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第16章 梁启超
姓名: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
出生地:广东新会
生卒年:1873年…1929年
历史评价lishipingjia
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戊戌变法领袖之一。
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1889年中举。1890年赴京会试,不中。回粤路经上海,看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同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1891年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康梁”。
1895年春再次赴京会试,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编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他的许多政论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1897年,任长沙青年时期的梁启超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1898年回京,积极参加“百日维新”。7月3日(五月十五),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9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亡日本,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提倡改良,反对革命。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1905~1907年,改良派与革命派的论战达到高潮,梁启超作为改良派的主将,遭到革命派的反对。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梁启超立即表示支持。1907年10月,在东京建立“政闻社”,期望推动清政府实行君主立宪。由于清政府并不真心实行宪政,政闻社也因受到查禁而宣告解散。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一度宣扬“虚君共和”,企图使革命派与清政府妥协。民国初年又支持袁世凯,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改建进步党,与国民党争夺政治权力。1913年,进步党“人才内阁”成立,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袁世凯帝制自为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启超反对袁氏称帝,1915年8月,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进行猛烈抨击,旋与蔡锷策划武力反袁。1915年底,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积极参加反袁斗争,为护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袁世凯死后,梁启超依附段祺瑞。他拉拢一些政客,组建宪政研究会,与支持黎元洪的宪政商榷会对抗。1917年7月,段祺瑞掌握北洋政府大权。梁启超拥段有功,出任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11月,段内阁被迫下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亲身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回国之后,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梁启超也是一位著名学者。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1901至1902年,先后撰写了《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批判封建史学,发动“史学革命”。欧游归来之后,以主要精力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写下了《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文化史》等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的著作。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相关链接
戊戌维新运动,也称“戊戌维新”,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农历戊戌年)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政治运动。1895年清朝在甲午战争中战败,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在北京发动各省应试举人1300余名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反对签订《马关条约》,主张“拒和、迁都、变法”,得到“帝党”官僚翁同和、陈宝箴等人支持;他们在反对“后党”、实行变法的过程中逐步联合,想通过自上而下的政治、经济改革,发展资本主义,救亡图强。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中国面临被帝国主义瓜分的危险。4月,康有为等人在北京组织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救亡图存为目的。光绪帝终于接受变法维新主张,6月11日(农历四月二十三日)毅然下“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维新,起用维新人士,陆续颁发维新法令,推行新政,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教各个方面。维新派还提出兴民权、开议院、君民共主等资产阶级参与政权、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操纵着军政实权,顽固反对变法维新,于9月21日发动宫廷政变,幽禁光绪帝,杀害谭嗣同等变法六君子,废除大部分新政。新政只实行103天就宣告结束。
——传世佳言——
责人不责几,此中国所以不能维新之大原。——梁启超
我们做中国国民,同时做世界公民。所以一面爱国,一面还有超国家的高尚理想。凡属人类有价值的共同事业,我们总要参与。而且确信我们参与之后,一定能够增长他的价值。——梁启超
第17章 张伯苓
姓名:张伯苓,原名寿春,字伯苓。
出生地:天津
生卒年:1876年…1951年
历史评价lishipingjia
张伯苓是我国近代有名的爱国教育家。他把毕生精力献给教育事业,先后创办了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以及重庆南开中学,担任校长四十余年,对中国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著贡献。张伯苓海军出身却受国难刺激而投身教育;秉持“育才救国”信念、“私立非私有”原则,力行“土货化”办学方针,“以一私人力量经营之学校竟能与整个国家共前途同命运”。
张伯苓六岁时入私塾读书。白天在义学里念《三字经》、《千字文》,放学回家后,其父再辅以教导和讲解,督促甚严。在这种义学中使张伯苓接触了更多的贫家子弟。
1891年,张伯苓考入北洋水师学堂。在水师学堂如饥似渴地学习近代科学知识,大开眼界。他是航海驾驶班最好的学生,每次考试都是名列前茅。严复的思想对他影响很大。
张伯苓像
1894年张伯苓等十八名同学完成堂课,被派往北洋水师舰队实习。时值朝鲜东学党之变,清政府出兵平乱,日本也趁机出兵寻衅,遂引起中日甲午战争。战争既起,清政府的海陆军被击溃,于是急调北洋水师增援。张伯苓随北洋水师舰队参加了这一历史性战役。9月17日,日本海军中将伊东佑享率领联合舰队袭击北洋水师,在波涛汹涌的黄海海面上发生了一场大海战。双方激战五个多小时,互有损伤。张伯苓又随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海军基地。1895年1月,日本组成山东作战军,海陆两路夹击威海卫,丁汝昌等将士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战斗。2月12日敌军占据刘公岛,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张伯苓随北洋水师舰队开始参战时,第一艘兵船才出海,就被日舰击沉。
相关链接
南开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母校。
南开大学创建于1919年,创办人是近代著名爱国教育家张伯苓和严修。抗日战争时期,南开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昆明组成举世闻名的西南联合大学,被誉为“学府北辰”。南开大学秉承“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弘扬“爱国、敬业、创新、乐群”的光荣传统,培养了以周恩来、陈省身、吴大猷、曹禺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人才,为民族振和国家富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2000年12月25日,教育部和天津市人民政府签署重点共建南开大学协议,南开大学跻身21世纪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行列。
张伯苓含泪饮恨与众人返师归来。这是张伯苓的爱国热忱受到的第一次沉重的打击。
1901年,即义和团运动的次年,天津邑绅王奎章也聘请张伯苓教其于侄,是谓“王馆”。
1903年,张伯苓有感于日本蕞尔小邦,居然胜中国,挫强俄,一跃跻身于世界列强,必有所以致此之道,不可不往一观。在严修、王奎章的大力支持下,张伯苓乘暑假航海东渡,亲眼看到日本明治维新后的盛况,领略了日本对教育的重视及办学规模和教育方法,深受启发。
张伯苓画像
1904年5月,张伯苓和严修二渡扶桑,经过四个月的细心考察后回国,决定成立中学。遂将严、王两馆合并,成立“私立中学堂”。从此他结束了家塾先生的生涯,成为学堂的学监,开始一展他的宏愿。
1918年,适逢严修与范静生也赴美,12月,张伯苓与严修游美归国。不久便积极筹募经费,并获徐世昌、黎元洪等人及天津士绅之助,开始筹划创办南开大学。1919年春,在中学南端空地建大学教室,当年秋季落成。
1919年9月5、6日,举行大学新生入学考试,25日正式上课。
张伯苓于1923年建立了南开女中。接着在1928年,张伯苓又兴致勃勃地在女生校舍对面建筑小学校舍,设立了小学部。
为开展学术研究和造就高层次人才,张伯苓在兴建和完善女中和小学之后,又分别于1927年和1932年创办了南开经济研究所和应用化学研究所,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南开教育体系。
——传世佳言——
试问,学校之设施是否合乎国家之需要?对于学生之输入,是否合乎社会之需求?造就之人才,是否将来有转移风俗、刷新思潮、改良社会之能力?若曰不能,是自小视教育也……若仅为个人增加知识技能而办教育,则教育神圣亦不足称矣。
——张伯苓
1948年国民党政府改组,约请张伯苓出任考试院院长。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育人才,检验教育工作的得失成败,说到底,要看是否培养出一批“出类拔萃,智慧超群”的人才队伍。
张伯苓创办南开系列学校,担任校长四十余年。在南开园这块民主与科学的土壤中培养了不少杰出的人才,从举世钦敬的革命伟人到蜚声中外的科学巨子,从读书万卷的文苑大师到为国争光的体坛虎将,他们都是从南开园破土而出,茁壮成长。他的教育思想对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是有一定影响的。
第18章 杜威
姓名:约翰·杜威
出生地:美国佛蒙特州柏林顿市附近的农村
生卒年:1859年…1952年
历史评价lishipingjia
约翰·杜威是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功能心理学的先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
杜威出生在佛蒙特州柏林顿市附近的农村,祖先三代都是佛蒙特州的农民。柏林顿市人口近一万五千人,其中约半数为本地人,半数来自爱尔兰和魁北克。本地出生的人包括在佛蒙特州或新英格兰其他地方居住很久的盎格鲁撒克逊中产阶级新教徒家庭的后裔。杜威就是在这样一个群体的传统中成长起来的。
杜威
杜威在柏林顿市上公立学校,毕业后入本地的佛蒙特大学。大学第四年,他学习了基本的政治、经济、哲学和宗教理论,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学毕业后,在中学任教三年。1882年进霍布金斯大学攻读哲学。受到来自密歇根大学客座教授、新黑格尔主义的主要倡导者莫理斯和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思想复兴的影响。他发现,这个哲学强调宇宙的精神和有机的性质,正是他一直在模糊地探索着的东西,他热切地信奉这个哲学。
1884年,杜威获得霍布金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秋,受聘为密歇根大学哲学和心理学讲师。除1888——1889年曾在明尼苏达大学任哲学教授以外,杜威在密歇根工作了十年。在此期间,他主要致力于黑格尔和英国新黑格尔主义哲学研究,对霍尔与詹姆斯在美国提出的新实验生理心理学进行了深入研究。
杜威对教育的兴趣始于在密歇根的年代。他发现多数学校正沿着早先的传统路线进行,没有适应儿童心理学的最新发现和变革中的民主社会秩序的需要。
寻找一种能补救这些缺陷的教育哲学,成了杜威主要关切的事情。
相关链接
杜威的主要教育著作有:《我的教育信条》(1897年)、《学校和社会》(1899年)、《儿童与课程》(1902年)、《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年)、《明日之学校》(1915年)、《经验与教育》(1938年)和《人的问题》(1946年)等。
1894年,他离开密歇根,任芝加哥大学哲学教授,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系主任。他在芝加哥的成就使他获得全国的名望。进化论的生物学和心理学在他的思想中越来越占优势,导致他抛弃黑格尔的理论,接受工具主义的认识论。他和同事的论文集《逻辑学理论研究》(1903年)的发表,宣告一个新的哲学学派——芝加哥学派的诞生。
詹姆斯热情地为这本书欢呼。他在1896年创办的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使他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得到检验,吸引了国内外广泛的注意。
——传世佳言——
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
科学的伟大进步,来源于崭新与大胆的想象力。
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
劳动受人推崇。
为社会服务是很受人赞赏的道德理想。
1904年,由于对大学的教育计划管理和财务方面的意见和芝加哥大学校长不一致,改任哥伦比亚大学哲学教授。他和哥伦比亚的联系达47年之久,先是任哲学教授,后任哲学退休教授。在任教的25年中,吸引了国内外成千上万的学生,成为美国最闻名和最有影响的教师之一。
他的学术著作甚丰,仅目录就达125页。他的思想涵盖逻辑学、认识论、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哲学、美术和宗教。杜威于1919年来华讲学,传播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他还访问过日本、土耳其、墨西哥、苏联和南非。
杜威在87岁的时候再婚,一直到93岁(公元1952年)才因肺炎去世。
第19章 保罗·孟禄
姓名:保罗·孟禄(paulmonroe)
出生地:美国东北部的印第安纳州北麦迪孙城
生卒年:1869…1947
历史评价lishipingjia
是美国资产阶级教育和教育史学家。
1869年生于印第安纳州北麦迪逊市。1892年,毕业于印第安纳大学弗兰克林学院,获理学士学位。此后四年,在公立中学任教,并出任校长。1897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任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讲师。1901年,赴德国海德堡大学学习。1913年,受美国政府委派,率团考察菲律宾教育。1915…1923年间,任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院长。1923—1928年间,任哥伦比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1925—1928年,任该校以著名教育家巴纳德命名的教育讲座教授。1931—1933年,创办美国中国学院,并任院长。1932—1935年间,先后担任美国女子教学院院长和土耳其罗伯特学院院长。1935—1943年间,任各国教育协会国际联盟主席。先后担任叙利亚斯迈纳学院、美国索菲亚学院、中国岭南大学等校理事,并被哥伦比亚大学、北京大学、巴塞尔大学、爱尔亚都柏林大学等高等学府授予名誉博士学位。曾先后受到日本、中国、波兰等国政府的嘉奖。1921年,孟禄来华访问,宣传其教育思想,对中国1922年的学制改革和“新学制”的制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孟禄所处的时代,正是美国作为帝国主义诸大国中的一个“后起这秀”向外侵略扩张最疯狂的时期。孟禄从小受到的“欧州中心论”的教育。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