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与现代中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蒋介石与现代中国- 第7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p style=〃text…indent:0em〃''img src=〃images/145559122835。jpg〃/''/p'

  蒋介石在台湾与家人在官邸合影

  最受宋美龄宠爱的外甥女孔令伟,此时接管了夫人的许多慈善组织及其他活动,包括管理蒋夫人主持的圆山大饭店。孔令伟仍然剪短发,穿传统的男子长袍或西装、领带①。她有女性爱人,其中一人是蒋经国长子孝文之妻一位好朋友的母亲②。另一位蒋夫人宠爱的亲戚即外甥孔令杰——现在是德州石油富商,娶了美丽的电影女星佩姬(Debra Paget)为妻。当孔令杰这位名人姨妈到美国时,即下塌于他提供的一栋纽约市豪华公寓。在上海曾和经国发生冲突的孔令侃,在共和党人的圈子中相当活跃,1960年代他是蒋夫人了解美国政治发展最重要的一位顾问③。

  ① Tyson Li; Madame Chiang; p。385。

  ② 2003年10月21日,一位要求匿名的亲属受访。

  ③ Tyson Li; Madame Chiang; p。424。

  蒋介石很关心他的孙儿女。长孙孝文是个爱玩、聪明的美男子,但是60年代他的酗酒问题变本加厉,加上先天遗传糖尿病,最后造成严重的健康危机。蒋原先安排他在军中发展,但是并不成功,于是又安排他到台湾电力公司任职。孝文娶中德混血的徐乃锦为妻,她为老蒋先生生下第一个曾孙女友梅。经国和方良唯一的女儿孝章,不顾父母反对,在美国嫁给年长自己许多的男人——长期担任国防部长的俞大维之子(俞扬和)。她和夫婿住在美国,育有一子俞祖声。孝武也遗传了父亲的糖尿病,经过一段漂浮岁月,前往德国念书深造。最小的儿子孝勇先是进入陆军官校,2年后便和大哥孝文一样退训,转往国立台湾大学。蒋家人娶欧亚混血儿的倾向也出现在蒋纬国身上。丧妻的纬国娶了一名中德混血女子(丘爱伦)为妻,生下儿子孝刚。有了这些新成员,家庭集会多出小朋友嬉闹的笑声。75岁的委员长膝下孙儿女及后代,除了未认祖归宗的孝严、孝慈两兄弟之外,全都是欧亚混血儿。孝严、孝慈在念大学时,都得到经国的暗中支持。

  二

  1963年,陈诚病了,后来验出是得了肝癌。他先告假,暂时交出行政院长职务,后因不满蒋经国在党和军的力量越来越大,正式辞职①。蒋挑选技术官僚、财政部长严家淦出任新任副总统。严家淦在政治上是个“软性”人物,和蒋夫人关系密切,也被经国接受。由于严专注国家发展,台湾人和美国人都喜欢他。实际上,严将成为国家的首席营运长。

  蒋经国依然主管敏感的政治议题,现在的他正试图争取本省籍反对派人士的支持。那些散布违法文宣和从事其他禁止活动的人获判轻度刑罚,囚禁人士也被提前假释,蒋经国甚至替他们安排工作。有时蒋经国也会威胁顽抗分子,说要将他们的家产充公;此战术在台独领袖廖文毅身上奏效,廖于是放弃日曰本的活动,回到台湾(廖被派挂名曾文水库兴建委员会主任委员)。在地方选举方面,他允许无党无派人士担任监票人员,包括台北市在内,有3名反对派人士当选县市长。

  ① American Embassy Taipei cable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August 2; 1963; National Archives; RG 59; State Department Files; box 3669; American Embassy Taipei Airgram no。A…498; December 4; 1963; National Archives; RG 59; State Department Files; box 3867。

  同时,台湾做为全中国政府所在地的国际角色,开始瓦解。1964年初,法国总统戴高乐舍弃台北,承认北京为中国政府,但是仍未与国民政府断交。蒋在华府的压力下展现弹性,没有宣布和法国断交,直到巴黎方面对国府外交代表团下达逐客令。蒋觉得他不必要地丢了面子,决心不再重蹈覆辙①。

  ① FRUS (1964…1968); vol。30: China; p。22。

  这个时候,贪腐风气又悄悄爬回此时相对清廉的官僚体系中。公务员的薪水赶不上通货膨胀,老师和军官原本是人人称羡的“铁饭碗”,现在却传出以收受贿赂(甚至侵吞公款)以维持生活水平。学界人士往往兼上2、3份差事;社会上,宵小益发娼獗①。

  ① 同上注,p。161。

  三

  10月间,中国在罗布泊试爆第一颗核子弹。蒋告诉美国人,不理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将会用核武对付他们的“主要目标”——台湾以及国民政府。他说,台湾人民觉得他们的美国友人现在是要他们“坐以待毙”①。他致函詹森总统,再度敦促美国“至少”给予国民政府摧毁中国核子设施的硬体。可是美国人对委员长的长篇大论,此时已完全听不进去。詹森回信,重申1958年杜勒斯和蒋介石联合公报的原则,强调应以政治手段达成推翻中国共产党。詹森直言美国政府没有证据指出共产党在大陆的控制已衰弱,他也怀疑当前情势如何有利于军事行动②。为示礼貌,他下令美国派一两架可携带战术核弹的幽灵式喷射机进驻台湾,进行所谓的中国核子攻击吓阻行动。但是,这些喷射机及其武器的真正的作用是,万一北京直接且大规模地介入中南半岛战争,就可用来对付中国大陆③。

  ① 同上注,pp。112…113,116。

  ② 同上注,p。143。3。

  ③ 曾于1960年代在台湾任职的中央情报局高级官员,1995年在维吉尼亚州阿灵顿受访。可查证自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 Electronic Briefing Book no。197; gwu。edu/…nsarchiv;ed。 William Burr; accessed August 18; 2006。

  同时,蒋担心美国会越来越深陷越南泥掉。10年前,他曾经预测,法国人不论有无美国支持,都不会在中南半岛胜利。现在,他于1964年11月23日给詹森一封长信,表示在和共产党叛军作战时,亚洲国家“应个别承担起从事战争的主要责任,直到成功为止。”他告诉詹森说:“我从来不赞成美国作战部队参与亚洲其他人民的反共战争。”他宣称共产党在越南的用意是“使美国陷入一场没完没了的战争……搞得军、民俱乏”。他提前预见了未来的尼克松主义,力劝詹森只在后方提供训练、协助作战计划、后勤支援,以及“最多……在前线的顾问与监督”。他向詹森警告说,最糟的情况是美国陷入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它会“(使得美国)民穷财尽、产生社会失序,并……(导致)对美国的仇视”。但是,蒋还有一个同等或甚至更重要的考量,他没办法在这封信里明说。蒋无疑是担心美国人民不具备坚持长期作战的意志①。这是颇有远见的分析,可惜的是,即便当时最熟谙局势的美国人也没有这种认识。

  ① 1964年11月23日,蒋介石给詹森总统的信,FOI request to U。S。Department of State。

  蒋也认为若派国军到其他亚洲国家去敉乱,并不会比美国人更受欢迎或成功。纵使如此,身为美国的盟邦,他觉得有责任在越战提供协助。在诸多与美国人的会议上,若是谈起这个话题,蒋就会随口带一句,如果美国要求他派国军到越南,他愿意配合。不过就跟韩战时一样,他从来没强出头;当美国联合参谋本部建议邀请国军参战时,鲁斯克拒绝了,深怕它会被中共拿来当加入战局的藉口。鲁斯克也正确地指出,如果战事一部分演变为对抗毛泽东,则国府领导人只会同意派出大队国军到亚洲大陆作战。鲁斯克有一次访问台北时表示,美国不会把大批传统部队派到亚洲大陆。听到这番话,蒋觉得很欣慰。他说:“越南人力应该用在越南,中国人力就应该用在中国。”①

  ① FRUS (1964…1968); vol。30: China; pp。41…55。

  但是,尽管鲁斯克这么说,美国第一批作战部队于1965年春天抵达越南(后来总共派出的人数高达50万),展开攻势作战;显然违背他早先的直觉。蒋当然得继续与他的重要盟友合作,因此在这场他早已预见且不看好的中南半岛消耗战中,台湾除了提供重要援助给南越,也对美国提供关键的后方基地支援。蒋经国秘密派出国军特种部队和南越游击队合作,包括深入北越进行破坏任务的游击队①。民航公司以及美航公司(Air America,中情局另一个部门,在台湾也有设点)在中南半岛替中情局活动提供空中支援。南越也派心战人员及政战人员到台湾学习国军的做法,台北当局另派25名政战人员组成军事顾问团进驻南越②。最后,蒋经国的情报人员和南越华侨合作,参与1965年西贡军事政变,促成阮文绍出任总统③。

  ① George McT。Kahin; Intervention: How America Became Involved in Vietnam (New York: Doubleday; 1986); p。332。

  ② Joyce K。Kallgren; 〃Vietnam and Politics in Taiwan;〃 Asian Survey 6; no。1 (January 1966):28。

  ③ Gabriel Kolko; Anatomy of a War (New York: New Press; 1985); p。211。96。 American Embassy Taipei Airgram; 1963; National Archives; RG 59; State Department Files; box 3669。

  由于视力衰退,78岁的委员长已很少自己读东西,他的属下也不太报告可能会惹他生气的消息①。但是他一直密切追踪华府的中国政策、中南半岛战争,以及大陆的政治动态(根据长期追踪,蒋认为大陆内部斗争已潜伏20多年)。他预测中共国家主席刘少奇撑不了太久②。蒋和毛不同,他已经把接班问题安排妥当。蒋经国在年初出任国防部长,实际已是台湾执政首长。委员长就像一家出奇成功的家族企业的高龄创办人,已经转任名誉董事长;会出席会议但很少进办公室,而且做的决定越来越少。经国的支持者已同时掌控军、党,以及情报、政工部门,入主大位的态势已定。

  ① American Embassy Taipei Airgram; 1963; National Archives; RG 59; State Department Files; box 3669。

  ② Chiang Diaries; June 30; July 10; 1966; Hoover; box 72; folder 12。

  1965年8月,蒋夫人到美国展开最后一次公开演讲之旅。18天之内,她发表了14次演讲①。在鲁斯克迎接她的晚宴上,美龄力促美国提供她丈夫摧毁中共核子设施的硬体。国会为她办了接待会,詹森总统夫妇邀请她喝茶。她也接受纽约市颁赠“市钥”,以及若干大学颁授的荣誉学位。不过她在美国没有获得太多外交成果②。

  ① Melvin Gurtov; 〃Recent Developments on Formosa;〃 China Quarterly 31 (July…September 1967):59…60。

  ② 2003年4月11日,陆以正在台北受访。陆以正是国府前官员,1965至1966年蒋夫人访美行程大部分由他随行。

  蒋夫人赴美后1个月,蒋经国也应邀访美,分别拜会了总统、国防部长、中央情报局局长,以及国家安全顾问彭岱——这样的接待规格,显示美方已认定这位贵宾将是下一个委员长。但是,小蒋也让美方很清楚地明白,自己和(美方眼中)不理性地要与赤色中国誓死作战的父亲,很不一样。首先,他并未提议对中共核子设施先发制人。他尽责地提出攻占华南五省的新计划,不过也表明这不是他的想法,这是他父亲的想法,而且“不是一个可行的提案”。他反而强调光复大陆“靠得是争取民众和共产党军队的心”①。

  ① State memcon; Rusk…Chiang Ching…kuo; September 22; 1965; NSF; China; 1/165…1/3/66; Lyndon B。Johnson Library; Austin; Tex。

  不过,小蒋并没有完全对美方坦白他的军事计划。在他访美前3个月,他父亲已下令将台湾极机密的核子弹计划,从研究阶段转进开发阶段。在下决定之前,据说有好几位党内高阶官员和“总统顾问”向委员长进言,在台湾要搞“曼哈坦计划”,则经济上不健全、技术上不可行、政治上不明智①。持异议者有可能认为,美国人迟早会发现这个计划——美国人确实发现了。

  ① Min S。Yee; Boston Globe; May 6; 1968。

  两蒋都很担心美国公共舆论走向视迁就共产中国为理所当然的路。4月间,委员长告诉来访的克莱恩(已调回中情局总部任职),他认为“不论美国现在是否有意”,美国的对华政策可能出现若干变化①。的确,有越来越多迹象显示,美国和西方国家基本上都希望和这个不再是苏联盟友的新兴核子大国交好。中国事务专家鲍大可(Aoak Barnett),首先在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提出“围堵但不孤立”的概念,认为美国的目标应该是把中国纳入国际社会。同年夏天,詹森总统呼吁在亚洲“修好”,爱德华·肯尼迪(Edward Kennedy)参议员也要求立刻让北京加入联合国。同时在台湾方面,中情局开始把对“无用且行不通的”国军大陆行动的支场“降到最低”,特别是突击行动;并且缩编中情局台北站的庞大人力②。美军顾问团照会蒋经国,对台军援将逐步缩水;到了1970年,每年将仅剩3000万美元左右③。这些动作除了反映台湾在美国心目中的重要性日益下降,也间接反映美国越来越相信中国大陆将来在世界事务上有极大的重要性。

  ① FRUS (1964…1968); vol。30: China; p。279。

  ② 曾于1960年代在台湾任职的中央情报局高级官员,1995年在维吉尼亚州阿灵顿受访。FRUS (1964…1968); vol。30: China; p。267。

  ③ 1995年11月30日,高立夫(Ralph Clough)在华盛顿受访。

  从他到台湾的那一天,老蒋就认为此生恐将终老于这个岛上——情势也越来越清楚,国民党未来恐怕要在台湾耕耘数十年或数个世代。1966年3月,国民大会选出老蒋续任第四届总统,同时也通过小蒋力推的一项宪法修正条文。为了反映台湾地区人口的成长,修宪条文允许每三年由全民投票,增额选举国民大会代表及立法委员。增额席次仅及这两个机关总人数的5%左右,但是他们将替垂垂老矣的机关注入迫切需要的新血,以及本省籍的中央民意代表(其中有少许真正的反对派人士)。这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作用的一小步,显示蒋经国已体认到国民党未来最根本的政治挑战,将是来自占人口多数的本省人的不满。

  15年来,蒋氏父子以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处理这股不满的潜在挑战:一是提供合理的良善治理,改善经济、社会条件;一是运用残酷的警察手段。但是,到了1960年代中末期,蒋经国和他相对温和的核心干部认识到,不能再无限期地借助戒严法维持少数统治,并一再压迫异议人士。他们构想以20年左右的时间过渡到民主、多数统治的政府体制。可是,当时多数的外国观察家认为,本省人不会给蒋政权这么长的时间转移权力,而且若没经过暴力斗争,掌握权柄的外省少数族群也不会让出他们的地位和特权①。况且,前国内安全及情报事务沙皇蒋经国,也不像是会领导和平转移权力的人。

  ① 蒋介石的观点,我从1995年到2006年间对蒋介石和蒋经国的友人、副官和秘书的访问中取得,这些人包括李焕、秦孝仪、张宝树、楚崧秋、余纪忠、马英九、钱复、马树礼、宋楚瑜等等。令参见Mark Plummer; 〃The New Look in Government;〃 Asian Survey 9; no。1 (January 196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