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设计了宇宙:万物背后的秘密推手与即将来临的黄金时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谁设计了宇宙:万物背后的秘密推手与即将来临的黄金时代-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体相连接的定位点。





医学上关于“第三只眼”的研究



根据理查德?考克斯(Richard Cox)在《南加州大学医学与健康杂志》(USC’s Health & Medicine journal)上的说法,“笛卡尔认为出体体验和松果体之间存在紧密联系。”考克斯列举了多个关于松果体的有趣例子。

实际上,在蜥蜴头骨中有个具有感光功能的“第三只眼”,在演化过程中,这个第三只眼同被头骨掩盖、分泌荷尔蒙的人类松果体很相似。人类的松果体虽然已经不能直接感受光源,但像蜥蜴的“第三只眼”一样,在夜晚会更多地分泌荷尔蒙和褪黑激素……通过解剖爬行动物的松果体,可以看到它确实像一只眼睛,形状和组织结构都很类似。松果体是褪黑激素循环的主要来源,这告诉我们,当你晚上睡觉时,当你早上起床时……光线的存在会降低褪黑激素的分泌,黑暗则能刺激分泌。由于光亮和黑暗能够影响腺体分泌荷尔蒙,所以松果体可以被看作是人体内的一个生物钟。

爬行动物的松果体和一般眼睛的形状和组织都很类似,恰巧古人又确切地相信松果体是人体的“第三只眼”,也具有类似的生理功能,这种巧合着实很令人费解。我越深入研究这个课题,就发现越多证明古人很可能早已知道某些遗失秘密的线索和证据。一篇由茱莉?安?米勒(Julie Ann Miller)发表在《科学通讯》(Science News)的文章,透露了松果体与眼睛视网膜之间的生物学联系。

视网膜和松果体都是能识别和精密处理外部光源的重要器官。直到最近,这两个对于哺乳动物而言毫无共同之处的器官,一直都是被不同的科学家们独立分开研究。但是一个新的联合研究者团队发现了这两个领域惊人的相似性,并加快了这两个领域的研究进展……一旦这两个领域的科学家们开始并肩研究,必将会发现这两个器官之间那令人惊讶的共同点。

大卫?克莱因(David Klein)博士在《科学日报》(Science Daily)上的一篇专题文章令人感到很吃惊。大卫?克莱因是美国儿童健康与人类发展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Child Health and Human Development)神经内分泌科首席科学家。他认为,许多次哺乳动物的“第三只眼”松果体也能感受到光照。

克莱因博士指出,视网膜的感光细胞与松果体细胞很相似,许多次哺乳动物(例如鱼、青蛙和鸟等)的松果体细胞也能感受光照。

更惊奇的猜想刊登在1986年《实验眼研究》(Experimental Eye Research)专业杂志上,出自AF?魏克曼(AF Weichmann)的一篇文章。

很显然,松果体和视网膜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多年来两者在发育和形态上的相似点已经很明显了。这也重新掀起了人们对这个领域的兴趣,并加深了对这两个器官功能相似点的新认识……虽然哺乳动物的松果体被认为只具有间接感光性,但松果体中的蛋白质在视网膜中是负责传导光感的,这极大地增加了哺乳动物松果体也具有感光功能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魏克曼公开大胆地猜测:在松果体中存在“直接感光效应”。根据松果体和眼睛中视网膜的相似性,松果体细胞可能也能直接感测到光子并把这种信号发送回大脑,这个过程叫做光传导。

R。N.罗莱(R。N。Lolley)和他的同事也指出了视网膜与松果体之间光感活动的相似性,并发表在同行评审杂志《神经化学研究》(Neurochemical Research)上。近期在视网膜如何工作的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同时也让视网膜与松果体之间的关系变得越加明显。

随着我们越来越了解视网膜感光细胞的光传导机制,我们可以看到,显然松果体细胞也具有相同的机制……一组特定的视网膜蛋白质承担着级联光传导的功能。我们还不清楚松果体细胞如何利用这些蛋白质,以及这些蛋白质在松果体中是否参与传导信号……松果体细胞和视网膜感光器似乎具有相似的工作内容……

没有人能证明松果体内部是完全的漆黑一片。微量的光子可能通过某种未知的机制显现,正如笛卡尔之前所猜想的。松果体仿佛是被专门设计用来“传导信号”,就像视网膜一样,它能接收视觉影像并传送给大脑。另一组科学家针对鸡的松果体进行了研究,同样也推测“松果体可能含有一个级联的柱状光传导机制”。



压电发光



为什么人体要这么麻烦再去制造一个“第三只眼”?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具有感光机制的视网膜,况且用“第三只眼”我们也没“看”到什么。当我们做梦时、当我们有出体体验时或者某个想法一闪而过时,我们“看到”的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远古文明都对这个腺体如此着迷,还把它看作是超自然视觉的聚集点。2002年,《生物电磁学》(Bioelectromagnetics)杂志发表了S。S。巴科尼耶(S。S。Baconnier)及其同事的一篇研究文章,该文章也许为我们找到了答案,但作者似乎没有意识到这点。巴科尼耶他们解剖了来自20个不同人的松果体,发现样本中每立方毫米分布了100至300个“微晶体”,这种“微晶体”主要由一种叫做方解石的矿物质组成。每个结晶体约2至20微米长,多呈六边形,与另一种在内耳发现的结晶体“耳砂”很类似。耳砂也叫做“压电晶体”,当你对它挤压或拉伸时,它的两端就会产生不同的电荷,形成电磁场。当耳膜接收到周围的振动时会产生共鸣,此时耳砂也会碰撞内耳绒毛细胞,从而感觉到声音。

压电晶体可以用来在没有供电的情况下调谐无线电台。环绕在我们周围的电磁波振动能够使压电晶体扩张或收缩。而这种伸缩运动可以用来检测和放大声音。麦克风内也有压电晶体,用来接收声音振动继而转换成电流。压电晶体还会发出一些强弱不等的光,这一作用被称作“压电发光”。这就是便携式打火机的工作原理,只要你按按钮,内部的压电晶体受到了挤压,就会闪出一道光。通过“压电变色”的效应,一些压电晶体在接收到信号后还会释放出不同颜色的光子。目前为止,这些压电变色现象还只能在高压下的晶体上出现。根据英国皇家化学学会的说法,“压电变色早在一些系统上就被观测到,但至今仍未做任何形式的商业开发。”

巴科尼耶的方解石晶体可能并不是松果体中唯一的潜在光源。一些科学家,比如里克?斯特拉斯曼(Rick Strassman)博士认为,松果体还会分泌一种精神类化学物质,叫做DMT7——尽管还没有被完全证实,因为它分解得太快了。正如我们将会看到的,DMT也能通过压电发光效应来发光。劳伦斯?约翰斯顿(Laurance Johnston)博士在文章中也表达了松果体能产生DMT这个富有争议的想法。DMT类似于褪黑激素和血清素,这两种化学物都是在松果体中自然合成的。

DMT在结构上与褪黑激素很类似。在生物化学上这两种分子的前体物质都是血清素,它是控制情绪的关键神经递质,专门用于治疗精神疾病。DMT在结构上还与其他迷幻药类似,例如LSD8和裸头草碱,以及从发酵后的死藤水中提取出来的活性剂,亚马逊巫医常用它来诱发出体体验。

在人体中也发现了DMT,尤其是在肺部,大脑中也有。斯特拉斯曼强调松果体在理论上比其它组织更适合制造DMT,因为其处理生化前体物质和转化酶这些先决条件上的优势。但是我们并不能确定DMT是由松果体制造的。

DMT极有可能就是曼利?帕尔默?豪尔所说的密教一直苦苦寻找的“树脂”。不管怎样,我可不是在倡导服用迷幻类药物,那样做很危险并令人感到不适。我早已经掌握了更加自然、安全、且积极有效的方法来达到和服用药物类似的精神体验。不过,我很惊讶地了解到尼克?桑(Nick Sand)(曼哈顿工程中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的儿子)发现DMT不仅具有强烈的压电发光特性,还具有显著的压电变色效应,能够“发射颜色”。

桑是记载中第一个合成DMT的地下化学家。桑和他的一个同僚是第一个宣布DMT能表现出压电发光现象的人:当硬化的DMT放在托盘里,再用锤子或螺丝刀把它们敲碎时,会发散出大量色彩斑斓的光。

由于松果体不受血脑障壁的保护,所以含有DMT的血流让松果体装载了压电晶体。这可能进而导致“第三只眼”吸入更多的光子,这些光子很可能通过某种我们尚未发现的机制直接从源场中产生。巴科尼耶富有开创性的松果体研究,为“第三只眼”确实可以“看到”光子这一推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松果体的微晶体中确实存在压电现象,那么能与外部电磁场发生作用的机电耦合机制也许是可能存在的。

由于这些晶体的结构和压电属性,它们可能是导致松果体内具有机电生物传导机制的原因。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巴科尼耶表达了对使用手机和其他微波辐射设备的担忧,这些设备可能会与松果体内的压电晶体产生耦合,并改变它们原本的功能。这将扰乱合成褪黑激素,导致对健康的负面影响。



松果体钙化对健康的影响



对松果体的研究越深入,我们越能理解它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直到最近,松果体还被看作是大脑的附属物,被看作是一个已经退化的无功用的器官。然而,科学家发现松果体能产生一种对我们影响巨大的荷尔蒙——褪黑激素。松果体能将叫做色氨基酸的氨基酸转化成血清素(一种神经递质),反过来则把血清素转换成褪黑激素。褪黑激素随着血液和脑脊髓液一起输送到全身。褪黑激素的分泌可以调节我们的昼夜节律……研究人员竟然发现,在靠近松果体的部位存在着磁铁簇。就像是信鸽一样,人类也具有地磁定向能力,但这一能力随着松果体的功能出现障碍已经退化……

由于腺体会积累氟化物,它包含了人体内最高浓度的氟化物。研究表明,氟化物积聚会抑制褪黑激素的合成,并引起不良的后果,如加速青春期发育提前完成……

因为松果体功能障碍转而影响褪黑激素的分泌,褪黑激素的降低与多发性硬化症状有关,所以松果体衰弱是多发性硬化的先兆。正如纽约的鲁文?珊蒂克(Reuven Sandyk)博士阐述的,“松果体功能障碍可以解释与多发性硬化相关的一系列生物现象,因此可以推测松果体和这种疾病之前应该存在关键联系……”珊蒂克建议,应该在多发性硬化症状的程度与松果体衰弱程度之间建立对比……

显然,多发性硬化与松果体钙化有关。例如,一项研究表明,在连续入院的多样性硬化患者中,100%同时也患有松果体硬化,其他同年龄段患有脑神经失调疾病的对照组中,仅有43%的个体出现松果体硬化。此外,在多样性硬化发生率较低的人群(美国黑人、日本人等)中,松果体硬化的发生率也同样较低。

自来水和市场上出售的牙膏中通常含有氟化物,它对你的松果体健康很不利。氟化物随着血液直接流入松果体,并附着在松果体内的微晶体表面,久而久之会使松果体钙化,在X光照片中看就是一个白色的、类似骨头的块状物。这会破坏松果体合成人们所需化合物的能力。

氟化物会影响色氨酸合成褪黑激素的酶转化过程……氟化物还会影响褪黑激素前体(如血清素)的合成,或者其它松果体合成物(如5…甲氧色胺)……综上所述,松果体内含有人体中最高浓度的氟化物……氟化物是否妨碍松果体功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由于松果体内充斥着“脑砂”或(比如由氟化物造成的)钙化物,你可能会失去分泌褪黑激素的能力,这可不是好现象。《松果体研究杂志》(Journal of Pineal Research)的一项研究显示了松果体钙化和功能障碍带来的影响,包括抑郁症、焦虑症、饮食失调、精神分裂症以及其它精神类疾病。

总体来说,这些研究表明褪黑激素显然和记忆、认识调节,以及情绪处理有关……这些调查结果强调了褪黑激素在意识、记忆、应激机制上的具体作用。并且褪黑激素的变化与精神病理学的研究结果相一致,主要表现在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焦虑症、饮食失调以及其它精神疾病上……

例如,一些研究报告指出,抑郁症患者的褪黑激素水平有所下降……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褪黑激素也有显著的改变,这表明一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理是由于褪黑激素的分泌减少……在已知的各种精神疾病中都发现了褪黑激素分泌有明显的改变……

1995年,我发现像快乐这种情绪并不是自动发生的,而是可控的,受到脑内化学物质的控制。如果你大脑内没有足够多的血清素,即使在生活中有很多让你感到愉悦的事情,你也没有化学能力去“合成”快乐的感受。在我为写这本书着手研究之前,我对松果体合成血清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产生快乐的感觉也是一无所知。

药理学教授尼古拉斯?迦敏(Nicholas Giarmin)和精神病学教授丹尼尔?弗里德曼(Daniel Freedman),确认了人体会在大脑的多个部位制造血清素。例如,他们发现在丘脑部位,每克组织内含有61毫微克的血清素;海马体部位为56毫微克;中脑中央灰质区域为482毫微克。但是在松果体内,他们发现每克组织内的血清素含量高达3140毫微克。很明显,松果体是大脑中血清素最丰富的部位!这一发现说明了松果体是血清素产生和活动的最重要的部位。

同样地,这批科学家还发现,松果体血清素浓度与精神疾病之间有更多的关联性。

我们发现了松果体内高血清素浓度与某些精神疾病之间令人惊讶的关联性!……一个正常人松果体内每克组织中平均含有3。14至3。52微克的血清素。而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松果体内则含有10微克的血清素,约是正常人的3倍。而另一个震颤性谵妄症患者的松果体内更是含有高达22。82微克的血清素,几乎是正常人的近10倍!

这项研究证明了松果体血清素浓度与一些震颤症(例如迟发性运动障碍、帕金森综合症以及癫痫症)之间的直接关系。他们发现,一些研究表明“没有松果体钙化的病人与松果体钙化严重的病人之间,肌张力运动障碍(震颤)的严重度有着显著的差异。”

许多健康专家也开始讨论人体钙化所带来的问题。最糟糕的情况可能就是引起痛风,你的脚可能会钙化,而当钙化晶体“破碎”时你会感到异常疼痛。清除钙化最关键的是注意饮食习惯。如果经常饮用大量的纯净水,就能让肝脏和肾脏冲刷掉这些毒素。尽量吃新鲜的有机天然食品,不要吃含农药或防腐剂的食品,那些食品会让你的身体变成一个大矿场。

普莱斯(Price)博士发现许多传统的、未受现代文明干扰的文明,由于当地的饮食习惯,他们的骨密度都很高。他们虽然不刷牙,但是牙齿仍然整齐漂亮,并且不需要做矫正,甚至都少有蛀牙。一旦将西方的加工食品(例如白砂糖、精白面粉、非有机乳制品以及饲养肉类)引入到他们的饮食体系中后,他们的牙齿会变得不整齐并且头脑也开始萎缩。幸运的是,只要再回到过去纯净和自然的饮食习惯,继续食用传统食物(包括有机畜牧食品)的话,就能缓解和反转这一问题,并且还能令松果体反钙化。

普莱斯博士发现,在那些传统食品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