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生活手册-我要成角儿》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梨园生活手册-我要成角儿-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书名:梨园生活手册
作者:芸帐香闺

文案

《梨园生活手册》又名《我要成角儿》

(唐)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新唐书 礼乐志》

YY小剧场:

秀绒对莲昇霸气地说:我要成角儿,一定要成,我要让整个梨园行都听我的,包括你!

莲昇对秀绒低眉顺眼地说:是是是,我们都听你的!但我有个要求能提么?

秀绒:讲!

莲昇:咱晚上睡觉做梦能不踢我么!

一句话文案:一个生于民国的普通女孩,因为京戏,做了一个成角儿的梦,缠绕一生,爱之亦恨之。

内容标签:青梅竹马 情有独钟 平步青云 民国旧影

搜索关键字:主角:筱秀绒 ┃ 配角:金莲昇;高莲宠;筱琴生 ┃ 其它:梦想;京剧;梨园;民国;成角儿



  ☆、戏缘(修)

  
  宝筏渡迷津,万顷安澜彰水德;慈航通渤海,五音竞响答神庥。
  ——天后宫戏台楹联
  二零一零年初冬的一个下午,天气晴好,风吹在人脸上还是很冲,仿佛时刻在提醒着人们,寒冬马上就要来了。
  在北方的一座沿海小城里,偌大的海滨广场上人迹寥寥,大家都很自觉的“猫冬”去了,暖和的天气在前三季都可以享尽,冷暖不在这一时——这大概是很多人的想法。
  而筱秀绒不会,她每天还都会依着老习惯来到广场上,对着大海练功喊嗓子兼默戏①,三百六十五天,无论寒暑,雷打不动。
  “我辈既务斯业,便当专心用功。”师父开蒙时的一句话,十二个字,她记了一辈子,这十二个字已经融在血液里,也刻在生命里。九十年,一辈子。
  筱老太太今年九十了。
  九十岁的筱秀绒,午后一点的时候,都会准时出现在了海滨广场。她坐在轮椅上,助手玲子在后面推着她,沿着海滨广场的外围,慢慢地遛着。
  玲子说:“老太太,今儿风大,咱不过去了吧。”
  坐在轮椅上的秀绒执拗地用手扳着轮椅的轱辘:“去,过去!”
  清晰,有力,不容置疑。
  玲子只得推着她来到了岸边。海风裹着海腥气迎面吹来,吹乱了她头巾里的几丝银发,她下意识地将手伸进头巾里,细细地将头发别在耳朵后面。玲子忙着将轮椅固定好,细心地替她紧了紧头巾,尔后才默默地走到离她不远处的台阶上坐了,远远地看她。
  筱秀绒凝视着大海,深情地凝视着,浑浊的眼眶里,渐渐闪出了光亮;佝偻的背脊,也慢慢地在靠背上挺直。
  天地间安静极了。海风在耳边呼呼地吹着,天空中的海鸥欧—欧—地鸣叫着,不知从何处来,也不知往哪里去,时隐时现,各不相扰;哗哗的海浪,裹着暖暖的阳光,让人只想念岁月静好。
  观古今于须臾,拢天地于形内,抚四海于一瞬,这说的是戏,其实上演的人生。
  约莫过了一刻钟的功夫,筱秀绒的眼神渐渐失去了光亮,慢慢地暗淡了下来,肩部一下子塌了下来,靠在背椅上直喘气。玲子一路小跑敢过来,从随身携带的背包里,掏出一个粉红色的保温杯,递到筱秀绒的嘴边。杯里的水凉热正好。尔后玲子又从口袋里里掏出一张字条递给了她,是一张旧报纸的复印件,上面写着:舉世唯一優等坤角靑衣花衫小桃红:今夜准演雙劇,二本《虹霓關》,全本《鎖麟囊》,全本《甘露寺》,《玉堂春》(三堂會審)②。
  玲子说:“我昨天翻旧报纸看见当年的这段广告,觉着挺有趣的,就给您收着了。”
  筱秀绒把保温杯递回给玲子,双手擎着字条,眯着眼睛,将字条在眼前上下来回看了好几遍,玲子轻声地在她耳边念了一遍,她听懂了,也看明白了,嘴角微微抽动了一下,笑了,站在身后的玲子不知道她是怎样的一种笑,但是她确确实实是笑了。她慢慢地将字条揉成一个团,随手轻扬,那身段就像是花旦扔手绢儿似的,轻盈灵动,那纸团在天空中划了一道美丽的弧线,落到海里去了。
  纸团瞬间被大海吞没,玲子急得直跳脚,眼睁睁地看着纸团就这样消逝在滚滚的海浪里。
  玲子不禁埋怨说,您真是的,人家好容易找着的,您扔了也得言语一声啊!
  筱秀绒的神情安然,她笑着对玲子说,我今天默得一出好戏,顶好的一段【四平调】,等会儿去了票房,我唱给你们听。
  老太太说话声音不大,柔柔的,像是犯了错讨饶的小孩儿。
  俩人边说边行,来到了离海边不远的一个老年人社区活动中心。中心里面有个票房,也叫票社,是京剧票友③大聚会的场所。筱秀绒的到来,给今天下午的票房活动,增添了一个小高/潮。秀绒的老年生活,基本都是在这样不大的票房里跟大家一起度联谊,或是在教票友唱戏中度过的,票房里认识她的人有很多,跟她都是旧相识了,甚至有很多老人家打小就是听她的戏长大的。见她进来了,大伙儿都很兴奋,纷纷叫道:“小桃红,来一个”!
  小桃红是筱秀绒的艺名,是一个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梨园行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艺名,是一个敢于跟“四大名旦”叫板,“文物昆乱不挡、六场通透”响当当的人物!
  大家都目不转睛地盯着她,不敢有一丝懈怠,专心致志地等着看“小桃红”的风采。
  玲子扶着秀绒站起来,她的目光又晶亮了,腰背也挺直了,苍白的嘴唇也红润了,胡琴的过门,拉得是丝丝入扣,托得恰到好处,让人听着就舒服。只见她轻捻兰花,翻起云手,轻起慢吐:“怕流水年华春去渺;一样心情别样娇。 不是我无故寻烦恼;如意珠儿手未操……”
  一字一句如同粒粒珍珠。
  这是一段来自京剧《锁麟囊》里的唱段,是女主人公薛湘灵开唱的头一句,也正是老太太今天默戏的内容。
  “好!”观众席上爆了一个满堂彩!这一声好喊得可真是畅快淋漓,字眼正好落在板眼之上,与其配合的天衣无缝,甚至已然成为了声腔的一部分。
  “您唱得真好!”玲子看着沸腾的大伙儿,激动地说,满眼尽是崇敬。
  “自古人生于世,需有一技之能。我辈既务斯业,便当专心用功。以后名扬四海,根基即在年轻!”
  年轻,年轻……
  “怕流水年华春去渺,一样的心情别样娇……”美美的四平调里,走出来民国举世唯一优等坤角小桃红……
  筱秀绒所生活的这座小城名叫芝福。
  芝福是一座古城,秦朝时称“转附”,后来因为形状酷似灵芝儿得名“芝福”。芝福城紧靠黄渤海,明朝时朱元璋下令在城北的山头上设一座狼烟墩台,将小城变成当时重要的军事防御基地,以此来防止海上倭寇的侵扰,小城逐渐成为海防重镇。其后又在城内圈了一块地,修了一座“奇山守御千户所”,就类似于现在的军营,所里被划分成了兵营区、操场区、粮仓区和指挥区等各大区域,俨然是一座军事基地。等到清康熙年间的时候,随着封建帝国的兵富力强,这个千户所便显得有些多余,于是康熙皇帝下旨废除“奇山守御千户所”,所里的所有官兵都解甲归田,就地安营扎寨,由士兵转为平民,由兵营逐步转变成一片普通的城区。城中有城墙、城门、大街等经纬分明,街上粮食店、柴草店、中药铺,理发摊儿、饭馆、客店一应俱全,显然就是一座城中之城,后世的老百姓则将这里称之为“所城里”。
  民国九年,筱秀绒降生在所城里的一个大户人家,人称所城筱家大小姐。她的父亲名叫筱子琇,字麟瑞,他是所城里千户第三支十八世孙,筱秀绒的爷爷筱怀奎的第四子,人称“筱四爷”。秀绒的爷爷是生意人,在世时曾创办过一间“洪泰商号”,专门经营粮食生意,把握着当时城中经济的命脉,因此“洪泰粮栈”是芝福城八大商家之一,其声势赫赫有名。
  成年后的筱子琇并没有接管家族生意去当商人,而是捐了一个监生,参加乡试去了,一朝得中,成了举人。尔后去往广州做了官,历任地方知州、知府等官职,他为广州人民做的最大贡献,就是建立了一座官方的水泥厂,当时叫“士敏土厂”(士敏土,即英文水泥的音译)。朝廷委派他做士敏土道员,两次赴港澳地区取经学习,得以眼界大开,由他所创办的粤东士敏土厂与天津士敏土厂成为当时我国南北仅有的两座官办水泥厂。
  而后筱四爷厌倦官场,再加上水土不服落下一些关节疾病,实在是无法适应南方溽暑的天气,便以“客居异地多年,无奈终不相适,四年家中老小”为由,弃官回乡,回到芝福城内所城里的老宅养老,且一并打理“鸿泰粮栈”的家族生意。在这期间,他大兴土木,修建自己的家园。由于他有几十年出仕为官的经历、见多识广,使得他所建成的四合院与别家不同。他在建筑格局上采用了中西合璧的形式,由门墩、大门、影壁到正房、垂花门、东西厢房,再到游廊,戏台等都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四合院封闭格局,而其上装修的拱形和六角形的玻璃门窗,贴的南洋瓷砖,做的西式壁炉,又处处彰显出西式的张扬。这使得他的大宅子在所城里一带精巧别致、独树一帜,而且一直到现在无论是游人还是市民,漫步其中,都不得不高看它一眼。
  筱四爷早年娶妻王氏,可惜婚后不生养,只得从他大哥那里过继一子,取名筱琴生,就是秀绒的哥哥,比秀绒大三岁,他的父亲是一名专做胡琴的技师,家里经营着一间胡琴铺,他自己也拉得一手好胡琴。秀绒小时候爱哭,可一旦哥哥的胡琴声响起,她就不哭了,小眼睛溜溜地转,专盯着琴生看。筱四爷后来又纳了一房妾,名刘氏,就是秀绒的亲生母亲。正房妻子王氏在秀绒刚出生不久,就突发急病殁了,筱四爷不想再娶,便把刘氏扶正,成为名符其实的女主人。
  民国十六年,七岁的小秀绒,爱上了京戏,好似是冥冥中的因缘,命中注定地要她与戏痴缠一生,恨之,亦爱之。
  ——————————————
  ①默戏:把整出戏的唱词、唱腔、动作要领等,在脑子和心里默默过一遍。
  ②举世唯一优等坤角青衣花衫小桃红:今夜准演双剧,二本《虹霓关》,全本《锁麟囊》,全本《甘露寺》,《玉堂春》(三堂会审)
  ③票友:非专业京剧演员、戏迷
作者有话要说:  

  ☆、戏台(1)

  
  芝福城在中国版图上占据着一个很小的位置,但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却很高。一八五八年到一八六零年其间清廷跟英法等国签订《天津条约》,芝福成为对外通商口岸之一而被迫开放。当年陆上的交通极为不便,城市间的流动多依靠水路来进行,芝福码头便就成为了其中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唱戏是吃“开口饭”的,靠着“跑码头”来赚钱,那性质有点儿像现在的“全国巡演”。当时在京城轰动的名角儿,通常都会坐船由水路来到芝福小住片刻连唱带休息的呆上一两个月,然后再去到上海、武汉等大城市演出,天长日久,小城在京戏的熏陶中成长起来,好似被皮黄摄住了魂魄:“国自兴亡哪管得,满城争唱叫天儿”。①
  筱秀绒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筱四爷专好皮黄,以前他去南方为官,就曾喜欢上了当地昆曲的一口“水磨腔”,筱秀绒母亲的娘家就是苏州昆山的,她虽不是伶人世家出身,但耳濡目染久了,也能哼唱一些小曲。晚上灯下做活儿,倘若母亲今日高兴,必当哼唱一番。一家四口围在炕上,哥哥做着他的胡琴,母亲哼着她的曲儿,父亲躺在炕上,用手打着拍子,且陶醉着呢;而小秀绒,也正左一口桃酥,右一口蜜三刀,左右开弓,吃得是满嘴流油,不亦乐乎。窗外寒风刺骨,屋内炉火融融,那心情真是美极了。
  京戏通过水路传进小城,满城皆因能唱得一曲“这封书信来得巧,天助黄忠成功劳”的唱段为荣。哥哥筱琴生家胡琴铺的生意,也是越做越红火。琴生少时曾入著名私寓“云和堂”学艺,拜在名家朱小芬等人的名下。日后因极其厌烦私寓“相公”的习气,再加上倒仓后嗓子不复清亮,无法继续学唱,遂转投于胡琴技师马良正的门下,悉心学习制作胡琴的技艺。他遵从师父的教诲,对胡琴进行改良,将琴杆加粗加长,缩短琴筒的距离,增大直径,这样既增强了胡琴外形的美感又能提升其音质和音量。由此,他家出产的胡琴声名远播、十分畅销,很多名琴师都慕名而来,指名儿上他家来订做一把胡琴。
  秀绒很喜欢听哥哥拉胡琴,只要哥哥的胡琴一响,她就安静了,不挪步地跟着哥哥,哥哥上哪儿她上哪,整儿一个小跟屁虫。绒秀喜欢《小开门》,也喜欢《柳青娘》,她觉得胡琴声是天底下最热烈的音乐。然而她最最喜欢的是京胡名曲《夜深沉》。一到日落黄昏之时,琴生必要在廊子花荫儿下拉一段,无论晴阴雨雪,天天如此。而这个时候的秀绒无论是在读书也好,写大字也好,还是在厨房偷吃东西都好,指定会扔下手里营生,飞一样地奔到后廊子底下,目不转睛地听着,一脸的崇拜。筱母说,在这家里也只有琴生的胡琴能镇住这个野丫头。这一刻的秀绒变得温顺、乖巧且懂事,恬静的就像个小淑女。
  秀绒头也不回地对母亲说:“我本来就是淑女!”
  筱母道:“淑女有你这样儿的,长辈跟你说话,你头也不回,拿个大屁股示人,一点儿规矩都没有。”
  秀绒转过身冲母亲吐了吐舌头,立马又听琴去了。
  筱家后院有戏台,每逢做寿过节的,父亲都会请各路名家来家里搭台唱戏。但绝大多数是以梆子戏为主。小秀绒不喜欢听梆子,她不喜欢台上的演员直门大嗓的瞎吆喝。她就喜欢京戏,喜欢《拾玉镯》里的孙玉蛟,干净俏丽;也喜欢《红线盗盒》里的红线女:“三尺青锋吐翠烟,等闲粉黛总无缘。一心自有匡时策,却笑须眉不敢前。”台上的红线女真是武艺高强,愣是将一把青锋剑,耍得是满台生花,真真好看极了! 
  而筱家人自己上演的戏码,往往是“三娘教子”。这是筱母自己发明的独特教育子女的方式。秀绒小时候可不是什么贤良淑德的闺门女子,照着她母亲的话,这丫头都淘的没边儿了,不打能行吗?必须得打!但是姑娘大了,也不能老打,成天在鬼哭狼嚎的,邻里街坊听了不仅是笑话,背后说不准还说闲话呢:“听听筱四爷家里真热闹,又上演文武全行呢!”,于是筱母就想了个法子,只要秀绒一犯错,他们家就唱“三娘教子”。筱母扮王春娥,秀绒自然是那个跪在地上听训的薛倚哥,琴生就拉胡琴充当伴奏。筱母是唱昆曲出身,这皮黄戏她不行,不过她自有办法,让四爷教,筱四爷倒是很乐意,每天张嘴闭口的教她开头那段“王春娥坐草堂自思自叹”的二黄慢板,可这京戏不是时令曲儿,不是说学个一两天就能上口的。到后来,筱母没学会,秀绒倒先给学会了。一犯错,筱母手里的鸡毛掸子还没举起来呢,她就在院里开唱:“母亲大人坐在堂屋自思自叹,思想起我孩儿好不愤然,无奈只怪我对她百般怜爱,没来由不对她贵手高抬……”不单是唱,连戏词儿也给一块儿改了,四爷在一旁听得直拍手,连声说是孺子可教!这下可是把筱母深深刺激到了,说这孩子现在无法无天,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