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左宗棠留给今天我们的启迪。
左宗棠备受人争议的是他的个性。但如果抽掉了“婞直狷狭”,左宗棠与曾国藩、李鸿章的差别就近了。正是这些个性、正气、真气、正负能量交相激荡,让“实干个性官员”这个极富色彩的政坛词汇,在今天有点生猛地逼进我们的视野。
2012年7月16日初稿写就
2013年1月18日第二稿改完
2013年8月9日第三稿改定
'1' “熟人社会”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概念。通俗讲就是“圈子社会”。背景和关系,是熟人社会的典型话语。“熟人社会”亦称“关系社会”、“后门社会”。它的特点:强调人治,不主张法治;办事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生熟程度、感情深浅程度;责、权、利的界线较为模糊;他人的权利容易被侵犯;在公共事务中论资排辈、任人唯亲、徇私舞弊。只有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社会变迁,社会空间越来越大,人们成为陌生人,法律才有产生的必要。只有当一个社会成为一个“陌生人社会”的时候,社会的发展才能依赖于契约和制度,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才能通过制度和规则,建立起彼此的关系与信任。契约、制度和规则逐步发育,法律就自然地成长起来。
'2' 于右任在《悼汉武帝陵》一诗评价:“绝大经纶绝大才,罪功非在戍轮台。百家罢后无奇士,永为神州种祸胎。”
'3' 见《左宗棠家书》。他复信给与威宽勋同四子道:“吾前在湘幕,久专军事,为当道所忌。官相遂因樊燮事,欲行构陷之计。其时诸公无敢一言诵其冤者。吴县潘公祖荫,直以官文有意吹求之意入告,蒙谕垂询,诸公乃敢言左某可用矣。潘盖得闻之郭筠仙也,筠仙与我交稍深,其与潘公所合,我亦不知作何语,却从不于我处道及只字,亦知吾不以私情感之,此谊岂近人所有哉?!惟戊午之岁,曾以召对之语示我。顷于箧中检得,记其大概以示汝曹。俾知文宗皇帝之求贤如渴,圣德度越古今,而汝父之感激驰驱,不容已也。”
'4' 湘阴文庙始建于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几经兴废。现有建筑为清乾隆九年(1744年)重建,由“玉振金声”冲天坊、泮池、状元桥、太和元气坊、大城门、大成殿及厢房组成。湘阴的传统,考上举人、进士的读书人,都可以获得从状元桥上骑高头大马经过的荣耀,全县有声望的人都要来捧场,民众会挤满来围观。湘阴这种重文的传统,跟当地出过不少名人、伟人,有一定的关系。现在已经有点破败, 2011年笔者前去观瞻,见到正在修缮。
'5' 左宗棠的两段原话是:“平生性刚才拙,与世多忤(wǔ,抵触,不顺从)。然不强人就我,亦不枉书己徇人,视一切毁誉、爱憎,如聋瞽(gǔ,盲人)之不闻不睹,毕竟与我亦毫无增损也。”“毁我者不足以掩我之真,誉我者转失其实耳。千秋万世名,寂寞身后事;吾亦不理,但于身前自谥曰‘忠介先生’,可乎?”
后 记
近七年来,我数十次去到左宗棠故居。但前面几年,我一直没有动写左宗棠的想法。
每次走近左宗棠,我就想起一个老头子。
老头子生于1918年, 20岁那年,他从台儿庄血战的死人堆里爬出来。 1978年后,他跟人说起打日本:“台儿庄山下密密麻麻,我端起机枪在山上扫,也不晓得打死好多,反正鬼子一个都没上来了。”
我小时候喜欢养狗, 7岁那年,冒险偷偷翻过10多座丘陵,差点将自己走丢了,才找到舅外婆家,捧回一条小黄狗。每天放学兴冲冲回家喂,但养不到3天,就只看到小狗尸体。
老头子一锄头甩过去,打死了。
据说,他正在地里干活,鞋子突然不见了,猜测肯定是被狗衔着玩,丢了。
老头子就是我的爷爷。从我懂事到成年,没敢跟爷爷正面谈一次话。
从战场如河血流中冲杀出来的人,他们的霹雳脾气,钢铁意志,没有一种语言可以传神出来,我已经见识过了。
左宗棠说的没错,“主兵之人如秋官然,生气少,而杀气多。”
但了解左宗棠多了,他跟我爷爷不同。
爷爷的父亲是一个教书先生, 30多岁已病死。抗战爆发后,日本侵入湖南衡阳,一把火将我风石堰的老家烧得片瓦不剩,姥姥带着爷爷三兄弟躲兵,逃到了今天的白地市。
迁徙客居偏僻异地,耕读传家连根拔断。爷爷大字不识,一介武夫,凭霹雳脾气,钢铁意志,在战火中屹存,繁衍出一大家族。
父亲从小在军人的铁血意志中成长。他写得一手好字,但因为爷爷是国民党,所以从小受压制。父亲后来学武,功夫过人。他先后做过石匠、农民、工头、商人。
》 后记
父亲的力气与性格,有点像西楚霸王项羽。
我大约5岁起,就被父亲拉去地里干活,陆续做各种繁重的体力活。父亲爱看电视,说成龙拍电影,太浪费劳力了,放到农村干活,一个抵十个。
父亲这些观念,一度影响我到18岁。这种农民的本能,很接近战国墨子的“非乐、节用”思想。
我成为读书人,可能跟母系家族有关。外公家族,从性格到气质,完全相反,都是文化人。军人与文人家庭结合,我从先天遗传,到后天家教,接受的多是些对立的、相反的观念。
三代人下来,积累到我,家庭已经殷实,环境已经许可,条件可以读书。但湘南闭塞,山重水复,要走出去,谈何容易?可想而知,我的求学遭遇,与左宗棠大致一样。
7岁那年,一个游历乡下的道人经过村里,饶有兴趣地将我上下打量,丢下一句话:“这个孩子将来不是一般的人物”。说完幽灵一样消失。话很快传开了,害得村人猜测、议论纷纷。
事实上,两种完全对立冲突的气质遗传,在我的成长中一直看不出优势。小学逃学、初中留级、高考落榜, 20岁前十分不顺。因为数学奇差,多年打击很大。好学生与坏学生,同时存于一身。高中时我拿过全校第一名,学得最好的是物理,最值得称道的是作文。
但高考应试扭转了我的轨迹,在我的心里狠狠抽下一鞭,贴下不无屈辱的标签。少年心气与挫折跌宕,成了我沟通左宗棠的第一块“心灵场”。
左宗棠在社会底层的生活经历、体验,打动了我,也触痛到我。他在乡村社会蓄养的清气,作为书生霸蛮而不野蛮的气质,也让我感到很近。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径,起点决定路径。起点接近的人,路径自然延伸下去,会有某种相交、重合。也因此,思想、观念、看法,会有某些相似。这是我深入了解左宗棠,他逐渐又唤起我内心那些沉睡观念的原因。
早年粗野乡村生活积蓄的自然清气,在后来遭遇侵蚀时我有意识地保护。用《湘声报》记者专访时的说法,“几乎在有点刻意地保持与这个世界的距离,站在民间观察社会,反倒比在主流内时更能看清社会”。体制内外的生活经验,内心未灭的这点火苗,让我清清楚楚看明白了左宗棠。
后记 》
这大概是我写《左宗棠》的一些巧合机缘了。
左宗棠晚年时曾与妻子周诒端有过一段自己死后读书人作评立传的预言。周诒端忧虑地说,你不喜欢那些夸夸其谈,以道德、文章炫耀的名士,等你死后,恐怕没有人来写你好话呢(“不喜华士,日后恐无人作佳传耳”)。左宗棠听到后笑了笑,回答说,我才懒得管呢。文章说好说坏,我还是这个样子。不可能作者评好或论坏,就可以改变事实的我,我请求写我的后人,不在“华士”里,我只求那些我不求也会主动来写我的人。(“笑答云:‘自有我在,求在我不求之人也’。”)
我算是左宗棠的“不求之人”。
我明白,周诒端的担忧,基于文化圈的一个“潜秘密”:世界毕竟是读书人掌握了舆论、话语权。左宗棠“不喜华士”,厌恶名士派头,得罪了绝大部分文化人。
我写左宗棠,是因为我本能地、发自内心地认同他的价值观。如果硬要追问原因,大约是我们曾经都是“寒士”,没有名士世家那些繁文缛节,不要靠“华士”的外衣,也不在乎所谓虚名。
本书用史家笔法、文学手法,意在通过细致完善的故事,客观陈述多种版本,尽量接近历史真实,尽力展现一个真实可信的左宗棠,让今人能有所借鉴。
本书所选史料,有正有野。选取的标准,一是故事内容合了人物性格,二是故事情节符合人物的发展路径。
本书体例,受过黄仁宇《万历十五年》,易中天《品三国》启发。黄仁宇自嘲作品体例“四不像”。我自知天性有点异端。说得好听点,总在别人想不到的地方有创新;说得难听点,天马行空,非驴非马,卿本炼丹,奈何阴错阳差,做成了火药。
怎么保证内容符合历史真实、接近事实真相呢?
我想起著名学者易中天的一句话:“任何人都不能担保他说讲的历史绝对真实。即使他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历,也不能担保绝对可靠,后人描述历史,难免如盲人摸象,只能部分地相对地复原,努力地接近历史。”
》 后记
版本纷乱芜杂,为了接近史实,我尽量选取左宗棠的自述。但原话就靠得住吗?也未必。出于尊重他人,或自我谦虚,人都会说“善意的谎言”。记录下来,真相往往会被添油加醋、锦上添花;谎言最后总会以讹传讹、乱花迷眼。这就需要作者来判断。
只能说,根据这三条原则,接近真实的左宗棠。
勉强归类,这也算得上我写“湖南人系列”的第三本。《湖南人怎么了》写的是面,《经营天下的湖南人》写的是线,《左宗棠》写的则是点。
点像长夜里的一盏灯火。“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天既生左宗棠,长夜如凌晨。
左宗棠没有局限在地域,他是“国际左”,就像曾国藩是“中国曾”一样。左宗棠与曾国藩的争执,不是内斗,而仅仅是因为都生在湖南,故事紧联。
湖南人本身就是一个非地域概念。“惟楚有才”包括湖北人;屈原祖籍不在湖南,柳宗元陕西人,范仲淹河北人;湖湘学派集大成者朱熹是福建人、张栻四川人;明初“江西填湖广”,今天大部分湖南人祖籍在江西。
湖南土地虽然是固定的,湖南人则来自五湖四海。湖南人性格致命缺点是“保守闭塞、固步自封”;湖南土地所以充满活力、一直有进取能力,在于湖南人“心忧天下、兼收并蓄”。
唐浩明总结湘潭人物,有正才、霸才、逸才、异才,出闺才。在我看来,湘阴左宗棠就事功属于雄才,就思想则属于异才。
湖南人一直在变。无论是《周易》说“用无常道,事无轨度,动静屈伸,唯变所适”,还是岳麓书院云“治无古今,育才是急,莫漫观四海潮流,千秋讲院;学有因革,通变为雄,试忖度朱张意气,毛蔡风神”,都说出了“世易则事易,事易则备变”的真理。
变化中的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正如我的父亲不同于我的爷爷,我又不同于父亲一样。不论这是进化,还是变化,人的气质终归是时代烙下的。在中国城市化率突破50%的今天,“耕读传家”的传统正在自然消失,“工读传家”、“商读传家”的风气正待养成。隔着时代,人多少会有隔膜,我选择用当代人的眼光去看左宗棠。
后记 》
写书是个体力活。本书从写到改,前后两年,不分日夜。这种身体底子,是少年时跟父亲干农活打下的。劳动面前,一切道理变得如此简单,而这正是左宗棠说的“一艺一伎”。
最后郑重感谢杨东梁先生对书稿悉心和专业的审定。
徐志频于湖南
2013年8月9日
左宗棠大事简表
0岁
1812年11月10日(清嘉庆十七年十月初七),在湖南省长沙府湘阴县左家塅出生。
4岁
1816年,祖父左人锦将全家老少全部迁居长沙,设馆授徒。左宗棠随父亲左观澜迁往长沙左氏祠,与长兄左宗棫、二兄左宗植同在祖父左人锦的私塾中读书。
5岁
1817年,左宗棠开始系统学习《论语》、《孟子》。这年9月,祖父左人锦去世,父亲左观澜代课,教3个儿子。
8岁
1820年(清道光元年),左观澜正式教左宗棠学做应试科考的八股文。
14岁
1826年,左宗棠参加湘阴县童子试,考取全县第一名。
15岁
1827年,左宗棠参加长沙府试,考试成绩列全长沙府第一,为照顾一名老者,发榜时名列第二。按照流程,下一步骤是再参加学政主考的院试。院试得到第一名的称为“案首”,通过院试的童生叫秀才,秀才才算有“功名”。左宗棠因母亲生病放弃考试回家,未能取得秀才资格。5个月后,母亲病故;左宗棠需守孝3年,不能考试。
17岁
1829年,于长沙棚户区旧书摊上偶然买到了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齐召南的《水道提纲》。从这时起,兴趣发生转移,不愿再在八股文上浪费时间,开始全身心研究经世致用学问,立志做当代诸葛亮(“今亮”)。
18岁
1830年正月十八,父亲左观澜因病去世,左宗棠需为父亲守孝3年,不能参加秀才考试。
10月,江宁布政使贺长龄因母亲去世,回到长沙为母亲守孝。左宗棠前去他家里借书阅读而认识,贺长龄第一次见左宗棠大为惊叹,称他为“国士”。
19岁
1831年,左宗棠考入长沙城南书院。跟研究经世致用学问的贺熙龄(贺长龄的弟弟)学习。因父母相继过世,长兄左宗棫也在1823年去世,三个姐姐已经全部出嫁,家里仅剩左宗棠与左宗植,谋求生计已经成为大问题。他靠学校的奖金和同学们的资助,勉强挺过一年。因品学兼优,贺熙龄对他格外器重。
20岁
1832年5月,左宗棠为父亲守孝满25个月(3个年头),可以参加考试。他既可以考秀才,也可以考举人。他借108两银子,买到监生资格, 凭这个资格,9月参加乡试,中第18名举人(副榜第一名)。乡试结束后,还没有发榜之前,因为穷苦到了饥寒交迫,左宗棠与周诒端结婚,去湘潭桂在堂开始倒插门生活。
21岁
1833年正月,去北京参加会试,沿路写了《燕台杂感》组诗,忧虑新疆形势。 4月发榜,左宗棠落榜。回湖南后,上书湖南主考官徐法绩,要求他在湖南开讲经世致用课程。回到左家塅后,左宗棠将父亲的家产全部送给了侄儿左世延,自己从此寄居在湘潭周家。这年8月,长女左孝瑜出生。
22岁
1834年,从桂在堂里分居“西屋”,另起炉灶。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小家,左宗棠难掩兴奋,在门口大书对联明志:“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这年12月,次女左孝琪出生。
23岁
1835年,左宗棠第二次进京参加会试。考官阅卷后左宗棠被选取为第15名。但湖南录取多出一名,而湖北少了一名,左宗棠因年龄最小,按年龄排序,名字被放在湖南籍考生最后,不幸被圈掉,改为“誊录”。左宗棠自认为是当代诸葛亮,将来必做大事,放弃“誊录”,空手返乡。
24岁
1836年,应湖南巡抚吴荣光邀请,主讲渌江书院,专论经世致用学问。这年,他将22岁时写的“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对联挥毫写就,挂在书院内。每天讲学后回湘潭,晚上抽空自画中国地图。同年,纳张茹为妾。
25岁
1837年,两江总督陶澍回乡探亲,路过醴陵,与左宗棠见面,结为忘年交。这年3月,三女左孝琳出生, 9月,四女左孝瑸出生。
冬,左宗棠去北京,参加第三次会试。
26岁
1838年,第三次会试落榜,发誓不再参加会试。见榜后去南京两江总督府拜会陶澍,陶澍当面托孤,结为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