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痛苦的分手不是因为不爱了而结束,而是一切都结束了,爱还在;分开了,余温蔓延、思念更甚。
第十四章(2): 死之希望
麦卓的葬礼第二天是周五,晚上例常有学生团契的聚会。迪恩邀请薇箴去,被薇箴拒绝。
自去年寒假去芝加哥打工开始,薇箴就很少去团契了,多半是因为周末要去餐馆上班的缘故。之前祷告蒙垂听的恩惠也渐渐被她抛诸脑后。薇箴试图掌握自己的生活。努力学习、拼命打工赚钱,以为一切都会好起来。感情触礁的时候,她对神的抱怨掩盖了曾经“我们爱因为神先爱我们”所带来的感动。薇箴曾呐喊:如果他不是对的人,你为什么让他进入我的生命?如果不能走到最后,为什么不能让我一开始就没有牵绊地离开?即使从前对神的存在有质疑,薇箴仍向往那恒久忍耐、永不止息的爱,并渴望能从和木天的爱情中体会一二。可是麦卓的骤然离世,给她想象中慈爱的上帝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黑布。把原本与他逐日靠近的关系拉回原点,甚至趋于遥远。
“他何以能如此残忍地对待一个生命刚刚开始绽放的女孩?如果他真的存在,如何解释处处让人不忍目睹的苦难?苦难发生在好人的身上,还有什么公道可言?若是真有神,他要么不在乎人的苦乐,要么他无力改变,甚至不能介入。这样的神又与我何干?”
这是薇箴抗拒迪恩邀请的理由,理直气壮。
面对薇箴连环炮的攻击,迪恩的表情温柔依旧,语调却是铿锵有力:薇箴,你想过吗?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上帝,你根本就不应该问这些问题,因为永远不会有答案。没有上帝也就没有终极的审判和标准,又何来公平之说?你心里面有这样的疑问甚至要求所谓的公平,恰恰说明了这个世界本不该是这样的。是那里出错了,或是扭曲了。如果你只想抱怨两句而不想知道答案,那我无话可说。但是如果你当初去教会和团契的初衷还在,你就应当继续寻求。你不是说过要给自己一个公平的机会,先好好地认识基督信仰然后再决定是否相信吗?
“我是说过,可是这个信仰太违背逻辑了”,薇箴还是坚持。
“是超越理智,而非违背逻辑。帕斯卡尔针对这个问题说过一个名言。他说:感受到上帝是人心而非理智,这就叫信仰。信仰是上帝的一种恩赐,千万不要以为信仰是人类理性的一种恩赐。”
“那不是糊里糊涂地信吗?像麦卓的事情,我想不通,更没有办法接受”。
“我们的生命中让我们想不通、接受不了的事情难道还少吗?难道我们头脑想不通的事情都不是真实的?对于麦卓的事故,我也很难过,也不明白。我只知道:认识神,即使是最悲伤的故事,最终还是会有快乐的结局。比如耶稣基督,他为拯救人而死在十字架上。他真的死了。但是,第三天他复活了,带给所有相信他的人永生的盼望。可是,对于不认识神的人,死亡要么意味着虚无或结束,要么指向悲伤和痛苦。而且,如果死是自然不过的生命完结,人为什么自古就会有永生的概念呢?”
“永生?我没有想永远活着啊”,薇箴回答。
看着薇箴困惑的表情,迪恩又问了一个问题:你曾经什么时候希望你所爱的人死吗?
直接而尖锐。
“什么意思?”薇箴大概明白,但是诧异迪恩为何会这么问。
“希望过你爱的人死吗?”
薇箴摇摇头。
“现在希望吗?”
“没有”,薇箴回答。
“以后会希望吗?”
“当然不会”,薇箴困惑依旧。
“既然你从来不希望,现在也不希望,将来更不会希望自己所爱的人死去,那我能不能理解,在你的世界里,你希望你爱的人永远活着?”
薇箴没有出声,亦没有点头。
“你不希望他们死,自然是希望他们活着,对吗?”看来迪恩就是要薇箴直面永生这个问题。
迪恩的逻辑并不糊涂,薇箴只能点头。
“永生乃是神造人的时候安置在人心里的。人人都有这个概念或向往,即使不是对自己,在对自己所爱的人身上也能投影出来”。
薇箴算是被迪恩说服,答应和她一起去团契,不放弃信仰寻求之旅,殊不知奇妙的预备就在眼前等候。
第十四章(3): 他不再遥远
与以往团契爱宴的时候播放轻快的曲子不同,今天流淌的是莫扎特的《安魂曲》。
“请纪念我,慈悲耶稣,我是你踏上人世旅程的起因……”让人心安静柔软。
对麦卓的纪念。
薇箴还陷在“若有上帝,就不该有如此不公平的遭遇发生在麦卓身上;若上帝是在乎人的上帝,就不该有这么多苦难”的逻辑漩涡中不能自拔。
薇箴不得不承认:相信有个不可见的世界,相信这世界以外另有一天地,对她并不困难。迪恩尖锐的话语正戳到她的痛楚。的确,若是没有独一的上帝,她的心里面根本不应该有这些质问。她在质问谁?她在呐喊质问的时候已经假设了应该有一个答案,并且只有掌管一切的那一位才能够回答。可是,搞不清这位造物主的性情,却令薇箴困扰;他若是不能证明他是爱的神并且他有能力保护他所爱的人,她就无法选择相信。
今晚的团契不但音乐特别,形式也与平日不同了。不像往常那样翻开圣经学习神的话语,而是看电影:The Gospel of John—约翰福音。
今晚牧师来了。他在放电影之前作了不到一分钟的简短解说:我想大家都知道麦卓的事了。每个人都很难过。或许有些人也因为麦卓的事有很多不解,甚至对基督的信仰产生疑问。我们所信的这位神到底还活着吗?他是不是能体会人所经历的苦难?他在不在乎?
他停顿了几秒。没有人回答,大家都低着头。
“对于麦卓的死,我并不能解释为什么。但是你们若有刚刚我提出的那些疑问,我希望今晚要看的电影能够给你们有一些帮助。或许不能给予完全的回答,但是能换一个角度思考。那就是神籍着耶稣,呈现出一张面孔。若有人想知道神对这哀吟的大地所发生的苦难有何感受,只要看看那张面孔就可以了”,说完牧师示意让负责电脑影像的那位弟兄开始放电影。
电影的情节顺着圣经中的《约翰福音》发展,耶稣的言语也都尊重原著。看过圣经再看电影,已经不会有任何悬念。可是朋友拉撒路病故,耶稣哭了的那一幕,似乎提供了一个线索,呈现出神对于人的亲人挚友故去,一定也有同样的感受。因为他经历过,他能够体会。
薇箴读过《约翰福音》,但对于“耶稣哭了”这四个字总是简单地略过,觉得不过是人之常情。可是今天,当他忧伤的目光和悲伤的泪水通过电影的人物呈现的时候,他的性情似乎也明晰在薇箴的面前。他能够与哀伤的人同哀伤。
再看他遭人唾弃、被钉十架,薇箴心里有扎心的疼痛。她惊讶于这位神居然是可伤害的,很多时候他内敛自己的能力容忍人对他的谩骂、攻击,甚至杀害。不论是之前因为经济压力还是感情挫折还是这次的麦卓之难,薇箴曾经呼喊:“为什么让我经历这么多?神,你到底能不能体会我的感受?”她甚至质疑:“一个全能全知的上帝真的能明白和体会人在痛苦和艰难中的感受吗,甚至是被遗弃和背叛的感受?”薇箴那种无助和揭斯底里谁都不曾见过,可是神却清楚地看见。如今薇箴惊讶神竟然允许她在他面前抱怨、呐喊,她更讶异神并非不能体会她所经历的,因为他也曾经经历过,甚至比她经历地更加痛苦。或许从经验上来说,神不知道受罪引诱或是经历试炼的一天是什么样子,直到耶稣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住在我们中间,神体会了这种感受,他让自己与我们一样。有经济的压力?耶稣在世上的时候说“人子在地上连枕头的地方都没有”。感觉委屈?耶稣没有任何罪,却被钉死在十字架。难以忍受被背叛的滋味?耶稣在上十字架的时候他所有的门徒,曾经跟随他、与他最亲密的门徒和朋友都离他而去。被弃绝?当耶稣在十字架上担当人的罪的时候,他与父神完全隔绝,他也呼喊:“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自己的经历和耶稣的经历一一对应地浮现在眼前,薇箴看见耶稣彻底投入她的生命。她明白了神并不是遥远的神,他能够体会她一切的心情,因为他经历过。他能体会。
一个人能遭受的最大的痛苦,就是经历背弃的痛苦。我们每一个人就是耶稣来到这个世界旅程的原因。因为没有一个人能够满足上帝圣洁和公义的标准,没有一个人存有起初神造人时的完美样式。上帝知道我们无法承受罪的代价,所以他亲自来到人间。“当我们还是罪人的时候,基督就为我们死”。薇箴说,“我知道,我是以自己最糟糕,而非最好的样子,亲眼得见神的爱。”恩典的力量改变了她的心。她不再问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不公平。有没有不公平?在这个充满罪人的罪恶世界,如果没有不公平,才真的是奇怪。但是最不公平的是上帝自己成为人、一生在世界上经受试炼、帮助人、传讲天国的信息,没有犯过罪,却被人钉死在十字架上。这是最大的不公平吧。
小说家普莱思(Reynolds Price)说,“万物的创造者爱我、要我”是每个人渴望听到的一句话。这就是耶稣的宣告。薇箴发现其实恩典处处可寻,之前她看不见就像人戴眼镜看东西,有时忘记了眼镜的存在。比如如何看待生命。“我不曾为生命为快乐向神献上感恩,但是却要神对死亡和痛苦负责。这对神又何尝公平?”薇箴的眼睛被打开了。
第十四章(4): 起初之爱
电影闭幕,灯光亮起。薇箴的记忆库迅速回放前几天以翔寄来的明信片上的文字:神的灯照在我头上,我籍着他的光行过黑暗。配图是一束微光照在幽暗死荫之地。
那个时刻的联想并不是薇箴主动从记忆银河中搜索而得,可却辉映得天衣无缝。更令她惊奇的是,来美国之后所有或感动或温暖她的人,包括牧师、迪恩、Ed和以翔,竟无一例外的都是属于耶稣的跟随者、上帝的子民。
牧师走向前台,对电影作了一些分享。他说:“我们或许从耶稣那里得不到想要的苦难问题之解答,但是却得到不可言喻的确据,知道神与我们一同受苦;我们并不是孤军奋战。我的生命中也曾经历各样的困境和患难,但是因着耶稣,我相信神确实明了我的光景,也相信无论当时外在境遇如何,神的确在乎我、关心我。每当有怀疑,我就再转向耶稣的容颜,看见一位深知悲伤的慈爱神。”
薇箴突然被眼前的这个男人感动到,为着他谦卑温柔的分享,为着他柔软的内心,为着他对上帝之爱的深切体会。
他继续说道“造物界要恢复到神起初心目中的样式,还需要一段时间和一番努力。但是借着加入这哀吟的星球,神已经行动了。道成肉身没有引进历史的结局,乃是引进了历史的开端。耶稣在两千多年前来过一次,以他在十字架上的死成为人重新回到神里面的桥梁;带给人盼望的是他的死里复活。将来他要再一次行动,在荣耀与全能中回来,将世界恢复到起初的样式。所以,对于在患难和困苦中的人,耶稣知道,因为他自己体会过;他在乎,因为他亲身经历过;他能改变,因为他愿意并有能力。”
薇箴的思维随着牧师的言语跳脱出来,揣摩着这些话,也试图想明白神的起初之爱。
“神使孤单的有家……”这一句好像重榜炸弹、深触薇箴的心。有一个感动在薇箴心里涌现――神邀请她,说“孩子,回家吧”。
回神的家,不是只报喜不报忧的家;回他的家,不必再担心会被遗弃的家。
“我愿意”是薇箴心底深处自发的回答。穿越理性的堡垒,打破感性的冲动,她愿意进入与上帝的盟约之中。
“没有一个忧患,耶稣不愿担当;没有一个痛苦,耶稣不能背负。我要向高山举目,我的帮助从你而来。你有丰盛的慈爱,赐给凡求告你名的人。你的爱总是不离不弃,怜悯如江河涌流。在我敌人面前摆设筵席,使我的福杯满溢。你的爱总是不离不弃,时刻将我环绕。你必纪念与我所立的约,使我领受丰盛的慈爱”。
诗歌《你的爱不离不弃》的间奏有一段独白:人世间的海枯石烂都会过去,但是我们的神是一位守约施慈爱的神。他对我的爱总是不离不弃,他爱我就爱我到底。
这首诗歌唱出了薇箴心底至深的渴望,也是薇箴对神的爱的最初回应。
那一句“我愿意”来得不容易。终究,信仰不是利益权衡的结果,乃是心被感动的结果。
第十四章(5): 内在的征服
唱完诗歌《你的爱不离不弃》的时候,薇箴心底的感动早已化作泪痕满面。好久没有这样哭过,十八岁离家的时候没有哭,刚刚分手的时候我的泪腺也是迟钝的。这一刻,一起释放出来。在薇箴的世界里,懂和陪伴守护是爱的语言,也是她体会被爱的方式。这些,神都全然满足了。
牧师带薇箴作了决志祷告,在上帝的面前承认自己是个无法自救的罪人。因着他的爱子耶稣踏上人世的旅程,她和他之间破裂的关系可以得到修复。薇箴对神说她相信主耶稣为她死在十架,承受了本应她自己去承受的罪的代价。她相信耶稣死而复活,证明他自己是神的儿子。生命在他,复活也在他。他是她的救主,也是她生命的主。怀着敬畏和被爱的心薇箴邀请圣灵进入她的生命,来引导她度过人生的每一天,直到见主面的日子。
薇箴突然想起之前以翔透过明信片问的那个问题:你生命中最主要的身份是什么?当时她迷惘,如今却能回答了。从此,她有了一个全新的身份:上帝的儿女,基督徒。“我是耶稣所爱的,是上帝的公主,这就是我的身份”。
那个让薇箴的生命发生翻转的时刻没有任何外在夸张神迹式的表现,只有那份平安和踏实感在她心里可以感知。
迪恩的欢喜可想而知,但是她的讶异更甚。原本只是希望薇箴不放弃寻求,没想到薇箴刚硬的心就此软化,和她成为了在主里的家人。她在一旁不住地感恩也赞叹:“实在我自己小信了。原来人的心真的在耶和华的手中,好像陇沟的水可以随意流转”。
想想自己之前的倔强和犹疑,薇箴感恩神对她的忍耐和宽容。他温柔的等待看似缓慢,正如耶稣在十字架上受死的方式看似软弱,却是因为爱。一种内在的征服。
聚会结束。张扬要送迪恩和薇箴回去。薇箴不想当电灯泡,坚持自己走路回家。聚会离家只要穿过校园。况且,薇箴也很久没有一个人散步了。
这份生命中重大的喜悦薇箴不知道可以跟谁分享。若是从前,她会迫不及待地告诉木天。如今,手机中的那个号码被贴上了限制拨出的标签。国内的家人和朋友,还没有领受这份恩典的人无法理解。安吉?她去打工了,而且还疑惑薇箴为何浪费打工的时间去团契。以翔?薇箴没有他的联系方式。Ed 薇箴正要拨号,走着走着碰上了Lydia。真是好久不见。Lydia邀请薇箴去她的宿舍坐坐。薇箴自然乐意。
薇箴与Lydia分享信主的消息,Lydia喜极而泣地拥抱薇箴。
薇箴不曾知道她决定相信Lydia也信靠的神对于Lydia而言是如此地重要。她一次又一次地被基督信仰所震撼。这个信仰打破了人狭隘的自我,处处以别人为先。他们不但自己不在乎所谓的“好人”标签,也不以配不配作为衡量别人的标准。正如薇箴曾经问Lydia为什么会选择Social Work这个专业。印象中Social Work这个工作是最没有前途,也无钱可图的专业,大多与老弱病残打交道。或许薇箴的理解狭隘,却也是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