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李宗英、张梦阳编:《六十年来鲁迅研究论文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5页。
、國―,國圍國、—,1—1國I國^!〃^'!^! ', 。1國、、~#|〃^!〃!〃!〃^#1^ ^^國^ ^^ ^ ^ '^… '…… '… 〃…'… 〃〃〃^匕、
就首先评价他的社会观(笔者和冯雪峰的看法有点不同,我以为鲁迅的观察深刻,与眼光远大,并不由于接受了唯物史观的论据,而由于他的科学头脑以及尼采超人哲学的思想。我们不必阿附时论,替他戴上一顶不必有的帽
子的、
要了解鲁迅的社会观,当然该从他的杂感文中去体会。他对于中国的民族性,是带着悲观的口吻在说的。有一回,他在略论中国人的脸时说:〃日本的长谷川如是闲是善于做讽刺文学的。去年,我见过他的一本随笔集叫做
《猫、狗、人》;其中有一篇,就说到中国人的脸。大意是初见中国人,即令人感到较之日本人或西洋人,脸上总欠缺着一点什么。久而久之,看惯了,便觉得
这样已经尽够,并不缺少东西;倒是看得西洋人之流的脸上,多余着一点什么。这多余着的东西,他就给它一个不大高妙的名目:兽性。中国人的脸上没有这个,是人,则加上多余的东西,即成了下列的箅式:人十兽性^西洋人。他借了称赞中国人,贬斥西洋人,来讽刺日本人的目的,这样就达到了。自然
不必再说这兽性的不见于中国人的脸上,是本来没有的呢,还是现在巳经消除。如果是后来消除的,那么,是渐渐净尽而只剩了人性的呢,还是不过渐渐成为驯顺。野牛成为家牛,野猪成为家猪,狼成为狗,野性是消失了,但只是使牧人喜欢,于本身并无好处。人不过是人,不再夹杂着别的东西,当然再好没有了。倘不得已,我以为还不如带些兽性。〃①笔者和他几回谈论中,关于
这一点,彼此最相同意,我们都认为中国民族性,是由于外族长时期统治而失去了〃兽性〃的,两宋以后,辽、金、元、清这五六百年间渐渐驯服下来的〃奴隶性格〃,实在是一种耻辱。
鲁
评传
周作人说:〃鲁迅写小说散文有一特点,为别人所不能及者,即对于中民族深刻的观察。〃大约现代文人中对于中国民族抱着那样一片黑暗的悲观的难得有第二个人吧。他从小喜欢杂览,读野史最多,受影响亦最大。在书本里得来的知识上面,又加上亲自从社会里得来的经验,结果便造成一种只有苦痛与黑暗的人生观,让他无条件(除艺术的感觉外)的发现出来就是那些作品。此处他所说的人生观,我以为还是换作社会观比较适当,沈雁冰曾说:
他的胸中燃着少年之火,精神上,他是一个'老孩子,!他没有主义要宣传,
一
也不想发起一种什么运动,然而他的著作里,也没有'人生无常,的叹息,也没有暮年的暂得宁静的钦羡与自慰(像许多作家们常有的),反之,他的著作里,
却充满了反抗的呼声和无情的剥露。反抗一切的压迫,反抗一切的虚伪!老中国的毒疮太多了,他忍不住拿着刀一遍一遍尽自刺着。我们翻看他的杂感集三种来看,看见鲁迅除奋勇剜剔毒疮而外,又时有'岁月已非,毒疮依旧,的
新愤慨。〃①
鲁迅写给许广平的第二封信,说到他的看法:〃中国大约太老了,社会上事无大小,都恶劣不堪,像一只黑色的染缸,无论加进什么东西去,都变成漆黑。可是除了再想法子来改革之外,也再没有别的路。我看一切理想家,不是怀念'过去',就是希望'将来而对于'现在,这一个题目,都缴了白卷,因为谁也开不出药方。所有最好的药方,即所谓'希望将来'的就是。4将来'这回事,虽然不能知道情形怎样,但有是一定会有的,就是一定会到来的,所虑者到了那时,就成了那时的'现在'。然而人们不必这样悲观,只要'那时的现在1匕'现在的现在'好一点就好了,这就是进步。这些空想,也无法证明一定是空想,所以也可以算是人的一种慰安,正如信徒的上帝。你好像常来看我的作品,但我的作品太黑暗了,因为我常觉得惟4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却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所以很多着偏激的声音。其实这或者是年龄和经历的关系,也许未必一定的确的,因为我终于不能证实,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②他自己也看到一种结局:〃要彻底地毁坏这种大势的,就容易变成'个
人的无政府主义者,,如《工人绥^略夫》里所描写的绥惠略夫就是。这一类人物的运命;在现在^也许/1:将来^是要救群众,反而被群众所迫害,终至于成了单身,忿激之余,一转而仇视一切,无论对谁都开枪,自己也归于毁灭。〃③
他说得很明白,他的观点,乃是他的年龄和经历所形成的。他总觉得周围有长城围绕。这长城的构成材料,是旧有的古砖和补添的新砖。两种东西
联为一气,造成了城壁,将人们包围。他叹息着:何时才不给长城添新砖呢? 他看看报章上的论坛,反改革的空气浓厚透顶了 ,满车的〃祖传〃、〃老例〃、〃国
①查国华、杨美兰编:《茅盾论鲁迅》,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7页。②③《鲁迅全集》第7卷,第36页。
,」、。^〃!〃^^^…^;國—、—」。1^國
鲁迅评传
粹〃等等,都想来堆在道路上,将所有的人家完全活埋下去。他想,现在的办法,首先还得用那几年以前《新青年》上已经说过的〃思想革命〃,还是这一句
话,虽然未免可悲,但他以为除此没有别的办法。他终于愤然道:〃难道所谓民性者,真是这样地难于改变的么?倘如此,将来的命运便大略可想了,也还是一句烂熟的话:古已有之。〃①他自叹无拳无勇,只能用他的笔墨,对于根深蒂固的所谓旧文明,施行袭击,令其动摇,冀其将来,有万一之希望。他说
《语丝》虽总想有反抗精神,而时时有疲劳的颜色。大约因为看得中国内情太清楚,所以不免有些失望之故罢。由此可知见事太明,做事即失其勇,庄子所讲'察见渊鱼者不祥7,盖不独谓将为众所忌,且于自己的前进亦复大有妨
碍也。,,②
徐旭生和鲁迅讨论中国民族性的问题,说:〃人类思想里面,本来有一种
惰性的东西,我们中国人的惰性更深。惰性表现的形式不一,而最普通的,第
一就是听天任命,第二,就是中庸。听天任命和中庸的空气打不破,我国人的
思想,永远没有进步的希望。〃③鲁迅说:〃我以为这两种态度的根底,怕不可
仅以惰性了之,其实乃是卑怯。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7这些话来粉
饰,聊以自慰。所以中国人倘有权力,看见别人奈何他不得,或者有'多数,作
他护符的时候,多是凶残横恣,宛然一个暴君,做事并不中庸;待到满口中庸时,乃是势力巳失,早非'中庸,不可的时候了。 一到全败,则又有'命运,来做
话柄,纵为奴隶,也处之泰然,但又无往而不合乎圣道。这些现象,实在可以
使中国人败亡,无论有没有外敌。要救正这些,也只好先行发露各样的劣点, 衝下那好看的假面具来。〃④鲁迅的小说、杂感,大部分都是从这一观点出
发的。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思想界,很快又走回头路,有的提倡东方精神文明,
有人整理国故。鲁迅在《灯下漫笔》中发深切的感喟;他就从民初中(国)交(通)票的挤兑说起,〃我当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沉甸甸地觉得安心,喜欢的时
①②③④
:「、
一…丄
》
、
:、
《鲁迅全集》第3卷;第24页。《鲁迅全集》第11卷,第32页。《鲁迅全集》第3卷,第28页。同上书,第32页。
、
一力,
、 。
:」一义
〈。
候,却突然起了另一思想,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假如有一种暴力6将人不当人7,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箅什
么东西;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生4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予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有如元朝的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
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111。为什么呢?因为他虽不箅人, 究竟巳等于牛马了。我们不必恭读《欽定二十四史》,或者入研究室,审察精神文明的高超。只要一翻孩子所读的《鉴略》,还嫌烦重,则看《历代纪元编》,就知道'三千余年古国古'的中华,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①〃现在入了那一
时代,我也不了然。但看国学家的崇奉国粹,文学家的赞叹固有文明,道学
家的热心复古,可见于现状都已不满了。然而我们究竟正向着那一条路走
呢?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则避入教堂里
去了,因为那些地方都比较的'稳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总而言之,
复古的、避难的,无智愚贤不肖,似乎都已神往于三百年前太平盛世,就是
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了。〃②
他又说到鹤见祐辅(日本的政论家)在《北京的魅力》中,记一个白人将到中国,预定的暂住时期是一年,但五年之后还在北京,而且不想回去了。有一
天,他们两人一同吃晚饭,〃在圆的桃花心木的食桌前坐定,川流不息地献着山海的珍味,谈话就从古董、画、政治这些开头。电灯上罩着支那式的灯罩, 淡淡的光洋溢于古物罗列的屋子中。什么无产阶级呀,?①^^〃呀那些事,就像不过在什么地方刮风。我一面陶醉在支那生活的空气中,一面深思着对于外人有着'魅力,的这东西。元人也曾征服支那,而被征服于汉人种的
生活美了;满人也征服支那,而被征服于汉人种的生活美了。现在西洋人也
一样,嘴里虽然说着& 1X10^^5^呀,什么什么呀,而却被魅于支那人费六千年而建筑起来的生活的美。一经住过北京,就忘不掉那生活的味道。大风时候的万丈的沙尘,每三月一回的督军们的开战游戏,都不能抹去这支那生活的
鲁迅评传
魅力。〃①这些话,作为对中国的赞颂固可,作为对中国的嘲讽亦无不可。鲁迅乃以沉重的心情在说:〃这些话我现在还无力否认它。我们的古圣先贤既
给予我们保古守旧的格言,但同时也排好了用子女玉帛所做的奉献于征服者的大宴。……待到享受盛宴的时候,自然也就是赞颂中国固有文明的时候; 但是我们的有些乐观的爱国者,也许反而欣然色喜,以为他们将要开始被中国同化了罢。〃②
鲁迅的社会圈子,本来是很狭小的;他的生活经验,也是很单纯的;他的朋友和他的敌人,也都是这一小圈子中人。这一小圈子,便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而且属于文人方面的多;和他接近的青年,也都是对文艺有兴趣的(他和教育界人士的关系也并不多〕。笔者曾经冷眼看他们几个人,郭沫若有兴趣地和军政有权威的人往来,他并不甘于以文人终其身的〔鲁迅虽和陈仪
有交谊,也并不往来的)。茅盾和工商界往来,彼此利害不冲突,可以放言高论,一笑了之。鲁迅就因为和文人这小圈子朋友往来,一群冬天的豪猪,是难得处好的。鲁迅死后,大家推尊他,成为神庙中人物;在他的生前,别个文人还是〃各以所长,相轻所短〃的(笔者和他相处,一直就保持着一段距离,所以结果还不错〕。这一方面,我希望青年读者看了不要失望,因为鲁迅毕竟不曾住在你们的楼上,幻想中的大文豪,当然很神圣的。
他的广大视野,乃从历史中来;他对过去中国的了解,比当前中国社会深刻;诚所谓〃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他看透了过去的中国,也就看透了当前的社会。但当我们进一步解剖分析当前现实社会,就会明白鲁迅的眼光,也只是一方面的。(他自己也知道所了解不多,所以说:〃失望之为虛妄,与希望
同。〃〉他所揭开的疮疤,乃是属于知识分子的。他最和吴敬梓相近,那冷隽的笔法也很相似。他曾对许广平说:〃文章的看法,也是因人不同的,我因为自己好作短文,好用反语,每遇辩论,辄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迎头一击,所以每见和我的办法不同者便以为缺点。其实畅达也自有畅达的好处,正不必故意减縮。例如玄同之文,即颇汪洋,而少含蓄,使读者览之了然,无所疑惑,故以表白意见,反为相宜,效力亦复很大。我的东西却常招误解,有时竟大出于意料
:
户、
圍、
一。、
一,
,
」
、,〕
、
,
一化
之外。,,
鲁迅《论睁了眼看》,便是对于中国人,没有勇气正视社会现象有所讽
刺。他说:〃文人究竟是敏感人物,从他们的作品上看来,有些人确也早已
感到不满,可是一到快要显露缺陷的危机一发之际,他们总即刻连说4并无其事,,同时便闭上了眼睛。这闭着;的眼睛便看见一切圆满;当前的痛苦不
过是4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便是无问题,无缺陷,无不平,也就无解决,无改革,无反抗。因为凡事总要4团圆',正无须我们焦躁;放心喝茶,睡觉大吉。再说废话,就有'不合时宜,之咎。〃①〃中国婚姻方法的缺陷,才子佳人小说作家早就感到了,他于是使一个才子在壁上题诗,一个佳人便来和,由倾慕~~现在就得称恋爱,而至于有终身之约。但约定之后,也就有了难关。我们都知道,私订终身在诗和戏曲,或小说尚不失为美谈〈自然只以与终于中状元的男人私订为限),实际却不容于天下的,仍然免不了要离异。明末的作家,便闭上眼睛,并这一层也加以补救了,说是:才子及第,奉旨成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经这大帽子一压,便成了半个铜钱也不值,问题也一点没有了。即使有之,也只在才子的能否中状元,而决不在婚姻制度的良否。〃②〃《红楼梦》中的小悲剧,是社会上常有的事,作者又是比较的敢于写
实的,而那结果也并不坏。无论贾氏家业再振,兰桂齐芳,即宝玉自己,也成了个披大红猩猩毡斗篷的和尚。和尚多矣,但披这样阔斗篷的能有几个,已经是'人圣超凡7无疑了。至于别的人们,则早在册子里一一注定,末路不过是一个归结:是问题的结束,不是问题的开头。读者即小有不安,也终于奈何不得。〃〃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猾。一天一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但又觉得日见其光荣。〃③他预言: 没有冲破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的闯将,中国是不会有真的新文艺的。他说的就是这一圈子的话。
①②③
《鲁迅全集》第1卷,第218页。同上书,第219页。同上书,第220页。
鲁迅评传
、、人;
、,
鲁迅所讽刺的人,他的笔那么辛辣,而且反反复复,一直那么纠缠下去, 因此,在读者的印象中是很深的。几乎如陈西滢、梁实秋、章士钊、徐志摩、杨
邨人、邵洵美、王平陵,这些写写文章弄弄笔头的人,都使人有奸慝邪恶的想法,有一回,某君问我:〃陈西滢是不是像秦桧那么坏?〃我听了不禁失笑;文人之笔,有时候真是令人可怕的。他笔下勾画得最成功的是孔乙己,这是他最
熟悉的人物;依我看来,连他所写的阿0,虽说连自已的名字都不会写,只能画一个并不圆的圆圈,都是十足的孔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