窠臼,不抄袭欧化皮毛,充分表现民族性。像鲁迅这类文字,以旧式小说质朴有力的文体做骨子,又能神而明之加以变化,我觉得很合理想的标准。〃(近年来,大陆中囯的学人,替鲁迅作品做高头讲章的很多,可惜都低能无识。笔者
为什么要引用苏雪林氏的讲义呢?就因为她是最反对鲁迅的一人。一个人
、
力4:
、
斗
①《鲁迅全集》第2卷,第160—161页。
的文章,能够使反对派非佩服不可,那就成功了。而且苏氏讲义,也真做得
不错)
鲁迅杂感文中,谈到他自己创作经过,文艺观点的很多,替他的作品作讲义式的注解的,如孙伏园、许寿裳、朱自清、周作人诸氏,也都有所发挥的。笔者在这儿,于引用苏雪林的讲义以外,接上来采用了朱自清、叶圣陶的讲义。朱叶二氏,注解鲁迅的《呐喊》,先引用胡适论短篇小说的定义:〃短篇小说是
用最经济的文学手段,描写事实中最精彩的一段,或一方面,而能使人充分满意的文章。〃他们认为鲁迅的小说,正能符合以上这样的条件。
鲁迅为什么做起小说来呢?他自己说:〃想起来,大半倒是为了对于热情者们的同感。这些战士,我想虽在寂寞中,想头是不错的,也来喊几声助助威罢。首先,就是为此。自然,在这中间也不免夹杂些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的希望。但为达到这希望计,是必须与前驱者取同一的步调的,我于是删削些黑暗,装点些欢容,使作品比较的显出若干亮色,那就是后来结集起来的《呐喊》……这些也可以说是'遵命文学,。不过我所遵奉的,是那时革命的前驱者的命令,也是我自己所愿意遵奉的命令。〃① 他是主张为人生而艺术的。他说:〃当我留心文学的时候,情形和现在很不同:在中国,小说不算文学,做小说的也决不能称为文学家,所以并没有人想在这一条路上出世。我也并没有要将小说抬进'文苑,里的意思,不过想利用它的力量来改良社会。……自然做起小说来,总不免自己有些主见的。例如,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6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
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我深恶先前的称小说为'闲书,,而且将为'艺
术的艺术',看作不过是'消闲,的新式的别号。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
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②他在民国初年,虽然看了政治社会的暗影,感到寂寞的悲哀,可是热诚绝没有消散,所以一见前
驱的战士,便寄与同感,和他们作一伙儿。说聊以慰藉他们,说喊几声助助威,都是谦逊的话,在那时,他的寂寞至少减弱了若干分之一,而改变他们的
精神的热诚重又燃烧起来了吧!他为什么不恤用了曲笔?他自己说是听从
《鲁迅全集》第5卷,第50页。②同上书,第107页。
鲁迅评传
――^^!!^^^!!^^!^^!^:':'、,:一:':',國〃^^^^^^^^〃 ^^^^^^^^^^^^^^^^^^^ ― 一圍〃!〃〃!〃^^^國圍―、?、、國圍、?—圍國「'!〃…^〃國、國「、:、國「'一'……' ~~ '――, '――,―^ ~…1 …1圍國國1圍? I ~…1 '…、'……' '…'……''……':'。國
将令,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所以他在作品里也保留着一点希望;但是他又说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青年,这不是他自己也愿意保留着一点希望吗?〃删削些黑暗,装点些欢容,使作品比较的显出若干亮色〃,这三语是〃不恤用了曲笔〃的注脚,为什么要如此?说是与前驱者取同一的步调。为什么必须与前驱者取同一的步调?说是这才可以达到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 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的希望。斟酌周详,选取了最有效的道路走,这正是热诚的先觉者的苦心;而为的是前面悬得有希望。改良社会,改良这人生,政变他们的精神,话虽不同且意义也不尽一样,但指的都是那希望。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从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取材,揭出病根,引起疗救的注意;在这些方面发挥他的所见,便是他取的达到那个希望的手段。《呐喊》之外,他还有其他短篇小说,还有多量的杂文,取材不一定限于社会和不幸的人们,但揭露病根,促人注意疗治,是前后一致的;希望改良这社
会,改良这人生,改变他们的精神,也是前后一致的。从这里,便可以认识他的
一贯的写作态度(以上采自朱叶二氏的讲义〉。
〔茅盾的《鲁迅论》,说到鲁迅小说中人物:〃我们只觉得这是中国的,这正是中国现在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们的思想和生活,这正是围绕在我们的小世界外的大中国的人生;而我们之所以深切地感到一种寂寞的悲哀,其原因亦即在此。这些老中国的儿女的灵魂上,负着几十年的传统的重担子,他们的面
目是可憎的,他们的生活是可以咒诅的,然而你不能不承认他们的存在,而且不能不懔懔地反省自己的灵魂究竟巳否完全脱卸了几千年传统的重担。我
以为《呐喊》和《彷徨》,所以值得并且逼迫我们一遍一遍地翻读而不厌倦,根本原因,便在这一点。〃〉
鲁迅那篇《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说到他自己的创作法门,他说:〃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中国旧戏上,没有背景,新年卖给孩子看的花纸上,只有主要的几个人(但现在的花纸,却多有背景了 〉,我深信对于我的目的,这方法是适宜的,所以我不去描写风月,对谁也决不说到一大篇。我做完之后,总要看两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它读得顺口;没有相宜的白话,宁可引古语,希望总有人会懂,只有自己懂得或连自己也不懂得的生造出来的字句,是不大
用的。……忘记是谁说的了,总之是,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
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我常在学学这一种方法,可惜学不好。可省的处所,我决不硬添, 做不出的时候,我也决不硬做。〃①
以下,且看朱、叶二氏的讲解。他们说:〃经济〃本是短篇小说的一个重要条件,陪衬拖带太多,便说不上经济了;但必须以〃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为度。鲁迅对于此点,是确实能够做到的。试以《白光》一篇为例。若逐一叙述主人
公陈士成状貌怎样,处在这样的境况之中,一连应了多少回的考,以前应考失
败了,曾有怎样的举动,那就是陪衬拖带太多了;而且琐屑羌杂,连不成一气,所以并不那么写。而从陈士成看了第十六回的榜,还是看不到自己的名
字,精神重又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