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六章 谁之劫数,终究难参
依大隆律令,杀人者死,但因不遂,只处黥面、鞭笞并罚,甄府又乃皇亲国戚,属“八议”之列,再兼着太后到底网开一面,只当众教训了甄茉一番,又斥甄夫人“教女不严”,勒令甄氏母女当众向董府陪罪,便将甄茉欲谋他人性命一事,就此罢休。
旖景原也没有奢望将甄茉治罪,这样一个结果,却在她预料之中,至此,甄府与国公府联姻之事彻底作罢,她再也不用担心长兄会娶这么一个水性杨花、毒比蛇蝎的女子为妻。
尽管甄茉逃避了“律法”之惩,但悠悠众口,自然放不过对她的口诛舌伐,就算有甄氏一族的庇护,她这辈子也休想在人前挺胸,更遑论再求什么良缘。
也算是,满足了杜宇娘之愿,应了当日承诺。
水莲庵事发之后,甄茉恃仗着众人对太子声誉的顾虑,尽管丑事败露还不知收敛,先有中秋宴设计苏荇,又有霞浦苑谋害董音,这番旖景却以太子妃声誉为计,逼得甄茉不得不当众认罪,也算是其人之道,还诸其身,
旖景以为,此事已经告一段落。
只虞沨揣摩甄茉狠毒用心,担忧她不会善罢甘休——这一次,因着旖景执意要亲自出面,逼着他应诺“旁观”,为了不让旖景再生亏欠之疚,虞沨只得依诺行事,但如此一来,甄茉必会将旖景恨之入骨。
有那么一刹那,虞沨起了彻底铲除甄茉的狠心,可思量之余,到底还是摁捺了。
其中一个原因,还是因为涉及太子。
不过,虞沨依然叮嘱了甄二郎,让他留神甄茉的举动——经过霞浦苑之事,甄茉怎么也得禁足于内苑,三年两载之内,只怕都不能现身人前,就算她怀报复之心,行事也不会那般容易,有甄二郎盯着,倒还妥当。
又说三皇子,当日默默无语地旁观了霞浦苑的一场闹剧,对旖景又再有了崭新的认识——丫头年纪小小,行事却果决泼辣,可见当日对他,还是留了几分余地,并没有如同对甄茉这般赶尽杀绝。
心下窃喜。
这一日清晨,神清气爽地去仁寿殿问安,果然就与旖景遇了个正着,看着她围绕着太后跟前儿,跟只黄莺鸟似的,叽叽喳喳、天真稚气,与昨日霞浦苑那个咄咄逼人、言辞锐利的丫头判若两人,偏偏还不让人觉得违和,三皇子心下,越发纳罕起来。
闺阁女子当中,也算是个尤其有趣的了。
旖景非常不满汤泉宫里的新客人,可当着太后的面儿,又不能对这妖孽冷言冷语,只好当他不在,自说自话,原以为这妖孽会觉得无趣,避去别处,岂料他倒一直兴致勃勃,甘之若饴,反倒是她,因话不绝口,总算口干舌躁,咳嗽起来。
“好了好了,景丫头也别这么卖力,今日我已被你哄得心花怒放了。”太后笑着替旖景抚背,又让宫女们捧上温热的川贝冰糖梨来,让她润嗓子,笑矝矝地瞧见旖景饮了个干净,才挥手打发了两个小辈:“你们好不容易来行宫一趟,也别只围着我这老婆子打转,趁着无雨,四围逛逛去,景丫头不熟,颢西却是来过好多回了,该你领着景丫头玩儿,去吧,别闷在屋子里头。”
旖景无奈,只好告辞,当出仁寿殿,运步如飞,就怕甩不掉身后那根妖艳的尾巴。
但某人偏偏就不自觉——
“五妹妹,你是在与我比脚力?”
三皇子如影随行,气定神闲,顺口打趣。
见没有甩掉尾巴,反而将春暮几个丫鬟落在后头老远,旖景方才缓了步伐,没好气地说道:“今日寒凉,我只想快些回屋子里去,不劳殿下……”
“我也怕凉,欲向五妹妹讨杯热茶。”
“殿下既然怕凉,还是回自己居所的好。”
“玉芳坞不是离得近么,还望五妹妹能发发善心。”
旖景气结,忽而驻足:“殿下,你究竟是何用意?”
这小丫头,也有焦躁的时候,三皇子挑眉弯目,笑意深含:“兰花簪的事儿,五妹妹就不谢我?不过是向你讨杯热茶而已,五妹妹未免也太小气了些。”
“殿下‘原壁归赵’,实乃美德,若能‘不图后报’,就更是君子。”
“我可不是君子。”
……
“五妹妹,我从前别有用心,若有得罪之处,还请五妹妹谅解一二。”三皇子却忽然敛颜,颇为严肃郑重。
这妖孽是何居心?旖景越发忐忑起来,却见春暮等人已经近前,不好再冷言冷语,只得妥协:“殿下饮了我的茶,过去种种,便就一笔勾消了吧。”
“敢不从命。”三皇子唇角妖艳,反客为主,竟率先入了玉芳坞,吆喝着让如姑姑呈上好茶,烹以清泉。
旖景十分“郑重”地请了三皇子去花厅,稍经迟疑,还是让夏柯、春暮避去门外,见三皇子袖手含笑,等着她斟茶,暗地磨了磨牙,到底还是斟了一盏与他。
“五妹妹要当心,甄四娘并非吃得暗亏之人,昨日你与她争锋相对,必然会让她怀恨在心,以后出门儿,还得小心防备,别让甄四娘循了空子报复。”三皇子果然不再提旧事,甚是关切。
伸手不打好心人,作为大家闺秀,旖景只得称谢。
忽而又想起前些时候闹得沸沸扬扬的“预言”,旖景心怀试探,见三皇子茶盏半空,便又替他续上,勉强给了个笑脸:“还未恭喜殿下,与表姐良缘既定。”
三皇子烟眉一挑,竟是喜悦之情:“多谢五妹妹。”
旖景甚是疑惑,打量那妖孽的神情,却并没有发现什么破绽,不由摁捺不住:“我以为殿下不会甘心,可巧前不久,就有传言四起。”
“五妹妹不会以为,那事与我有关吧?”
“我并不信神鬼之说。”
“这一点,我也深以为然,想来,是有人不愿眼看着我与建宁候府五娘子顺利。”
旖景不置可否。
“既然不能与贵府联姻,建宁候府便是我唯一的选择,秦相府的娘子虽也是名门贵女,可秦相却与金相势同水火,将来还不好说,建宁候府毕竟是国公府之姻亲,若与黄氏五娘成就姻缘,也算是得了国公府之助力,于情于理,我都不会找人散布传言……虽说……我依然认为五妹妹才是最合适的正妃人选,不过你我之间,误会重重,阻碍更是重重,姑祖母她老人家那一关,我就难过,再说,五妹妹尚且年幼,我却再不能蹉跎,就算我豁出去抗旨,圣上也不会耽搁了四弟的婚事,唉,谁让世俗旧礼,有长幼有序之说呢,我与五妹妹到底无缘,可惜,可叹。”说完捏拳,于唇边一叹,三皇子长睫轻闪间,眸光熠熠,似乎促狭,又似乎果然伤感。
若是普通闺阁,听了这一番话,应当是娇羞染颊,或者恼怒,或者浅嗔,总少不得一番矫情。
只咱家五娘,深知面前妖孽的修行,万万不会当真,举盏于唇边,微微一笑:“若殿下果真是这般想法,倒是我之幸事。”
三皇子更觉有趣,却故作哀切,扶额又是一声长叹:“想我玉树临风,温文尔雅,不想却这般不受五妹妹待见。”却忽而抬眸,将话题一转:“黄氏五娘为五妹妹表姐,想来五妹妹与她,应当是亲密无间吧?”
竟兴致勃勃地询问起黄五娘的爱好喜恶:“五妹妹若能告之一二,将来我与之琴瑟合鸣、相敬如宾,必然不忘五妹妹恩情。”
旖景越发疑惑,琢磨不透妖孽哪句是真,哪句是假,只谨慎为念,不愿多事:“只怕殿下要失望了,我与五表姐虽是亲戚,可因到底隔着几岁,加上我又是个心粗的,不知表姐喜好,助不得您。”
三皇子颇为失望:“如此,也只好待大婚之后,再与黄氏娘子亲自请教了,到底不能与她惊喜,实为一憾。”
一盏茶尽,三皇子也不再纠缠,告辞而去。
只余旖景,怔怔多时,反复度量,依然拿不准那个云游僧人的“预言”是否与三皇子有关——毕竟他刚才所言,抛却那些戏谑,关于得失分析那一层,却还有几分道理。
圣旨已下,诸位皇子婚期议定,三皇子并非轻率妄为之辈,拒婚这样的幼稚行为实为不智,并且他虽口出狂言,曾说必不放弃与卫国公府联姻,但不过是异想天开。
自己无论如何,都是不会嫁给妖孽的。
祖母对三皇子本身就有成见,没得说前头反对了长姐与他的姻缘,后头又让自己所嫁非人。
在这样的情况下,三皇子为了将来大业,也只好接受与建宁候府联姻。
旖景压根不信三皇子会对她产生什么“倾慕”与执念,这个妖孽,一心只有权位、大业罢了。
再说,三皇子就算要对表姐不利,候府防备森严,他也难以找到机会下手。
三皇子并非甄茉一类,仅仅因为妒恨,就贸然施以毒手,与建宁候府联姻之事,对他有利无害,他何必冒险生事?
可如此一来,说明另有旁人心怀恶意。
难道会是四皇子,不欲让三皇子婚事顺遂?
旖景怎能想到,就算重活一世,但对于复杂的人心与阴谋,她依然无力尽数洞查。
自从圣上赐婚黄氏五娘为三皇子妃,死亡的狰狞,就已经如同深秋的阴霾,厚重地朝向黄氏五娘围拢。
当旖辰的命运得以扭转的同时,黄氏五娘已经注定要陷入阴谋。
恶意,一开始就已存在。
不过在前一世,黄氏五娘饶幸与死神擦肩,尽管终身抱撼。
而这一世,她如愿以偿,无奈始终无法触及在望的“美满”。
命运的轨迹,至此已经变折。
当局者谜,无人旁观。
☆、第一百三十七章 前尘新世,一般哀凉
旖景尚且记得,前世那些并不明晰的往事——远庆四年,诸为皇子陆续大婚,黄氏五娘所嫁之人,却是阳泉郡王。
建宁候嫡女何故落选皇子正妃,在当年本就让人疑惑难解,就算“御前失仪”的秦氏三娘,好歹也成了太子侧妃,尽管没有落得什么美满,也是因为命数,委实难料。
可黄氏五娘并未有任何疏失,却从一开始就“沦落”到让诸位贵族同情的地步。
阳泉郡王虽是宗亲,可处境却相当尴尬。
要论根源,就得从高祖时候说起。
东明哀帝时,高祖为楚州守将,因正妻严氏要留守锦阳,侍奉高堂、抚育幼子,不能随往楚州,便作主将身边通房丫鬟抬了妾,让她随往楚州侍候,这便是后来的德妃——先楚王生母,德妃之位实乃追封,当年她生先楚王时,便难产而亡;高祖因身旁无人照顾,幼子又嗷嗷待哺,经人劝说,才纳了下属之女为妾,便是慧妃刘氏。
刘氏先后育有两子,分别行三、四,因长年随高祖远在楚州,自恃劳苦功高,又是上无正室弹压,公婆拘束,极为任性跋扈,而随着高祖举反旗起义,其父更受信重,又有两个儿子也立下不少功勋,当大隆建国,刘氏之父被封英国公,家族显赫,刘氏便生争储之心,最终酿成了后来的焦月谋逆。
又说贤妃姚氏,为高祖另一大将之女,其父被封威国公,却是高祖起兵后,所纳之贵妾,据说十分貌美,很得高祖宠爱,所生一子,为高祖最幼之子,此子出生之时,恰逢哀帝自绝、东明国灭,大隆立国,高祖认为此子来得逢时,因此对这六皇子极尽娇宠。
自从大隆立国,因内忧外患不断,征战不休,一直未立东宫。
而皇后严氏除外,慧妃与贤妃各有英国公、威国公支持,尽管六皇子年幼,手无寸功,但贤妃夺储之心依然固执。
高祖在位十年,一夕因急病猝亡,不及留下遗旨,册立新君。
自然引发了四子夺位。
高祖突然崩逝,朝臣俱惊,当时二皇子先楚王任着京卫指挥使,而卫国公苏庭身任大都督,节制着五军都督府,闻得哀讯,生怕动乱突生,立即调防,禁严锦阳与皇城,又马不停蹄地入宫与严后商议。
一国皇帝突然驾崩,皇储未立,四个皇子皆已成年,并且都曾随高祖征战疆场,分别有功,母族也是各有势力,比的就是谁反应更加迅速,胜负实在一线之间。
威国公虽任兵部尚书,却只有持符调兵的权利,兵符却不在他手上;而英国公当时是中军左督使,虽有统兵权,但却因闻讯太迟,不及反应,就已经被苏庭持严后懿旨传召入宫。
严后于长生殿齐集众臣,商议册立新君,实际上,却是已经掌握了先机,将威国公与英国公两人控制起来。
自从德妃薨逝,慧妃先后产下亲子,待先楚王极尽冷漠,那一段时日,先楚王生活过得甚是艰辛,直到虞氏一族因哀帝听信谗言被诛,严后带着子女历尽艰辛到了楚州,先楚王有了嫡母照管,日子才顺遂了些,故而先楚王视严后所出的五皇子、上元公主仿若一母同胞的亲生手足。
先楚王与苏庭一个视严后为生母,一个是严后之婿,当然力主立嫡;可也有朝臣提出疑议,说高祖迟迟不立东宫,便是要择贤者立。皇子共有五个,前边四个已经成年,唯有六皇子,尚是幼学之年,又是手无寸功,无论立贤还是立嫡,与他都是无干。要论功劳,当年高祖征利州,由三皇子随驾,不想在天南关遇伏,若非三皇子勇猛,护得高祖全身而退,只怕这江山还不知道姓什么。
若是立贤,慧妃所出三皇子胜算最大。
正当群臣争执不下,贤妃却闯了进来,哭诉着高祖曾有遗旨,立的是六皇子继位。
空口白牙的话自然算不得数,于是贤妃又说高祖曾于元立八年,庆贺收复朔阳的宫宴上,提过六皇子乃福星转世,能庇护天下苍生,有意待他行冠立之时,便立为皇储,否则也不至于这么多年,膝下有四个成年皇子,有嫡有贤,却迟迟不立东宫,紧跟着又提出了旁证,便是其父威国公。
贤妃以为有威国公相助,一口咬定高祖留有遗言,便有极大的胜算,就算有人不服,威国公到底是兵部尚书,又占着名正言顺,也足以震慑群臣。
这原本就是妇人之见——兵部虽有调兵之权,可各卫所只看兵符行事,威国公没有兵符,就是一只无牙老虎。贤妃只以为她年轻貌美,又有兵部尚书的父亲撑腰,竟然想效仿前朝肖氏,不过高祖可不是哀帝,若真有立六皇子为储的念头,为何让威国公任兵部尚书,反而剥夺了他的领兵之权?高祖根本就防备着姚家,贤妃不知,威国公却是明白的——兵符所在之处,除了高祖,就只有严后知道。
再兼高祖将京都与地方的统兵权分别交给苏庭与先楚王,而他们俩人,无疑是站在五皇子的阵营。
可见,高祖虽说不及立储,但心中真意,还是偏向于嫡子。
于是戏剧化的一幕又再发生!
当贤妃望着父亲殷切期待时,威国公却出列,义正言辞地斥责贤妃无中生有!
威国公明知事不可为,只得舍了女儿与外孙,换得阖族安稳。
贤妃当场如颠似狂,嚷嚷着高祖确有遗命,若是不立六皇子为帝,便是公然谋逆,可她的话自然再无人信,贤妃与六皇子被软禁在紫薇宫,待太宗登基,才放松了对他们的戒备,不想贤妃还不甘心,整日琢磨着怎么篡位,就在这时,三皇子、四皇子与英国公策动中军所辖的卫所谋反,掀起了焦月逆谋案。
当时,五军都督指挥使皆为从龙有功的勋贵,英国公所领中军都督辖制冀州卫、承河卫、临榆卫等二十余部卫所,共十余万兵士,这些兵士都是英国公的旧部,对他极为信服,英国公以严后、太宗串通楚王、卫国公隐匿高祖遗旨为名,于显庆元年六月起兵谋反。
已是太宗登基的第二年,北原又再蠢蠢欲动,似有迹象进攻朔阳,英国公请令出征,因当时三皇子与四皇子分别被封梁王、桂王,虽未就封,却甚是老实,仿佛已经认命,对帝位再无奢望,太宗不防,便允了英国公率中军卫所出征。
没想到英国公与梁王、桂王早有反心,一直筹谋待机,当英国公出征,梁王与桂王前往送行,却是一去不返,直接在冀州起兵。
外患未除,又遇萧墙之祸,大隆朝的政局风云突变。
却无疑让贤妃喜出望外,趁着太宗亲征剿伐翼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