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与现代中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蒋介石与现代中国-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置②。

  ① 参见Marius B。Jansen; Japan and China: From War to Peace; 1894…1972 (Chicago: Rand McNally; 1975); p。390。

  ② 陈鸣钟,《试论1935至1936年中日会谈》,pp。105…118;《从1935年12月到1937年2月中国与日本的重要关键谈判》,《民国档案》2,no。12(1988):19…44。

  但是,日本关东军继续伺机进一步侵犯中国的主权。东京方面亦要求委员长停止对日本的双面政策——公开表示友好,秘密准备开战;同时中国的党、政、军及情报机关所有人员一律退出河北省及北平、天津。蒋认为即使这个要求很可恶也得接受,他向倍感屈辱的中国民众解释,中国接受的并不是正式的“协定”,因为没有任何文件是由最高阶层签署或批准的。次月,一个类似的“非协定”协议让南京政府全面退出内蒙古的察哈尔省。蒋的政治声望又跌落不少,但毛泽东的溃逃以及受德式训练中央军的茁壮,让他感到安慰。不过,他因为怕刺激日本的侵略野心,无法炫耀建军成绩。

  日本并不以最近的收获为满足,又有新计划要建立完全自治的华北,包含河北、山东、山西和内蒙的察哈尔、绥远共五个省,每一省分别册立一个愿和日本配合的中国将领①。阎锡山和冯玉祥拒绝合作,但其他人接受了这个机会。有一天蒋在日记里激动地写下,现在“唯有自强与力抗,再无其他方策”。但是现实上,歼灭溃逃的红军、完成军事现代化,仍是他的第一优先。他消极地接受,但不承认“华北”在日本人挑选的中国“当局”之下组成“特区”②。实质上,淮河以北的中国已完全由日本人掌握,只差没正式从南京政府独立出去。愤怒的学生再次涌上街头,抗议中国遭到瓜分。

  ① Jansen; Japan and China; pp。390…391。

  ② Chiang Diaries; Hoover; October 8; 1935; box 38; folder 6。

  1935年10月,毛率领7000到9000名跟他一起窜逃的士兵抵达陕西北部的小村保安。他们走了3000英里(约1万华里)。在村子四周满是尘土的洞穴落脚,毛泽东这伙人和以前从安徽躲到本地的一支共军(刘志丹)结合,创造出约2万名士兵的军队。毛告诉大家,目标是扩大控制区,直到和苏联、外蒙古连结起来①。

  ① Sheng(盛慕真),Battling Western Imperialism; p。25。

  这一年,墨索里尼入侵衣索匹亚,希特勒拒绝履行凡尔赛条约禁止德国武装的条款。民主国家显得瘫痪无力,但是苏联和共产国际在8月1日号召全世界成立反法西斯的“人民统一阵线”,它似乎代表着抛弃全球共产主义革命,转而支持与共产党、基督教民主党、自由派、温和保守派和民主社会主义党派共组反法西斯同盟。共产国际对中国颁布的新口号是“联蒋抗日”。

  毛泽东在陕北仍无法和莫斯科透过无线电联系,但显然有信差捎来共产国际全球统一阵线的新政策。毛、蒋都明白局势变了:由于战争快速接近,而中国唯一可恃的武器供应及直接军事援助来源是苏联,蒋歼灭中共的剩余时间正在快速流失。周恩来在抵达陕北新基地之前,就在1935年9月1日写了一封“正式信件”给陈果夫、陈立夫兄弟。陈立夫此时负责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刚入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中执会此时的拥蒋派终于占多数)。陈果夫担任江苏省主席。可是,两兄弟仍主管情报及地下工作。周的信函提到,报导指南京政府“计划联俄”,南京的气氛“已与过去相当不同”。周说,两党间的合作又再度可能。他宣称,中共红军在西北的唯一目的是防守该地区不受日本侵略。他要求陈氏兄弟劝蒋立刻停止军事行动,并与苏联、中共联合抗日,同时又要求国共尽早会面,开始“负责任的协商”①。

  ① Chen Lifu(陈立夫),Storm Clouds; pp。116…119。 陈出示周恩来手写信之影印本。Chiang Kai…shek(蒋介石),Soviet Russia in China (New York: Rarrar; Strauss and Cudahay; 1957); p。72。 蒋介石在《苏俄在中国》中指出,周恩来1935年秋、冬,先接触国民党在香港的代表,宣称中共只希望停止和国民党作战、联合抗日,没有别的条件。后来周直接写信给陈氏兄弟。另可参见Wu T'ien…wei(吴天威),The Sian Incident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1976); pp。21…22。

  'p style=〃text…indent:0em〃''img src=〃images/145126386370。jpg〃/''/p'

  陈果夫(右)与陈立夫(左)是蒋介石身边负责情报与地下工作的要角

  蒋认为共产国际的新政策以及周恩来的信函,不仅反映出斯大林觉得来自东、西两翼的威胁日益严重,也反映出中共十分衰弱。他指示陈立夫给周恩来正面回覆。蒋决心发动最后次对毛的全面进剿,但他也有诱因认真考量统一阵线的政治协议。一方面毛有可能率部逃入苏联或外蒙古,另一方面接受政治协议,可打开通往苏联大规模军事援助之门,在即将来临的对日抗战中,可发挥跟北伐期间同样重大的作用。蒋获悉周恩来来信之后,于10月18日召见苏联大使鲍格莫洛夫(Dimitri Bogolomov),提议与苏联签订秘密军事条约。莫斯科答说,蒋必须先“规制和中共的关系”①。蒋和鲍格莫洛夫后来说好,由张群和鲍氏就此一密约的细节进行后续谈判,在中国政府和中共就统一阵线达成协议后即可生效。陈、周透过中间人决定,将在1936年初于上海进行首次秘密会谈②。

  ① June Chang(张戎)and Jon Haliday; Mao (New York: Knopf; 2005); p。167; 引用苏联外交部档案文件。

  ② Chen Lifu(陈立夫),Storm Clouds; pp。116…119。

  但是,蒋、毛都相信“谈谈打打”的策略。因此,蒋一方面试图和苏联、中共和解,一方面又指示张学良率领东北军进驻陕北,与西安绥靖公署主任杨虎城会合。杨虎城不识字、土匪出身,是冯玉祥旧部。张、杨奉命准备于1935年11月,对毛泽东新基地的杂牌军发动攻击。张学良两年前由欧洲回国后,他的反日民族意识空前地高张,蒋这道命令使他起了疑心:这表示他的东北军将驻防西北,离老家越来越远,而且还要听命于另一个效忠蒋的区域指挥官。张开始相信其他军阀指控蒋消灭了共产党之后,就要收拾各地区独立部队的说法(蒋有这个想法当然是真,只不过他希望以和平方式去达成)。张学良和杨虎城渐渐觉得蒋的用心是让他们的部队在剿共作战中失血。

  第一次交手,国民党又失利。张学良报告,他折损两个师,另有数千名部属投降。毛在初期交战能得胜,无疑是因为他的组织能力高明、战术运用灵敏,但对手的领导能力和军纪欠佳也是助因。东北军和陕西部队的官兵此时根本没有斗志。但是也有可能,早在此一初期阶段,张学良和杨虎城就没像对南京报告的那样全力攻打共产党,也没有受到那么严重的损失。早先,蒋为了保存实力对付未来抗日之需,曾拒绝何应钦派出手下精锐德式训练部队北上剿共的提议。

  很可能蒋只是要这两支军阀部队驻守陕南,骚扰毛泽东的部队,等候大批中央军(但不是精锐部队)从南方调来。可是,把两支军阀部队投进对中共的败仗中,反而强化了毛,使他虏获不少武器和兵员,还把许多被俘兵员编入共军部队。最重要的是,败仗使张学良更听得进中共的联合抗日号召。周恩来的宣传部队已经在全国各城市及大学鼓吹抗日统一战线,他们甚至渗透到蒋底下各路军队,尤其是东北军之中。

  二

  1936年1月,蒋再度向一群大学师生辩护他的外交政策,声称虽然他“不惧日”,中国仍不够强大到足以和日本帝国一战①。这个立场无论在情感上或意识形态上都不能让中国人民满意,但是很明显地,中国若按照进度在未来3、4年继续整军经武,必可在对日抗战时发挥重大作用。此外,这时候的西方民主国家仍未把中国的完整性与欧美的命运视同一体,完全无意提供实质援助。

  ① 蒋介石1936年1月15日对学生、学者的演讲,收在秦孝仪《大事长编》卷三,pp。912…917。

  下一个月的东京,在经历狂热军人失败的流血政变之后,广田弘毅领导的文人新内阁宣布“积极外交”的新政策;简单的说,就是日本要主宰全亚洲。这些“理性的极端国家主义派”支持与太平洋列强——不只是苏联——开战的准备。他们也希望在真正的大战开始之前,先制服中国。广田内阁立刻向中国提出新一轮的要求,如“睦邻亲善、联防反共、经济合作”。蒋体会到他再也姑息不了日本,战争不久后即会爆发①。【55电子书网】请记住我们的网址 【Www。Txt55】

  ① Akira Iriye(入江昭),The Origin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Londong: Longman; 1987); pp。32…33。

  东京发生政变之同时,西伯利亚和东北国境也爆发一场战事。仍由加伦将军率领的苏联远东军,击退日军和满洲国傀儡部队的多师团联手进攻。此役战败使日本海军南进的主张大盛,压过陆军向西、北发展的声音。华府许多人不理解此一简单的动态。1936年,日本在中国称霸似乎根本没受到罗斯福政府或大多数美国人的关心。美国驻华大使詹森(Nelson Johnson)认为,日本侵夺中国与美国没有直接关联。他说,事实上日本“有效率地”经营东北和华北,可能替美国企业创造重要的经济机会①。

  ① Warren I。Cohen(孔华润),America's Response to Chin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9); pp。112…113。

  蒋再次下令张、杨进攻陕北共军部队。战果还是很难看:据告又有数千名士卒阵亡或失踪,虽然这可能是夸大后的数字。透过一名被俘军官,周传话给张学良,表示希望和他谈谈抗日统一战线①。2月间,无疑是得到杨虎城的同意,张在西安与周派来的中共代表秘密碰面。经过这次会谈,周和毛透过联络人与张学良持续接触;张甚至准许他们在东北军里成立左派的“抗日同志会”②。

  ① Zhang Guotao(张国焘),Ris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pp。449…450。

  ② 同上注,pp。638…640;Jonathan D。Spence(史景迁),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 (New York: W。W。Norton; 1990); p。421。

  经过与中共一连串的接触后,张已不需要更多的说服。他反而率先表示,与蒋介石联合抗日是不可能的;他说,蒋的姑息政策已摧毁了他领导国家的道德权威。在周恩来的鼓励下,张提议成立西北反日政府,成员包括中共及其他爱国(军阀)势力,打出“联张、反蒋、抗日”的口号。野心和爱国精神使少帅决定和蒋总司令反目。他建议由他本人领导这个反蒋联合政府,周立刻就同意。此时,毛已经被正式告知共产国际的新政策是联蒋抗日的统一战线,并不是反蒋抗日。即令如此,毛还是认可了少帅此一(与共产国际)相抵触的策略,认为可以好好利用他的“英雄主义”,而莫斯科方面终究会同意这个决定。他搁了4个月都没告知共产国际此一新计划。

  蒋介石的特使并不知道张学良和中共暗通款曲,经过陕西前往中共在保安的总部与敌人展开谈判。保安是位于陕北的一个贫困市集城镇,以窑洞出名。中共在这次会谈建议国共成立联合政府致力国防,并建立抗日联军——前提是国民党要停止内战,承认苏区的合法地位。双方同意南京政府在下一次于上海会谈时做回应①。

  ① Yu M。Ovichinnikov; Stanovlenie I razvitie edunogo nationalnogo fronta sopreotvileniya Yaponii v Kitae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United National Front of the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in China) (Moscow: Nauka; 1985); pp。44…45。

  春天时,张学良秘密穿过陕北共产党地区,来到延安某个已荒废的天主教教堂和周恩来碰头;延安此时仍由杨虎城的部队控制。周极力阿谀夸赞充满理想、天真的少帅,张则告诉温文儒雅、饱读群书的周,当代中国最受他尊敬的几个人物当中,周是其中之一①。虽然与南京当局的秘密会谈已展开,中共此时仍起草一份和张、杨合作的反蒋同盟详细协议。大约同一时间,中共通电全国要求停火、与国民党和谈。

  ① Zhang Xueliang(张学良),Columbia interviews; vol。84; pp。51…4192。

  1936年6月无线电通讯恢复了,毛泽东首度通知共产国际,已经成功地和张学良有了秘密协议。毛报告说,此一反蒋同盟将打出“西北国防政府”的旗号,推举张学良为“政府主席”以及“抗日联军”总司令。毛又指出,东北军每月俸银大多仰赖南京政府拨付两百万元(应该是指中央政府发行的纸钞“法币”),但是少帅一旦与蒋介石决裂,这一大笔钱肯定就没了。因此,毛问共产国际是否每个月能拨三百万元支付红军和东北军的饷银。他说,红军的饷银自然“必须和东北军一样”。毛在同一封函电中也要求重炮、飞机和其他武器,并保证2个月内发动攻势,成功“歼灭蒋介石西北部队”①。

  ① Alexander Dallin and F。I。Firsov; Dimitrov and Stalin; 1934…1943: Letters from the Soviet Archive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0); pp。98…99。

  斯大林读到毛泽东这份报告大吃一惊,认为蒋若受此一共产党主导的军阀同盟严重威胁,他会怀疑是苏联躲在背后支持它。这种遭到出卖的感觉,会为日本打开种种的可能性,如与国民党内保守、强烈反共分子结成同盟。这种发展也会刺激日本的反布尔什维克、反俄情绪。斯大林8月13日回信,全面拒绝毛泽东的做法。他直截了当地指示毛泽东“立刻正式向国民党及蒋介石提议展开停火谈判,并就共同抗日签署具体协议”,包括成立“统一指挥本部及共同的军事计划”。斯大林又说:“不能把张学良当做可靠的盟友”,即便他可能“自己叛逃过来”。中共及军阀的联合反蒋阵线构想自此消沉①。

  ① 同上注,pp。101…105。

  毛泽东立刻遵命行事。8月底,他撤销中共反蒋口号,发信给国民党中执会,恭喜蒋的“进步”,并表示认同他的对日政策。蒋把毛的恭维解读为,赤匪首脑已走投无路①。他准备在年底以前再全力发动另一波剿匪作战。张群扮演蒋的密使,在春季与鲍格莫洛夫多次讨论如何共同维护和平——意即协助中国抗日②。可是,为回应日本在内蒙、外蒙的颠覆动作,斯大林与傀儡蒙古人民共和国签订共同防卫条约。中国从来不承认外蒙古的独立,蒋遂搁置中、苏谈判③。斯大林于是安排《真理报》(Prauda)刊登蒋经国写给母亲毛福梅的信,再次谴责他的父亲是“人民公敌,是他儿子誓不两立的敌人。”④

  ① 蒋1932年8月25日的公开声明,收在秦孝仪,《大事长编》卷三,p。966。

  ② Chiang Kai…shek(蒋介石),Soviet Russia in China; p。68。

  ③ Chen Lifu(�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