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
同心出版社
王学泰
◎内容简介
王学泰先生是国内研究游民问题的权威,在游民、江湖乃至秘密会社的研究上,很少有人能望其项背。《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初版于1999年,当时还健在的李慎之先生为之作长序“发现另一个中国”,许以极高的评价。后来吴思的“潜规则”研究出来时,论者将“游民文化”与“潜规则”、“士文化”(余英时)并称为中国当代三大人文发现,可见其书的功力和学术价值。最近由同心出版社新推出的《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增修版,据作者介绍,所谓增修,其实是重写,光是增写的内容就有20万字。书里颇多振聋发聩的论断:游民往往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人物,是造反者但不是革命者;城市畸形繁荣中的下层市民很容易被抛入游民的队伍;水浒传以来的“好汉”话语体系本质上仍是强盗逻辑;天地会的荒唐的会社仪式;戏曲不是生活,生活却更像戏;游民眼里,帝王将相的历史成了一部部乱世出英雄的草莽传奇。
闻一多曾说过,在大部分中国人的灵魂里,都斗争着一个儒家,一个道家,一个土匪。周作人也说过一段关于有一个绅士鬼和一个流氓鬼的话。这里的“土匪”和“流氓”,正是游民的典型。杜亚泉对知识分子的贵族和游民的双面性,有很精粹的批评而写下过《流氓的变迁》和刻画了阿Q这个典型形象的鲁迅,更是对“游民意识”有着深刻的警惕。王学泰先生的这部著作,继承了前人的探索,而其所费的心力和实现的价值,却远胜过前人。
◎作者简介
王学泰,当代中国最渊博的学者之一。原籍山西,生于北京。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曾任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编辑,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研究室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主要著作包括:
《中国饮食文化史》《中国游民》《〈水浒〉与江湖》等。
◎关于游民的相关论述
凡是脱离当时社会秩序的约束与庇护,游荡于城镇之间,没有固定的谋生手段,迫于生计,以出卖体力或脑力为主,也有以不正当手段取得生活资料的人们,都可视为游民。有没有文化并非是决定性因素。
游民处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意识到,只有在剧烈的社会冲突中才会改变现有的一切。他们不理会秩序,欢迎冲突,甚至欢迎剧烈的社会冲突和社会动乱。
——王学泰
游民是在主流社会失去容身之地的人。他们所托命的空间称做江湖,那里风波险恶,一饱难求。他们所追求的是“大秤分金银,大碗吃酒肉”,有朝一日能“发迹变泰”。“若要官,杀人放火受招安”是他们的美好愿望;“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是他们的最高理想。他们没有原则,“有奶便是娘”。他们一方面显得很英雄豪迈,一方面也鱼肉良善,全不觉得有何矛盾而于心有愧。他们醉心的是无法无天的自由,是“哥不大,弟不小”的平等,然而一旦组织起来,忠义堂上的交椅却不容有丝毫差池。他们的最高道德标准是“义气”,“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朋友靠得住靠不住,全要看够不够义气了。代表义气的尊神就是“义气千秋”的关羽。
——李慎之
我国的知识阶级,向来有两种性质:一种是贵族性质,夸大骄慢,凡事皆出于武断,喜压制,好自矜贵,视当世之人皆贱,若不屑与之齿者;一种为游民性质,轻佻浮躁,凡事皆倾于过激,喜破坏,常怀愤恨,视当世之人皆恶,几无一不可杀者。往往同一个人,拂逆时则显游民性质,顺利时则显贵族性质。
——杜亚泉
◎书评:历史的老相好(1)
历史的老相好:从游民史来认识今天世界
在大部分中国人的灵魂里,都斗争着一个贵族,一个游民;一个绅士,一个流氓。
从前曾经有过一个武侠小说一统天下的时期,从那些金庸古龙们的书里,我们认识了“江湖”和“侠客”。在王学泰先生的这部巨著《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里,我们也看到了一个“江湖”,不过王先生说了,此江湖才是真正的江湖,江湖上也有“侠客”,不过通常的称呼是一个不怎么褒义的词儿叫“游侠儿”,其实是些干不正经勾当的游民。这个词在一些民国时期旧上海生活的回忆录里,往往也能看到,正可以作为印证。
但江湖上多的还不是游侠儿,而是普通的在江湖里辗转讨生活的游民:棒棒、挑山工、路边卖早餐的、摆地摊卖书补鞋的、卖菜兜售水果的……今天,有些我们总称为“小摊小贩”,有些我们笼统地归在了“农民工”的名下。还有一种很重要的,叫游民知识分子,卖唱的杂耍的算命的编故事换钱的……。游民游民,主要在一个“游”字,有没有文化并非是决定因素。比如游民知识分子,至少都是半个秀才,有些还很多才多艺,吹弹拉唱样样来得,甚至小说也写得。据王学泰先生考证,很多通俗小说如三国演义、说唐等,都有游民知识分子作者的身影在里面,只不过后来经过文人们的改造,这些小说才变成了今天这个模样。其实现在,很多写小说写影视剧本的,学习的还是古代这些游民知识分子的思路和作风,比如把历史剧写成草莽英雄传奇,把皇帝写得很有游民味,把宰相写得和游方道士一个样。
游民处在社会的底层,生活不稳定,又饱经歧视,所以其理想总是“发迹变泰”,比如捡破烂捡出个百万富翁来(像报纸上常常报道的),做完乞丐做和尚做出了个大明天子(朱元璋),丽春院里游手好闲的韦小宝混了一顶鹿鼎公的官衔和七个如花似玉的老婆;又比如《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杀人放火受招安,虽然失败了,但毕竟也赐过御酒当过官。但理想终究是理想,现实则难免会有缺衣少食露宿街头或者挤地下室一文钱难倒英雄汉的情形,还有一种最可悲的是,游民由其生存环境逼出来的一股游民气,作者称之为“游民意识”。这种游民意识是,强烈的反社会性,破坏欲,拉帮结派,做事不择手段,狠,残忍,有奶便是娘等等。学者李零在《丧家狗:我读论语》里也有个总结,说这是“苦孩子的悲剧”。
说游民意识,作者先从著名的桃园三结义的故事说起:张飞和关羽,要跟着刘备去打天下。刘备说,我是光棍,生死就我自己,你二人家有老小,恐怕不便。关羽说,那好,我们先各自回家杀了老小;张飞说,自己杀恐怕下不了手,不如你去杀我家,我去杀你家;刘备连声说,对对。作者从古代的典籍里搜罗出这个故事,意在证明游民意识的确实存在,且这种意识和正常社会的意识形态有很大的不同。这个故事不仅完全有悖于传统社会重家庭惜人命的儒家教导,也很不合于今天真善美的要求。所以作者有个论断,说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其主导人物实际上都是游民,烧杀抢掠,虽然痛快,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李逵的两把板斧排砍下去,砍倒的主要是老百姓。所以反抗秩序的不一定可信,造反的不一定是革命者,梁山好汉英雄豪迈,但鱼肉百姓的事也没少干。
台湾的李敖曾在一篇文章里感叹中国传统的渊远流长,说我们今天任何一种事物,都可以在遥远的过去找到“历史上的老相好”。学者王学泰先生很欣赏李敖,不过他的这部厚重的大著作《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有点不同。倒并不是从现在往回溯,去追寻“历史上的老相好”,而是从过去往今天梳理,将游士、游侠、农民、流民、游民、流氓、盗匪……都放在同一个精神谱系里进行剖析。游士的实用主义价值观,给了游民以人生指导;游侠的一呼百应、不怕死,是游民仰慕的对象;游民从农民、流民中来,流氓和盗匪又正是游民中的极端分子。
◎书评:历史的老相好(2)
历史顺流而下,游民意识这些“老相好”,今天还或多或少地活在我们的精神血液里,只不过有时候隐藏,有时候显现。几十年前鲁迅即说过,中国确也还盛行着《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但这是为了社会还有三国气、水浒气的缘故。这种情形,王学泰先生称之为“社会的游民化”,这正是今天我们需要警惕的,有时又感到人类社会进化的缓慢的原因。(文/幽人)
◎目录(1)
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增修版)
序:发现另一个中国
第一章 绪 论
一、被学术界忽视的游民与游民文化
二、游民意识是不是真正存在?
三、什么是游民?
四、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第二章 中国社会结构的特点及其成员的地位
一、聚族而居的自然与社会背景
二、宗法国家时期的社会结构及其解体
三、汉至唐——族居与地主庄园经济的结合时期
1从地缘到血缘的聚合
2秦汉至隋唐的基层行政组织及对人民的控制
四、宋代及宋代以后宗法家族制度的确立
1宋儒重建宗法制
2社会人群的垂直流动与重建宗法制的关系
3家族宗法制度与儒家思想
五、乡土社会造就了乡土意识
第三章 脱离了宗法与家族秩序的人们
一、什么是“脱序”?
二、社会动乱的主力军——流民
1流民产生的原因
2流民的归宿
3游民与流民的关系
三、游士的辉煌与解体
1士的本义与士的辉煌
2游士的解体
四、自命为社会良心的游侠
1“大夫士”与贵族精神
2“侠”的本义
3“侠”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选择
4游侠品格与生活的独特性
①司马迁笔下的游侠
②另一种“为他”的游侠
5假游侠——轻薄少年对游侠的模仿
五、历代统治者对待流民、游士、游侠的态度
第四章 城市游民群体的形成
一、五代战乱对传统的冲击
二、宋代社会风貌的变迁
1宋代田制、人口与社会结构的变化
①宋王朝的“田制不立”和不抑兼并
②宋代人口问题
③人数激增的宋代游民
2宋代城市建构的变化
①宋代以前的城市
②宋代的街巷制的城市
3城市的畸形繁荣与市民
①两种类型的城市
②宋代和宋代以后大城市的畸形繁荣
③大城市畸形繁荣的基础——廉价劳动力
④商人对官府的依赖与官府对商人的控制
⑤控制商人的各行行会
⑥依附权力的商业资本
4中国是否可以缓慢地发展到近代资本主义?
①宋代的“资本主义萌芽”
②中西迥异的法律背景
③没有形成市民社会的城市
④难以进入近代的传统的商业资本
三、游民群体形成的初期——两宋、元到明中叶
1两宋城市之中的游民
2两宋城市中一种特殊的游民——军汉
①招募制的得与失
②游民的军人化还是军人的游民化?
3游民知识分子的形成
①什么是游民知识分子
②游民知识分子形成的背景——宋代教育面的扩大
③刻书成为风气,书籍成为易得之物
④知识人的相对过剩
⑤两宋城市中的游民知识分子
4宋代统治者的关于游民的对策
5元明两代的游民与游民知识分子
①民族压迫下的游民与游民知识分子
◎目录(2)
②文人的艺人化与艺人的文人化
③游民激增和游民知识分子的泛化
第五章 江湖艺人与通俗文艺作品
一、“江湖”——游民生活的空间
二、两宋时代的江湖艺人
1艺人演出的场所
2“说话”与“说话人”
①第一代江湖艺人
②形形色色的“说话人”
3“说话”以外的通俗文艺
三、早期通俗文艺作品所反映的游民生活与游民意识
1“说话”的门类
2“朴刀杆棒”背后的生活与台前的故事
①“朴刀杆棒”——“短打”
②宋以前的“短打”——游侠与刺客的故事
③宋代主流社会丧失了尚武精神
④朴刀和与朴刀相关的故事
甲。什么是“朴刀”?
乙。宋代通俗文学中,朴刀是盗匪的意象
⑤杆棒的故事
3“发迹变泰”的故事
①“发迹变泰”的社会背景
②通俗文艺作品中的“发迹变泰”
③“发迹变泰”故事的社会影响
4“朴刀杆棒”、“发迹变泰”两类作品的意义
第六章 游民情绪与游民意识的载体
一、《水浒传》和《三国志演义》
1考查游民思想文化所依据的文献
2《三国志演义》的形成与游民
①“说三分”不属于“讲史”
②《三国志演义》的创作与游民的关系
3《水浒传》的形成与游民
二、游民意识在《水浒传》和《三国志演义》等通俗作品
中的表现
1游民的群体性格
①脱离角色位置以后
②强烈的反社会性
③政治与社会斗争中富于主动进击精神
④拉帮结派与强烈的帮派意识
⑤传统文化的阴暗面在游民身上的反映
甲。赤裸裸的残暴与野蛮
乙。对待妇女的态度
丙。追逐眼前的物质利益
2游民的人格追求
①侠客——游民的人格楷模
②两种侠客——义侠与豪侠
3义、义气——游民的道德
①义的含义
②江湖义气与“报”
③作为“义”陪衬的“忠”
④化“忠”为“义”
4平等——游民关于人际关系的理想
①结义兄弟间的平等原则
②梁山泊——游民的理想之所在
第七章 从游民到帝王——一个个案的分析
一、谈所谓对农民的“背叛”
二、朱元璋的生平和造反实践
1游民经历与造反的目的
2秘密宗教信仰与游民的武装斗争
3夺取天下的武器——传统的中国政治学
三、朱元璋的治国之术
1空前数量的移民和重建小农经济
2重建宗法制度,把宗法控制与行政管理结合起来
3严刑峻法与极端专制主义
①严厉的律条与残酷的刑法
②对功臣和文人士大夫的镇压
甲。朱元璋对功臣的屠戮
乙。朱元璋对文人士大夫的态度
③皇权专制制度的加强
④从专制到极权
四、从游民到帝王的思想转化
◎目录(3)
1从反抗社会秩序到迷信对社会的控制力
2从替天行道到皇极意识的转变
3最近于游民的心态——残酷
五、《英烈传》等通俗小说中的朱元璋和朱元璋集团
第八章 通俗文艺与游民意识的传播
一、通俗文艺传播的存在
二、通俗文艺的传播
1人们对精神娱乐的渴求拉动
2市场的推动作用
3通俗文艺作品的传播
①通俗戏曲的传播
甲。热爱观剧的民族
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