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心得全集
作者:广宇【完结】
第1节:论语心得(1)
第一章
为人之道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议论去吧
常言道:“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人活一世,毁与誉,从来都是如影随形的。名气越大,越是难以避免。今天把你捧上了天,明天又将你狠狠地踩在脚下。岂只是活着的人,即便是盖棺之人,也难以定论。
孔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以来,孔子一直为历朝历代的封建统治阶级所推崇,顶礼膜拜了2500多年。五四时期,又被打翻在地,叱为祸国殃民的罪魁祸首。及至“文化大革命”,又被再踩上一脚,在轰轰烈烈的“批林批孔”运动中,全国共诛之,全民共讨之。真可谓无常世道,险恶人心。
然而孔子还是那个孔子,加诸其身的毁也好,誉也好,又与孔子及其思想本身何干?
孔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别人的攻讦也好,吹捧也罢,全不必当回事的。假如有人捧人捧得太厉害了,其背后一定隐藏着某种目的。就拿孔子本人来说吧,历朝历代的封建统治者们之所以如此推崇他,不过是利用他的学说,用以禁锢民众思想,作为巩固其阶级统治的工具罢了。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大家都在狂贬的那个人未必就真有那么坏,大家都在狂捧的那个人未必真就那么好。因此于人于事,切勿轻信盲从,须得经过自己的考察判断再下结论。明白了此中道理,对于当今社会的一些现象也就见而不怪了。
一般而言,毁谤的产生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形:误解、嫉妒、别有用心的恶意诋毁。对此,孔子有这样的名言:“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所不能也。”“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天乎!”别人不了解你,嫉妒你、攻击你,你也不恼怒,而是时常反省自己,我还有哪些不足之处?与其浪费时间去反击别人的指责,倒不如埋头做自己的事。不怨天,不尤人,努力充实和完善自己,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赞也好,贬也好,嘴巴是生在别人身上的,谁都有说话的权利,岂是我能左右得了的?对于别人的评说,套用《论语》里的一句名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吧。至于有些无聊的家伙,你越理他越来劲,倒不如笑骂由人,随他去。很多时候实在是没道理可讲的。
孔子在这方面有很多的见解与感悟,他说:“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像水一样暗中浸渍的流言,以及切肤般的诋毁和诬陷,在你这里都行不通,那你就可以称得上是知事明理,境界高远的人了。
《论语》里有这样一则故事,鲁国有个名叫叔孙叔武的人在朝廷中说孔子的坏话。子贡说:“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真的圣贤,如日月之华,恶意的毁谤对他无伤分毫,倒是那些不自量力毁谤者自取其辱罢了。
承诺别人不可轻率,尊重别人要发自内心
在这里,有子提出两个观点,一个是信守诚诺的标准,一个是尊重别人的基本标准。
前者,诚诺必须要适宜,不能超出能力所及的范围,如果答应别人的事情超出了自己的能力,那就失去了“义”,是对人对己都不尊重的事情。这是因为为人做事或是帮忙是需要花费成本的,如果成本的支出超过你的预期,那么你就会陷入尴尬的境地。
有一个笑话,孩子问父亲:爸爸,做人最重要的是什么?父亲严肃的回答:是诚信。孩子,做人一定要讲诚信。孩子接着问:那么爸爸,怎么样才能够做到诚信呢?父亲谆谆教导道:不要许诺,那么你就不会失信于别人。
这虽然是一个笑话,却道出了信用成本的经济学原理。如果一个人答应别人的时候过于轻率,那么他就有可能落得个“轻诺寡信”的结果,三国时的袁绍就是因为有这样的劣评,所以才导致了众叛亲离,在官渡之战中败于曹操,差一点性命也一同丢掉。可知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谨慎,但一旦答应了别人,那么就要踏实地做到,唯其如此,才能够有效地积累起你的信用资源。
第2节:论语心得(2)
只有不轻易许诺的人,才是最重视诺言履行的人。
我们自身的能力制约了我们不能够轻诺寡信。而我们对待别人的态度,又决定着我们能否赢得尊严,这是有子教导我们的第二件事——如果我们对别人不够尊重,过于亲昵或是不拘小节,随时都有可能为我们带来耻辱。
三国时代的名将马超,就曾经因此而遭到了羞辱。
马超是三国时代著名的武将,武艺超群,他有一个称号叫锦马超。曹操在西凉战役之中被他打得落花流水,不得不脱掉衣服,割掉胡须,才逃得一条性命,由此可知马超的勇猛,在当时实无人可与之相比。
后来马超投奔了西蜀刘备,刘备大喜,当即任命马超为平西将军,封都亭侯。马超见到刘备对待自己这么优厚,顿时得意万分,就疏忽了对刘备的礼节,和刘备讲话的时候常直呼刘备的名字,称之为玄德,刘备也不在意。
但是,马超的态度却让与刘备出生入死的关羽非常生气,于是关羽请求刘备杀掉马超,刘备不答应。于是张飞说道:像马超这种情况,必须要用礼节开导他才行。
于是,隔日刘备会见诸将,关羽和张飞同时拿着武器站立在刘备身边。马超到了之后,大摇大摆地入座,但见不到关羽和张飞的座位,突然发现他们两人神色肃然的侍立在刘备的身边,大吃一惊,从此才知道此后应该尊重刘备。
虽然有“大丈夫不拘小节”之说,但尊重别人是我们做人最基本的素养,只有真正从内心尊重别人,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
承诺别人不可轻率,尊重别人要发自内心,这是最基本的做人学问。
宽容别人等于善待自己
孔子说,看一个射箭手技术的高低主要是看他是否射中了靶心,而没有必要非要到靶子后面去看看他是否射穿了靶子没有。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其实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那就是,我们对人,不要太过苛求,要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只有这样,大家才能心情愉快,和睦相处。
《红楼梦》中的宝钗在宽容方面为我们做出了表率。在《红楼梦》中,黛玉、宝玉和宝钗之间构成了一种微妙的三角关系。宝玉和宝钗亲近,黛玉一向心怀不满,因而把宝钗视为自己的“情敌”,倘若抓住了机会,黛玉总要对宝钗针砭一番。在这个问题上,宝钗表现出了大度的宽容,对于黛玉的醋意、敌意,她不予理睬;就算对于某些讽刺挖苦,她也只是适当地回敬。但是,一旦宝钗抓住了两人和好的转机,就会努力争取与黛玉和解,以从根本上消除黛玉的敌意。
有一次,贾母让各位姑娘猜拳行令随意玩乐,黛玉无意中说出了几句《西厢记》、《牡丹亭》中的“艳词”,这引起了宝钗的注意。在当时,这两种剧本都是禁书,黛玉这样的名门闺秀怎可读禁书,说艳词?这会被人指责为大逆不道。尽管当时在座的人并没有听出来,但却瞒不过宝钗。按理说,平时受够了黛玉气的宝钗完全可以在当面或背后把这件事向众人揭露出来,奚落黛玉一番。但是聪明的宝钗没有这样做,因为她敏锐地意识到这是她与黛玉化干戈为玉帛的契机。
事后,宝钗在背地里叫住黛玉,笑道:“好个千金小姐,好个尚未出阁的女孩儿!满嘴说的是什么?”黛玉一听,吓了一跳,知道她在说酒桌上说艳词的事,就赶紧向宝钗求饶:“好姐姐你别说与别人,我以后再也不敢了。”宝钗见黛玉满脸羞红,也就不再追问,反而开导她今后在这些地方要小心谨慎一些,以免授人以柄。宝钗这一番真心真意的关心说得黛玉垂下头来吃茶,心中既感激又信服,心想自己平常刻薄待她,她对自己还是这样好,也就意识到了自己以往的过失。
聪慧的宝钗为我们做出了宽容的榜样。按照我们一般人的处理方法,如果真的有一个像黛玉这样屡屡讽刺挖苦、给我们气受的人,我们是断不能一味忍让的。平常忍一忍还可以,倘若有机会抓住了他的小辫子,一定要狠狠地出一口气。但是宝钗却十分清楚,黛玉与她同居大观园,平日里低头不见抬头见,在近旁树立一个敌人只会招来更多的气,而化敌为友就大不相同了。于是,她把本可以掀翻对方的把柄变成了与对方和好的橄榄枝,用真诚与宽容换取了黛玉的信任。适可而止,给对方留下余地,并通过巧妙的交际手段化敌为友,是解决受气问题的一个十分有效的途径。
第3节:论语心得(3)
再来看下面这两则故事:
春秋时,楚庄王有一次夜宴群臣,当时是晚上,大殿里点着烛灯,正当大家酒喝得酣畅之际,突然一阵风把烛灯吹灭了。这时,庄王身边的美姬“啊”的叫了一声,庄王问:“怎么回事啊?”美姬对庄王说:“大王,刚才有人非礼我。那人趁着烛灭,拉我的衣襟。我扯断了他帽子上的系缨,赶快点灯,抓住这个断缨的人。”
庄王听了,说:“是我赏赐大家喝酒,酒喝多了,有人难免会做些出格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于是命令左右的人说:“今天大家和我一起喝酒,如果不扯断系缨,说明他没有尽兴。”群臣100多人马上都扯断了系缨而热情高昂地饮酒,尽欢而散。
过了3年,楚国与晋国打仗,有一位将军常常冲在前边,勇猛无敌。战斗胜利后,庄王感到惊奇,忍不住问他:“我平时对你并没有特别的恩惠,你打仗时为何这样卖力呢?”他回答说:“我就是那天夜里被扯断了系缨的人。”
同样是春秋时期,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秦穆公的一匹良马被岐下300多个乡下人偷着宰杀吃了。秦国的官吏捕捉到他们,打算严加惩处。秦穆公说:“我不能因为一条牲畜就使300多人受到伤害。听说吃了良马肉,如果不喝酒,对身体会有害。赏他们酒喝,然后全放了吧。”
后来,秦国和晋国在韩原交战。这300多人闻讯后都奔赴战场帮助秦军。正巧穆公的战车陷入重围,形势十分险恶。这些乡下人便高举武器,争先恐后地冲上去与晋军死战,以报答穆公的食马之德。晋军的包围被冲散,穆公终于脱险。
这虽然仅仅是一则则小小的故事,真实性无法考证,但是读后却让我们的心为之一颤,可见宽容给人的心灵以怎样巨大的温暖和感动,以至经年不忘!
但凡聪慧的人都是会宽容别人的,因为宽容别人的同时,其实是在帮助自己。人生在世,总是会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也总难免会产生各种不快与摩擦,怎样处理,怎样对待,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方法了。可能有的人会斤斤计较、牙眦必报,而有的人则以一颗宽容的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一笑而过罢了。两种态度,自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那就是别人反过来对待我们的态度。我们宽容别人了,别人就会宽容我们,善待我们;而我们对别人苛刻,别人也会反过来以更加恶劣的态度来回击我们。由此看来,我们宽容别人,其实是在宽容自己。
让我们用宽容对待身边的人吧,这不是消极或懦弱的表现,而是真正的丈夫之为,是君子之度,是大家之风。不要等到曲终人散再去独自面对远山和高远,不要等到遗憾满怀再去感叹人生多舛。
不论在家庭还是在生意场上,都需要我们适时地对他人宽容一些,宽容是一种豁达的风范,宽容也是一种幸福。我们饶恕别人,不但给了别人机会,也取得了别人的信任和尊敬,我们也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宽容更是一种财富,拥有宽容,是拥有一颗善良、真诚的心,它在时间推移中升值,它会把精神转化为物质。它是一盏绿灯,帮助我们在工作中通行。选择了宽容,便赢得了财富。
宽容是一种博大的胸怀,是一种崇高的美德。在处世中不搞唯我独尊,对不同的观点、行为要予以理解和尊重,即使自己有理,也不能咄咄逼人,得理不让,把自己的观点和行为强加给别人,要尊重他人的自由选择。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宽容别人,才会给自己带来广阔的天空。
宽容是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待到你的勇敢战胜了一个个困难,你的慎重一再避免了失误,你的真情融化了别人心头的坚冰,你的灵活使我们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你的让步给双方带来了广阔的天地,你的赞美得到了公众一致认可,人们便会更加理解你、信任你。
人与人之间需要宽容、需要理解。宽容是催化剂,可以消除隔阂,减少误会,化解矛盾;宽容是润滑剂,能调节关系,减少摩擦,避免碰撞;宽容是清新剂,会令人感到舒适,感到温馨,感到自信,感到世界的美。
第4节:论语心得(4)
宽容别人,首先要学会宽容自己。当你遇到挫折的时候,自己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要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你不小心跌倒了,不要趴在地上懊悔,应该站起来擦亮眼睛继续往前走;路走错方向了,不要停留在原地转圈,要迎着日月星辰,明辨方向不动摇。别人不理解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高山不理解流泉,设置了许多路障,泉水却永不停歇,绕过顽石,跳下断崖,变成了飞瀑,变成了大江,奔向浩瀚的大海。船不理解岸,总要离去,但岸总是等待着,永远张开宽大的臂膀迎接船的到来。太阳不理解月亮,不喜欢她惨白的光,月亮却永远追随着太阳,当太阳落山后,她却用淡淡的柔光照亮整个黑夜。
你就是自己的上帝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能够靠自己的能力去完成,但是接受别人的帮助也必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能一味地依赖他人,因为别人的脚步注定是别人的去处,自己的双脚走出来的才是属于自己的路。
《西游记》是一部家喻户晓的长篇神话小说,唐僧与他的三个徒弟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回真经的故事虽为虚构,历史上却有一段相关的真人真事。
历史上的唐僧姓陈,法号玄奘,13岁就出家当了和尚。唐僧从小好学,为了钻研佛经,他周游了四川、湖北、河南、陕西等地,寻访有名的佛学大师。可是佛教宗派很多,佛经的译文错误也很多,解释的经义往往互相矛盾。于是,他决心亲自到佛教发源地天竺(今印度半岛)去查个水落石出。
唐朝贞观年间,政府禁止私人随便出国。凡出入国境都要得到国家批准。627年8月,唐僧向政府申请出境,遭到拒绝。决定西游的唐僧便夹在商人中间混出了玉门关,单人匹马地踏上了西行的征途。那一年,他才28岁。
过了玉门关,进入了一望无际的莫贺延,莫贺延是现在西安到哈密之间的大沙漠,有800多里长,又称800里流沙。白天“炎风如火”,夜里又“寒风似刀”,气候变化无常。茫茫黄沙之中,上不见飞鸟,下不见走兽,地上连小草也不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