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深入一线(二)
更新时间2008421 7:44:10 字数:2362
军用列车像一匹永不疲倦的骏马,不停的在漫长的铁轨上奔驰,越过了茫茫的华北大平原,跨过了雄伟壮观的武汉长江大桥,驶过了风景秀丽的江南水乡,来到了广东省的一个小站。空军预备学校的学员们要在这里换乘汽车,继续向目的地进发。在兵站吃过了午饭,他们便分别坐上了广州军区为他们准备的几十辆军用卡车,向江西出发。每台车坐20多人,按照编组,两个班一台车,每个中队五台车。车队从前到后分别编上序号,第一辆为一号车,乘坐大队部的人员,依次往后分别为一中队、二中队、三中队……最后为八中队。末尾几辆车为后勤保障车和备份车,一但前面的车出现故障,可以用备份车换下来,以保证所有人员能准时到达。首车和尾车上都配备无线电对讲机,以保证通信联络。还有三台北京吉普车,两台供大队领导乘坐,一台用作前后的指挥联络车。
浩浩荡荡的车队在赣南的山区公路上蜿蜒行进,首尾连绵几公里,甚为壮观。车轮滚过,公路上尘土飞扬,经久不散。车上的战士们,有的站在车厢四周,观看沿途的光,有的用随身携带的背包当坐垫,坐在车厢中间,闭目养神,汽车颠簸着,摇晃着前进。站累了的同志把车厢边沿的位置让给坐着的同志,坐着的同志把车厢中间的位置让给他们坐,如此相互交换,使大家都有观景的机会和休息的机会。长时间的长途跋涉,不管是坐着的还是站着的,都感到有些疲劳。为了调节大家的情绪,指挥车上的领导让大家唱唱歌,于是,各辆车上便响起了嘹亮的歌声。三中队一班和二班乘坐在一辆车上,他们唱起了毛主席的《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各辆车上的歌声此起彼伏,回荡山河。雄壮激昂的歌声惊动了村庄里的老百姓,纷纷到路边来观望。
每辆车各自唱完了,又把矛头指向相临的车,相互展开了挑战。
“三号车来一个!”
“五号车来一个!”
……
你来我往,各不相让,长长的车对掀起一路风尘一路歌。
中午时分,车队停靠一个村庄旁,全体休息就餐。这是一个依山傍水的村庄,山上长满了各种树木和竹林,一片郁郁葱葱,村前有一条小河,水清见底,潺潺流淌。近百户的人家,家家都是简陋的木石住房。
没有现成的饭菜,也没有可容纳上千人的饭店,午饭只有一班为单位,分散到农户家中,借用农户的炊具自己动手现做。好在打前站的同志已经提前联系好了农户,为军人准备好了粮食和蔬菜。
张志宏他们所在的三中队一班被带到一户农户家,男人们都下田劳动了,农民大嫂把他们领进屋,大嫂对解放军的到了很高兴,说自从解放以后就没有看到解放军了,热情的搬来大大小小的竹编椅让他们坐。就餐时间比较短,他们来不及打量屋内的摆设,便开始七手八脚的帮助农民大嫂做饭。有的淘米,有的择菜,有的挑水,有的烧火。很快饭菜就做好了,粗糙的米饭,辣椒丝炒空心菜,冬瓜汤。虽然比不上学员灶的伙食,两菜一汤,也比不上沿途兵站的伙食,但这是江南农家的饭菜,别有一番风味,赵贺勋、程志等北方的同志对辣椒的辣味受不了边吃边吸溜嘴,张志宏、陈大壮、邱繁荣等吃惯辣椒的同志觉得很带劲,到部队好长时间没有吃到辣椒了。他们很快吃完了饭,帮助大嫂收拾完餐具,扫干净院子,挑满水缸的水,做完这些军人每到一地必做的工作,告别大嫂又回到车上,继续乘车出发。每户农民的伙食费由大队部后勤保障人员统一去结算。
车队继续前进,车上,大家在兴致勃勃的谈论着老区人民的热情好客,谈论着江西人的生活习性。
“邱繁荣,你们老表真好,对解放军这么热情。我看到她家米缸里的米也不多了,还煮那么多米饭给我们吃。”林超感慨地说。
“那当然了,当年的红军战士就是他们用红米饭南瓜汤养大送走的,我们是红军的后代,现在又回来了,他们当然热情了。”邱繁荣显得很自豪。
“就是菜太辣了,简直受不了,你们老表是怎么吃的?”程志还在为菜的辣味而叹息。
“这算什么,我们江西跟四川、湖南一样也是无辣不成菜。伟大领袖毛主席不是说过,不辣不革命嘛。”邱繁荣解释道,他还找出了理论根据。
“好啊,多过瘾,我好久都没有吃到辣子了,真想。”陈大壮对能吃到辣椒很是沾沾自喜。
太阳渐渐西斜,经过近一天的长途跋涉,距离目的地还有50多公里的路程了。这时,尾车上的人员忽然发现,有一个骑摩托车的年轻人始终跟在车队后面100多米,头上戴着安全帽,背上背着一台类似电影《英雄儿女》里王成背的无线电对讲机,有时还在对外讲着什么。车队行进速度快,他也快,车队速度放慢,他的车速也减慢,不即不离。尾车上的人员立即将这一情况报告大队的领导同志,领导同志也判断不出到底是什么情况,只叫尾车上的人员继续监视,不要惊动他。同时通过指挥车同志车队的每台车,叫大家作好战斗准备。
听到指挥车下达了作好战斗准备的命令后,车上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大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情况。同时也感到有些茫然,出发前一再强调“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纪律,现在让作好战斗准备,是改变了这条纪律了呢还是发现了敌情,每个人的心里都在猜测。站在车箱两侧的人在警惕地向外观察,试图发现什么异常现象,可是公路两侧异常平静,并没有什么特殊情况发生。
公路两侧的房子逐渐多了起来,往远看,有高高的楼房出现在视野里,快要进城里。这时,骑摩托车的年轻人加快速度,超越车队,向城里的方向疾驶而去。
第二十九章:深入一线(三)
更新时间2008422 7:57:58 字数:2255
赣州市位于江西省的南部,是章江和贡江的交汇处,两江交汇后的江就叫赣江,也是把章字和贡字结合在一起,组成赣字。赣江从赣州市的城东由北向南流淌,江水清澈,流速平缓,没有长江的惊涛骇浪,没有黄河的急流险滩。就像赣州市的居民,长期以来过着平静的生活。河上有一些捕捞鱼虾的小船,帆帆点点。船上的渔民将宽大的渔网撒向水中,又一点点的拉起,将捕到的鱼虾到在船舱,动作不紧不慢,悠闲自得。
进出市里的各个路口,设立着路障,地上用沙袋垒着工事,一些手臂上带“红卫兵”袖章的人守在那里,警惕地注视着来往的行人。街上的行人比较少,家家关门闭户。大街两边的墙上,到处贴着大字报,上面的人名全部打着红叉。这情景在和平的年代,只有在反映战争题材的电影里才能看到,就像大敌将至。
空军预备学校的车队驶进了赣州市,守卫工事的人员一个个都用敌视的目光看着一辆辆军车通过,没有阻拦。车上的战士们一个个紧握手中的钢枪,警惕地看着地面的一切,显得很紧张。原来进市前一直跟在车队后面的骑摩托车的人就是他们的侦探,他们早已听说解放军要进驻赣州市,不知解放军到来后如何动作,所以提前派人前去打探。
为了造成声势,车队进市后并未停留,而是穿城而过,在城外绕了一圈,再从原来进入的入口处驶入市里,给人们造成兵力很多的感觉。第二次进城后,一至四中队留在赣州市,其余四个中队继续出城,驶往别的城市执行同样的任务。留下的四个中队以中队为单位分别住在不同的地方,大队部也是一分为二,一部分留在赣州市,一部分带领其他四个中队到别的城市。大队政委祝耀祖留在赣州,负责赣州地区的组织领导工作。
三中队被安排住在一个公司的库房里,每个区队住一个大仓库。仓库很大,大大的铁门,南北两面在离地面很高的地方开着一些小窗户,上面装着铁护栏。仓库里的光线不是很好,只有几个有限的窗户透进一些亮光。地上整齐地摆着30多张木版床,上面铺着一张草席,这就是他们的宿舍。
张志宏他们按照区队长的安排,到每个人的床前,打开背包,将褥子铺在床上,整理好自己的床铺,等待接受新的任务。
吃过晚饭以后,按照上级的指示,部队原地待命,不准外出。因为刚到一地,对外部的环境和社会情况都不熟悉,怕外出发生意外。大家只好呆在宿舍里,洗衣服,洗头,处理个人卫生。经过三、四天的昼夜兼程,大家的卫生状况确实不是太好,很有必要好好清理清理了。
第二天上午,部队开始了正常的工作。按照划分的区域,部队以班为单位,进行常规巡逻,一方面熟悉环境,另一方面制止突然发生的事件。三中队一班在班长吴奇带领下到赣江沿岸巡逻,全班战士穿戴整齐,全副武装,排成一队,迈着整齐的步伐,威武地走在江岸上。
江水平缓地流淌着,无休无止,好像匆匆赶路的行人,永不疲倦。浪花拍打着江岸,发出哗哗的响声。
“班长,你看那是什么?”张志宏用手指着岸边,告诉班长。
大家顺着张志宏的手指看去,江边有一只大包,里面鼓鼓的,随着江水的冲刷,在来回晃动。
“下去看看。”班长告诉大家,并带领全班向江边走去。
到了跟前一看,原来是一只草包,散发着难闻的恶臭,大家都不自觉的用手捂住了鼻子。
“里面装的是什么,这么臭?”陈大壮发出疑问。
“打开看看。”班长指挥大家。
可是谁也不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也不敢打开去看。僵持了一段时间,还是邱繁荣胆子大,他把手中的枪交给林超,上前解开草包,大家一看,都吓了一跳。原来里面是一具男人的尸体,身上的肉已被江水泡的肿胀,比原来大了将近一倍,用手一碰,尸身上的肉一块块的直往下掉。年轻人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场面,一个个胃里开始翻腾起来,早饭吃下的东西都要往外冒,王明海已经忍受不住,跑到一边去吐了起来。
“班长你看,那边还有一个。”程志向赣江下游方向指去,又有一个同样的草包。
“我们也没有办法处理,先抬到岸上来,回去报告领导,看怎么处理。”班长指挥大家,把草包抬到岸边。
大家继续在江边巡逻,一上午的时间,总共发现了六具装在草包里的尸体,四具男尸,两具女尸,全部被水泡得面目全非。
“这都是什么人干的,这么残忍,打死了人,也不掩埋,还装在草袋里,随便扔在江里,简直没有人性。”陈大壮愤愤不平。
“这可能就是武斗时打死的人,都是你死我活,他们还管那些。”赵贺勋猜测着。
张志宏看到这一残状,心里在想象着当时武斗的场面,不禁不寒而栗。真是太残酷了,短短的时间,在江边就发现了六具尸体,其他地方还不知道有多少呢。可见形势的严峻,可见军队介入的必要。
回到驻地,大家回想起一具具腐臭的尸体,胃里还直翻腾,中午饭也没有吃好。
其他班也发现了死人,有的被扔在野外,有的被集体埋在一个土坑里,手脚还露在外面。三班在一个学校的教室里发现地上、墙上全是血迹,地上的血已经干裂,像久旱干枯的田地一样,裂开长长的口子。可以想象当时打斗的情景,可以看出不知有多少人流了多少血,也不知有多少人付出了生命。
根据“支左”指挥部的指示,对发现的尸体进行了拍照、登记,发出通告,让死者的亲属来认领。对长时间无人认领的尸体,由部队进行掩埋。至于善后的处理工作,不是马上就能解决的。
第三十章:深入一线(四)
更新时间2008423 7:44:33 字数:2375
七月的赣南,天气异常酷热。蔚蓝的天空万里无云,挂在天空的太阳像个大火球,无私地将它的光和热撒向大地。地面没有一丝风,气温已达到摄氏三十七、八度,超过了人体的温度,使人难以忍受。在太阳的烤晒下,水泥地面的温度到了五、六十度,人走在上面,就像走在烧热的铁板上,脚底灸热难耐。
来此“支左”的空军预备学校的学员们,每天全副武装,一队一队行走在赣州市的街道上,在执行例行的巡逻任务。火热的水泥地面将他们的脚底烫起了水疱,他们不得不在鞋里垫上厚厚的鞋垫。汗水湿透了军衣,水在体内快速循环,刚从嘴里喝了进去,又从身上各个毛孔冒了出来。长时间和湿衣服打交道,使他们身上长满了痱子,痛痒难受。
吃过早饭,三中队的学员正要出去巡逻,赵中队长突然接到“支左”指挥部的命令,今天“造反派”要在政府广场召开批斗大会,另一派反对,可能要发生冲突,让全中队立即赶去,维持秩序。
政府广场已是人山人海,每个人左臂上都戴有“红卫兵”臂章,人群中打竖立着一面面旗帜,上面分别写着“XXX红总司造反兵团”,有学校的,有工厂的。临时搭成的台子上,有一群手拿棍棒的人看押着一排被斗的人。他们头上戴着圆锥形的用纸糊的高帽子,有的上面写着“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XXX”,有的上面写着“地主阶级的孝子贤孙XXX”,有的上面写着“保皇狗XXX”;胸前挂着厚厚的木牌子,细细的铁丝将脖子勒出一条血痕,木牌上都写着“打倒XXX”并用红笔将名字打上叉。一个个低着头,显得非常痛苦。
在通向政府广场的街道上,又有一队队的人群向广场涌去,也是戴着“红卫兵”臂章,只不过所打的旗子上面写的是“XXX红革司造反兵团”,一字之差,却代表着两派,他们要去解救被批斗的人。这些人很快接近广场,广场上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两派开始辩论,开使争吵,一个个情绪激动,声调越来越高。听不清说些什么,但可以看出来,双方都想从声势上压倒对方。到了最后,互相你推我搡,有了身体的接触。两派中站在后面的人接触不到对方,不知从什么地方掏出了半米长的木棒,举在空中前后晃动,口中呼喊着向对方挤去。形势异常紧张,一场武斗顷刻之间就会发生。
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空军预备学校在赣州市“支左”的全体战士及时赶到,他们排成一队,切入两派的分界线,试图将他们分开。战士们一边前进,一边向双方宣传:
“革命的同志们,‘红卫兵’战友们,毛主席教导我们,要文斗,不要武斗,放下你们手中的武器,有什么问题,坐下来协商解决!”
两派激愤的人群已听不清战士们的宣传,手中的木棒隔着军人向对方打去,木棒纷纷落在战士们的身上。军人们牢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要求,只是一边用手保护着自己的头,一边强行将两派分开。
张志宏、林超、陈大壮、赵贺勋、程志等的身上已不知挨了多少棒,两条胳膊上已经青一块紫一块,他们顾不得身上的伤痛,依然奋力分开两派人群。符军的头上挨了一棒,鲜血立即流了出来,脑袋一阵眩晕,他倒在了地上。其他班有的战士也被打倒在地,两派的群众看到解放军被他们打倒了不少,心中有些害怕,才不情愿的放下手中的木棒。战士们乘机将他们分开,同时将受重伤的战友立即送往医院包扎抢救。
经过全体战士的努力,驱散了政府广场的群众,那些戴高帽子被批斗的人员暂时由“支左”部队关押看管,一场一触即发的武斗被平息了。符军的伤势比较重,具医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