佣猿仑g、英布的平叛战争,立下新功。
早在高祖采用陈平的计策诈游云梦大会诸侯擒下韩信的当天,龙心大悦,宣布大赦天下。田肯特意前往陈县祝贺。他对高祖建言:“陛下逮捕了韩信,又在关中建都,可喜可贺。秦地形势险要,沃野千里,士卒百万,阻山带河,与山东各国悬隔,比其他地方强出百倍。由于地势便利,一旦对诸侯用兵,就宛若高屋建瓴,势如破竹。至于齐国,东有琅邪、即墨的富饶,南有泰山之险要,西有黄河天堑,北有渤海的鱼盐之利,比其他地方要强十倍。由是观之,齐可以与秦媲美,称得上是天下的东秦和西秦。陛下自己坐镇关中;不是亲近子弟,不要封他为齐王!”高祖认为田肯说得很对,赏赐给他黄金500斤。
“当是时也,高祖子幼,昆弟少,又不贤,欲王同姓以镇天下”,刘邦就接受大臣们的建议,将韩信降封为淮阴侯;又把韩信原来的封地楚国以淮河为界被一分为二:封堂兄兼将军刘贾为荆王,管辖淮东地区,有大小城市52个;封胞弟刘交为楚王,辖治淮西,有36处城池。另封庶出的长子刘肥为齐王,食邑70余城,百姓中能讲齐地方言的都划属齐国。齐王刘肥是刘邦当年与一个姓曹的女人搞婚外恋珠胎暗结产下的孽种,他自己平平庸庸无足道,却生了一个很了不起的儿子——朱虚侯刘章。这是后话。
刘邦对齐国的重要性已经有了充分认识。将治理这个最大诸侯国的重任交给阿肥,只不过是因为他在诸子中年岁稍长而已,实属无奈,并不能让人放心。那么,为他选配一位得力的相国,代行镇抚治理,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几经斟酌,刘邦选中了曹参。
作为新手,曹参上任伊始,也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他邀请齐国数以百计有名望的“长老诸生”,前来共商治国之道。结果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后来他听说胶西有位盖公才是真正的高人,精研黄老学说,就派人带着厚礼把老先生请来。盖公认为治大国如烹小鲜,“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最好的办法就是清静无为,尽量让百姓自治,社会就会安定,经济就会繁荣,国家就会富强。这与曹参的想法不谋而合。曹参正是这样想的,不过没有如此明晰而已。经此点拨,醍醐灌顶。他喜出望外,于是让出自己的正厅给盖公居住,请他做自己的政治高参。此后,曹参治理国家就一秉黄老之术,主要是推行以轻徭薄赋、节俭省刑为核心内容的各项政治经济政策,与民休息。齐国很快走上了稳定发展的正道,曹参也成功而迅速地完成了角色转换,“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高祖的眼光果然了得。
有意思的是,曹相国与那位我们已经很熟悉的蒯彻筒子也颇有渊源。他很看重蒯彻,曾礼聘他为高级幕宾,协理政事。
当初,齐王田荣怨恨项羽,密谋举兵反叛,劫持齐国士人参与,不从就杀掉。齐国处士东郭先生、梁石君遭田荣劫持,只得免为屈从。后来田荣败死,两人幸免于难,自惭形秽,一同跑到深山隐居不出。
有人对蒯彻说:“先生深受曹相国礼遇,拾遗举过,显贤进能,都凭你说了算。梁石君和东郭先生是齐国的拔尖人才,世俗之人莫能望其项背,这你应该是知道的。先生为何不将他们推荐给曹相国呢?”
蒯彻说:“很对。”随后讲了一个饶有意趣的小故事:
乡里间有个妇人,平素与邻居们相处得挺不错。一天,这个妇人家夜里丢了一块肉,婆母以为是她偷走的,就要将她赶出家门。妇人凌晨起身离家,向隔壁邻里辞行,顺便说起被逐的原因,并感谢大家平日的关照。有位老婆婆说:“你走慢点,我有办法让你家里的人去追你回来。”于是抓了一把乱麻,去丢肉的人家借火,编了一套话说:“昨天夜里,几只狗争抢一块肉,咬死了我家的狗。我来引一把火,去炖狗肉吃。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回见。”丢肉的人家赶忙去赔礼道歉追回了媳妇。
拿这事来说,乡里婆婆并非舌辩之士,乱麻乞火也不是还妇之道。然而事物可以类比,道理都是相通的。我趁便就去向曹相国说说,你等着瞧就是。
稍后,蒯彻面见曹参,说:“妇人有丈夫死了没几天尸骨未寒就忙不迭改嫁的,有幽居守寡闭门不出的,如果让相国选择,你会要哪一个?”
曹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无困惑地回答:“当然要守寡的。”
蒯彻笑道:“对头。其实,用人也是一样道理。象东郭先生和梁石君,都是齐国一等一的俊杰,隐居不仕,不曾卑辞屈节刻意求官。愿相国派人以礼相请,量才委用。”
曹参这才明白究竟。他早就听说过这二人的贤名,于是也笑着说:“恭敬不如从命,就按先生说的办。”于是迎请出东郭先生、梁石君,待为上宾。两人的才能也都得到发挥的机会。
当初,蒯彻还与齐人安其生友善。安其生曾游说过项羽,项羽不能用其策,却要封他们做官。蒯彻和安其生都没有接受。
蒯彻深入研究过战国策士们的权变之术,并阐发自己的见解和评论,编成《隽永》一书,凡八十一篇。《汉书。艺文志》载有《蒯子》5篇,收归纵横家(共12家,包括苏秦、张仪、庞湲、李斯等)。今皆已失传。
曹参离开临淄前往长安。临走前,他语重心长地嘱咐专门前来请教的继任齐相傅宽说:“对于那些教唆犯罪、包揽词讼、资助盗贼以及投机商人聚集的场所,要慎重对待,不要轻易搅扰。”
傅宽有点不解,问道:“政事没有比这更重要的吗?”
曹参解释说:“这倒不是。这些场所善恶并容,可以藏污纳垢。如果你严加治理,就会使奸人无处容身,四处作恶,那就麻烦了。所以我特别重视这个问题。”这表面谈的是治安问题,其实是敲打后任不要改变他根据黄老之学制定的宽松政策。
傅宽也不是等闲角色,此公很有来头,且与曹参颇多相近之处:名将出身,获封阳陵侯,在功臣排行榜中名列第十。他做齐相也能胜任愉快。
升任大汉王朝的第二任相国后,曹参“举事无所变更,一尊萧何约束”。他从各郡和诸侯国中专门挑选那些质朴厚道讷于辞令的人来担任相国的属官。官吏中那些擅长文辞、深文周纳、琐屑苛刻、好大喜功的人,则往往被斥退,砸了饭碗。曹参自己整天饮酒高卧,不理政务。公卿大夫和宾客们看到曹参这个样子,心里头都有些发急,想试探劝说他一番。可这些人一来,曹相国就请他们喝酒,绝口不谈国事。有的人还想说点什么,曹参就又让他们再喝,喝好,喝痛快,直至喝得酩酊大醉,始终没有开口的机会。大家慢慢也只好习惯了。
相府的后花园靠近官吏的宿舍,官舍里成天饮酒高歌,大呼小叫,沸反盈天,不亦乐乎。相国的随从官员很厌烦,但又无可奈何,就请曹参到园中游玩,希望相国大人眼见心烦,出面制止。谁知曹参看到后,笑逐颜开,居然责骂:“如此好事,怎么不早些告诉我呢?嗯?”随即让人取来好酒,摆开坐席,加入狂欢并掀起高潮。如果谁犯了一般性过错,曹参也总是睁只眼闭只眼,不加追究。相府平安无事。
相门之子曹窋在朝廷中任中大夫。惠帝心里对相国不理政事感到些许不快,以为曹参是因为皇帝年轻而怠慢自己。他就吩咐曹窋:“你回家去后,私下试着问问你的父亲:‘高祖刚刚去世,惠帝很年轻,你作为相国,成天喝得醉醺醺的,不向皇帝请示汇报,如何考虑国家大事呢?’不过不要说是我让你去问的。”
曹窋假日回家时,觑个空子,把惠帝的意思换成自己的话,质询了一番老爸。不料曹参听了很生气,一反常态,大发雷霆,亲自动手打了儿子两百大板,喝道:“畜牲,赶快进宫侍奉皇上履行公务去,天下大事不是你这等黄毛小子所应该与闻的!”
上朝的时候,惠帝责备曹参:“是我让曹窋去问你的。你为什么打他?”曹参先是免冠谢罪,进而辩解道:“依陛下看,圣明英武你比得上高祖吗?”
惠帝说:“我怎么敢与先帝相比呢!”
曹参又问:“那陛下看我的才能贤德比得上萧相国吗?”
惠帝顿了顿,回答:“似乎也有所不及。”
曹参说:“陛下说的很对。高祖与萧何平定天下,制定了明确的法令。如今陛下垂拱而治,清静无为;臣等谨守职责,各尽本分;只须遵循先帝和萧相国的法令而不妄加兴革,按既定方针办,不也挺好吗?”
惠帝说:“没错。没事了,你去休息吧。”
曹参执政三年,把自己相齐时遵奉并行之有效的黄老学说作为治理国家的指导方针,不显山不露水,不搞“新官上任三把火”,不标新立异,对汉初的政治稳定、社会平安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后来的“文景之治”和武帝时期“外攘夷狄,内兴功作”的鼎盛国力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基础。
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萧何一秉大公,一切从国家的长治久安着眼,不计较个人恩怨;曹参相信萧何的人格,深知萧何不会以私废公,并竭力保持了萧何制定的一系列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这两位风格迥异的“千秋贤相”的政治品质和风度,是后人应该引以为愧并深思效法的。
“萧规曹随”,成为千古佳话。
第二章张良
一。帝者师
当年博浪金椎,惜乎不中秦皇帝!
咸阳大索,下邳亡命,全身非易。
纵汉当兴,使韩成在,肯臣刘季?
算论功三杰,封留万户,
都未是,平生意。
……
这是素有清代首席词人之称的金风亭长朱彝尊的名作《水龙吟。谒张子房祠》的前半阙。
如果说萧何、韩信是刘邦的左右手,曹参、周勃是其爪牙,樊哙、夏侯婴是其心腹的话,那么不妨也可以说,张良才是刘邦的大脑。
张良深明韬略,文武兼备,气度恢弘,见识高远,精通黄老之术,在大汉开国谋士群中稳坐第一把交椅,是刘邦身边摇鹅毛扇的宾师和决策人物。
贵族出身的张良,在汉初开国布衣将相群中显得鹤立鸡群,是一个难得的异数。清代学者赵翼指出:“汉初诸臣,惟张良出身最贵,韩相之子也。其次则张苍,秦御史。叔孙通,秦待诏博士。次则萧何,沛主吏掾;曹参,狱掾;任敖,狱吏;周苛,泗水卒史;傅宽,魏骑将;申屠嘉,材官。其余陈平、王陵、陆贾、郦商、郦食其、夏侯婴等,皆白徒。樊哙则屠狗者;周勃则织薄曲吹箫给丧事者;灌婴则贩缯者;娄敬则輓车者。”
一般而言,刘邦是个主体意思很强的雄猜之主,又特别喜欢侮辱捉弄别人。吕后则为人刚毅,果于杀戮。就三杰而言,以萧何之老成练达,小心谨慎,亦曾锒铛入狱,饱受凌辱。以韩信之英武才略,功高盖世,终于难免兔死狗烹,身死族灭。其他如勇将英布、谋臣郦食其,开始都遭受过刘季难堪的戏弄,英布甚至差点儿因之自杀。周昌是参与丰沛首义的老筒子,既是重臣(在功臣榜中排第16名,封汾阴侯,任赵相,受命辅佐戚夫人所生高祖爱子赵王如意,其“为人强力,敢直言,自萧、曹等皆卑下之”),又是烈属(周苛是其堂兄),却被刘邦骑在脖子上作威作福耍弄!但这对活宝却自始至终对张良客客气气恭恭敬敬。
刘邦称帝前后,对萧何、韩信以下一概都是直呼其名,可于张良却是唯一的例外,一直称其为“子房”,字而不名,表现出一种特别的亲近和尊重。他对张良一贯言听计从,十分信服。吕后则因为让兄弟吕释之强请留侯点拨而终于保住了太子刘盈岌岌可危的地位,而格外对他感恩戴德礼敬有加。奇怪的是,当初项羽也很买张良的帐,一再受骗却痴心不改,对他非常信任。
刘邦几乎所有重要的政治、军事决策,如设计先入关中,抢占咸阳;还军霸上,避免决战,利用项伯,鸿门脱险;烧绝栈道,迷惑项羽,激楚攻齐,调虎离山;重用韩信,联结彭越、英布,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使项羽左支右绌,应接不暇;明察时势,不立六国之后;割地韩、彭,合击项羽,宜将剩勇追穷寇;群臣争功人心浮动时,果断先封雍齿,营造安定团结;迁都长安,以图长治久安;巩固太子地位,稳定政局……,凡此种种,都是根据张良的建议或得到他的支持才作出决定的。
张良对黄老之术的研究和运用十分精到,其心计之融通,手段之高明,令人叹为观止。他先帮刘邦跟秦朝斗,再帮刘邦跟项羽斗,而后又在刘邦和功臣的争斗中置身事外,还苦心孤诣留着心眼并以适当的手法跟刘邦、吕后斗。作为指挥若定的大军事家,张良并不直接掌兵。作为运筹帷幄的大政治家,他极少出任实职,更从未掌握过国家的具体行政权力。作为刘邦心悦诚服的兴汉三杰之首,“以三寸舌为帝者师”,他却在天下底定、大功告成后毅然急流勇退,明哲保身,尽量不介入错综惊险波诡云谲的现实政治,犹如闲云野鹤,优游自如。张良以其杰出的才能和智慧,在大汉开国前后的整个表现极为出彩,几乎无可挑剔。难怪一向持论甚苛的宋儒朱熹也对留侯敬服不暇,一再说:“论三代以下,人品皆称子房、孔明。”真德秀则说得更为全面:“子房为汉谋臣,虽未尝一日居辅相之位,而其功实为三杰之冠,故高帝首称之。其人在伊吕之间,而学则有王霸之余。其才如管仲,而气象高远过之。其汉而下,唯诸葛孔明略相伯仲。”
汉业存亡俯仰中,留侯于此每从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见识见识,什么才是真正的天才人物和大家气度。(《大汉开国谋士群》续九。以下为第二章《张良》之第2节:《博浪椎与圯上老人》。待续。)
二。博浪椎与圯上老人
陕西留坝张良庙有一幅言简意赅的名联:辞汉万户,送秦一椎。它出自民国元老于右任的手笔。寥寥八个字,俭约传神地勾勒出了留侯张良一生的两项主要事迹。“辞汉万户”的故事后文会讲到,这里先说说何为“送秦一椎”。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削平六国,一统天下,自号“始皇帝”,建立起以汉族为主体、中央集权、高度专制的大秦帝国;嗣后,“百代都行秦政治”。这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伟业。诗仙李白由衷赞叹: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狂人李贽更是无限景仰地称之为“千古一帝”。
秦始皇出巡途中突然发病暴死在沙丘(在今河北广宗西北),只活了49岁(公元前259年~210年)。这明显出乎他的料外,很多重要的军国大事(包括至为关键的选定继承人)都根本没来得及安排妥当。大秦帝国勃兴忽灭,“二世而亡”,与此干系匪浅。
嬴政的一生,固然波澜壮阔,威武雄壮。却也曾两度被人行刺,受到莫大的惊吓。虽然结果都很侥幸,有惊无险,但这肯定对他的精神和身体都造成了无法愈合的的双重打击,严重损害了他的身心健康。
第一次遇刺,即是众所周知的“荆轲刺秦王”。事情发生在秦王政22年(公元前227年),强秦攻灭六国的战争正如火如荼的当儿。谁也未曾想到,9年之后,在早已走进“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格局的新时代,竟然又有居心叵测胆大妄为之徒想要他的性命。
这年春天,秦始皇率领大队人马,东游抵达博浪沙(今河南省原阳县东南)地界,庞大的车队正在蜿蜒起伏的山路上不紧不慢地行进。说时迟那时快,忽然间,一只大铁椎从天而降,“嘭”地一声巨响,将中间的一辆车子砸得粉碎。秦始皇就坐在它前面紧邻的那辆车上。他回头一看,不禁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