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与现代中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蒋介石与现代中国- 第3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① Don Lohbeck; Patrick J。Hurley (Chicago: Henry Regnery Company; 1956); pp。15…86; 159…164。

  ② Tuchman(杜希曼),Sand; pp。397…398。

  11月12日起,赫尔利和委员长商谈了三天。蒋先就罗斯福书面问题作答;蒋承认他不愿意和斯大林碰面,但是在抗日作战上他会和苏联军事合作。赫尔利说,美国战后政策是反对任何形式的帝国主义,包括英国的帝国主义,并且支持自由、强大、民主的中国做为亚洲最主要的、稳定的力量。蒋告诉赫尔利,他很感谢罗斯福总统的“最高尚道义”①。

  ① Chiang Diaries; Hoover; November 13; 1943; box 43; folder 10; Lohbeck; Hurley; p。206。

  蒋在准备自己到开罗开会的报告资料时,于日记中强调采取“淡泊自得”的立场,以不要求物质援助为实际作为①。启程之前,他批准了史迪威为开罗起草的计划,其中包括:盟国1944年初使用海、陆、空力量“全力”抢通经缅甸往中国的卡车路线;美国提供武器和设备给中国90个师;每月10000吨物资飞越驼峰,以支援在中国的空中作战。基本上,这是蒋在过去18个月针对发动缅甸战役的一向主张——强势军力。可是,史迪威在他当天的日记上大大标记“胜利”两字,仿佛他好不容易争取到蒋的同意②。马歇尔从史迪威的报告得到错误印象,讲出相当不正确的一句话:“这是战争开始以来,委员长第一次积极表示有意改善及使用他的部队。”③打从一开始,蒋就曾试图拯救香港,主动派出精锐国军入缅作战,支持史迪威在印度集训X部队、在云南整训Y部队,在长沙和宜昌进行战事,在杜立德空袭东京之后日军的惩罚战之中损失30000兵力——现在他已准备好(甚至是渴望),投入总共18个师的兵力参与第二次缅甸战役,只要盟国有空中与海上的优势。此时,蒋还同意史迪威另一项建议:若是麦克阿瑟率军登陆华南,他愿意任命一位美国指挥官统率中、美联军。不过,这和史迪威所想的——由他本人指挥前敌所有中国部队——大不相同。

  ① 蒋1943年11月17日日记,见秦孝仪,《大事长编》卷五,pp。2270…2272。

  ② Tuchman(杜希曼),Sand; pp。399…400。

  ③ Romanus and Sunderland; Stilwell's Mission; vol。2; p。61。

  宋蔼龄向“酸醋乔”说,蒋对即将出席开罗会议“心情非常愉快”。从蒋介石这段时候的日记明显看得出来,他在与史迪威的关系上,已翻向一个正面的新篇章。可是,他并没得到善意的回报。蒋展现他对这位美国参谋长的新信赖,要史代表中国在开罗会议做报告。可是,听完之后,史回到房里写下:“我听见他摇尾巴了!”①事实上,史迪威的日记用辞遣字变得越来越恶毒。例如,在启程前往开罗、预期会见到罗斯福之前,史在日记中称呼美国总统是“橡皮腿”②。

  ① Stilwell; Papers; p。225。

  ② 杜希曼认为这些用词“令人惊骇”,但又解释说在史迪威的日记里“只出现1、2次”。Tuchman(杜希曼),Sand; p。398。

  史迪威先蒋氏夫妇一步抵达开罗和马歇尔碰面。马歇尔建议,既然史在中国没受到尊重,应该离开中国。史表示希望留下来,马歇尔命令他:“那就别再胡说八道!”他立刻明白马的意思,抗议说他从来没公开喊蒋“花生米”。马歇尔立刻顶回去:“你从来没说过谎。别从现在开始说谎……别再对你的部属讲这些事。”①但是,史迪威并没停止。

  ① Forrest C。Pogue; George C。Marshall Interviews and Reminiscences for Forrest C。Pogue; ed。 Larry I。Bland; 3d ed。 (Lexington; Va。: George C。Marshall Foundation; 1996); p。605。 马歇尔还说:“他写信给太太,用的词句更尖锐。”

  第六章:中国战区

  1943年11月21日黎明,委员长和蒋夫人搭机抵达开罗,将和罗斯福、邱吉尔及盟国高阶将领开会。陈纳德未被美国战争部邀请与会,但他以中国空军参谋长身分出席。他到机场迎接委员长夫妇,护送他们到别墅。蒋夫人因结膜炎,加上长途旅行的疲累,没有参加上午拜会邱吉尔和蒙巴顿的行程,但是当天晚上六点半,两人一起与邱吉尔会谈。邱吉尔很不高兴在罗斯福的战后四强构想当中,竟然有个地广民穷、反帝国主义、反殖民主义的非欧洲国家在内,而且在缅甸战役中他想尽可能避免军事上的参与。可是,邱吉尔写下,他“对(蒋)镇静、内敛和有效率的个性印象深刻”,也认为蒋夫人“很抢眼、有魅力”①。蒋和邱吉尔初次见面后,认为邱“镇静沉着”,“无愧为抗日反共之前锋”。但是经过4天的会谈,他就会改变主意了。

  ① Winston S。Chruchill; The Second World War and an Epilogue on the Years 1945 to 1957 (London: Cassell; 1959); p。727。

  次日,会议在可以看到金字塔美景的米纳饭店(Mena Hotel)举行。三大巨头、盟国联合参谋长团以及大小幕僚的第一次全体会议当中,蒋宋美龄是唯一的女性。英国参谋总长阿兰布洛奇(Lord Alanbrooke)元帅说,当她在窄裙内挪腿换个姿势时,他好像听到年轻军官们发出一股低声的叹息。相形之下,阿兰布洛奇形容她的丈夫,这位中国领袖像“松貂和雪貂的混种”。经过一天的会谈,阿兰布洛奇认为蒋“根本没掌握到战争的大局势”①。但是阿兰布洛奇并不知道,蒋认为直接和罗斯福讨论,即可解决一切与中国有关的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在他看来,其他的会谈都不具决定性。

  ① Field Marshall Lord Alanbrooke; War Diaries; ed。 Alex Danchev and Dand Todman (London: Widenfeld and Nicolson; 2001); entry for November 23; 1943。

  蒙巴顿提出他的进攻缅北作战计划——“冠军行动”(Operation Champion)。这是一个比经蒋介石核可的史迪威计划,或罗斯福等人在华府及其他场合向中方承诺的计划,都更为局限的作战计划。“冠军行动”根本就不是以“陆海空全面作战”打通前往中国之陆上通道;它仅提议夺取钦敦江对岸的一个桥头堡,并在往密支那的铁路做空降行动。行动的下一步也还不明朗。安达曼群岛(Andama Islands)是这个计划唯一的两栖登陆目标,而纵使占领此地,也不太会阻断日军在缅甸的补给线①。史迪威10月间交给蒙巴顿的批评意见,批评“冠军行动”像“被恐惧渗透”,又形容攻打安达曼为“流产”②。

  ① Chiang Diaries; Hoover; November 23; 1943; box 43; folder 10。

  ② Barbara Tuchman(杜希曼),Sand against the Wind: Stilwell and the American Experience in China (London: Macmillan; 1971); p。402。

  开罗会议一开场,蒙巴顿就说明“冠军行动”将发动32万名盟军部队,其中16万人是印度和缅甸部队、2万名英国特战部队、3000名美国特战部队,和13。7万名在印度和云南整训的中国军人——即X部队与Y部队。邱吉尔意外承诺皇家海军将派遣2艘大型战斗舰、4艘大型航空母舰和10艘小型航空母舰,以确保掌控孟加拉湾。轮到蒋发言时,他很高兴,但再次强调大规模两栖作战和海上优势是必须的。目标应该是瓦城而不是密支那,另外驼峰空运作业应每个月送1万吨物资到中国①。霍浦金斯后来写说,蒋通常不愿谈论特定细节②。这位中国领袖把实质交涉留待与罗斯福来谈,所以他在联合会议上的发言简洁扼要,而且事实证明,他对盟军将遭遇的日军兵力之推估,颇有先见之明。蒋在11月23日会议的简要版发言纪录是:“缅甸战役的成功,不只要看在印度洋建立的海军势力,还要看海上行动和陆上作战的同步协调。如果海上力量不能集中,仅靠陆上部队力量的集结,还不能确保胜利……敌军在缅甸可部署的兵力可达到10个师,如果我们不切断他们的增援途径,他们的部队还会更大。”③

  ① Charles F。Romanus and Riley Sunderland; Stilwell's Command Problem (1956; Washington; D。C。: U。S。Army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1978); pp。62…63。

  ② Robert E。Sherwood; Roosevelt and Hopkings (1948; New York: Bantam Books; 1950); vol。2; p。393。

  ③ FRUS(1943): The Conferences; p。117。

  罗斯福总统住在美国大使官邸。当天夜里,罗在大使官邸设宴招待蒋氏夫妇①。霍浦金斯是唯一的陪宾。蒋夫人脚登露趾鞋、身穿黑色丝绸旗袍,和去年叼扰甚久的老朋友罗斯福打招呼。双方都有译员坐在边上,但美龄不时修正她先生译员的翻译。蒋原本就视罗斯福是“超乎常人”的大政治家,经过一整夜坦诚长谈后,对罗更增添敬意②。相形之下,蒋的尖噪子以及在权贵宾客前的拘谨、礼貌,却没让意气风发、随意的美国东道主产生太多的友谊感。

  ① 蒋氏夫妇11月22日与罗斯福总统进行正式的“初识”会谈。

  ② Ray Huang(黄仁宇),Chiang Kai…shek and His Diary as a Historical Resource (Armonk; N。Y。: M。E。Sharpe; 1996); part 2; p。53。

  然而,在这次严肃的长谈中,两人似乎对一切事情都有相同共识。蒋赞同罗对于日本未来政府形态应由日本人民决定的看法。他提议,日本对中国的赔偿可以用工业和战争机械设备、商船及其他实体财产支付。他觉得驻日盟国占领军应由美国领衔;但罗坚持应该由中国国军来主导。蒋也同意罗对“俄国共产主义之政策”,强调莫斯科不可信赖,但又说在对苏关系上,将听从罗斯福的指挥。罗斯福强力支持东北和台湾回归中国①。两人早先在通信时就有共识,对战后世界有一致的看法,尤其认为必须终结殖民主义。此外,蒋还提到两人讨论了苏联参与对日战争的问题以及新疆的局势。蒋对这次会谈的结论是“非常满意”。罗斯福“以老友待我”②。

  ① Chiang DIaries; Hoover; November 24; 1943; box 43; folder 10。

  ② Chiang Diaries; Hoover; November 23; 1943; box 43; folder 10; FRUS(1943): The Conferences; pp。322…325。

  次日(11月24日)早晨,罗斯福的儿子艾略特(Elliot)发现父亲在床上用餐,问起昨晚的情形,罗答说:“发生好多事喔。我见到委员长了。”艾略特问他对这位中国领导人的印象如何,罗先耸耸肩,然后说:“昨晚和蒋氏夫妇交谈所学,胜过我和联合参谋长团开4个小时的会。”①蒋虽花了不少时间描叙述中国军队的困难处境,罗斯福对儿子说,他还是对某些问题感到不解,譬如:“为什么蒋的部队不打仗?”为什么蒋“试图阻止史迪威训练中国部队”?为什么他“将数以千计的精兵留守在共产中国的边界”?②总之,罗斯福依然认为蒋还在排斥让史迪威处理国军的问题,原因不明。即令如此,罗斯福“已决心要从中国(也就是,蒋)的角度,让开罗会议成功落幕”③。

  ① Elliot Roosevelt; As He Saw It (New York: Duell; Sloan; and Peace; 1946); p。142。

  ② 同上注。

  ③ Sherwood; Roosvelt and Hopkins; p。395。

  24日,蒙巴顿拜会委员长和夫人。他以后勤角度说明为什么比较有野心的攻打瓦城计划,是行不通的。数十年后,蒙巴顿告诉替史迪威写传记的杜希曼,委员长很显然并不了解“monsoon(季风雨)”这个字,蒋夫人也说明委员长“完全不认识季风雨”。杜希曼两次提到这个故事,声称中国没有季风,“因此,蒋根本不了解”,她甚至把这当作“史迪威难与委员长共事”之“启发性证据”①。但是,蒋的备忘录、信函和日记多次提到缅甸的“雨季”及它对军事上明显的影响;看来他只是不熟悉“monsoon”这个出自葡萄牙文的单字。在符合先入为主刻板印象的情况下,一场的谈话就像这样表面上赤裸裸实则全然误会,成了历史传说的一部分。当天下午,蒙巴顿向联合参谋长团报告,蒋已经接受规模缩小的空中支援,很高兴英国能派出舰队,并且会热切支持此一作战。

  ① Tuchman(杜希曼),Sand against the Wind; p。404。

  但就像“monssoon”这个字,蒙巴顿也误解了蒋,误以为这位中国领导人现在对英方整体计划十分热中。一部分问题可能出在宋美龄的翻译上,她试图让蒋的发言显得越正面越好。1个多小时之后,当蒋私下和马歇尔共进午餐时,就证明蒙巴顿误会蒋的意思了。蒋冷静地告诉马歇尔他反对英方的计划,因为他相信它“会导致重大损失,甚至可能会失败”①。他重申两栖登陆的必要性,又说云南的国军(Y部队)不应前进到超过腊戍。美方纪录并未显示马歇尔有任何不同的意见②。事实上,马歇尔和美国其他军种首长在开罗会议上,自始至终都强烈支持蒋的立场,坚持全面展开两栖登陆缅甸作战,即所谓的“海盗行动”(Operation Buccaneer)③。

  ① FRUS(1943): The Conferences; pp。347…348。

  ② 同上注,pp。338…339。

  ③ 11月26日,马歇尔在联合参谋本部会议上,对这一议题很坚持。FRUS(1943): The Conferences; p。364。

  当天夜里,邱吉尔设宴款待蒋氏夫妇。邱吉尔竟说海上攻击在1944年5月之前不能进行,使其宾客大感意外;那时候雨季就将要开始了。除此之外,这场晚宴可说又是一场令人满意的聚会。同一天夜里,霍浦金斯携带美方版本的公报草稿拜访蒋氏夫妇。蒋发现前一天晚上他向罗斯福提到的“每一项意见”都列在公报草稿里。他在日记写下,他对罗斯福在公报中所展现的诚意,十分感动①。

  ① Chiang Diaries; Hoover; November 24; 1943; box 43; folder 10。

  11月25日是感恩节。蒋氏夫妇在美国大使官邸的庭院里,坐在白色柳条椅上和罗斯福、邱吉尔拍了那张著名的照片。蒋氏夫妇和罗斯福喝了茶后,三人于下午5点再次会谈,这次只有艾略特陪侍在侧,共谈了75分钟①。如罗斯福告诉蒋,他“最头痛”邱吉尔。他说:“英国根本不愿见到中国成为大国。”罗、蒋再次同意在新的世界秩序中,英国必须放弃她的帝国②。至于缅甸问题,两人确认先前达成的共识,即需要两栖登陆作战,并说服英方提早其海军部署③。在罗斯福的压 力下,蒋表示只要抗日战争仍在进行中,他就会和中共成立联合政府,但条件是(一)美国要确保未来苏联会尊重中国在东北的主权;(二)美国要支持让英国终止她在香港及中国其他地方的“帝国权利”④。

  ① FRUS(1943): The Conferences; p。349。

  ② Chiang Diaries; Hoover; November 26; 1943; box 43; folder 10。

  ③ 同上注。

  ④ Roosevelt; As He Saw It; p。164。 罗斯福回避东北问题做保证,但说苏联会尊重东北的国界。他建议,香港应归还中国,但要做为自由港,蒋同意。

  蒋告诉罗,他对国共联合政府的意见是非官方的——也就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