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见《后汉书》卷七○,中华书局版,简装本第2278 页。
了的儒家伦理观念的种种束缚开始松动了,他们任情纵欲,尽情享乐人生,用多种方式表现自我,价值取向由原来的一元化向多元化发展,从一个规范的理论天地向感情的世界过渡,名士风流受到了崇尚。
不拘礼法,放浪形骸,风流潇洒,成为魏晋的一代风尚,这一时期精神得到了解放,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显示。在这方面有许多例子。根据《世说新语·品藻》记载:桓温〃少与殷侯齐名,常有竞心,桓问殷:〃卿何如我?〃这里的殷侯是指殷浩,殷浩回答他的是〃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桓温走过王敦墓,叹曰:〃可儿!可儿!〃他不拘泥于世俗观念,这是发自内心的声音。晋代许多名士都具有鲜明的个性,例子不胜枚举。魏晋人士自我价值的肯定、个性的解放,对文学艺术的创作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一个人不受有形无形的束缚,个性发挥了,人格才不受扭曲,才能发挥最大的创造性,他的作品才能不因袭前人。艺术在于创造,人的创造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心灵的选择。
士人们追求精神寄托,寻找哲学理论的根据,而老庄的〃玄虚〃正是他们所祈求的,故而老庄哲学便发展兴盛起来。
东晋名士们在国破家亡中逃离出来,心中充满了悲伤,但到了江左,进入一个偏安环境,他们潇洒任诞,讲究风度,追求高雅宁静的人生,留连于山水之间,投身于大自然,研习书法、音乐,享受艺术美。
宗白华说:晋人风神涝洒,不滞于物,这优美的自由的心灵找到了一种最适宜于表现他自己的艺术,这就是书法中的行草。行草艺术纯系一片神机,无法而有法,全在于下笔时点画自如,一点一拂皆有情趣,从头至尾,一气呵成,如天马行空,游行自在。又如庖丁之中肯棨,神行于虚。这种超妙的艺术,只有晋人潇散超脱的心灵,才能心手相应,登峰造极。魏晋书法的特色,是能尽各字的真态。??〃晋人结字用理,用理则从心所欲不逾矩〃。唐张怀■《书议》评王献之书云:〃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行草;又处于其中间,无藉因循,宁拘制则,挺然秀出,务于简易。情驰神纵,超逸优游,临事制宜,从意适便。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他这一段话不但传出行草艺术的真精神,且将晋人这自由潇洒的艺术人格形容尽致。中国独有的美术书法……这书法也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灵魂一是从晋人的风韵中产生的。魏晋人的玄学使晋人得到空前绝后的解放,晋人的书法是这自由的精神人格最具体最适当的艺术表现。这抽象的音乐似的艺术,才能表达出晋人空灵的玄学精神和个性主义的自我价值。
作为东晋名士的王羲之,他的行为举止、心态品格自然打上了风神滞洒的印记,而风神潇洒的心灵又直接与他的书法艺术相联系。朱熹在《晦庵题跋》评《十七帖》中云: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真所谓……从自己胸襟流出者。窃意书家者流,虽知其美,而未必知其所以美也。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之所以具有从容衍裕、气象超然、不为法拘的美,是由于这种美源发于王羲之的纯静心灵、潇洒风流,超然出尘的品性风格,这种美是〃一一从自己胸襟流中〃的① 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美学散步》。
二、师 承
古代练习书法是出于实用和教化的需要,其中很多人是为了达到参与政治、进入仕途的目的,而作为艺术审美则是次要的,尽管在古代学校教育中书法教育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它并不是以培养书法家为目的的。文字的功用在〃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所谓〃以书取士〃是考核和选拔官员的重要科目,并不是从艺术角度选拔书法家。诚然,书法是在书写和应用的过程中产生的一门艺术,但书法艺术是较高层次的要求,学校并不承担这方面的责任。所以书法艺术和写字是有区别的。早在周代把书法列为〃六艺〃之一,所谓六艺即:礼、乐、射,驭、书、数。表明书法是文人之艺。进行书法的研习培养,一般平民百姓难以做到。这种书法艺术的教育培养一般都是个别教授、辅导。这就是师徒相授。早在东汉时期,识字、书写练习和书法艺术人材的培养就已分野,三国两晋时期更加明显,而且十分重视师承门户和流派。
王羲之少年时代向表姑卫夫人学习书法。传为王羲之撰写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做了这样的记述: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
卫夫人(272…349)名铄,字茂漪。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汝阴太守李矩妻。卫铄是西晋著名书法家卫恒的从妹,是东晋女书法家。师钟繇,善隶、楷,唐人称她书法为〃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露〃。卫夫人曾带着自己的儿子李充在王家任王羲之的书法老师。李充楷书写得很好,《晋书》称他善楷书,〃妙参钟、索,世咸重之〃。他的书法对王羲之也有示范启发作用。李充后来成为知名的学问家和书法家,官居大著作郎、中书侍郎。李充〃幼好刑名之学,深抑虚浮之士〃,这一点与王羲之的观点相近,也许因为这一点,他曾应邀参加了以王羲之为盟主的兰亭雅集。
对于《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不少人认为是出于后人手笔。沈尹默认为〃这段文字,不能肯定是右军亲笔写出来的,但流传已久,亦不能说它无所依据,就不能认为他没有见过这些碑字,显然其问有后人妄加的字样,如蔡邕《石经》句中原有的〃三体〃二字,就是妄加的,在引用时应该把它删去。尽人皆知,《三体石经》是《魏石经》,但不能以此之故,就完全否定了文中所说的事实。文中叙述,虽犹未能详悉,却有可以取信之处。〃①王羲之书法师从卫夫人是可信的。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云:晋中书院(侍郎)李充母卫夫人,善钟法,王逸少之师。
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一收录了一篇《传授笔法人名》这样写道:① 沈尹默:《书法论丛·二王书法管窥》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年第1 版。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
卫夫人对王羲之的学习态度和成绩有高度评价,她在一封信中说:〃弟子王逸少甚能学卫真书(即今楷),咄咄逼人,笔势洞精,字体遒媚。〃①《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云:王羲之渡江北游见到以前名家的书法碑版后,发出感慨,从而改弦更张,即所谓〃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王羲之学书期间未曾北游,向卫夫人学习书法是〃徒费年月〃,有人认为是虚构的,但先学卫夫人后改师伯父王廙倒是事实。
王廙在司马睿出镇建康时,〃扶持老母,携将细弱〃,由濮阳过江南下,除了任过短期的庐江、鄱阳二郡郡守,荆州刺史外,其余时间都在建康任职,他在江南生活了十六年。王羲之二十岁时王廙才去世,在这段时间内,王羲之受到了伯父的关怀,接受了良好的艺术教育,王廙书画方面修养极高。王僧虔《论书》:〃王平南厚是右军叔(实为伯),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廖为最。画为明帝师,书为右军法。〃王廙擅长行书、草书、飞白书,而卫夫人只是〃正体尤绝〃。如果说王羲之〃少学卫夫人〃是基础训练,那么改师王廙则是书法高层次的各种书体的学习。王羲之在多种书体上取得卓越的成就,这与王廙的言传身教和艺术上的熏陶是分不开的。王廙曾将索靖的草书妙品《七月二十六日帖》赠送给王羲之,使他从中原书风中吸取营养。王廙逝世后王羲之已二十岁出头了,以后他师法何人,历史上没有更多的记载,王羲之在《自论书》中说:寻诸旧书,惟钟张故(固)为绝伦,其余为(惟)是小佳,不足在意。
吾书比之钟、张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尤当雁行。
钟繇、张芝不仅是卫夫人、王廙的楷模,也是王羲之追慕的对象。钟、张的书艺在当时公认为最高水平,王羲之在研习书艺上不仅仅停留在顶礼膜拜上,而是想超越他们,建构新的书法高峰。经过一个阶段的努力,他自己认为,事实上也大致如此:有些方面超过了他们,有些方面与他们不相上下。庾肩吾认为就功夫而言,王羲之不及张芝,但其天然之姿胜过张芝。王羲之却说:〃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意思是说,他的功夫不及张芝,不是没有这方面的能力,而是认为没有这个必要。
三、成就与代表作
王羲之是我国书法史上〃古今莫二〃的〃书圣〃①,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冠绝古今〃、〃登峰造极〃的水平。
王羲之不仅创造了妍美流便的书体,而且是一位多产的书法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书法作品,其中最被尊崇的有自撰自书的《兰亭序》和抄写的古代文论、经文,如《东方朔画赞》、《乐毅论》、《黄庭经》等。此外,他的尺牍书占了很大比例。根据褚遂良撰《右军书目》统计,正书五卷四十① 《淳化阁法帖》卷五。
① '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
帖,草(行)书有五十八卷二百六十余帖,据《右军书记》著录有四百余帖,就编辑入卷的作品数量而言,在历代书家中是不多见的。由于战争、灾祸被毁和崇拜者带人坟墓殉葬的作品还不在其内,其作品的总数远远超过上述的统计数字。
我们现在所见的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几乎全非真迹,都是响拓勾摹本和别人的临本。这给我们研究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带来很大的困难。不过古人留下的勾摹本、临本、不少是出于高手和著名书家,很多书作保留了王羲之原作的基本面貌,结合前人考证和文献,进行除伪存真的综合研究,以求得实事求是的结论,也是可能的。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历来评价很高。梁武帝萧衍曾说:〃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①李嗣真《书后品》说他:〃若草行杂体,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唐人书评》说:〃羲之书如壮士拔剑,壅水绝流。头上安点,如高峰坠石;作一横画,如千里阵云;捺一僵波,若风雷震骇;作一竖画,如万岁枯藤;立一倚竿,若虎卧凤阁;自上揭竿,如龙跃天门。〃王羲之的书法:〃收敛而不失于拘束;脱易而不失规矩:温柔而不伤于软缓;躁勇而不过于剽迫;孤疑而不溺于滞涩;迟重而不使之蹇钝;轻琐而不染于俗吏〃,表现出〃中庸之道〃的儒家思想。出于政治统治的需要和个人的喜爱。在唐太宗的皇宫收藏中王羲之真迹有三千六百纸。唐太宗还亲自撰写《王羲之传论》。他得到王羲之《兰亭序》真迹后,曾命弘文馆冯承素、汤普彻等人响拓了数本,分赐给皇太子、诸王近臣。唐大宗称赞王羲之的书法说:〃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靠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①元代赵子昂说:〃大王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书法能达到雄秀极难,从美学角度来看,雄力壮美,秀为柔美,同时兼有两者之美几乎是不可能的,〃秀〃必须有很高的修养,〃雄〃必须有胆量和骨气,既要有灵气又要有朝气,力和美才能在书法作品中同时显现,只有王羲之才能做到。羲之书法又有人用〃雄强〃二字概括评论,雄则生气勃发,强则神理定足,故能茂能密。书法的〃雄秀〃,〃雄强〃都是极高的水准与要求,一般人是望尘莫及的。欧阳询曾下过这样结论:〃尽妙穷神,作范垂代,腾芳飞誉,冠绝古今,唯右军王逸少一人而已。〃②王羲之的书怯博涉多优,精于多种书体。《晋书·王羲之传》说他〃尤善隶书〃。这里所说的隶书实际上是指正书和楷书。南朝宋羊欣认为王羲之〃博精群法,特善草隶〃。③唐张怀瓘《书议》分〃真书〃、〃行书〃、〃章书〃、〃草书〃四门,然后将历代书法家视其擅长列入其中。在上述四门中都列有王羲之。历代评论家总是根据他本人的见识和审美观点来鉴定书家作品,众说不尽相同。综合上说,再根据传世书作,认为王羲之精熟楷、行、草书体并将这三种书体提高到崭新的水平,为学术界所公认。
楷 书① 马宗霍:《书林藻鉴》卷第六,五一。
① 《晋书·王羲之传论》。
② '唐'欧阳询:《用笔论》。
③ '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
楷书古称真书。工羲之学真书成绩卓著,令人赞叹,卫夫人在《与释某书》中对她的学生王轰之的楷书曾作过高度评价。南宋姜夔《续书谱·真书》云:〃古今真书之神妙,无于钟元常,其次则王逸少。〃王羲之的楷书地位很高。王羲之在楷书上的成就与贡献主要表现在〃变古形〃。楷书书体是在隶书嬗变过程出现的,这种书体早在汉简书迹中就出现了变形。东汉民间已开始流行,三国时期著名书法家钟砾不断加以研习,使之完善。并得到社会的承认。范文澜说:书法自东汉以来,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魏钟踪始创真书,独辟新境,因此被称为〃秦汉以来一人而已〃。至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被称为书圣。王羲之不仅吸收汉魏诸家的精华,更重要处还在于脱出钟繇的书法境界又自创新境。??有人认为,〃右军书成而汉魏西晋之风尽,右军固新创可喜,而古法之废,实自右军始〃。就是指这一点说的①钟繇的楷书还保存不少隶书的形态,〃左右波挑〃纵向的笔画较短,不少字态呈横方形,笔画之间结构尚未定型,结体尚不够紧密。王羲之师从卫夫人,学钟繇笔法,后来又跟王廙学习书法,王廙也是师法钟繇的,所以他们的楷书均属钟繇系统。王羲之〃变古形〃自然是对钟繇的楷书风貌而言的。王羲之的楷书比起钟繇来,面貌大为改观,笔画趋于规范,结构配置已基本确定,其纵向笔画挺直多向下引出,一改钟繇楷书字体横张为纵展风貌,结体匀衡大方,王羲之对原有楷书笔法作了改造,形成〃内擫〃和〃一拓直下〃的特征。就横而言,王羲之楷书在提笔处有按笔,收笔处不着重折笔重按,在运笔速度上缓前急后,笔画趋于简化明快,道整匀紧。笔法上的改变使字的体态也与以前不同。王羲之的楷书〃潇洒纵横,何拘平正?〃有〃魏晋飘逸之气〃。从字形看〃身〃字纵长舒展,〃地〃字横向偏长、〃国〃字偏方,笔画多的字如〃变〃〃藏〃字偏大,笔画少的字如〃一〃、〃二〃、〃三〃、〃日〃、〃口〃偏小,并不死板地追求通篇每个字宽高相等,按照字的自然姿态安排点画,能〃各尽字之真态,不以私意参之〃。王羲之所写的《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对后世影响很大。
乐毅论
《乐毅论》书于东晋穆帝永和四年(348 年),是王羲之抄写古文的得意之作,被誉为〃王书之冠〃。
《乐毅论》系三国时期魏国夏侯玄为对战国时代燕国名将乐毅攻打齐国被猜疑,结果离燕仕赵的事件而撰写的评论文章。传说王羲之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