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 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余小姐 陪你做什么?
    吉先生 陪我不结婚。(走至余小姐前,伸出两手)陪我不要结婚!
    余小姐 (为他两目的诚意与爱情所动)可以。(以手与之)
    ……
    吉先生 不过我的母亲告诉我,说你已经答应了做她的侄媳妇,那怎么办?
    余小姐 (得意)那没有什么,我的父母不愿意我嫁给医生!
    吉先生 对,我知道,我们是天生的说谎一对!(趁其不防,双手抱之。)
    余小姐 (失声大喊)喔!
    〔老太太由右门,仆人由左门,同时惊慌入。吉先生已释手。〕
    老太太 什么事,什么事?
    〔余小姐以一手掩面,面红不知所言。〕
    吉先生 (走至余小姐前,将余小姐手取下,视其面)什么地方?刺了你没有?
    老太太 什么事,什么一回事?
    余小姐 (呼了一口深气)喔,一只马蜂!(以目谢吉先生)
    余小姐一语道破她的计谋,彻底打开了她和吉先生之间的僵局,也使精明自信的老太太霎时间变成了被愚弄的傻瓜。
    为了突出这样一个“最重要的部分”,剧作家运用了“声东击西”的手法,来展开冲突。第一、二场,作者首先揭开吉先生和老太太对待婚姻问题观点不同的基本矛盾,然后引入余小姐。新老两代人物之间的思想隔阂,终于使老太太盲目地当了儿子幸福的绊脚石,形成一场误会:吉先生在追求余小姐,老太太却要为她的表侄做媒。于是一切问题都归到余小姐身上:她究竟如何回答老太太的做媒?这就成了全剧的一条贯串线索。接着,作者便布下了疑阵:余小姐对求婚未作正面答复,她只是要求,请吉先生把老太太的意思写一封信,由她寄回家去征求父母同意。结果,自作聪明的老太太认为,这就是默认了,并且深赞这位大家闺秀的含蓄蕴藉,两人说得更加投缘,真仿佛这杯喜酒已经喝定了。然而事实上,这却正是余小姐的一条“金蝉脱壳”之计。所以在全剧中,这是关键的一场。表面看来,吉先生已经全无希望,戏也已经进入绝境;实际上,这完全是个错觉,作者就是利用了这个错觉,为吉、余爱情的转折,安排了一个有决定意义的伏笔。于是,当老太太拿着这张为她开的“空头支票”,却给吉先生送去了一个希望的禅符,立刻便如绝路逢生,一个急转弯,推起了最后吉先生胸有成竹地去向余小姐试探真情的高潮。剧情突变,迅速逼向解决,但这时作者的分寸、层次仍掌握得非常好。这是与作者写余小姐采用侧写手法有关的。所以,首先是吉先生听了老太太的转告,出人意外地欢喜雀跃,透露出一线转机。而余小姐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谁也不知道。然后吉先生以极审慎的态度,向余小姐步步进逼。直至余小姐已经答应“陪”他“不结婚”,两人中间的一堵厚墙,已经销蚀成一层薄纸的时候,吉先生才把那个最重要的问题提出来:“不过我的母亲告诉我,说你已经答应了做她的侄媳妇,那怎么办?”于是余小姐最后揭晓:“那没有什么,我的父母不愿意我嫁给医生!”(老太太的表侄是个医生)薄纸一捅即破,可是全剧的疙瘩解开了,吉、余之间的雾障消散了,老太太也从云端里一个跟斗栽下来了。就是余小姐这么轻松愉快的一句话,解决了大问题,形成全剧突起的奇峰,多么潇洒、俏皮!
    (录自胡宁容:《谈丁西林独幕喜剧的特色》,原载《剧本》1963年2月号,收孙庆升编《丁西林研究资料》,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版)
    第九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二)
    【学习提示与述要】
    本章介绍新文学第二个十年(1927—1937年)的文学思潮、运动与创作的概貌,是对30年代文学的整体评述。初学者会感到这一章内容繁多,特别是关于对本时段创作潮流与趋向的评述,在未能更多接触有关作家作品的评析之前,只能是预先得到一个概略的印象,待学完第二个十年的所有内容,再回头重温,才能加深对这种整体评价的理解。因此,本章学习先要求对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有大致的了解,重点理解左翼文学思潮的时代特征及其得失,以及左翼作家与自由主义两大文学思潮对立的状况。本章第一节讲30年代文艺运动基本线索,第二节介绍左联,第三节介绍自由主义作家的文艺观及两大思潮的对立,第四节概述本时期创作潮流与趋向。
    一 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
    (1)应大致了解第二个十年,即通常所说的30年代文学发展的总体特征:一是文学思潮的空前政治化,二是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在文坛上起决定性的作用,三是左翼文学与自由主义及其他多种倾向的文学彼此对立竞争,又共同丰富这一时期的创作。此外,对本时期多种文学思潮的兴发竞存情况,也要有知识性的了解。
    二 革命文学论争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2)首先应了解1928年由创造社和太阳社倡导的“革命文学”基本主张,其所受苏联“拉普”等外来思潮的影响,其对鲁迅等“五四”资深作家的批评,以及鲁迅等人对“革命文学”倡导者“左”的思潮的反批评。应了解双方主要的观点,并结合历史状况做出评判。其次,应了解“左联”的历史贡献及其在“左”倾机械论影响下的缺失。贡献方面包括译介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探讨创作方法,等等。对“左联”存在的缺失,一般归纳为思想理论上的教条主义和组织上的宗派主义与关门主义,应放到大的历史背景下去评价。
    (3)本节还涉及对前苏联传入的“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的评价,以及对“左联”批判“文艺自由论”和“第三种文学论”的再思考,是重点与难点。应注意考察这些现象的历史缘由,理清“左”倾机械论的影响,不作简单的褒贬。有关“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口号的传入,也应作为重要的文学史现象来认识,因为这个口号和相关的创作方法对后来有过巨大的影响。
    三 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及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
    (4)先要对“两大文艺思潮”对立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潮在与自由主义文艺思潮论争的过程中,在不断克服自身的左倾幼稚病的过程中,成为影响巨大的文学主潮。而自由主义文艺思潮在理论和创作上也有不可忽视的实绩,并对主流派文学起到某种补充和纠偏作用。可以把朱光潜的代表性观点作为重点评析对象,一方面看到其超离现实、不合时代需求的缺失,另一方面又看到其毕竟比较重视艺术创作的某些规律。
    (5)有关30年代两种文艺思潮的对立,还应了解左翼作家与新月派、《论语》派和“京派”的论争。与新月派论争的焦点是人性论和天才论。应理解鲁迅对梁实秋批评的历史理由与着眼点,以及鲁迅是如何坚持与“左”右两种倾向做斗争的。同时,也要了解梁实秋对左翼文坛的批评所包含的某些合理性。有关左翼对“京派”的批评,也应注意到其主要是在政治层面进行的,未能从“不合时宜”的论说中剥离出某些合理成分。此外,对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指导下的文学批评(如冯雪峰、茅盾的批评),与自由主义的文学批评(如刘西渭、沈从文的批评)各自基本的立场与模式,也应有常识性的了解。
    四 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6)把握这一时期整个文坛的趋向,应关注左翼、京派与海派三大派别(潮流)之间的对峙与互相渗透。三派各有不同景观,却又可以找到共同的时代特征。这表现为三方面,即:题材与表现角度的开拓,中长篇小说成为收获最丰的体裁,注重典型环境与典型性格的塑造,以及心理刻画的重视,等等。这里只要求对基本趋向有轮廓性的了解,而且尽可能将这种概评与如下几章对具体作家作品的评析结合起来。
    【知识点】
    “革命文学”的倡导、普罗文学、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后期创造社、太阳社、左联、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左联的代表性刊物、文艺大众化运动、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拉普、文艺自由论及第三种文学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口号的传入、刘西渭的《咀华集》。
    【思考题】
    (1)简述30年代初鲁迅与新月派的论战。
    本题偏重知识性的掌握和概括,主要内容是概述鲁迅和新月派的代表人物梁实秋围绕着“天才论”和“人性论”展开的论战,《三十年》第九章第三节对此做了总结和归纳。在概述双方观点时,要注意把握这场论战的总体背景,认识到这是左翼文艺思想和自由主义文艺思想之间的差异导致的冲突,避免把鲁迅对梁实秋的批判简化成个人观点的交锋。在叙述中,应注意鲁迅在批判梁实秋的同时也批判了把文学的阶级性绝对化的错误倾向,同时看到梁实秋对左翼文学的批判中包含着一定的合理成分,不把双方观点简单化。
    (2)简评“京派”(可以朱光潜、沈从文等为中心)的文学观。
    本题属于知识性题目,包含着两个层面的内容,第一是了解“京派”最基本的文学主张和立场,第二进行简要的评价。《三十年》第九章第三节从“京派”与左翼文学观的差别的角度,把他们的理论观点归结为强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距离”,以及强调追求人性的、永久的文学价值两点,并分别以朱光潜和沈从文为例子,具体解说他们的文学观。在评价他们的文学观时,要注意左翼作家当时主要是从政治角度对“京派”进行批评,对其艺术成就重视不够,站在今天的立场上对他们的文学观的分野应当有历史的分析。注意避免空洞的概括,应当较为具体地把沈从文或朱光潜的观点加以评述。
    “京派”是30年代一个重要的文学作家群体,在文学创作和理论建设两方面都有很大成就,有兴趣进一步了解其文学观的同学,可以阅读《朱光潜批评文集》(商金林编,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和《沈从文批评文集》(刘洪涛编,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等书。
    (3)应如何评价“左联”的历史贡献?
    这道题包含着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是知识性的内容,要求掌握“左联”在翻译和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和探讨创作方法等方面具体的历史贡献;第二是对这些贡献做出具体的分析评价;第三个层次是历史感的养成,要求我们不仅学会以今天的眼光来评价历史事件的得失,更要能够贴近评价对象,从当时的历史情境出发来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其中第三个层面的要求,应贯穿在整个论述之中。
    (4)联系创作,概述30年代左翼、京派与海派三大文学派别(潮流)之间对峙与相互渗透的状况。
    本题意在考察对30年代文学创作的总体状况的了解。一方面要求掌握左翼、京派和海派三大文学潮流之间的差异性特征,同时也要从相互渗透的角度,了解三大文学潮流在题材与表现角度方面的开拓、中长篇小说成为收获最丰的体裁、艺术上重视典型环境与典型性格的塑造、重视心理刻画等几个方面的共同特征。有关内容,参见《三十年》第九章第四节。从逻辑上看,三大潮流相互对峙和相互渗透的基本特征,是从具体的文学现象中提升和总结出来的,相当于30年代文学创作总体状况的导论。如果学完整个30年代文学的内容,回过头来理解这一道题,思路会更加清晰和丰富。
    (5)谈谈你对左翼文艺思潮的复杂性的理解。
    本题为拓展型思考题,难度较大,对知识的综合性和理论分析能力均有较高要求,适合高年级或有研究兴趣的同学。一般需要学完整个现代文学,才可能有整体性的思考。左翼文艺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而复杂的历史现象,也是现代文学研究的重点,但研究思路相对说来比较单一,大多以研究“左联”的政治视角来对待整个左翼文艺思潮。90年代以来,现代文学研究界在重新发掘自由主义文艺思潮的历史贡献时,无意中又出现了把左翼文艺思潮简化成了自由主义文艺思潮的对立面的倾向。这道题的目的就是引导大家摆脱把差异性特征理解为对立性特征的简单化倾向,把左翼文艺思潮当作一个复杂的历史现象来对待。通常所说的左翼文艺思潮是一个复杂的历史现象,不仅“革命文学”和“左联”后来倡导的无产阶级文学、左翼作家和“左联”成员之间存在着差异和冲突,“左联”在不同时期提出的文学要求也不一样,抗日救亡的“国防文学”和最初的无产阶级文学,其间的差别其实相当大。可以从不同的具体文学现象,也可以从左翼文艺思潮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发展变化入手来体会通常所说的左翼文艺思潮的历史复杂性。《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年第1期《“左翼文学与现代中国”笔谈》专栏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思路和建议,曹清华在《左联组织框架中的左翼作家身份》(《深圳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具体分析了“左联”对左翼作家的身份规范,可参看。
    【必读作品与文献】
    李初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
    钱杏邨:《死去了的阿Q时代》
    茅 盾:《从牯岭到东京》
    鲁 迅:《文艺与革命》、《“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
    梁实秋:《文学与革命》
    冯雪峰:《关于“第三种人文学”的倾向与理论》
    周起应:《关于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
    朱光潜:《谈美·开场话》
    【评论节录】
    温儒敏:《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
    艾晓明:《中国左翼文学思潮探源》
    吴中杰:《中国现代文艺思潮史》
    马良春、张大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
    荣太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关于革命文学论争
    至于鲁迅和茅盾,在论争中是首当其冲的,受到创造社、太阳社的猛烈攻击。然而他们对“革命文学”还是持比较谨慎的态度。其实,他们早从1925年前后,就开始关注苏俄“新兴文学”了;他们对于“革命文学”的倡导,原则上是支持的。1928年鲁迅翻译日本人片上伸所著《现代新兴文学的诸问题》,翌年2月在译作小引中就明确表示确信无产阶级的文学的必然出现。鲁迅说这是“势所必至,平平常常,空嚷力禁,两皆无用”。在鲁迅看来,既然新兴的无产阶级文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趋势,那么敌视革命的当局想“禁”是“禁”不了的;不过,象某些“革命文学”倡导者那样,“对于目前的暴力和黑暗不敢正视”,创作光纸面上摆些“打打”、“杀杀”的口号,那也只是“空嚷”。这实际是对创造社、太阳社的尖锐批评。鲁迅是特别不赞同“革命文学”倡导者所张扬的“组织生活”论的。鲁迅在《文艺与革命》、《文艺与政治的歧途》等讲演中,认为“(艺术)不过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时代人生的记录”;“文学还是同社会接近好些”,“现在的文艺,就在写我们自己的社会”。在整个论争过程中,鲁迅都主张文艺必须反映社会真相,才于社会有益,于革命有益。他一针见血指出,象创造社那样从“组织生活”论出发,使文学沦为单纯的宣传工具,那就是“踏着‘文艺是宣传’的梯子,爬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