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忍百箴(原文+全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劝忍百箴(原文+全译)-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牟呕侄稳ツ比「吖俸衤弧
《老子;洪德》曰:“大巧若拙,大辨若讷。“是说真正有才干的人,虽有才识,却表现得很笨拙,不自作聪明;虽有智辨,却好像口笨不会讲话一样。东汉朱孚批评彭宠:“你自以为功高天下,过去辽东有一头母猪生下了一只白的猪崽。都以为奇,就准备献给朝廷,到了河东,才发现那儿所有的猪都是白的,于是羞愧而回。如今把你的功劳和朝廷中的许多人物相比,你就像是辽东的白猪。“黔驴技穷的故事是指驴子由于露出了全部本领,才被老虎吃了。喜欢炫耀才能、卖弄技巧,也会引来杀身之祸!
许公感叹:噫,即使有才也千万不要炫耀,何况无才呢!
小节之忍第八十一
<原文>
顾大体者,不区区于小节;顾大事者,不屑屑于细故。视大圭者,不察察于微玷;得大木者,不快快于末蠹。以玷弃圭,则天下无全玉,以蠹废材,是天下无全木。苟变干城之将,岂以二卵而见麾;陈平而奇之智,不以盗嫂而见疑。
智伯发愤于庖亡一炙,其身之亡而弗思;邯郸子瞋目于园失一桃,其国之失而不知。
争刀锥之末而致讼者,市人之小器;委四万斤金而不问者,万乘之大志。故相马失之瘦,必不得千里之骥;取士失之贫,则不得百里奚之智。噫,可不忍欤!
<解说>
要成就功业的人,就不计较区区小事;要办大事的人,就不要考虑琐碎的小事。欣赏美玉的人,决不计较白玉上微小的斑点;得到大木头的人,决不因为木材的尾梢有一点被虫蛀而不高兴。如果因为美玉上的小瑕点而放弃美玉,那么天下就没有纯净的美玉了;如果因为木材有一点被虫蛀了而丢掉整根木材,那么天下就没有完好的木材了。人也是如此,人如果有一点小毛病,就弃之不用,那么天下就找不到完人了。史书上记载有不少有小毛病而被重用的人物。如春秋苟变,曾因收租时吃了百姓两个鸡蛋,而弃之不用。子思劝诫卫君说:“圣人之用才,犹大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现在国家有战事,怎能因两个鸡蛋就不用栋梁之才呢。“卫君接受了子思的意见。西汉陈平,曾帮汉高祖打天下,平定内乱,出了六条妙计,汉高祖没有因为别人说陈平在家里和嫂子私通而不重用他。
《观量》载:智伯厨房里的人拿走了一筐肉,他马上就知道了。韩国和魏国将要造反,自己也将身亡这样的大事却一无所知。邯鄣子这个人,果园里丢失了一个桃子,他马上就觉察到了,而自己快要灭亡却不知道。这都是心里只注意小事而把大事忘记了。
为一点细微末节的小事争执不己,这是一般百姓的小器量;刘邦给陈平四万斤黄金,却从不过问金子的使用情况,这才是君主的胸怀。所以伯乐相马不因马瘦而不取,否则就得不到千里马;选取人才不因其贫贱而被忽略,秦穆公才得到像百里奚那样的人才。
许公感叹:噫,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区区小节又何必太计较呢!
随时之忍第八十二
<原文>
为可为于为之时,则从;为不可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故言行之危逊,视世道之污隆。
老聃过西*而夷语,夏禹入裸国而解裳。墨子谓乐器为无益而不好,往见荆王而衣锦吹笙。
苟执方而不变,是不达于时宜。贸章甫于椎髻之蛮,炫绸*履于跣足之夷,袗絺冰雪,挟纩炎曦,人以至愚而谥之。噫,可不忍欤!
<解说>
在可以做的情况下做可以做的事,就会顺利;在不能的时候做不能做的事,就有危险。所以一个人的言行举止,要看政治的清明与否。如果政治清明,应该严格自己的一言一行,宣扬遵守仁义道德;如果政治不清明,也不改变高尚的情操,以说话谦恭有礼来避开祸端。
一个人如果和世道不相投和,就是有妙术也是无用的。所以老聃到西*国就仿效那里的语言,夏禹到祼国去就毫不犹豫地把衣裤脱光。这并不是忘记了礼,而是顺从习俗。墨子是主张节俭而批评音乐的人,去访问荆王时却穿着锦衣,吹起了笙,这不是违背了本性,而是顺从荆王的爱好。
如果固执已见而不知变通,是因为他不了解时宜。宋人不到闽越去卖衣帽,不到赤脚行走的地区去卖鞋子,因为知道当地的习俗。在天寒地冻的时候却着汗衫,在烈日炎炎的时候却穿着棉衣,人们都说这是最最愚蠢的。
许公感叹:噫,随乡入俗,善于变通,是一种生存的方法,怎么能容忍自己不合时宜的言行呢!
背义之忍第八十三
<原文>
古之义士,虽死不避。栾布哭彭,郭亮丧孝。
王修葬谭,操嘉其义。晦送杨凭,擢为御史。此其用心,纯乎天理。
后之薄俗奔走利欲,利在友则卖友,利在国则卖国。回视古人,有何面目?赵岐之遇孙嵩,张俭之逢李笃,非亲非旧,情同骨肉,坚守大义,甘婴重戮。噫,可不忍欤!
<解说>
古代的义士,即使面临死亡也在所不辞,栾布和郭亮都是这样的义士。西汉人栾布,小时就和彭越一起玩,后来被人抓去卖给燕人做了奴隶。汉进攻燕,把栾布抢了回来,梁王彭越将他买回来封为大夫。后来汉高祖杀了彭越,诛灭三族,将头挂在  洛阳城下,并下诏说如果有谁去收尸就抓起来。当时栾布一人到彭越头下去祭礼并大哭,官吏抓住他并报告给汉高祖,准备立即把他煮死。栾布对皇帝说了一席话,皇帝觉得他是一个义士,就将他放了。郭亮,是东汉时李固的弟子,李固遭大将军梁冀陷害而死于狱中。梁冀将李固的尸体放在露天,并下令说如有人敢去看望就给他定罪。郭亮当时上书朝廷,请求为李固收尸,之后朝廷同意,郭亮埋葬了李固。
东汉时曹操杀了袁谭,王修曾受过袁氏恩惠,请求为袁谭收尸,曹操欣赏他的义气,同意了王修的请求。唐代的杨凭有罪被贬,亲戚朋友都不敢相送,只有徐晦仗义送别。王修和徐晦恩图报、仗义为人的用心,是合乎天理的。
后来世风恶化,人们只为利益和私欲而奔忙,为了一已私利,不惜出卖朋友,出卖国家。回头看看古代的那些义士,谋取私利的人有什么脸面见天下的人?东汉赵岐因反建宦官唐衡专权而被迫隐姓埋名四方逃难。后来安丘人孙嵩收留了他,把他藏在家中多年,直到唐衡死了才出来。东汉人张俭,因弹*中常侍侯览结下冤仇,只好逃亡在外,后来到了东菜,住在李笃家里,李笃冒着生命危险把张俭送到了塞外。他们非亲非故,却能情同手足,破家相容,这正是他们为了道义而不惜冒生命危险啊!
许公感叹:噫,怎能容忍自己心中有背信弃义的念头呢!
事君之忍第八十四
<原文>
子路问事君于孔子,孔子教以勿欺而犯。唐有魏征,汉有汲黯。
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张禹有靦于帝师之称,李绩何颜于废后之对?
俯拾怒掷之奏札,力救就戮之绯裈。忠不避死,主耳忘身。一心可以事百君,百心不可以事一君。若景公之有晏子,乃是为社稷之臣。噫,可不忍欤!
<解说>
子路向孔子询问怎样侍奉君主,孔子说:“不要欺骗君主,还要敢直言相谏。“这方面的典范有唐代的魏征和汉代的汲黯。
辅助君王的大臣,在君主有过时不能劝谏并顺从他,这种不忠之罪尚小。如果君主过失尚末形成,却怂恿并引导其酿成,这种不忠是罪大恶极。西汉张禹和唐代李绩就属于这一类人。张禹曾当过汉宣帝的老师,助长皇帝的过失。李绩在唐太宗时封为辽宁大总管。唐高宗李治打算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褚遂认为不可,高宗就问李绩,李绩说:“此陛不家事,何必问外人!“因此一句话武则天成为皇后,致使女主秉政。所以说张禹有愧于帝师的称号,李绩对他的那一句话应感到无地自容。
宋人赵普,宋太祖时为中书令,曾推荐人做某官,不合宋太祖心意,末被录用;第二天又推荐此人,还是不用;第三天还是推荐其人,太祖大怒,将赵普奏札撕裂,掷于地上。赵普神色不改,慢慢收起奏札,回到家中修补好,第四天又奏上。太祖幡然醒悟,任用所荐的人,果真是个人才。隋朝辛禀,曾穿花裤朝见皇帝,皇帝一怒之下要折辛禀。大理少卿赵绰说:“法不当死,臣不敢奉诏。“皇帝更为恼火,下令斩赵绰。赵绰说:“宁可杀我,不能杀辛禀。“还说:“为了执法,不能顾惜性命。“皇帝因为他诚实,就赦免了他。所以侍奉君主,要做到尽忠就不怕杀头,为了君主,必须不惜牺牲自己。
齐相  晏曾连事三位君王,孔子说:齐灵公不讲究,晏婴就劝他保持整洁;庄公怯弱,晏婴使他勇敢;景公奢侈,晏婴劝他俭朴。晏婴是一位真正的君子。晏子认为:一心可以事百君,百心不可以事一君。作为社稷之臣,必须使君臣上下关系和谐,使朝廷百官秩序井然。
许公感叹:噫,侍奉君主  最主要的是忠诚,哪里能容忍事君有二心呢!
事师之忍第八十五
<原文>
父生师教,然后成人。事师之道,同乎事亲。
德公进粥林宗,三呵而不敢怒;定夫立侍伊川,雪深而不敢去。
膏梁子弟,闾阎小儿,或恃父兄世禄之贵,或恃家有百金之资,厉声作色,辄谩其师。弟子之傲如此,其家之败可期。故张角以走教蔡京之子,此乃忠爱而报之。噫,可不忍欤!
<解说>
父母养育自己,老师教育自己,这样以后才能成长为一个有用的人才。事奉老师的道理就如同事奉自己的父母亲一样。
汉代陈国魏昭《号德公》拜郭林宗为师。林宗有次身体不佳,让德公为他熬粥,粥好后德公送到林宗面前,林宗尝了一口,生气地说:粥熬得不好,粥里有沙石,不能吃。并将碗扔在地下,德公又反复熬了三次,被林宗斥责三次,但他始终和颜悦色。宋代游定夫和杨中立一起拜见程颐,恰巧程颐在闭目养神,定夫就与杨中立恭敬地侍立在程颐身旁。过了很长时间,程颐才发觉,看见他们说:“你们还在这儿,天已晚了,回家休息吧!“待他们走出大门,外面的积雪已经很深了。
官宦人家的子弟,富商大贾的后代,有的依靠父辈或兄辈享受俸禄而显贵,有的自恃家财富裕,对教师声音严厉,面有怒色,动则谩骂教师。做弟子时都如此傲慢无礼,那么他家的败亡就指日可待了。宋代张角曾是宰相蔡京的宾客和私塾教师,用学走路作比喻来教导蔡京的孩子要学习本领才能应变事故。这才是真正以忠诚和爱心报答主人啊。
许公感叹:噫,事师如事亲,怎么能容忍对老师有不恭敬的行为呢?
同寅之忍第八十六
<原文>同官为僚,《春秋》所敬;同寅协恭,《虞书》所命。生各天涯,仕为同列,如兄如弟,议论参决。
国尔忘家,公尔忘私,心无贪竞,两无猜疑。言有可否,事有是非,少不如意,矛盾相持。
幕中之辨人,以为叛;台中之评人,以为顺。昌黎此箴,足以劝惩。噫,可不忍欤!
<解说>
在官府同事称“僚“,这是《春秋》所定义的;同僚之间互相合作互相尊敬,这是《虞书》所要求的。同僚来自四面八方,同朝做官,应该情同手足,共同参政议政。
为国忘家,为公忘私,互相不你争我夺,这样才不会有猜疑。言有可否,事有是非,如果稍不注意,就会产生矛盾而针锋相对。
韩昌黎《五箴》说:“在官府中当众说谁好谁环,人们会认为你居心不良;在闲谈时评说别人,反认为你有倾慕之心。“韩昌黎的这些箴言,足以劝诫那些说话随便的人。
许公感叹:噫,同僚之间要互相容忍啊!
为士之忍第八十七
<原文>
峨冠博带而为士,当自拔于凡庸;喜怒笑*之易动,人已窥其浅中。故临大节而不可夺者,必无偏躁之气;见小利而易售者,生之斗筲之器。
礼义以养其量,学问以充其智。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庶可以立天下之大功,成天下之大事。噫,可不忍欤!
<解说>
士大夫头戴高帽,佩着宽大的带子,自然显示出超凡脱俗的仪表,但是不是真正的士大夫,就从他的嬉笑怒骂之中,已经了解他的为人。所以士大夫在生死存亡关头不失其气节,自然没有浮躁的毛病;如果见了小利就动摇气节的人,就是器量狭小之人,这种人终究办不了大事。
用礼义来培养自己宽宏的器量,用学问来提高自己的聪明智慧,这是士大夫应该做到的事。西汉扬雄做人淡泊寡欲,不去拼命追逐功名利禄,也不在乎艰难困苦,潜心学问,有许多著作流行于世。可见作为一个士大夫,能够像扬雄这样,就可以立天下之大功,成天下之大事了。
许公感叹:噫,士大夫要忍耐浮躁的毛病,做一个坚守节气的君子啊!
为农之忍第八十八
<原文>
终岁勤勤,仰事俯畜,服田力穑,不避寒燠。
水旱者,造化之不良,良农不因是而辍耕;稼穑者,勤劳之所有,厥子乃不知于父母。
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苟惰农不昏于作劳,则家不给,而人不足。噫,可不忍欤!
<解说>
农民整年辛勤劳作,是为了赡养自己的父母,供养自己的妻子、该子,他们不分四季,努力耕种,就是为了秋天有发收获。
水涝和干旱是大自然气候不正常造成的,勤劳的农民不会因此而停止耕种;农民勤劳种地,他们的子孙却不了解父母收获庄稼的艰辛。
种庄稼的只有农民,而吃粮食的却有士、农、工、商、释、道六家。假如懒惰的农民追求安逸,早晚不想耕田种地,那么就会没有收获,既不能供给家中的费用,也不能供养别人了。
许公感叹:噫,民以食为天,春天播种,秋天才有收获,作为农民,怎么能容忍自己的懒惰呢!
为工之忍第八十九
<原文>
不善于斫,血指汗颜。巧匠傍观,缩手袖间。
行年七十,老而斫轮,得心应手,虽子不传。百工居肆以成其事,犹君子学以致其道。学不精则窘于才,工不精则失于巧。
国有尚方之作礼,有冬官之考阶,身宠而家温,贵技高而心小。噫,可不忍欤!
<解说>
不善砍木头的人,砍破了手指并弄得汗流满面。而能工巧匠却在一旁袖手旁观,如果这样,岂不是白白浪费了自己高超的手艺。
轮扁七十岁了;还在堂下斫车轮颇有心得,认为斫车轮慢了就会松滑而不坚固,快了就滞涩而难人,得之于手,应之于心,口里说不出来,心中却十分有数。轮扁对斫车轮的技巧已经了然于心,但无法通过描述这种心得而使人掌握这门技巧,即使是他的儿子也不能承继他的技艺。
各行各业的工匠住在店铺里才能完成他们的任务,就像君子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明白道理一样。工匠不住店铺就不能专心于一件工作,技术就不能达到精熟的境地;君子不专心于学,就会被外面的东西所引诱而荒废学业。所以说学习不精就缺乏才能,工匠不熟练,就缺乏技巧。
国家有尚方这样的制造场所,有冬官来掌管工程制作的机构,有的工匠身受皇帝恩宠而居高位,家庭温暖并有丰厚的给养,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技术高超而且小心谨慎。
许公感叹:噫,要使自己的技术得心应手,巧夺天工,也要专心致志地学习啊,怎能容忍三心二意呢!
为商之忍第九十
<原文>
商者,贩商,又曰商量。商贩则*迁有无,商量则计较短长。
用之缓急,价有低昂,不为折阅不市者。荀子谓之良贾,不与人争买卖之价者;《国策》谓之良商,何必鬻良而杂苦,效鲁人之晨饮其羊。
古之善为货殖者,取人之所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