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工部尚书小声答道,又断断续续补充,“但……近五年来,各项徭役繁重,恐……恐难再征集人手。”
这时,吏部尚书蒋琮德走上前来说道:“陛下,北方还有二十万劳役加筑长城,可以征掉那里的人。”
周帝这才恍然想起三年前为了北击突厥,征集了二十万人修筑长城,于是问工部尚书:“乔大人,长城的工期到什么时候截止?”
“陛下,现在只有镇远关到锦安关的一段尚未建成,还有虎口关一段城墙要加固,其他皆已接近尾声,预计明年四月就可全面竣工。”
周帝点了点头,又问韩江:“韩将军,议和后突厥的近况怎样?”
“突厥已经退到阴山以北地区,短时间内,不会对大周造成威胁。”
于是周帝吩咐工部从北修长城的二十万劳役中,抽出十万人到骊山,问:“这总共十五万人,再大的工程明年入冬前,总能完工了吧?”
工部尚书连连点头,并连声说:“能完成……”
海晏皱着眉头,她可知这总共十五万的劳役,在明年会成为反对大周的第一波起义军,于是放下手中的酒杯,对周帝说:“父皇,北修长城的劳役,已经服役三年,这再征到骊山,恐怕不妥吧?”
“公主多虑了,这有何不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些劳役自然要听从陛下的命令?”蒋琮德说道。
海晏当然知道自己的话没有说服力,但……想着上一世长安城破的情景,她很是害怕,又提出建议:“骊山修建不急一时,如果加重徭役……”
“公主殿下怎能说修建骊山的事不急?你不是不知道陛下的身体情况,难道让陛下每年冬天都犯病吗?”木贵妃打断海晏的话,质问道。
最终周帝还是征调了十万劳役到骊山,海晏蹙着眉看了一眼木贵妃,最终没用说话,她就这样不悦地熬到了宴会结束。
韩江看到海晏的举动,虽然没有说话,但对海晏高看了几分,他没想到作为大周公主的海晏居然能为劳役考虑,而且他看海晏的表情,猜海晏已经看到了劳役的隐患。
宴会在亥时末的时候结束,大臣们陆陆续续离开麟德殿。海晏出了麟德殿,并没有直接回寝宫休息,而是打发听雨和清韵先走,自己一个人去追韩江,因为她有不得不知道的两个事情要问韩江。~~
作者有话要说: liuzhua~~
☆、第十章 韩府秘闻
韩江和副将袁希辉一起离开,他听到海晏的声音,不过并没有停下来。
“韩将军,请等一下。”海晏又连喊了几声,韩江这才放缓脚步,他有些好奇海晏会说些什么。
“公主有何事?”韩江的声音并不柔和,让海晏心里一颤。
“韩将军,我想问你……我外公的情况,他伤的重吗?什么时候能回来?”
韩江看了一眼海晏,他并不疑惑海晏为何会知道高国公受伤的事,但他没想到海晏会为这事来找他。
“高国公现在在养伤,等伤口愈合后,就能启程回长安。”
“外公他是主帅,怎么会受伤?”
韩江看了一下海晏,没有回答,袁希辉站出来解释道:“公主,这是军中机密,将军不方便透露。”
海晏还想再说什么,这时韩江抬手,示意海晏稍安勿躁,他亲自解释:“大周军中混有突厥细作,在围困突厥可汗的时候,细作攻击高国公,这才使国公受伤,对此我很抱歉。”
“那外公他伤得重吗?”
“情况不容乐观。”
海晏很是伤心,但她不想在韩江面前示弱,调整情绪后又问:“今晚父皇征调北边十万劳役,将军为什么不阻止?”海晏可看见当时韩江皱了一下眉头。
韩江不置可否地笑道:“公主以为臣的话就这么管用?陛下决定的事,没人能够改变。”说完也不管海晏的反应,转身离开。
…………………………………………………………………………………………………………………………………………………………………………………………………………………………………………………………………………………………………………………………………………
韩江走出北门神武门,就看见参加晚宴的有功将士都整齐划一地等在神武门前,他很满意将士们的表现,不过面上仍不动声色:“今天是中秋,长安城不实行宵禁,众位将士可以留在城中,我只有一个要求:一定不能闹事。明天下午全部归营,我会在申时正检阅军队,谁迟到,就按军法处置。”
将士们在韩江说完后,立即欢呼起来,韩江的校尉孟成涛说着要去长安城最繁华的朱雀大街看看,其他人也纷纷说着自己的计划。
韩江等大部分将士都走了之后,他才骑上马,打算赶回家去,袁希辉也骑上马,要跟韩江回府。
“你不跟他们去?”韩江问。
“长安还是那样,有什么好看的?我还是去看看老夫人吧。”袁希辉笑道。
袁希辉的父亲是韩江父亲的卫队长,后来不幸战死,韩老夫人就收养了袁希辉。袁希辉和韩老夫人关系一直很好,虽然有自己的府邸,但也经常住在韩府。
韩江不再劝说,他一挥缰绳,坐骑立即疾驰起来。今天是中秋,天上挂着一轮圆月,韩江和袁希辉在淡淡的月色里,很快就到了开国侯府。
开国侯府坐落在长安城东北的胜业坊,周围有很多达官显贵的府邸,所以路上一片灯火通明。韩江从出征开始,就没有回过家,看着熟悉的大门,他的脸上露出淡淡的笑容。
“将军,您回来啦。”护院韩同知道韩江已经回到长安,所以猜着宴会结束的时间,一早就在府门外等候。
“祖母呢?不会还没睡吧?”
“今天中秋,老夫人高兴,现在正在景云楼赏月。”
“怎么不劝劝祖母?她上了年纪,不能熬夜。”韩江皱眉道。
韩同低着头,不知该怎么回答,袁希辉笑道:“将军,你又不是不知道老夫人的脾气。”
韩江自然知道自家祖母的脾气,他无奈一笑,举步向后院走去。
………………………………………………………………………………………………………………………………………………………………………………………………………………………………………………………………………………………………………………
韩府的格局大致分为两部分,前部分是接待宾客的前厅,后面部分是日常生活的地方。以前后院东边住男丁,西边住女眷,但韩父去世之后,韩老夫人听从风水先生的建议,在西边挖了一个大湖,名曰:“景明湖”。改建之后,韩江仍住在后院右侧第一个院子,而韩老夫人搬到了韩江后面的院子居住。
因为是中秋,韩老夫人把家里的下人们都聚到景云楼吃饭,这里地势开阔,景色优美,还能看到景明湖。
韩江来到景云楼的时候,下人们已经吃完饭,韩老夫人站在楼上,看着戚妈给大家发放赏钱,而且每人还有一盒月饼。
戚妈是韩老夫人的陪嫁侍女,现在是韩府的管家,韩老夫人上了年纪,所以韩府的事务一般都由戚妈管理。
下人们领完月饼后,就纷纷离开,韩老夫人特意给他们放了一天假,让他们自行安排节日时间。下人们看到韩江,纷纷向韩江行礼。
韩江点了点头,向景云楼走去,还未上楼,就听到韩老夫人的笑声。
“看来老夫人今天真的很高兴。”袁希辉说道。
韩江点了点头,来到景云楼的二楼,楼里的丫环纷纷向韩江行礼,韩江对着坐在主位上,头发花白的老人行了个礼,并喊了声:“祖母。”不过,韩老夫人没有回应,像是有些不高兴。
这时一个大约四岁的小孩蹦到韩江面前,高兴地喊道:“二叔!你回来啦,熠儿好想你。”
韩江难以应对孩子的热情,不过仍笑着摸了摸熠儿的头发,他看了一眼在座的众人,发现熠儿的母亲并不在这里。
熠儿的母亲,就是韩江的大嫂,虽然她现在住在韩府,但却不是被明媒正娶进来的。韩江的大哥韩沣十六岁从军,之后几乎天天呆在军营,韩老夫人好几次为他张罗婚事,都被韩沣以各种理由拒绝了。后来韩沣在突厥的偷袭中不幸战死,韩老夫人伤心欲绝,但在韩沣战死后的第三个月,一个大肚子的女人来到韩府,说怀了韩沣的孩子。
韩老夫人很生起,差点把她乱棍打出府门,幸好有韩沣的副将前来证实女人的身份,那个女人才被留下。
原来女人名叫秋漪,在突厥犯境的时候,父母被杀害,她自己也被突厥掳走,当时好在有韩沣救她,不然真就凶多吉少。秋漪为了报恩,多次去找韩沣,这一来二往,两人就产生了感情。
秋漪怀孕后,韩沣就打算等战事告一段落后,就带秋漪回长安完婚,但他却不幸战死了。秋漪本来就举目无亲,她为了韩沣唯一的骨血,一个人跋山涉水来到长安,后来就一直住在开国侯府。五个月后,秋漪生下一个男孩,他也就是现在的韩熠。
秋漪虽然生了韩熠,但在韩府的生活并不好,也就是解决温饱而已。
韩老夫人出生名门,对两个孙儿要求极严,她没想到自己的大孙子在北方驻守才几年,居然就和一个陌生女人有了孩子,这让韩老夫人很是生气,所以韩老夫人对外一直没有承认秋漪的身份。韩熠虽然认祖归宗,吃穿用度也与韩家少爷无异,但毕竟会受到歧视,尤其是在讲究嫡庶有别的长安贵族圈里。
平时秋漪很少外出,她一般就呆在自己的院子里,在韩府举行重要晚宴的时候,她更是不会出席,一来不想惹韩老夫人不高兴,二来也不想受韩府下人们的白眼。秋漪觉得,自己这辈子最大的失误就是未婚生子,她又觉得自己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认识韩沣,生下韩沣的遗腹子,她不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后悔。
………………………………………………………………………………………………………………………………………………………………………………………………………………………………………………………
因为韩老夫人不说话,戚妈只好打圆场,她笑盈盈地说道:“将军终于回来了,来,快坐。”
韩江喊了一声“戚妈”后,来到韩老夫人身边的位子坐下,不过韩老夫人绷着脸,不悦地问了句:“你怎么回来了?你不是想当兵吗?有本事就别回来。”
“祖母,我知道你为我担心,我会小心,但……孙儿不想逃避自己的责任,你也不想自己教导出来的孩子没有担当吧?”
“你大了,有自己的主见了,但你也要顾及祖母的感受,我看着你祖父,你父亲,你兄长,一个个离开,你知道祖母的心情吗?”韩老夫人几乎是哽咽地说道。
韩江让戚妈把楼上的人都带出去,他知道自己的祖母爱惜颜面,不希望有人看见她失态的样子。
“祖母,你该对孙儿有信心,从小到大,我何时让你失望过。”
“战场上的事,谁说得清。”韩老夫人苦笑一下,又正色道,“我有一个要求,你必须答应我!”
“您说。”
“刚才坐我旁边的女孩,你可看见了?”韩老夫人突然问。
韩江只是看了一眼那个女孩,发现没任何威胁后,就把这人忽略过去,他不知韩老夫人突然提她是为什么。
“她是你戚妈的侄孙女,名叫戚冬云,乖巧懂事,又讨我开心,我希望你纳她为妾,好早点给我生个曾孙。”
韩江向来缺少表情的脸上,出现惊愕的反应,他说道:“祖母,这怎么行!况且今晚陛下已经给我赐婚。”
“呵,这陛下和高皇后倒是动作迅速,”韩老夫人不满道,“之前高皇后就为这婚事,专门召我进宫,但我不想参合朝廷的党派争斗。而且安和公主出名的娇生惯养,嫁到韩府不知要生什么事端。”
“祖母,你多虑了。”
“我虽老,但还不糊涂,”韩老夫人一把年纪,对事情看得也透彻,她缓了缓语气,“其实,你早日成亲也是好的,我早就想抱曾孙了,但皇室向来人丁稀少,你看看陛下……万一她生不了儿子,可怎么办?”
“祖母,圣旨已经下了。”韩江也不满意这突如其来的婚姻,但他如今的权势根本反抗不了,再说娶一个公主未必不好。
“我不管,如果公主生不了孩子,你必须纳冬云为妾,我们韩家又何惧高家!”~~
作者有话要说: liuzhua~~
☆、第十一章 海晏出宫
高皇后生病了,在中秋宴会后的当天晚上就生病了,太医院院正一直在和仪殿忙进忙出,高皇后还是高烧不退,海晏守在床榻边,和苏云一起照顾皇后。
“陛下把韩将军的密折拿给皇后看,上面详细写着高国公受伤的前因后果,后来高皇后好像和陛下发生了争执,我在屋外,听不真切。……陛下离开后,皇后就病到了。”
“皇后本来硬撑着参加晚宴,宴会一结束,整个人都垮了,再加上密折的事……皇后这病也不知何时才好?”苏云说着话,声音几度哽咽。
海晏担心苏姑姑的身体状况,于是让侍女扶苏云下去休息,苏云本来不愿意,最后在海晏的再三劝说下,这才离开。
海晏让侍女到外殿守在,她自己守在床边,看着高皇后苍白的脸色,海晏内心也一片灰暗,她觉得自己头顶的天空像是塌了一般。海晏握住高皇后的手,低声说着话:“母亲,你不是说要坚强吗?女孩子本来就弱势,更应该坚强,再大的困难,只要自己的信念不倒,就没有什么能把自己打倒。”
“母亲,快点醒来吧。”
……
到了第二天,快临近午时的时候,高皇后终于退了烧,人也渐渐清醒,不过仍躺在床上休养,饮食上也只能吃点清粥小菜。到了第三天的时候,高皇后才近乎好转,终于能下地走路了,海晏悬着的一颗心终于落了地。
高皇后生病期间,周帝只来看过一次,之后就只是送些补品,海晏对这些补品嗤之以鼻,高皇后没有表态,只是面无表情地让苏云将补品放入府库,至于吃不吃,就要看高皇后的心情了。
在中秋节后的第十天,高国公终于姗姗回到长安,周帝并没有为国公接风,而是十分“体贴”地以舟车劳顿为由让高国公在家休养,他还派了心腹太监钱兴去慰问一番。
高皇后一听说高国公回府后,就立即向周帝请旨出宫,海晏担心外公,也跟着高皇后出去。
…………………………………………………………………………………………………………………………………………………………………………………………………………………………………………………………………………………………………………………
一直以来,海晏出宫的机会不多,逢年过节周帝或许会恩准她出去,但身后总会跟一大帮人,就怕别人不知道她公主的身份似的。
在海晏的记忆里,唯一能呼吸一下自由的空气,是在每年秋季田猎的时候。每年入秋,周帝会带着大臣们到城东的上河围场,进行为期五天的田猎活动。
海晏坐在马车上,她从掀起的车帘缝隙中,看着渐行渐远的神武门,脸上终于露出一丝笑容。
一路上高皇后没有说话,她很担心自己父亲的伤情,寂静的气氛让海晏如坐针毡,她拉过高皇后的手,将温暖传递给高皇后。
马车终于在高国公府的正门前停下,在老管家康陈良的带领下,国公府的下人们都到门前等候。
“康管家,本宫只是回家看看,不必如此兴师动众,让大家都散了吧。”高皇后一下马车,就看到黑压压的一片人,她立即不悦地说道。
“皇后娘娘身份尊贵,该有的礼仪还是要有,不然会被人说闲话。”康管家说道。
皇后摇着头,叹了口气:“既然已经行过礼了,快让他们散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