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新的美的理想。那就是认为:〃初发芙蓉〃比之于〃错采镂金〃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在艺术中,要着重表现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格,而不是追求文字的雕琢。陶潜作诗和顾恺之作画,都是突出的例子。王羲之的字,也没有汉隶那么整齐,那么有装饰性,而是一种〃自然可爱〃的美。这是美学思想史上的一个大解放。诗书画开始成为活泼泼的生活的表现,独立的自我表现。
宗白华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阐述了魏晋六朝美学理想的重要转折并高度概括了〃错采镂金〃和〃初发芙蓉〃两种不同的美,这是很有见地的,无疑也是正确的。这一观点被广泛接受,为许多著作所引用。然而为什么会在魏晋六朝中国的美学思想,发生如此的转折,这个问题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表现在诗歌、绘画、工艺美术方面的美感、美学理想的转折变化,呈现出来的初发〃芙蓉之美〃,是人们的审美意识的一种反映。审美意识属于意识形态。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它不是孤立的,是和某一时期的政治制度、哲学观点有着密切关系的。人的审美意识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人创造出来又供人欣赏(工艺美术还具有实用的因素)的文学艺术,不会永远是一种面貌。魏晋六朝发生的在文学艺术上的变化,可以用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来说明。(原为〃绚烂之极出自平淡〃,现改〃出自〃为〃归于〃)。〃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与人的生理、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反映了是人们的生理、心理的需要。按照专家的研究,人有五大需要,其中生理需要是第一位的。生理上的需要引起心理上的需要,当一个人长时期地接受某一种刺激,便产生反感,这时便会厌倦而需要另一种刺激。饮食上要〃五味调和〃,一桌宴席要〃脆软相济〃,也是为了满足人的生理需要。就色彩而言,盛唐绘画色彩鲜艳夺目,大小李将军的山水金碧辉煌,色彩艳丽得得无以复加。就在这时期出现了没有鲜艳度的水墨,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诚然,此后色彩仍在中国画中有一定的作用,但至少在山水画中失去了昔日的地位。当今世界各国研究实用物品流行色时,其中也超越不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一规律。鲜艳的色调流行,以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和谐淡雅的色彩。相反,淡雅色彩流行很久以后,艳丽的色彩又会受到人们的欢迎。当然在这之中还有色相的变化。但总的趋势,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地变化着。
〃错采镂金,雕缋满眼〃,到了这种程度,人们势必希望看到〃初发芙蓉〃。书法何不如此?例如篆书要求整齐划一,笔画的规范和程式非常严格。点画均为线条,我们现在能看到的《秦始皇刻石》小篆书法,笔画圆起圆收,每一个字乃至全篇粗细一样,每个字的高宽相等,纵成列横成行,没有任何参差变化。笔者将这一名作中的一个〃内〃字,用透明纸摹写下来复于另一个〃内〃字上去,完全吻合。秦代中央集权,统一安定,岂容个性的发挥。汉隶比之篆书自由多了,但隶法仍很严密,晚期汉隶笔画、结字及行款章法更具有规范性。篆书、汉隶都具有装饰性,或者说有一种装饰美。装饰美一个重要的法则就是整齐划一,工艺美术中的图案与篆书、汉隶有相同之处,它必须是规整、均齐的,著名工艺美术理论家雷圭元先生要求图案要〃板、刻、结〃,这一要求与中国画是截然相反的,用的全是反义词,它告诉人们:相对来说,图案难以达到潇洒飘逸的效果,它的美只有通过整齐划一,才能产生出来。
从〃错采镂金〃的美到〃初发芙蓉〃的美,是符合艺术辩证法的,它是一个发展过程,它是随着人们审美的变化而变化、发展而发展的,人们的审美意识又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这由当时庄园经济的发展、经济基础的变化所决定,与儒家学说衰微、道家思想兴起相联系。晋人创造的行、草,楷等书体,萧散洒脱,流美多变,和秦篆、汉隶显然是不同的两种艺术风貌,体现了晋人心怀坦荡,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意识和美学理想。王羲之是这一时期书法的杰出代表,艺术要依赖艺术家的天才与创造,然而任何人也不能超脱客观规律,人们不能改变规律,但可以驾驭规律,运用规律。艺术的发展、审美观的变化都有其自己发展的规律。审美观发展到魏晋这个时代产生了转折,这是历史的必然,这使晋代书法发生了关键性的变化,也为王羲之的书圣地位提供了先决条件。因此,王羲之的美学思想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王羲之以艺术的心灵、博大的胸怀去体察山水,由实入虚,〃建立最高的晶莹的美的意境〃,他曾说:〃从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①欲将融入山水之中,出神入化、超越现实的自我,升华到玄远、空灵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一切功名利禄、物质欲望、人间的烦恼都化为无影无踪。〃我卒当以乐死〃,的确是王羲之的肺腑之言。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②王羲之把自然看成一种崇高的美,他把对自然的一往深情,倾注到自己的书法创作之中,后世书家不难看出他的书法潇洒绝俗,有一种〃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美。唐代孙过庭在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时说: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群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
宋代黄庭坚云:〃右军笔法如孟子言性,庄周谈自然,从说横说,无不如意。〃②晋人对自然美的发现,包括对自然界中形式美的发现。大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种自然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形成某种关系,就是在动植物本身的某些部位,也构成形式美。整个大自然是一个极富韵律之美的乐章,〃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满园春色与一枝红杏形成对比,如果只是一枝红杏就显得孤独无味。就如植物的枝干,鸟的翅翼,兽的四肢以致人体,都是左右均齐的,然而鸟、兽、人在运动时,花草树木在风吹摆动时,却打破了静态的均齐变为平衡。平衡,就是保持重心,古人在观察舞剑中对书法的结体用笔获得教益,其中很大的程度上是得到字体平衡的启迪。我们设想一棵大树树干很纤细,树枝倒很粗大,我们看到后,心理上就很不舒坦,感到它随时都有被折断倒下的危险,心理上很不平衡,感到不是滋味。字也一样,如果横画很粗,竖画很细,使人看后的感觉也与上述相同。故王羲之指出:〃横贵乎纤,竖贵乎粗。〃关于分间布白,王羲之说得更加明确,要〃远近宜均〃,均即均衡。
如果我们说汉篆是整齐划一的美,那么草书行书即是多样统一的美:同一个字出现在一幅书法中写成不同的形态,避免了一个字的绝对对称,字体左右的高低,轻重富有变化,字体倚侧不失重心,通篇章法布局有疏有密,错落有致。王羲之曾经指出各种笔法应当使点画和谐,即所谓〃悉令和韵〃,① 《世说新语·言语》。
② 《罗丹论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 年第1 版。
① '唐'孙过庭:《书谱》。
② '宋'黄庭坚:《山谷题跋》。
多样统一如韵律一样。①在他的《笔势论十二章·启心第二》中说:〃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危峰之坠石;(每作一屈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之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趋骤。〃当然这是就笔势而言的,不是照抄事物的原形,其出发点是反对人工雕凿,强调书法的天趣盎然,生机活泼。把书法中的笔画与自然物象联系起来,以自然美来要求书法,充分体现了王羲之师法造化、重视书法的多样统一的形式美的规律的运用,这一审美观点和情趣,与当时的〃道法自然〃的观点相契合。他还将败笔与自然之物相类比,如〃勿使蜂腰、鹤膝〃,②〃复不宜伤疏,疏则似溺水之禽;不宜伤长,长则似死蛇挂树??〃③在王羲之的书法中反映出自然洒脱的道家美学思想,有一种〃自然之美〃、〃虚静之美〃,〃晋人把崇尚自然的胸襟,虚灵的玄学意境,表里澄澈的人格,自由奔放的个性,一寓于书。〃方石、矗或从十个方面对工菱之代表作《兰亭序》的美学思想作了评论。
一、王羲之的书法蕴涵着神韵之美。
二、在篇幅、布局上呈现出独到的匀称之美。
三、风格如清水芙蓉婷婷玉立。
四、清秀俊美之中又不乏险拙之美。
五、藏露相应,虚实相生,柔润中有枯劲,妍媚中藏筋骨,艳寓于清,娇寓于秀,具有含蓄的美。
六、开始笔势有抑制,至〃群贤毕至〃则自然如行云流水,渐渐婉转悠扬;至〃夫人之相与〃则疾风走石,波涛滚滚。一字之间,一画之中,也有波澜,富有节奏美。
七、从《兰亭序》中可欣赏到王羲之那〃飘如游云,矫若惊龙〃的身影,仿佛可看到他那悠闲自得、随意挥洒的神情。
八、二十个〃之〃字神态各异,有巧、拙、稳、险、偃、仰、轻、重之别。各具风姿,相呼相应。
九、书文并茂,浑然一体。
十、不偏不倚,在各种风格的美的范畴中,优选了最佳的比例,使它显出自由而不荒诞,精熟而不急躁,道润而不伤骨,端庄流利,刚健婀娜的风貌①。
王羲之《兰亭诗》云: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仰望碧天际,俯瞰绿水滨。寥朗无涯观,寓日理自陈。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无比美妙的神奇的景物,都是造化的功绩和对人们的恩赐。培根说:〃人加自然就是艺术〃,王羲之对大自然无比崇敬与眷恋,大自然的胸怀袒露毫不吝啬地向人们展现一切,但'真正能领悟其真谛者并不多,大都熟视无睹,感触不深。罗丹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①而王羲之对大自然充满激情,他感到造化的一切都是新鲜活泼的,它所含至深的〃理〃,给人以深刻启示和无比的兴味。尽管群籁参差,他所感受到的是新的生命,新的灵魂。王羲之以博大而纯净的胸襟去体察自然发现美,然而发现美要升华成艺术,还必须不断地进行艺① 传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健壮第六》。
② 《笔势论十二章·健壮第六》。
③ 《笔势论十二章·节制章第十》。
① 《〈兰亭集序〉美学思想初探》,《兰亭书会论文集》。
② 仰望,又作仰视,俯盘,又作俯瞰。绿水,又作渌水。寥朗,一作寥阆。新,又作亲。① 《罗丹艺术论》,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 年版。
术实践。〃侔造化,得妙悟于神会。〃②侔造化并不难,但能达到〃神会〃境界要求,就不是每个艺术家所能做得到的。这就要靠艺术家自身的知识结构、悟性和天才了,而王羲之却能做到这一点,所以他的书法艺术可以达到〃尽善尽美〃的艺术高度,不是偶然的。孙过庭在他的《书谱》中分析王羲之书法的情感抒发。他说:写《乐毅》则情多佛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恰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伸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
王羲之在写《丧乱帖》时,起初的〃羲之顿首〃写得比较工整,接近于行楷,随着行文中的内容变化,情感逐渐激动起来,写到〃痛贯心肝〃几个字时,字体变成了行草,痛贯两个字连写,写到〃痛当奈何,奈何〃,作者痛心疾首,情绪极度不安,文中草书二字一笔而成。
顺应自然,师法造化的审美意识,使王羲之的书法〃自然可观〃,形成了飘逸的艺术风格。他的书法作品技法纯熟,以韵相胜,落笔散藻,潇洒俊逸,既有理性法度又有感性的生动,就连字体、行距、每行字的排列都做到既严谨又不囿于常规。唐太宗说:〃势如斜而反正〃,是实事求是的评述。唐代张怀瓘说:〃逸少笔迹遒润,独擅一家之美,天资自然,风神盍代。〃①道出了王羲之书法美学的鲜明特点。
② '唐'李嗣真:《续画品录》。
① '唐'张怀瓘:《书议》。
第五章 书法艺术一、书法的鼎盛时代
魏晋南北朝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文学艺术得到很大发展的时代,无论是文学、绘画、书法、雕塑、音乐都是大家辈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作品。这些作品〃无不是光芒万丈,前无古人,奠定了后代文学艺术的根基与趋向。〃①特别是书法艺术对后世影响极大,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书法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只有在这书法艺术的鼎盛时期,才能造就王羲之这位书法艺术的巨匠。那末,为什么在魏晋南北朝时代书法艺术如此兴盛呢?
文学艺术不可否认要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与影响,但它更直接地受到当时精神气氛的影响。在汉代,对人们思想精神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孔子的学说了。孔子是礼法社会的建设者,他创立的道德体系、儒家学说是人们所遵循的唯一标准。孔子提倡〃臣事君以忠〃,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尽力事君,〃臣事君以忠〃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君使臣以礼〃,如果君行无道,那就无所谓忠了。自从董仲舒提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主张被汉武帝采纳后,儒学被定为一尊,君权被极大的强调,提出天…君…臣…民,天子法天而行道,有绝对的权威,对于君,对于政权要求不加任何前提地〃忠〃,自己要承受屈辱以至牺牲生命,为天、君而存在。孔子的道法精神是〃仁〃,爱人是仁的出发点,这必须建立在诚的基础上,在于真性情,真血性。孔子曾说:〃人而不仁如何礼?〃假借名义为其私,那就是孔子所说的〃乡原〃,孔子是深恶痛绝的,他说:〃乡原,德之贼也〃。当时推行的〃九品中正制〃带来豪门横行,政治腐败,俗儒钻进利禄之途。乡原满天下,儒学成了一部分人谋取利禄的手段,成了一切寡廉鲜耻的遮羞布。
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尖锐,战争不断,人民颠沛流离,知识分子痛苦失望。
他们寻求解脱和心理上的平衡,于是终日醉酒吃药,裸裎放诞,追求刺激,他们思考宇宙、生命的本质,发挥个性;他们以狂狷来反抗乡原社会,反对统治者借礼教维护自己权位的恶势力。这当然是要付出代价的,他们不顾名誉、地位,甚至杀身之祸,与虚伪的礼教社会作斗争。曹操以〃败伦乱俗、讪谤惑众、大逆不道〃的罪名杀了孔融,孔融七岁的女儿、九岁的儿子都死于曹操的刀下,曹操维护伦理的虚伪性可想而知了。司马昭用〃无益于今,有败于俗,乱群惑众〃罪名杀了嵇康。嵇康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奏《广陵散》,悲壮而感人。
魏晋风流名士反对名教到极致的程度,例如孔子的二十代裔孙孔融,曾大胆反对名教对待父母的理论,他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缻中,出则离矣。〃①孔融从生物家的观点阐述父母之情,令人想到了今天的试管婴儿,可谓妄为大胆,这是一般入难以接受的,但这种对儒家〃君要臣死不得不死,父要子亡不得不亡〃的伦理纲常不能不说是一种叛逆。许多事实使士人对君主,对朝廷失去了信仰,更多的人再不把忠于朝廷看成是天经地义的事,被强化① 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美学散步》。
① 见《后汉书》卷七○,中华书局版,简装本第2278 页。
了的儒家伦理观念的种种束缚开始松动了,他们任情纵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