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子传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九子传奇-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九个儿子八个半残疾,这种事无论落在谁身上,肯定都难以承受,何任侠也一样。虽然他经常劝自己尽量想开些,可是,一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一个个活蹦乱跳地在外面自由自在疯跑,自己的几个儿子不要说跑,连走路都困难,还是难免触景伤情,痛苦不堪。在家每每闲暇时就呆坐在那里唉声叹气,在外也不愿谈及儿子,生怕被别人当成嘲笑自己的话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何任侠感到孩子虽然越来越多,家中反而越来越安静了。不但妻子,就连一向吵吵闹闹的儿子们都渐渐变得沉默寡言,难以见到笑脸。原本喜欢出门玩耍的孩子也渐渐很少迈出门槛,宁愿整日呆在家中,甚至赶都赶不出去。

    这天中午,何任侠在庐阳郡最大的道观门前做施粥善行。只见一疯癫老人排了半天队,却举着一个拳头般大小、残破得只剩下半截的酒盅请何任侠施粥。何任侠看了一眼酒盅,摇摇头放下手中的粥勺,微笑着对老人说:“老伯,你的酒盅又小又破,装不了多少,我这里有干净的大碗,盛多些粥给你,可好?”

    老人摆摆手。“无妨,你尽管盛来好了。”

    何任侠心想,“这个老伯,拿这么小的还是半截的酒盅装粥,就是排十次队也喝不饱啊,也许是他不好意思,可后面还有好几大桶粥,足够你们喝的啊。”

    老人嘻嘻一笑,对着何任侠举了举酒盅,唱了起来。“酒子酒子真稀奇,有底又无底;酒子酒子看中你,得意莫失意……”

    看到老人坚持要用酒盅盛粥,何任侠也不好再勉强,就舀起半瓢粥,抬高后慢慢倾注到盅中。谁知,原本以为装十盅都绰绰有余的粥,全部倒完后酒盅竟并不见满。再舀再倒,直到何任侠把大半桶的粥舀完倒尽,老人手中的酒盅竟还没见满。酒盅有底并不漏,可装进去那么多的粥都去了哪里?何任侠和周围的人都摇头大惑不解。这时,老人转身对排队等着领粥的百姓招呼道:“来、来、来,都把碗端起来。”

    说完,又一边唱着“酒子”歌,一边举着破酒盅,挨着个给大伙倒粥。直到把所有排队领粥人的碗全部倒满后,老人又转了回来,把酒盅里的粥又“稀里哗啦”地倒回桶里,直到大半桶。老人笑嘻嘻收起酒盅,突然高喝一声:“去也!”抬手把酒盅抛向空中,众人目光不禁都跟随酒盅而去,可是,望了半天也没见酒盅落下。等到大家收回目光寻找老人时,却发现老人已经不见了,东瞅西看也没见到踪影。

    回到家中,何任侠坐在桌旁,眼睛盯着桌子上的一只酒盅,脑海里又浮现出疯癫老人拿着半截酒盅盛粥的模样,翻来覆去琢磨“酒子”歌的含义。突然,他眼睛一亮,面露狂喜之色,右拳对着左手掌狠狠击了一下,起身进到内室,跟妻子龙氏说起今天在道观行善碰到疯癫老人之事。

    “……娘子,我终于明白了,老人的“酒子歌”实际是唱给我听的。歌中唱的‘酒子酒子看中你,得意莫失意’,实际是‘九子九子看中你,得意莫失意’。老人用残缺的酒盅装粥,是在告诫我不要把‘残缺’看得太重,更不要被‘残缺’蒙蔽自己的双眼,看似‘残缺’未必残缺,‘残缺’不是无用,‘残缺’未必永远。如此看来,过去我们是一叶障目,大错特错了。”

    “娘子,现在我终于想通了。儿子生下来有残疾,不是你的错,也不是我的错,更不是孩子的错,既然已经成为不可更改的事实,我们就应该静心静意地接受。如果一天到晚唉声叹气,闷闷不乐,只看到孩子的残疾,却看不到他们身上的优点,这样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和成长,给他们带来压力,久而久之使孩子产生天生不如人、累赘没有用的心理负担,造成孩子们的性格滑向自卑自怨、消沉封闭,日子过得痛苦不堪。”

    “人生如梦而去,郁闷是一天,开心也是一天,日子过得好不好,实际是看你怎么过。今后,我们带头把孩子们的这点残疾忘掉,不再在意,不管怎样,孩子们其它方面可都是健健康康的啊。每一个孩子,无论他生下来是什么样,都是因为和我们有着很深的因缘,才来投胎认我们做父母的,所以,我们应该把孩子们的事看开、想开,带着他们开开心心过好每一天,让他们好好享受快乐的人生,说不定孩子的将来会比我们想象的要强上百倍呢。”


第一章 逆天九子皆残疾5



    听何任侠这么一说,龙氏郁闷已久的心胸也一下豁然开朗。两人商议就从现在开始,彻底改变自己,拿出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快快乐乐地跟孩子们一起玩耍,尽快让欢乐、自信、活泼回归到孩子们的心里,使家庭的每个角落都充满阳光和笑声。

    何任侠说到做到,从此几乎每天都带孩子们出门。一根大麻绳上连着几根小麻绳,系在几个孩子的腰上,自己在前面牵着,大儿子在最后面拽着,一起有说有笑地四处游玩,全不在乎过往行人异样的目光和指指点点。跟左右乡邻们聊天,只要一提到孩子,何任侠也不再像过去那样赶快回避或走开,而是张嘴就自豪地夸赞说:“我的几个儿子,虽然天生看不到天地万物什么样,但是他们都十分聪明,把天地万物装在心里了。一年四季,日月山川,树木花草,他们都能想象得出,描绘得出,就像见过一样似的。也是老天瞧得起我,认为我有善心,有能力,才要我来收留这九个有残疾的孩子。”

    “我的孩子个个都是有爱心、敢作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在家中孝顺父母,尊重姊妹,兄弟之间能互敬互爱,与左右邻居和睦相处,一碰到需要帮忙出力的事情,都是抢着干,有这样的好儿子,我常常为他们感到骄傲。” 

    为了孩子强身健体,更为了防身,一郎七岁时,何任侠带他前去拜庐阳郡武功第一高人混元法师为师。法师一见到一郎,就格外喜欢。待一郎行完三叩首之礼,投来拜师帖后,抚着他的头含笑问道:“一郎,你想学什么武艺啊?”

    一郎恭恭敬敬对着混元法师鞠了一个躬。“师父教我什么我就学什么,我听师傅的。”

    “好!枪扎一条线,棍扫一大片,师父已经为你量身定做了一套混元十八月棍法,从今天开始,师父就先把它传授与你。”

    混元十八月棍法最大的特点是棍随耳走,耳随心走,心随意走,意随神走。棍法第一招“童子拜月”,第二招“猿猴叩月”,第三招“流星赶月”,第四招“拨云赏月”,第五招“海底捞月”,第六招“镜花映月”,第七招“冰壶转月”,第八招“九天揽月”,第九招“吐雾掩月”,第十招“龙筋掸月”,第十一招“无边风月”,第十二招“犀牛望月”,第十三招“飞菱击月”,第十四招“烟柳含月”,第十五招“弹荷荡月”,第十六招“芦笛啸月”,第十七招“霸王推月”,第十八招“众星捧月”。

    每次来,何任侠看到混元法师一招一式地耐心指导、教授一郎,甚是从心底感激。转眼间,一郎跟随法师习武已近一个月。这天,趁法师收势歇息间隙,何任侠跟法师提出想代表儿子举办一次满月谢恩酒,感谢法师日日不辞辛劳,竭尽全力传授武艺。

    法师听后,手捋长髯对何任侠“呵呵”朗声笑道:“何贤弟,想法差矣,不是你要感谢我,而是我应该感谢你。世间习武者,能拜在武林中顶尖高手门下不易,同样,在习武者中寻得一个顶尖高徒传授衣钵,同样不易啊。鄙人自立门户三十余年,令郎是我见过的天分最高的徒弟。如此小小年纪,悟性与十几岁的孩子相差无几,有些方面甚至远远高于他们。我教他的两套棍法,就是那些武功基础较为深厚的徒弟,想要掌握要领,就是一套也至少要一个月以上,而悟得其中精髓,用的得心应手,则至少要半年以上,令郎却一个月不到就全部娴熟掌握,运用的虎虎生风,让我不得不提前教授他另外几套棍法了。”

    说完,他捋着长髯沉吟了一下,对何任侠低声说:“何贤弟,请借一步说话。”

    何任侠跟在法师身后,来到晤客室。法师关上门,向何任侠拱了拱手。“何贤弟,你可知道令郎额头上的那只眼睛是天眼吗?”

    “天眼?哦!愚弟还真的不知,法师如何看出的,愿聆听一二。”

    “难道贤弟以前就没注意令郎看东西时,有什么不寻常之处吗?”

    “哦……这倒也不是。一郎很小的时候,我就发现他会长时间盯住一个空无一人的地方看,把他调转方向后,还是要扭过脸去看,有时还会扬起手笑着“啊、啊”的好像在招呼什么。记得四五岁时,走在路上,曾经多次听他说看到路边有人下棋,说笑,骑马游玩。可是,我们抬眼搜寻却什么都看不到,只是以为小孩子想到哪里说到哪里,根本没在意,也没往心里去。” 

    “呵呵,何贤弟,这就对了。并且,我还注意到,令郎那双耳朵也是阴阳耳,能听到阴界发出的声音。其实,令郎所言并非妄想,都是他用天眼、阴阳耳看到听到的阴界景物声音。这些景物声音,即使在我们身前,他指给我们看,指给我们听,我们这些凡胎肉眼也是看不到、听不到的。

    “也难怪令郎几次说,他在演习棍法时,常常有一满头白发的老人贴在他的身旁,指点他出手要领,纠正他的动作。我问他那老人长的什么模样,他说是长长的眉毛,高鼻阔嘴,鼻尖上有一颗圆圆的大豆豆。我听后不禁暗暗吃惊,因为令郎所说之人,正是本堂已经故去十年之久的恩师堂主的模样。后来我多次留心令郎习棍,发现他途中确实屡有迟钝变化,似乎有人在校正他的身势手法,而这些细微变化没有多年的感悟和深厚的功力,是觉察不到也纠正不过来的。因而可以说,我和令郎,既是师徒关系,又是师兄弟关系了。”

    何任侠闻听此言,赶紧拱手说:“法师此言差矣。一郎拜在法师门下,此生只能是法师之徒,即使师爷指点二三,也是改变不了这种关系的。今天小儿有幸,能得法师衣钵真传,更得师爷点播,待其他犬子大一些,愚弟仍带他们投在法师门下。”

    此后,各子均拜在混元法师门下习武。法师根据九兄弟的生理特点,融汇十八般兵器特点,给他们每个人制作了一根“九筋青龙浑天棍”。九兄弟个个天资聪颖,各路棍法,法师贴身稍一指点,就能牢牢默记在心,如法炮制。尤其是十八月棍法,悟得真谛,练得炉火纯青、得心应手,一棍打出去,时而如蛇出洞,悄无声息,时而如虎下山,啸声震耳。最令人生畏的是九子联手,一路连环打去,狡捷过猴猿,剽悍若豹螭,百千人阵中也来去自如。

    正所谓:

    世事因缘多蹊跷,

    莫做庸人枉自扰;

    经年水落石出时,

    方信天机难探奥。


第二章 王府惊闻叛逆事1



    何任侠不仅学识深厚,才气过人,且生性大气豪爽、不拘小节,经常仗义疏财,结交朋友。乡下偶有穷极落魄之人施些手腕谋其钱财,被他发现后也并不在意,有时还故意装糊涂多与他一些。因此,与他交往过的人,无不津津乐道他的乐善好施,被他的魅力所折服,百姓口碑日盛,名气在乡间鹊起。后来,经朋友介绍,结识了淮南王刘安。

    淮南王刘安是汉高祖的孙子,父亲刘长是汉高祖最小的儿子,因图谋叛乱,事泄被同父异母的哥哥汉文帝拘禁并流放,意欲“苦一苦他”,但在谪徙蜀郡的途中病饿而死。后来,听到刘长死讯,汉文帝“哭甚悲”,把刘长的封地拆分给他的三个儿子,长子刘安,继承父亲淮南王的王号,封地在现在的安徽淮河南岸的寿县、淮南一带。

    刘安自小就聪明伶俐,勤问好学,“不喜弋猎狗马驰骋”。长大后更是潜心研究立身、安邦、治国之道,常常奋笔疾书,阐述自己对天下大事的看法和主张,并且喜欢交友纳客,最多时,他招募来的各路豪杰、宾客和术士竟达到了几千人。因此“流誉天下”,在各诸侯王中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就连后来当朝的汉武帝,也很“欣赏”这位才华出众的皇叔。

    但是,刘安没有接受他父亲的教训,却遗传了他父亲叛逆的秉性,尤其是对父亲在流放途中“病亡”一事,始终疑心重重,耿耿于怀,总想伺机报复。景帝时,吴楚七国谋反,吴国派了使者到淮南游说刘安,已是淮南王的刘安就打算举兵应之。国相说:“如果大王一定要起兵响应吴国反叛朝廷,我愿意为将带兵。”

    淮南国相才智过人,且为人忠贞不二,刘安对他一直十分赞许和信任,二话没说就把兵权交给了他。兵权到手后,国相并没有按照刘安的要求去做,而是拥兵坚守城池继续听命朝廷。不久,联手叛乱的七国因为各怀心思,终成一盘散沙,先后被击破平定,淮南王因相国逆命有幸躲过一劫。武帝即位后,对皇帝大位一直不死心的刘安暗中又开始频频动作,“阴结宾客,拊循百姓”,不断积蓄力量,为有朝一日谋反做准备。

    刘安与何任侠一见面,就情投意合,交谈甚欢,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由于二人对学问、对世事、对治理国家尤其是当今朝廷内部的“儒”“道”之争、削藩集权等看法、观点每每相近,一来二去很快成了无话不谈的“莫逆之交”。

    一天傍晚,何任侠又驾车带着四个儿子去拜会刘安。拱手和刘安等人在厅堂外见面后,何任侠示意一郎带着弟弟们到外面的庭院里去玩耍,然后,与众人跟在淮南王的后面走进厅堂。何氏兄弟每次到淮南王府,父亲只要是进入这个厅堂,总要让他们走开,似乎怕他们看到、听到什么。这一次,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几兄弟动了心眼,答应父亲后并没走远,而是出去绕了一圈就偷偷摸摸溜了回来,躲在屏风后面偷听起大人们说话。

    厅堂里聚集了十几个人。淮南王刘安头戴玄色九旒冕冠,曲裾深衣,腰系四彩赤绶,面南高坐于厅堂之上,其他人则一字排开,分坐厅堂两侧,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得十分热闹。

    “大王才高志远,是能担天下重任之人。您历来不循先法,不守旧章,制定了深得人心的轻刑薄赋、鼓励生产的政策,使淮南国在诸侯国中率先呈现出繁荣富裕的景象。很多人听说大王尊贤纳士,广开言路,体恤百姓,有周公一饭三吐哺待人风尚,不避路途遥远投奔到这里,希望能见到大王,愿为大王效力,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真可谓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啊。因此,不管是论出身、论资历,还是论品行、论能力,论民心,大王都足可独步天下,治理汉朝了。”

    “当今皇上至今没有立太子,可以说是朝廷暗藏着的一个随时可能导致天下动乱的大忧,长此下去,将来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患,朝野上下可以说人人心知肚明。现在,手握兵权、各霸一方的诸王,无不虎视眈眈觊觎帝位,若天朝一旦出现不测,必然会有人冒死出来抢先争夺皇位。虽说大王您是高祖先皇的嫡孙,广行仁义之心,深谙治国之道,天下无人不知,在天下众人眼里,不管现在还是将来,您都是最合适的皇帝人选,可是,一旦到了天下大乱争夺帝位之际,将是凭实力、凭胆量而不是凭能力说话,必然强势为上,捷足占先。因此,目前大王唯一值得考虑的大事,就是如何做到抓住时机,有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