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直率且作风强势的将军,在他军事生涯中最重要的会议上,会因为出席人士如罗斯福、陈纳德的批评就说不出话来了。当史迪威碰到他最瞧不起的蒋介石,他言语上可从没不知所措过。罗斯福于是猜测史迪威可能病了,然后问马歇尔:“病人不应该解职吗?”③
① Romanus and Sunderland; Stilwell's Mission; p。323。 军事史家在形容史迪威不寻常的行为时,欲替他开脱,说他太谦虚:“史迪威不太发言替自己说话,他变得沉默,倒也符合他的本性。”
② Tuchman(杜希曼),Sand; pp。367…368。
③ 同上注,p。368。
不久后,史迪威在陈纳德不在场的情况下见到罗斯福,为他捎来蒋介石的口信——史很可能随意改编。史迪威的版本指蒋提出警告,若没有先前承诺的500架飞机,日本人可能溯长江而上,而国军可能会弃械降敌。可是史迪威又表现得不够沉着,让罗斯福印象很差,他又陷入“缄默的本性”①。他替罗斯福准备了一份备忘录,列出他的观点,强调把有关缅甸战役(“安纳吉姆”)的事放在最优先,包括空运物资吨数等方面,而且必须要求英军、国军都坚守承诺——但是他没讲明,他指的是原先的“安纳吉姆”,还是已被大幅修正的“安纳吉姆”②。然而,罗斯福告诉马歇尔,在中国,他希望将优先权交给空中攻势,并且尽可能提供蒋介石所要的。
① Romanus and Sunderland; Stilwell's Mission; p。323。
② 军事史家认为他可能也口头报告了这部分。见Romanus and Sunderland; Stilwell's Mission; pp。323…324。
三叉会议5月14日在白宫正式举行,继续讨论陈纳德和史迪威对中国战区立场相对的战略。依马歇尔的描述,史迪威再次“像个嘴巴紧闭的蛤蜊,因此给人不好的印象”①。不过,史迪威倒是有提出他的基本论点,即陈纳德计划会招惹日军进击,而要制止他们,需要动用国军50个师的兵力,还有他怀疑驼峰空运作业有能力提供美国14航空队每个月5000吨的物资。这时候,罗斯福问史、陈两人对蒋介石有什么看法。史迪威对这个问题可一点也不缄默,他说:“他是个优柔寡断、奸诈、靠不住的无赖,说话从来不算话。”陈纳德予以反驳:“长官,我认为委员长是今天世界上两、三位最伟大的军政领袖之一。他从没打破对我的承诺。”②
① Tuchman(杜希曼),Sand; p。371。
② Chennault; Way of a Fighter; p。220; Tuchman(杜希曼),Sand; p。371。
三叉会议进行期间,日军在长江中游的攻势——或者史迪威所说的“劫掠”——转进西北山区,扑向扼三峡出口的石牌天险。蒋介石飞到湖北指挥作战。在陈纳德所剩不多的P…40和解放者轰炸机支援下,石牌天险守住了,日军开始撤退;陈纳德形容那是“溃不成军”①。但是,蒋、陈这厢宣告大捷,史迪威的幕僚却向媒体放话骇斥。放话者表示,日军不过是因为已达成其有限目标,而照计划退兵罢了。即便这个结论很可能是正确的,故意让盟友(就算过分夸大)的胜利出糗,显示史迪威对蒋的个人恩怨,已蒙蔽了他的判断②。
① Chennault; Way of a Fighter; p。245。
② Ray Huang(黄仁宇),Chiang Kai…shek; part 2; pp。36…37。
这时候,宋美龄显然是应艾莲娜之邀,又到白宫住了几天。同时,她哥哥宋子文已经出任外交部长,也来华府出席三叉会议的一个场次,表达中国的立场。美国陆军史学家没有使用引文,直指“宋说,除非有诚意开始进行救济、并履行卡萨布兰卡后的承诺,否则中国将单独与日本媾和”。中国外交部长若真的有这么石破天惊的声明,史家应该要完整引述全文。再者,依照中方的纪录,宋只说蒋介石是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不应怀疑他的决定。否则,我们将重新考虑,我们是否能继续执行中国战区的指挥权责。”这当然是警告,但却是比美国陆军史学家所报导更加细致、更加外交辞令的警告①。无论如何,联合参谋长团决定忽略蒋的强烈希望,还是把缅甸战役局限在缅北地区。但是当宋子文次日在白宫抗议之后,罗斯福又答应这项计划会包含“缅甸全境作战”②。宋美龄和宋子文兄妹并没协调两人的游说工作。宋美龄独立行事,试图说服霍浦金斯,应该让罗斯福透过她与重庆方面沟通,而不是她哥哥。蒋夫人确实非常有说服力,在一次会谈中,她得到罗斯福原则上的认可,让中国政府可以用1942年承诺的5亿美元信用融资中的2亿美元,购买美国的黄金,再出售给中国民众,以对抗通货膨胀③。
① 宋5月7日相联合参谋本部简报的中文记录,收在秦孝仪,《大事长编》卷五,p。2157;Romanus and Sunderland; Stilwell's Mission; p。326,则引用此一联合参谋会议的“摘要”。
② 宋子文和战争部助理部长麦考伊(McCoy)1943年5月5日谈话的备忘录,T。V。Soong Papers; box 61; folder 6。
③ Arthur N。Young; China and the Helping Hand; 1937…1945 (Co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3); p。318。
罗斯福也提议用另一个方法解决史、陈的争执:新的战机不用来增益陈纳德的部队,而是直接用来加强中国空军的实力。中国空军是独立的,陈纳德本人和所有人都认为它实在无可救药的差劲。蒋夫人立刻冲到位于V街的中国防务供应署办公室,向她哥哥宣布她已争取到委员长所要的一切。宋子文大怒,致电委员长要求他照会罗斯福,蒋夫人无权代表他交涉①。没有纪录显示蒋的反应,但他显然支持宋子文的立场,因为美龄带着对哥哥一肚子的恼火,突然就决定要回重庆。
① Alsop; I'v Seen the Best; pp。218…223。
罗斯福在三叉会议中已对史迪威存下不良印象,在总统寝室和霍浦金斯谈话时表达对“家丑外扬”的强烈不满。他说,史迪威仇恨中国人,送回来的报告“尖酸刻薄”①。宋子文可能提供给霍浦金斯一封备忘录,列举近来史迪威判断不当的一些事例(大部分涉及他对派送到中国的租借法案物资之分配)。宋子文以史迪威式的侮蔑词句为备忘录作结:“史迪威烟酒不沾,在任何国家都会是个备受尊敬的童子军领袖……但是毫无疑问……他完全不适合做重要军事领袖……他当‘中国戈登’(Chinese Gordon)③的想法,相当与时代脱节。”②霍浦金斯其实不需要别人怂恿或说服,他早已对史迪威“强硬的不妥协”厌烦透了④。
① Tuchman(杜希曼),Sand; p。489。
② 1943年8月20日有关史迪威的备忘录,T。V。Soong Papers; box 61; folder 2。
③ 编按:戈登是一名英国军官,助清朝平定太平天国之乱有功,同治皇帝因而授予戈登中国军队当时最高的军阶——提督。
④ Robert E。Sherwood; Roosevelt and Hopkins (1948; New York: Bantam Books; 1950); vol。2; p。352。
同时,罗斯福对于中国才是终极的对日反攻的最佳战场、而非太平洋诸岛这个构想越来越有兴趣。美军在太平洋各岛伤亡人数不断累积,美国军方首长也开始转向这个构想。霍浦金斯告诉宋子文,“几位美国最优秀的战略家”相信中国应该是“(对日)作战的主要基地”①。只要国军和陈纳德得到对付日本强力反攻所必需的大量物资和器械,蒋介石就一定赞同这个构想。6月,宋子文致电蒋介石报告,美国已决定给予中国300架全新的P…40战斗机。蒋对于这个“令人兴奋的新闻”高兴极了。他认为,最近“鄂西之胜利”对于提升美国14航空队的声誉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②。
① 宋子文“1943年8月16日与霍浦金斯谈话纪要”,T。V。Soong Papers; box 61; folder 6。
② Chiang Diaries; Hoover; June 17; 1943; box 43; folder 5。
蒋介石收到宋子文报告的次日,打电报给太太,指示她和罗斯福辞行谈话的重点。他也建议她提起史迪威的问题,但别说成“太严重的事”。他再次描述史迪威的“傲慢性格”、像“殖民主义者”一般轻蔑国军,以及尽管“军事失败”,仍“自大地认为自己永远不会错”。蒋夫人迅速回复,犹豫在这个时机向罗斯福提起这个敏感话题,是否明智。蒋将决定权留给她,而她显然没向罗斯福提起这回事①。
① 蒋1943年6月21日给蒋夫人的电报,收在秦孝仪《大事长编》卷五,pp。2171…2172。
史迪威回到重庆,向蒋简报三叉会议的内容。他以一种不寻常的方式冒犯战区最高统帅;他拒绝让蒋知道缅甸战役海军的计划详情,声称内容太敏感——即使在蒋的坚持下,后来他也只肯提供翻译版本。里面提到盟国将派3艘战斗舰、8艘航空母舰参加缅甸战役,这是蒋很高兴能得到的另一项承诺。7月12日,他建议再加强原定的空中力量,但他也正式同意三叉作战计划——此计划与他自己一开始的主张相符:确保海、空优势①。
① Chiang Diaries; Hoover; June 28; 1943; box 43; folder 5; Romanus and Sunderland; Stilwell's Mission; p。341。
不料隔了几星期,承诺又生变。英、美高峰会议8月19日在魁北克揭幕,讨论意大利(可望)投降后的盟国战略。蒋很生气又没被邀出席。他在日记里责备“国际”这种“势力与强权……不平”,也迅速发电抱怨。盟国因此邀宋子文赴会。宋子文匆匆赶到加拿大,却在第一天向委员长报告:他“还未见到任何人”①。这很不寻常,因为在这个所谓的四强会议里,盟国联合参谋长团一致同意中国将是攻击日本航运、轰炸日本,甚至最后攻进日本本土,最好的基地。根据这项计划,盟军将在中国沿海登陆,同时,经过整编、训练的国军则由西东进。两翼会师后,联合部队就挥兵北上。同时,美国空军将用威力强大的新型B…29轰炸机(航程2600公里,可携5吨炸弹)从中国去轰炸日本②。新任印缅战区英军总司令奥钦列克(Claude Auchinleck)元帅向军事首长们报告,他认为在缅甸的任何作战都是“徒劳无益”;邱吉尔也不停发牢骚,认为这完全是浪费力气③。即令如此,联合参谋长团还是确认攻占缅北之役将在1944年2月展开。不过他们没有提到攻占仰光,也没有提到三叉会议中承诺的大批海上武力支援。
【55电子书网】请记住我们的网址 【Www。Txt55】
① Chiang Diaries; Hoover; August 22; 1943; box 43; folder 7。
② Hauro Tohmatsu; 〃The Strategic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ino…Japanese and Pacific Wars;〃 paper given at Harvard University Conference on Wartime China; Maui; January 2004; p。9。
③ Romanus and Sunderland; Stilwell's Mission; pp。358…363。
史迪威5月间在华府的表现不佳,但他一回到重庆就开始在一本“黑色记事本”中自言自语,做起在前线指挥中国全体军队(包含共军部队)的春秋大梦。想要这么做,他必须先在中国军中取得“前敌总司令”的头衔。有了这个头衔,他就对前线所有的中国部队拥有“绝对权力”,蒋介石将只是“表面上”全盘负责,而陈诚只是“表面上”负责前线指挥。史迪威认为,蒋若不同意就“滚一边去”,因为美国会停止一切对华援助①。这个61岁的洋基佬,4年前还只是个任职多年、没有实战经验的上校,现在却幻想成为4亿人口大国实质上最有权力的人,僭取领导这个广土众民、历史悠久的国家及其军队近20年的首席人物之大位。
① 史迪威1943年6月在他的“黑色记事本”里写下这个剧本。见Romanus and Sunderland; Stilwell's Mission; p。341。
史迪威的副手“小指”窦恩上校和一些“认真考虑过的中国军官”联手密谋史迪威计划的细节,这些人希望“高层有决定性的改变”,他们告诉窦恩,蒋的权力已“动摇”①。这类讨论在中国政府眼中,可是会构成叛国的。史迪威打算在即将召开的开罗会议,非正式地把这大胆的计划推销给马歇尔,如果可能的话,也向罗斯福总统进言。8月间,做为他构想中前敌总指挥的热身,他向委员长上备忘录,提议调共军参加联合攻势,并且把中国所有的武装部队重组为国防部队和地方守备部队。蒋认为,这备忘录乃史对中国内政的“不逊之言”,不予理会②。
① Tuchman(杜希曼),Sand; p。399。
② Chiang Diaries; Hoover; September 21; 1943; box 43; folder 8; 史迪威的计划,秦孝仪,《大事长编》卷五,p。2239; Ray Huang(黄仁宇),Chiang Kai…shek; part 2; p。45; Romanus and Sunderlund; Stilwell's Mission; p。341。
史迪威晓得,新闻界对华府中国战略的政治角力举足轻重。他在结束三叉会议要离开华府之前,到国会山庄拜访若干议员,提供他的看法。戴维思在华府协助史,安排《华盛顿邮报》发行人梅耶(Eugenen Meyer)设宴,找了6至8名大牌记者和史迪威交换意见。另有20人在晚宴后加入,听取史迪威“非正式”的说明。和他与罗斯福开会时不一样,史迪威这次相当有说服力,《纽约时报》根据鲍德文(Hanson Baldwin)的报导,发表标题名为《对中国抱太多一厢情愿想法》的批评文章①。戴维思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分别对驻重庆和美国的许多西方记者、外交官和其他人士,提供这份资料。一个美国外交官凭着自己的职权,在美国国内策划抹黑战时盟国的媒体宣传,而且这个盟国还是美国总统所支持的,实在相当少见;戴维思完全同意史迪威的观点。
① Tuchman(杜希曼),Sand; pp。372…373; 476…477; 493。
同一期间,陈纳德、艾索浦和宋子文也忙拜访媒体和国会人士,提供他们不同的看法。1943年5月,陈纳德在华府期间曾三度蒙罗斯福私下召见。罗斯福嘱咐陈直接向上呈报,让他知道中国的状况。现役将官和总统办公室直接联络的做法相当罕见,这令史迪威、史汀生和马歇尔很不爽。马歇尔甚至当面对陈纳德说自己不信任他①。
① Chennault; Way of a Fighter; p。226; Tuchman(杜希曼),Sand; p。371。
9月13日,史迪威奉召到委员长位于重庆城里与河对望的寓邸。他见到了宋美龄和宋蔼龄。根据史迪威的日记记载,宋氏姐妹告诉他,她们很担心国军的军事准备不足。史迪威认同她们对此的担忧,点名指出应该对这问题负责的人,其中最重要的是参谋总长何应钦。会中某人(史迪威日记没讲明是谁)建议,有一个补救之计就是让宋美龄出任军政部长,换下何应钦。宋美龄在华府期间大力游说反史迪威,为什么现在突然又愿意与他结盟,这点我们并不清楚。她和哥哥的竞争必然是因素之一。毫无疑问,她很气宋子文和委员长斥责她在华府干预国政,想要恢复她做为委员长对美事务重要助手的地位。
宋氏姐妹并没向史迪威说明她们的动机,但凡他说的,她们全都同意,于是三人“签署了攻守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