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孟珏受命为“忠烈祠”撰写碑文,自觉荣幸非常,兼之与李彦成当年也曾有过同僚之谊,又在大殿上见了故人之子的风采,颇为期待与子释再会。前日退衙时和子周路上偶遇,特地打了个招呼。
“啊?那……二少爷请吧。”李文和李章左右让开。二少爷进去了,却没有动静。两人正疑惑,只见二少爷侧身出来,把门轻轻带上,低头转个圈,断然道:“阿文,你跟尹平拿我的名帖去翰林院,捎个信给陈阁老,就说……就说昨儿从宫中出来得晚,大哥受夜风着了凉,迟些过去。阿章,我把尹安留下,等大哥醒了,你跟他一块儿陪着出门,他熟路——”说着,敲敲脑袋,“算了,管不了那么多,我先走了。”
二少爷去远了,李文嘿嘿笑道:“我就知道!二少爷看着凶,其实回回都拗不过大少爷和三小姐。从前我一直奇怪,兄弟两个性情怎么差那么多,原来……”
“阿文,大少爷不是说了不提这个?该怎么着还怎么着,咱们就想着如何叫少爷小姐多开心便是了。你赶紧跟平哥送信去是正经。”
等子释终于起床,听说已经差人请了假,索性从从容容洗漱吃饭,换上官服。把那紫绣袍、白玉带、金丝冠,一样样穿戴停当。子归微微笑道:“大哥,我真的有好久好久没见过你这样儿了。”——昔日李阁老府上长公子,呼朋唤友斜桥倚栏,穿戴上的讲究比这个有过之而无不及。
围着的女仆男仆统统看傻了眼。不是不知道大少爷漂亮,天天对着,慢慢也看习惯了。突然换身衣裳——
“就跟年画上走下来的神仙似的!”味娘赞了一句。
“年画上的神仙都呆呆的,哪有少爷好看!”小曲嘴快,说完了才想起脸红,双手捂着不敢松开。
子释接过李章递来的象牙鱼符挂在腰间,一副事不关己的语调:“不好看怎么行?不能失了朝廷体统啊……”
子归把一个小包裹交给李章:“衙署的饭菜大哥恐怕吃不惯,这盒子里是雪茸饼,盅子里是五元汤,隔水馏一馏便好。拿稳别洒了。其他物事都在车里放着,头一天去,也不知有啥缺啥,你跟大哥进去留心看看……”
直到过了巳时,新任兰台令终于抵达翰林院兰台司。普通双轮马车,四个男仆跟着,这排场在同品级官员中朴素得不能再朴素。可是,头天上任就迟到,叫德隆望尊的上级兼老前辈领着一干同僚下属等了个多时辰,这派头也大得不能再大了。
子释态度好,自上而下挨个致歉。众人纷纷表示无妨,李大人太客气。即使本来憋着火的,也架不住他笑意盈盈温言款款,手忙脚乱的还礼。其中王宗翰和元觺麟是老相识,看见他喜不自胜,迎上来殷勤问候。唯独陈阁老板着脸置若罔闻,待他一轮招呼打遍,忽质问道:“小子何晏也?”
这是《正雅》里圣人问弟子的话,意思是你这家伙为什么来晚了?
子释暗忖:老头子要给我下马威呢。这种时候,不可示弱。彬彬有礼回了两句气死人的名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是以晏如也。”故意把“晏”字由迟来的意思扯到安然自若上。
陈孟珏瞪他半晌,哼一声:“你跟我来。”冲旁边几个编修道:“把《集贤阁总目》搬出来备用。”
元觺麟追问一句:“阁老,都搬出来?”集贤阁的书虽然烧了个精光,藏书总目在翰林院国子监都有简版备份,因此得以幸存下来。说是简版,记载了上万部典籍名录,也足足二十大本。
“都搬出来!”陈孟珏甩下斩钉截铁的命令,人已经进了内室。
王宗翰充满同情的看着子释。
子释侥幸的笑笑:“我以为阁老会跳起来骂人,竟然没有。”
元觺麟苦笑一声:“兰台令大人,你惨了!”
翰林院兰台令,掌皇家典籍。从前有集贤阁的时候,就管着集贤阁。所以子释如今的职务,勉强相当于后世国家图书馆馆长兼中央文献研究所所长。这个位子却是他第一次得宁书源接见,探底细谈条件时,主动向太师讨来的。正好陈孟珏大学士当着国子监祭酒,兰台令本属临时兼职。只不过这差使枯燥繁琐,吃力不讨好,无人愿意接替,一兼就是六七年。
兵祸战火,皇家典籍毁损殆尽。这些年礼部从民间征收上来不少书,兰台司便对着《集贤阁总目》,一册册核实版本,查漏补缺,校勘考订……陈阁老是乐此不疲,新来的年轻人往往坚持不过一两年,就想办法找路子转调其他部门去了。
按说兰台令三品文职,至少也要进士出身,然而子释名门之后,家学渊源,太师作保,圣旨任命,又是整天与故纸堆打交道的职务,别说从中作梗,连说闲话的人都欠奉。
陈阁老指示几个编修把高高两摞目录堆在平头乌木大书案上,自己坐在后头,一边翻弄一边闲闲道:“‘集贤阁’经史子集四部,要说种类芜杂,应属子部,要说卷帙浩繁,则当推史部。你可知《总目》中光史部就有十余类之多?”
子释听阁老语调,是个问句,垂首答道:“史部目录按编撰者分,有实录、正史、杂史、伪史、逸事五类;按体例分,有编年、纪传、会要、纪事本末、州郡方志五类;另有典章制度、岁时地理、艺文百工三种专名史籍。”
“嗯。这十三大类,除去重复交叉,每一类名下少则几百卷,多则几千卷,共有——”
“共有史籍一千八百三十七部,合计三万两千余卷。”
陈孟珏把手中的书放下:“我猜你一定清楚,果然。我且问你,都看过多少?”
“实录无缘得见,正史倒是读熟了。其余的……把囫囵吞枣的也算上,大概三五百种?时间太久,一时也说不上来。有些没看过的,曾听夫子和父亲提及梗概……”子释一面说,一面侧着脑袋蹙起眉头回忆。
“三五百种?照你的年纪,已经相当难得了——谁是你的夫子?李彦成太傅都做得,自己儿子的课业难道还要别人教?”
“晚辈授业恩师乃王守一先生。”
“啊!”陈孟珏吃了一惊。随即叹道:“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你父亲此举,很有远见,也很有魄力啊。”看子释一眼,“守一先生自出仕以来,多年不闻收弟子。以太守之尊甘为稚子引导,除了情面,怕也是相中了你的资质……”
陈阁老这番话随口而出,并未刻意牵扯故人之情,却自然浸润着长者关爱之意,令子释倍觉亲切。夫子和父亲的死本是一个遥远的事实,短短几日化作了冠冕堂皇无上荣耀,他身不由己坦然接受,然而始终无法投入更多感动。眼前老人家几句话,比金銮宝殿中嘉勉的圣旨追封的爵号杀伤力要大得多。心情感慨激荡,两行热泪悄无声息洒落襟前。
“晚辈愚钝顽劣,枉费……先师与先父一片心血……”泪水模糊了眼睛,不能成言。
陈阁老叹息一阵,忽道:“李免,你教出一个状元弟弟,自己怎么落了榜?”
子释头一回有了心虚的感觉,小声道:“晚辈没有参加秋试。”
陈孟珏一愣,笑了:“你还真干脆,倒应了你父亲起的好名字。不来应试,这几年做什么呢?”
“晚辈……”真人面前不说假话,反正也瞒不住,子释如实道:“帮着富文堂校了几本旧书。”
陈孟珏听到富文堂三字,略一思量,马上明白了。起身从另一边架子上取下几本书:“这么说——”
子释溜一眼,点点头,微赧:“都是我。还请阁老替晚辈留点面子。”
陈孟珏绷着一张脸,憋了一会儿,实在忍不住,索性放开了,哈哈大笑:“你这后生有意思,比你爹有意思多了。真该替你爹拍你几板子才是。除了这些歪门邪道,富文堂近两年点校刻印的几个古籍本子,也有你的杰作罢?”
“晚辈班门弄斧。”
陈孟珏捻须颔首:“那几个本子我都看过,堪称登堂入室,不算班门弄斧,你也用不着妄自菲薄。这兰台令,你且试着做做看吧。”沉吟片刻,仿佛想起什么,“这么说来,富文堂头半年进贡了一套‘养正斋’终版《诗礼会要》,老夫一直想看看他们翻刻依据的原书,那尹老板几番推脱,就是不拿出来。你既和他熟,见过那套书没有?”
“这个……不瞒阁老,那套书……是晚辈欠了尹老板的人情,凭从前抄写留下的印象替他补校的。”
这回答大出意料,陈孟珏呆了一呆,斥道:“胡闹!这么重要的经书,没有原本就敢补校,还当成贡品送上来!你不知道翰林院个个都是行家里手?看出点纰漏来还要不要脑袋了?!”
子释心道:那不是没看出来么。声音却沉沉的:“阁老,晚辈若有原本,又何必凭印象?如今……不凭印象,还凭什么?”
陈孟珏默然。好半天,仿佛哭一般涩涩笑了两声:“你说得对,不凭印象,还凭什么?只可惜有本事凭印象的人太少。你能接替老夫来做这个兰台令,再好不过。万岁圣明,万岁圣明啊。”一面说,一面冲着南边皇宫所在方向拱了拱手,又拭了拭眼角。
理理情绪,老头子指着面前大堆目录,道:“兴宁七年翰林院重修《集贤阁总目》,你父亲建议编一套简本存在别处,方便检索。没想到竟成了今日唯一按图索骥的依据。这几年,兰台司除了整理征收自民间的典籍,剩下的事情,就是化简为繁,将简目还原为细目。力求所有目录,尤其是仍旧阙失原书的部分,或摘录于他文,或求教于博学,记下该书体例内容优劣得失,使后人知其大致面貌。若来日访求有得,固为幸事。万一从此失传,也不致使前人心血,一旦化为乌有……”
子释正身敛容,肃然应了声:“是。”
天灾人祸。民生罹难的同时,必然伴随着文化的浩劫。集贤阁洋洋十万卷藏书,一把大火,只剩下眼前二十本抄写了书名作者的目录。借着这一捧枯槁的骨骼灰烬,用个人积累的学识见闻,精神智慧,一点点给它们注入灵气,丰盈血肉。虽然不可能还原那万方仪态,也至少为后人留下一个绰约身影——留下一些线索,一些向往,一条看不见的黄金路,一架摸不着的青云梯……子释忽然意识到,自己已经太久没有这种心口发热的感觉了。
陈阁老说到最后,叹道:“当年《集贤阁总目》修订伊始,你父亲旋即外放,若非如此,本该由他主持。今日经由你手补齐简本,也算是继承父业了。唉……”
子释试探着问:“先父……当真做过太傅?父亲在世时,晚辈从未听他老人家提起……”
“皇上都说了,自然是真的,那还是皇上亲政之前的事情,不过时日甚短罢了。至于你父亲为何不愿张扬,老夫也不敢胡乱猜测。一些陈年旧事,没必要深究。”
“是。”
“这几天老夫还会时常过来看看,有事差人到国子监寻我亦可。你既能‘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兰台司自是晏如之所。年轻人,好好干吧。”说罢,陈孟珏站起身,振振衣摆,端着方步出去了,扔下子释跟那一大堆《集贤阁总目》在一起。
目送老头矍铄的背影,子释咂摸着他回敬过来的那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笑。呵呵,真是睚眦必报的老人家。
注释1:“何晏也?”见《论语·子路》: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
注释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是以晏如也。”见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注释3:“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见《触龙说赵太后》。
第五十六章 孽已成缘
不过几日,翰林院兰台司的众位编修撰吏们,就被他们的新上司操练出了与以往大不相同的工作方式:每天卯时签押完毕,到李大人的办公桌上去拿当天的任务条,分头忙碌。等到辰时过了,兰台令大人才慢悠悠踱进大门,各屋里转一圈,看看有无疑问,然后开始做自己的事情。
反正第一天上任就迟到得十分离谱,下属们对上司我行我素的作风具备了高度的自觉性。况且观察两天便发现,李大人来得晚,走得也晚。有两个偷懒的撰吏,散衙时分没完成任务就要溜,结果被留下来一直干到入夜。大人体贴他们住得远,派府里的马车送到家门口,叫两人受宠若惊,吓得不轻,从此兢兢业业。
这天子释起得尤其晚,跨进兰台司大厅,下属们正陆续出来,准备去吃午饭。各衙门都配备着杂役厨子,也有像子释这样讲究的官员自己带饭,借用伙房热一热。当然,最有派头的,会连自家厨子一并带到衙署来伺候。
众人打过招呼,纷纷走了,王宗翰落在最后,又跟着折了回来。
“我说,子释。”私底下,几个年轻人仍旧朋友论交,不讲品级。王宗翰皱起眉头放低声音:“你不会是不知道有点卯签押这一说吧?怎么着子周也该催催你啊!这样下去,还要不要俸禄了?!”
子释看他一脸苦口婆心,偏让人觉得鬼鬼祟祟,有点好笑。十分合作的显出为难状:“卯时太早,我起不来……”终归不是什么光彩事情,又知道对方是真关心自己,说着说着不好意思的笑了,“俸禄什么的,唉,子周说——”
李文替他接过去:“不瞒大人,二少爷说,反正他一个人挣钱也够花,大少爷喜欢怎样就怎样。家里谁也不反对——千金难买秋冬觉嘛!”所谓“家里谁也不反对”,即上至少爷小姐,下到车夫马僮,思想认识高度一致。李文又道:“我听说只要找门子打点打点,负责点卯的公公们并不真计较,可惜二少爷怎的也不肯答应。”说完,无可奈何的叹口气。
李章慢声慢语道:“要二少爷去张罗这个,除非日头打西边出来。”仿佛为了修正自家少爷形象,特地补充:“王大人有所不知,其实大少爷一向睡得轻,最近黑天白日的抄啊写的,还把衙门里的活儿带回去干,总要过了半夜才睡,唉!”禁不住发了句牢骚,“大人见过这样给朝廷当差的没有?拼命干活不要俸禄……”
子释拍拍他:“好了好了,别叫王大人笑话咱们家没规矩。”
王宗翰却担忧起来:“子释,我知道你着急,可也不能这么胡来啊。这样下去,身子会吃不消的——咳,你怎么也‘王大人’上了?这不是寒碜我么……”
“多谢王兄关怀。说来也怪,自从接下这差事,每天忙完了,倒睡得格外踏实,因此早上才会起不来。不过精神头反而比从前好,也没觉着累。所谓乐此不疲,或者就是如此?还请王兄不要担心……”
子释第一天上班,把二十本目录大致翻看一遍,又浏览了兰台司这些年的收藏。正如他所料,原蜀州府学所藏及民间征收而来的书籍,以经史居多,子集两类十分匮乏。前者仍然缺失的条目,大半已经补全详细内容,而后者却多是整页整页的空白,就连入了兰台司的藏书都还有许多没来得及登记在册。
第二天,子释将手下十二名编修,二十几名撰吏分为三组。第一组负责经史部分,继续搜寻尚未征集入库的典籍,并设法补全细目。第二、三组分别负责“子”部和“集”部,先把入了库却没有登记的书都一一核实记录了再说。每天散衙之前,各组领头人将当日进度写入专用日志,提出第二天的预计进程,给兰台令大人过目。子释临走,再一一细查,写好任务条放在桌上。
开始几天,常有要求返工的时候:统一体例,规定格式,指出纰缪……他懒得跟人废话,索性自己做几个例子示范。编修撰吏们不论年龄长幼,资历深浅,看到他细致严谨无懈可击的样本,牢骚不满全噎了回去。
子释目前给自己规定的任务,是尽快把子集两类曾经目见耳闻,如今搜求不得的书籍细目做出来。其中不少书记忆中的面貌已经模糊,才着急趁着尚有印象赶紧写下来。除此之外,还要抓紧搜求缺失书籍。一些冷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