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与现代中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蒋介石与现代中国-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① Akira Iriye(入江昭),The Origin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New York: Longman; 1987); pp。43…44; Donald S。Sutton; 〃German Advice and Residual War Lordism in the Nanking Decade: Influences on Nationalist Military Training and Strategy;〃 China Quarterly 9; no。91 (1982): 401。

  ② 同上注,pp。386…410。

  蒋也可能因为目睹新练精锐部队演习操练景象壮观而信心倍增,加上他觉得民气可用——民意不仅支持他本人和统一战线,也支持政府终于明显有了抗日的计划。此外,他可能也说服自己相信,国共停止内战已使中国有了抗日必须的团结和精神力量——不论是打一场有限战争,或是旷日持久的长期抗战,都没问题。不论出于什么原因,他和法肯豪森对当时中国军事力量的评估,有过度高估的情况。

  6月间,蒋派出一支半官方的国民党代表团到中共边区考察,发表抗日演讲。蓝衣社也奉命集中力量惩罚亲日“汉奸”。共产党控制地区变成“特区政府”,名义上受南京中央管辖。中共开会时,蒋介石的照片也和马克思、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的照片并列。即使一般中共党员也晓得这只是做做表面文章。中共为示“守信”,停止新的没收土地做法,但早先占走的土地则不予归还;停止反国民党的宣传;拥护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史诺观察到,这些改变“并未影响中共的基本理论、方案或自主地位”①。蒋氏对这一切全都心里有数。

  ① Snow; Red Star; pp。473…475。

  1937年4月19日,蒋经国带着俄国妻子方良、16个月大的儿子孝文,回到上海。几个星期后,蒋经国踏进杭州一处招待所,恭迎父亲并跪地磕头。委员长指示儿子花几个月时间重拾中文作文、温习古籍和国父遗教。然后,他带蒋经国进入书房,拜见继母宋美龄①。每个人都正经八百、客气相待,完全不提父子多年来的不合;蒋也建议儿子把他在苏联滞留近13年的经验写下来。

  ① 1995年9月27日,一群奉化亲友及研究人员集体接受访问。

  虽然蒋仍苦于西安事变所受的伤,他的政治地位却日益坚固。詹森大使向国务院报告说:中国人“不问其个人或政治倾向如何”,普遍认为蒋氏继续在位,“是救国大业最需”①。蒋本人尽管身体不适,却觉得“数日来,精神与身体皆觉较前舒适”②。

  ① FRUS(1937); vol。3: The Far East; p。87。

  ② Chiang Diaries; Hoover; June 10; 1937; box 39; folder 12。

  7月7日炎热的夜晚,明月当空。日本华北驻军(兵力仅约5000到7000人)约135人在距北平10英里的800年古桥卢沟桥附近演习。当晚十点半左右,中国二十九路军士兵对朝向卢沟桥逼近的日本武装队伍开火。日军反击。双方军营联络官通电话后,互相道歉,但是日本旅团长不想示弱,下令炮击中国部队,中方也立刻回敬颜色①。

  ① Kimitrada I。Miwa; 〃Brief Notes on the Chinese Communists' Role in the Spread of the Marco Polo Bridge Incident into Full…Scale War;〃 paper pressented at the Harvard University Conference on Wartime China; Maui; January 2004; pp。318…320。

  蒋氏正在庐山主持军事会议,半夜接到电讯报告此一事件。他不敢确定究竟这是又一次的意外开火,还是有如9·18事件,是日军藉机挑衅。他指示二十九路军军长谈判,但“应固守勿退”①。 然后,他拍发电报给各省主席、各直辖市市长,以及驻军司令长官,下令实施戒严以及“全面动员准备”。最重要的是,他从最精锐的德式训练部队,派遣三个师跨过黄河部署到华北地区。这可是塘沽协定对中央军下的“禁区”,蒋晓得日本人不甘示弱,必定会有反弹。

  ① 秦孝仪,《大事长编》卷四,pp。1114…1115;《蒋总统秘录》,(台北:中央日报,1978),第十一册,p。12。

  卢沟桥开了第一枪之后不到数小时,毛泽东和朱德通电蒋委员长和共军所有单位,宣布红军将完全听命委员长领导,接受指挥。7月9日一大早,卢沟桥地区中、日双方指挥官协议停火,相互撤退。日本陆军最高本部训令驻华派遣军司令不要诉诸武力。可是,国内出现异声,要求非得教训狂傲的中国人不可。新任首相近卫亲王派三个师团驰赴事件地区①。

  ① 秦孝仪,《大事长编》卷四,p。1119;Miwa; 〃Brief Notes;〃 p。321。

  日军7月12日抵达天津时,蒋拍电报给国军二十九路军,声明:“非至万不得已,不宜宣战。”①他立刻呼吁国际联盟及九国公约的西方签署国家介入调停,但是蒋无疑料想得到美、英、法、意只会怯生生促请日本节制。为避免激恼日本,美国国务卿赫尔(Cordell Hull)甚至停止交运中国政府已购买的轰炸机。美国传教士推动禁运战略物资给日本,但国会拒绝采取行动②。

  ① Chiang Diaries; Hoover; July 12; 1937; box 39; folder 13; Ma Chendu(马振犊),〃Analysis of the Strategy of the Chinese Troops during the Sino…Japanese Wa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Harvard University Conference on Wartime China; Maui; January 2004; p。5。

  ② Warren I。Cohen(孔华润),America's Response to Chin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9); pp。118…120。

  詹森大使觉得中日双方剑拔弩张的原因不明,他只能向国务卿报告:“对于起因与后果,皆无法有可靠的评估。”①美国驻日大使格鲁(Joseph Grew)则深怕引爆“反外情绪”,虽奉训令,却不愿传递华府婉转表示关切的讯息②。7月22日,卢沟桥地区日军指挥官定下期限,要求中方部队后撤;但中方奉蒋之命发动攻击。近卫内阁在全民热切支持下宣布,日本“现在被迫诉诸果断行动,惩罚中国军队的暴行,让南京政府恢复理智”③。日本政府内部“有人主张对华开战,也有人坚决反对开战”④。原因之一,像当时新任参谋长东条英机一样,多数日本人对皇军痛惩野蛮中国的能力极有自信,认为中国终将被迫接受扮演月球的角色,做起东方新兴帝国的卫星。

  ① FRUS(1937); vol。3: The Far East; p。385。 四天之后,美国大使馆的评估认为,日本在7月7日并未故意挑衅,但日本军方立即决定利用它为借口,企图扩大日本在华北的影响力(p。434)。

  ② 同上注,p。397。

  ③ Marius B。Jansen; Japan and China: From War to Peace; 1894…1972 (Chicago: Rand McNally; 1975); pp。394…395。

  ④ 同上注,p。395。

  7月24日,蒋介石拍发电报给在溪口读史籍、练书法、写留学苏联回忆录的蒋经国,叮嘱他:“不必分心、于倭寇之扰华,以我必有以制之也。”所谓“有以制之”指的是德国顾问培训的部队,尤其是那些配备德制武器装备的部队①。同时,在庐山举行的一项谈话会宣布共产党为合法组织,但是蒋无法让出席人士同意“对日宣战”的议案。于是他在8月7日召开军事委员会,宣布全面抗战是国家政策②。蒋不顾党、政体制,凭一己之力强行通过对日抗战。过去八年,蒋始终相信他坚持暂时求和、争取时间建构兵力是在展现意志力和勇气。但现在’他决定坚持作战到底的政策。V

  ① 蒋经国,《蒋经国先生全集》,(台北:行政院新闻局,1991)第二册,p。271。

  ② 关于庐山,Miwa; 〃Brief Notes;〃 p。323。 关于军事会议,Chiang Diaries; Hoover; August 7; 1937; box 39; folder 14。

  到了7月底,已有16万名日军涌入河北省。二十九军军长不战就弃守北平。毛泽东命令共军跨山西,向河北挺进以支援系出军阀阎锡山的傅作义部队。然而,7月31日,毛泽东显露他避免与日本人严重冲突的意向,透过无线电告知共军将校,早先的命令纯为宣传之用。他说,事实上,共军部队应慢慢移动。他们可以“每天移动50里(25公里),每行军三天,休一天”①。

  ① Michael M。Sheng(盛慕真),Battling Western Imperialism: Mao; Stalin; and the United State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7); pp。40…41。

  蒋立刻调遣受过精良训练、配备德国武器的87、88师布防在上海市郊①。他在上海求战的主要目标是,尽可能吸引众多敌军离开华北,吓阻日军向武汉前进,使苏联对华供应线畅通。蒋选择固守上海,并在败象已定的情况下坚不撤军,还有其他原因。首先,前文已述,他和德国顾问法肯豪森相信他们可以战胜,法肯豪森一再坚持“上海必须固守”②。他们俩都晓得,华北平原无险可守,有利日本机械化部队行动,但上海的街道和周遭地区满布水道,则有利于中国轻武装部队。

  ① Zhang Baijia(章百家),〃China's Experience in Seeking Foreign Military Aid and Cooperation for Resisting Japanese Aggression;〃 paper presented at Harvard University Conference on Wartime China; Maui; January 2004; pp。13…14; Yang Tienshi(杨天石),〃Chiang Kai…Shek and the Battles of Shanghai;〃 pp。5…9。

  ② Sutton; 〃German Advice;〃 p。403。

  蒋氏一心一意坚守上海同时有心理及政治的因素。当败战已成定局,他不但没有控制损失,反而下令部队奋战到底,因为他要藉英勇牺牲和展现钢铁般的意志,号召全民团结。此外,他希望上海保卫战比华北作战,更加能影响签署1922年九国公约的西方国家;这些国家,除了德国之外,即将于11月初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开会①。美国和欧洲国家在上海有巨大的商业利益,数千外侨住在毗邻接战地区的外国租界里。但是,鉴于蒋氏过去数星期、数月和西方政府的外交互动毫无建树,华府怯懦地表示中立。民主国家已为本身的经济萧条焦头烂额,其人民又有浓厚的孤立主义、甚至姑息主义倾向,蒋介石对此很清楚,他甚至不去期待欧美会有口头上的强势干预;他宁可在未来营造出同情的氛围②。

  ① Ma Chendu(马振犊),〃Analysis of the Strategy of the Chinese Troops during the Sino…Japanese War;〃 paper presented at Harvard University Conference on Wartime China; Maui; January 2004; p。13。

  ② John W。Garver(高龙江),〃Chiang Kai…shek's Quest for Soviet Entry into the Sino…Japanese War;〃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102; no。2 (Summer 1987): 304。

  要相信蒋氏在上海牺牲精锐部队,主要是为了在上海的外国租界制造恐惧,且不计成败;藉此取得西方民主国家的某种实质支持;这个说法恐怕缺乏可信度。可是,西方著名作家们坚称,抗战开始,“从头到尾,蒋介石只有一个目的:摧毁共产党,等候外国援助以击败日本。”对外国介入抱持希望,正是他决定坚守上海的背后因素——结果这一役使他折损掉大部分的现代化作战部队①。

  ① Barbara Tuchman(杜希曼),Sand against the Wind: Stilwell and the American Experience in China (London: Macmillan; 1971); p。168。

  头几天激烈巷战期间,中方部队把业已驻扎在上海的日军陆战队逼到码头一带,困守阵地。可是,强大的日本海军舰艇炮火却挡住中国精锐部队的猛攻。接下来十天内,日本75000名援军在上海附近登陆。此时,蒋在上海地区部署71个师、总数50万至70万的大兵,包括了几乎全部的德式训练部队、最现代化的炮兵、新组建的空军,以及来自广东、广西的爱国军阀部队①。但是, 新近在上海附近登陆的日军师团骁勇善战,几天之内就把中国两个精锐师的兵力歼灭一半。在此一中国城市狭窄胡同里进行的巷战,双方皆伤亡惨重。两个日本师团几天下来,伤亡亦达4000人。上海街头、黄浦江上,一片血泊②。副参谋总长白崇喜和李宗仁在前线督战,力主撤退;但同样也常到前线附近的蒋氏却认为:“南口阵地已固,此心略安。以今日战况,敌或有退却可能也。”③

  ① 比较高的数字来自Ma Chendu(马振犊),〃Analysis;〃 p。19;比较低的数字来自Edward L。Dreyer; China at War (New York: Longman; 1995); p。218。

  ② Zhang Baijia(章百家),〃China's Experience;〃 pp。12…20。

  ③ Chiang Diaries; Hoover; August 7; 1937; box 39; folder 15。

  尽管顽固,蒋介石并不认为输了上海保卫战就会决定抗战的结果。他下令沿海各省所有的大学,立刻将全体师生撤退到内地省分①。

  ① Chiang Diaries; Hoover; August 20; 1937;秦孝仪《大事长编》卷四,pp。1151;1159;Chiang Diaries; Hoover; September 17 and 18; 1937; box 39; folder 15。

  当中央军遭歼灭之际,共军部队却按兵不动。不过,中共党内对应该采取什么策略也发生激辩。据张国焘说,他和周恩来等人支持“大家都赢”策略,主张中共应该和国民党真诚合作,期待能使国民党和其他非共团体走上更进步的道路,真正全力击败日本。然而,毛泽东主张“两败俱伤”策略,既要日本战败,最后也要国民党失败。据说,中共党内10月间某次会议,大多数赞成“大家都赢”策略,毛泽东口头上让步、放弃已说出口的“让蒋介石吃败战”的目标①。

  ① Zhang Guotao(张国焘),The Ris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pp。537…539。 毛泽东8月开会时描述中共的政策是,佯装与国民党合作、避免与日军实力作战,强化中共兵力。(pp。533…537)

  9月23日,中共发表公开声明,重申共军并入革命军,接受军事委员会调遣。蒋也公开宣布,中共此一声明代表“全体国人现在都了解只有一个方向、只有一个目标”。但是,他立刻接到报告,由红军改番号的第八路军,不遵守军事委员会下达的作战令。私底下,他对中共的“投机、取巧”,以及“此辈不顾信义之徒”极为生气①。纵使如此,由于需要苏联尽快增加大批援助,不久他就向斯大林要求派作战部队援华。蒋有更多理由避免公开批评中国共产党。

  ① Chiang Diaries; Hoover; October 25; 1937; box 39; folder 16。

  斯大林这边,却得一方面不刺激日本,另一方面又得尽一切可能让中国政府可以抗战到底①。他不久就派出大批苏联供应车队经新疆前往中国各地,同时,苏联军机满载重型军事设备跋涉长途,运抵广州。苏联第一批飞机于10月中旬飞抵中国。接下来4个月,苏联有297架攻击机和轰炸机飞入中国的空军基地,其船只和卡车队送来290门加农炮、82辆坦克车、400辆汽车,以及大量武器和弹药。苏联贷款给中国支付军事援助总计三次,以1937年美元价值计,高达金额2。5亿美元②。

  ① Zhang Baij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