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开国谋士群》
作者:梁由之【完结】
目录
前言
第一章萧何
一、千古良相
二、攀龙附凤
三、深谋远虑
四、成也萧何:关于韩信(上)
五、韩信将兵:关于韩信(中)
六、败也萧何:关于韩信(下)
七、伴君如伴虎
八、萧规曹随
第二章张良
一、帝者师
二、博浪椎与圯上老人
三、风云际会
四、鸿门宴
五、运筹帷幄
六、定国安邦
七、功成身退
八、黄老学说与汉初政治
第三章陈平
一、一个足智多谋的大帅哥之非凡人生
二、女子
三、主子
四、点子
五、左右逢源
六、三朝元老
第四章郦食其
一。郦生其人
二。高阳酒徒
三。汉室英烈
四。田横五百士
五。大汉开国群英榜
第五章随何
一。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二。众王的末日(上)
三。众王的末日(下)
第六章陆贾
一、随陆无武
二、两使南越
三、逆取顺守,长治久安
四、协和文武,将相安刘
秦末汉初大事年表
主要参引书目
后记
前言
雄才大略的秦王嬴政“奋六世之余烈”,扫平六国,一统天下,“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建立起中央集权的繁荣昌盛、空前强大的大秦帝国。他自号始皇帝,不仅自己踌躇满志,为所欲为,焚书坑儒,穷奢极欲,而且梦想子孙后代能千秋万载,一统江湖。可惜人算不如天算。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二世而亡,霸业成灰,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继之而立的,是匹夫刘邦。
汉高祖刘邦是大汉王朝的开国君主。而他在不少人心目中的印象只是个“好酒及色”的流氓无赖。这个昔日的泗水亭长居然成为祖龙秦始皇的继承人,确实让人大跌眼镜。
战胜项羽、天下大定后,刘邦与文武百官在洛阳南宫置酒高会,畅谈刘项得失天下的缘由。高起、王陵等人先后发言,一二三四五六七说了一大堆。刘邦认为他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没有抓住问题的要害。他以权威口吻作总结性报告,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这当然是不错的。不过窃以为还应该补上一句才算周全:得人才者得天下。
孙子说:上兵伐谋。又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事所必至,理有固然。由此看来,刘邦之所以笑到了最后,决不是偶然的。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
刘邦列举的兴汉三杰依次是:张良、萧何、韩信。其中的张良、萧何,是辅佐他夺取天下、巩固政权的主要谋士。至于韩信,则是在楚汉战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的一位军事统帅;而韩信的发迹成功与生死败亡,又与萧相国有着密不可分的种种瓜葛,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此之谓也。在这个意义上,如果说“得谋士者得天下”,恐怕也差之不远。
谋士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群体。把他们当中若干具有代表性、富于传奇色彩的出色人物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相信是一项很有意义、也颇具兴味的工作。
《大汉开国谋士群》是本人《谋士群研究》系列的第一部。时间主要界定在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至公元前179年(汉文帝元年)。这段为期约30年的历史,风起云涌,人才辈出,威武雄壮,可歌可泣,值得大书特书。
人物则将集中介绍评述萧何、张良、陈平、郦食其、随和、陆贾这6位在西汉开国和巩固政权过程中功劳最大、贡献最多、也最具各自特色的谋士。涉及的人物则几乎包括了秦末汉初主要的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在某种意义上,将《大汉开国谋士群》看作一部视角独特的楚汉战争或者西汉开国简史,也未尝不可。
第一章萧何
一。千古良相
自秦迄今,历两千年。中华盛世,首推汉唐;千古良相,必称萧曹。
诸葛亮应该算是最富盛名的贤相了。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的结尾这样评论传主:“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诗圣杜甫在缅怀诸葛亮的《咏怀古迹之五》一诗中赞叹道:“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这两个有代表性的学者和文士,相隔数百年,却不约而同地拿萧相国作为良相的标高。
萧何是西汉王朝的开国丞相。在夺取江山和巩固政权的过程中,他一直是是兴汉集团的核心成员,是刘邦的重要谋士和左右手,对这个集团的形成、发展、壮大和最后成功,作出了突出贡献,建立了丰功伟绩。
刘邦率军占领秦都咸阳后,将官们都忙于抢夺金银财宝,及时享乐。只有萧何与众不同。他单独首先收取“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由此掌握了全国的地形、户口、物产等情况,为此后持续数年的长期消耗性战争早早盘下了定海神针,表现出过人的眼力。
项羽违背义帝原约,将刘邦的封地由关中改为偏远的汉中和巴蜀。刘邦和手下的将领们都非常生气,不愿前往汉中,群情激愤,楚汉战争一触即发。萧何极力说服刘邦认清敌强我弱的现实,不宜轻举妄动,先作战略退却,收回拳头,保存实力,积聚力量,伺机而动。这是极为重要的一着。孙子曰:“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致战。”自是不刊之论。
“还定三秦”后的整个楚汉战争期间,萧何留镇关中,固守根本,建设了巩固的根据地并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源源不断地以大量兵员和物资支援前线,使屡败屡战的刘邦从无匮乏之感,总能够咸鱼翻生卷土从来,最后终于反败为胜。
大汉帝国建立后,萧何在刘邦“约法三章”的基础上,参照秦法,制定了汉法九章,统一了全国律令。他还协助刘邦,通过减少赋税、复员兵卒、释放奴婢、发展生产等政策措施,使饱受苛酷秦政和长期战争摧残的士民喘了一口气,得以休养生息。社会逐渐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并为日后的“文景之治”奠定了政策和物资基础。
萧何很有知人之明。在刘邦势力还比较微弱的时候,他全力举荐当时还默默无闻的韩信出任汉军主将。这也许可以视为汉楚双方成败兴衰的关键。后来,他又协助吕后诱杀韩信,以致后人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感慨。从心理角度分析萧何为什么帮助吕后诛灭韩信,是很有意味的。
萧相国还颇具容人雅量。他病重弥留之际,捐弃个人恩怨,以国家根本利益为重,向朝廷推荐与自己有嫌隙的曹参作为丞相继承人,保证了政权和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萧规曹随,成为千古佳话。
刘邦与萧何的私人感情很不一般。他力排众议,坚持将萧何列为头号功臣,恩宠无人可比。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萧何却是个例外。萧相国身后,子孙四次因罪失去侯爵,皇帝总是搜求他的其他后人,续封酂侯。这在功臣中是绝无仅有的。
西汉开国皇帝与丞相齐心协力,合作无间,取得巨大成功,看起来似乎是一对珠联璧合的模范帝相;也是后世景仰学习的样板。与他们最具可比性的是大明帝国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及首相李善长。
元璋起兵之初,向善长请教平定天下之策,善长说:“汉高祖起自布衣,知人善任,不乱杀人,五年就成就了帝业。你们老家相距不远,效法高祖的所作所为,平定天下并非难事。”元璋认为很对。洪武3年,明太祖大封群臣,左丞相李善长封韩国公,位居功臣之首,制词比之为萧何,褒奖得天花乱坠,无所不至。俨然又一对模范帝相横空出世了。但这只是一种表象。
饶是萧何与刘邦关系那么好那么深,为人处事也很低调,十分小心谨慎,还采取了多项措施自保,甚至不惜自诬,还是不能完全消除刘邦的猜忌,一度被交送廷尉拘押审问。所幸有人说情,加之刘邦毕竟还算恢宏大度,结果有惊无险。
李善长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洪武23年,朱元璋以莫须有的罪名将退休多年、老态龙钟、时年77岁的第一功臣李善长阖家老小70余人一概处死,惟有善长的长子李祺托妻子临安公主的福,与儿子李芳、李茂等人得到恩免,捡了几条命。朱元璋前后用过4位丞相,居然无一善终。他后来更是干脆废除了历经千年的丞相制度。钱穆认为:“明代的政治,走上歧途”,“恶化的主因,便在洪武废相。自秦以来辅弼天子处理国政的相位,至是废去,遂成绝对君主独裁的局面。”
封建社会君臣之间普遍存在深刻矛盾,关系往往是畸形的。这是由帝制“家天下”的非人性本质所决定的。随着帝权的不断膨胀,这种畸形就表现得越来越明晰、刺眼,带来巨大的负面效应。
中国的千年帝制,废除尚不到百年,流弊仍然极多极重。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抚今追昔,温故知新,自由民主、富有效率、符合人性的现代化制度性建设,是今天的当务之急。
二。攀龙附凤:刘季其人(上)
萧何是泗水郡沛县丰邑人,跟刘邦是小老乡。他通晓法律,平和公道,交游广泛,人缘极佳,处理问题既老练又周到,文笔也很来得,在县令手下当了个“主吏掾”,主管全县人事考核等项工作。
秦朝有一位御史,奉命来检查监督郡政,萧何被抽调跟随办事。他抓住机会,卖力表现了一番,鞍前马后,东奔西颠,将一应事体全都打理得井井有条妥妥贴贴,让御史十分满意。于是御史提拔萧何升任泗水郡的“卒史”,主管全郡的文书档案。这点差事,对未来大汉王朝的开国丞相而言,当然只是小菜一碟。萧何应付裕如,不久又轻轻松松随随便便地在一次官员考评中拿了第一,让御史更是大为高兴,觉得面子光光牛皮哄哄:他既佩服萧何的能力,也佩服自己的眼力。
这位御史可算是个颇有使命感、为国惜才的官员,既有良心,又肯负责任。他认为萧某还是大材小用了,打算向皇上举荐萧何到朝廷任职,一展身手。其实他们之间纯属工作关系,并没多少私交,更无行贿受贿情事。不过这次萧卒史没有接受上司的好意,再三辞谢,终于没去。至于萧何究竟是安土重迁呢,还是他已经未卜先知,敏感地意识到山雨欲来风满楼,天下大乱在即,不愿意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和人群呢,史无明载,就只好存疑了。
萧何精明谨慎勤勉细致,固然是个顶呱呱的能吏,但这种人并非稀缺动物,一抓一大把。如果天下太平,他也只不过是一名称职的小公务员罢了,充其量也就混个司局级退休,几乎百分百会在历史的汪洋中湮没无闻,难以激起哪怕是一朵微末的浪花。太史公明言:“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吏,碌碌未有奇节”,并无什么了不得的惊人之处;他之所以能成为响当当硬梆梆的大人物,是“依日月之末光”。也就是说,萧何能出人头地,是因为攀龙附凤,跟对了领导;具体地说,就是托了刘邦的福,沾了刘邦的光。
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汉高祖就没有萧相国。说到萧何,不能不先介绍一下刘邦。
乱世出英雄。萧何本身,素质良好。历史对他也很慷慨,给他提供了一飞冲天的机会和平台。
萧何很喜欢结交朋友,三教九流,无所不包。像沛县看守所所长曹参啦,县政府车马队队长夏侯婴啦,担任泗水郡卒史的同事周苛啦,屠狗的樊哙啦,丝绸贩子灌婴啦,编席匠兼吹鼓手周勃啦,……,都是他的哥们,关系倍儿铁。这些人抱成一团,经常非法集会,在一起喝酒吹牛,唱歌泡妞,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并进而结为一个在当地潜势力很大、带黑社会性质的小集团。
蛇无头而不行。他们共同的老大,乃刘季刘老四,亦即刘邦,也就是后来的汉高祖。太公的卵子人人有份。萧何、曹参这帮哥们夤缘时会发迹变泰,建功立业裂土封侯,后来都成为西汉开国布衣将相群中的重要角色。
刘季何许人也?
提起此马来头大。
刘邦出身寒素,排行第四,人唤刘季,正经名字都没一个。他的大号“刘邦”据说是当了皇帝之后才让叔孙通那些个儒臣帮助取的,以便观瞻。为了方便起见,本文一般径书“刘邦”。
刘妈妈一次在湖边休息,梦中与龙交合。这时雷电交加,天昏地暗。刘老爹恰好找了过去,看见一条蛟龙正盘在他媳妇儿身上悠哉游哉。这以后,刘妈妈肚子慢慢就大了,随后产下刘邦。所以呢,说不准刘邦究竟是沛县丰邑中阳里农民刘老爹的血脉,还是天上见首不见尾的神奇的龙种。
长大以后的刘邦,出落得一副好皮囊,威风凛凛,相貌堂堂,突起的上额,高高的鼻梁,一把美髯飘在颔下,72颗黑痣左腿里藏,瞧这刘家小四,倒是不无几分龙种模样。
刘邦性情豁达,乐善好施,心胸开阔,恢宏大度,不拘小节,伶俐敏捷,尤其善于驾驭各色人等。平素游手好闲东游西逛,什么家务事和农活都不愿意沾手。刘老爹看不过眼,经常批评小儿子不务正业,并拿干农活的好把式、辛勤劳作慢慢挣下一份家当渐臻小康的小二子现身说法,作为近在眼前的活生生的样板。争奈榜样的力量是有限的,人各有志,老四根本听不进去,不屑一顾,依旧吃喝玩乐,斗鸡走狗,到处游荡。成年以后,刘邦试着弄一小官做做,结果当了个泗水亭亭长,大概跟《水浒传》中晁盖智取生辰纲以前做的“保正”差不多大小,是最基层的吏役,不属公务员编制。他跟县里各个衙门的小吏们走得很近乎,经常戏弄他们,以此取乐。
有一次,刘邦到秦都咸阳公干,恰巧碰到秦始皇出巡,破例开恩不清场,准许老百姓在旁边观看。刘邦挤在人山人海中,目睹了皇帝的威风和排场。他不禁感叹道:“唉,大丈夫就该像这个样子啊!”
三十年来说旧交。萧何跟刘邦早就是哥们。
刘老四在愤青时期,多次惹出麻烦,萧何屡次利用职权,袒护他化灾解难。当刘邦向体制内靠拢、当了亭长后,萧何更是常常给他出主意,并提供多方面的帮助。刘邦到咸阳服徭役,其他官吏都资送俸钱三百,惟独萧何一人送了五百。一般而言,刘邦这个人是很念旧、很讲哥们义气的,萧何这点心意一直让他感念不忘,并在日后连本带利作了很够意思的回报。
刘邦最喜两样东东:美酒和美女。他呼朋引类,隔三岔五就去王老太或是武大娘开的酒店喝个痛快,醉了歪头便睡,还经常赊账。不过他到哪儿,哪儿人气就旺,营业额要比平时多出几倍,来晚了的客人有时还要排上队等候空桌。于是老板娘们都把他当作贵宾,迎来送往小心侍候。年关结帐时,往往主动将刘邦的欠条撕掉,旧账一笔勾销。
据说,江山和美女最终常常落到浪子手里。别人姑且不论,对于刘邦而言,这种说法还是基本靠谱的。如何夺取江山,后文会渐次说到。这里先话话刘季是怎样空手套白狼、抱得美人归的。
单父县的富豪吕公,跟沛县的县令是好友。他为了躲避仇家,一度到县令家中做客,后来干脆将家也搬了过来,在沛县落地生根。县里的一众官吏乡绅豪杰们听说县令家来了贵客,都前来道贺。那时萧何还在县里做主吏掾,由他负责接受贺礼和招待客人。萧何的想法是礼多人不怪,他对客人们说:“贺礼不满一千钱的,请坐在堂下。”
这等场合自然少不了泗水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