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府掾要小的代禀王爷,宫中已传下娘娘的口谕,皇上、娘娘定于明日定更时分在宫中天台举办中秋家宴,请王爷申末即入宫去。王爷,这是往年的成例,鱼府掾不欲搅扰王爷,已替王爷答应下来了。”鲜于罗眉眼带笑地禀报道。
中秋家宴,不知长姐会不会参加?杨广心念一动,又问鲜于罗道:“日间中使来传母后口谕时,可曾传谕给长姐?长姐答应下没有?”
“这个嘛,”鲜于罗略一迟疑,答道,“娘娘今日差来两位中使,其中一位是单来向公主传谕的,可好像公主什么也没说,便把中使给打发走了。”
长姐大概是不会入宫参加家宴去了。杨广心里寻思着,明晚要早些回府陪长姐过个中秋夜。
“小的要给王爷道喜啦。前几天皇上赏给王爷的那座铸钱炉已经修造好了,再过几天便可开炉铸钱了。”鲜于罗见杨广低着头,沉吟不语,有心要他开心起来,便拱手向杨广道贺道。
这倒真是个好消息!这座铸钱炉就是隋朝的印钞机呀,我拥有了一台印钞机,那是什么样的概念啊!杨广美滋滋地想着,脸上果然绽开了笑容。
一夜无话,第二天刚过未时,杨广就急着进宫来了。
独孤伽罗在正阳宫才歇过响觉,就见次子杨广兴冲冲地赶来向自己请安,不由得呵呵笑道:“你可不是头一个,瞧,阿五晌前就到了。”边说边侧过身去。
杨广抬头看时,确见母亲身后藏着个粉团似的小人儿,正是五妹杨阿五。
“五妹今天这么早就进宫来了。”杨广笑嘻嘻地和五妹打着招呼。
“母后有重要的差使交给我去办,所以我才比别人来得早些,二哥,你也有差使要办吗?”杨阿五才刚满五岁,立在母亲身后,奶声奶气地问杨广道。
“你二哥呀,这两天可是出了个大风头,办下了一桩大差使。”独孤伽罗满百春风地望着杨广,向小女儿说道。
“我不信。”杨阿五嘟起小嘴儿,不服气地向独孤伽罗问道,“母后,要是我今天能将长姐请进宫来,是不是风头出得比二哥还要大?”
“哈哈。。。。。。”独孤伽罗被小女儿逗乐了,回身一把将她抱在怀中,在她粉嘟哮的小脸上亲了一口,大笑着答道,“不错,阿五要是能把丽华请进宫来,参加今年中秋的家宴,我头一个便要重赏你。”
“那,阿五就先谢过母后赏赐了。”杨阿五麻利地跳下地,有模有样地给独孤伽罗施了一礼,笑着说道,“母后要是没有别的吩咐,我这就去二哥府中请长姐去了。”
“好,好,去吧。可要是你请不来人,今晚可不准吃桂花糕啊。”独孤伽罗有意逗弄着小女儿。
“放心吧,母后,你在天台给长姐留下副座位就行。”杨阿五边说边嘣嘣跳跳地出宫去了。
“母后,儿臣只恐长姐今夜不会入宫来吧。”杨广望着妹妹远去的身影,对母亲说道,“如果是那样,儿臣今晚要提前向父皇母后告退,早些回府陪陪长姐,请母后允准。”
独孤伽罗轻叹了口气,点点头,答道:“好吧,昨日差人向我回话,说丽华接到为娘的口谕,什么也没说,因此,为娘才寻思着要阿五这个最小的妹妹亲自去劝她一劝,要是果如你所言,今晚酒过三巡,你就回府陪丽华去吧。你去见过你父皇了吗?”
杨广这才想起,昨日杨坚的确要自己今日早些进宫,好像有什么话要嘱咐自己,忙向独孤伽罗提出暂且告辞,出了正阳宫,朝着杨坚日常理政的武德殿走来。
他刚走到武德殿外,迎面正撞上要出殿来的褒国公宇文述。宇文述抬头见是杨广,脸上掠过一丝尴尬的神情,急匆匆地抱拳向杨广施了一礼,没说一句话,便扬长而去了。
杨广心里感到纳闷儿,却不敢在殿口多做停留,遂立于殿外,向殿内报名请进。
“阿纵来了,进来吧。”殿内传来杨坚熟悉的声音。
杨广迈步走进了武德殿,见殿内只有杨坚、杨勇父子二人,便疾步向前,分别向二人施了晋见礼,垂手陪侍在杨坚身旁。
“你昨日所说不差,你大哥已将案情审明问清,确是冼花儿唆使蝠王害死了会真大师。”杨坚直接便向杨广说道,“关于如何处置冼花儿,朕自有章程,你就不必过问了。”
杨坚说这番话,实则向杨广宣布了自今日起,他就不再是奉旨牵总查案的钦差了。
杨广没想到父皇这么快就卸去了自己身上的这份差使,心中仍惦记着要将南陈的间谍头子关自在缉拿归案,正欲开口向杨坚分辨几句,就见杨坚已沉下脸,接着说道:“还有一件事,你知道一下也不为过,右卫大将军宇文述即日起调离长安,到寿州任刺史,他留的位子暂由元胃接替。”
自己虽获准开府建衙,但像这样改任朝廷官员的事情,父皇大可不必说与自己听的,今天父皇是怎么了?
杨广一怔之下,不禁转头看了太子杨勇一眼,想从他那里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但杨勇却连看都没看杨广一眼,两眼直勾勾地盯着杨坚所坐龙椅一角,不知心中在琢磨着什么。
………………………………
第184章 议建行台
“朕知道你的那点儿心思。”杨坚望着杨广,说道,“关于南陈这边,外有高颖、长孙览、元景山率军征讨,内有你大哥牵总清除内奸,朕要对你说的,便是自今日起,你无须再理会旁的事,只专心于北境即可。前两天赏给你的那座铸钱炉可修造完工了吗?”
“儿臣多谢父皇恩赏,昨日铸钱炉已修造完工。儿臣谨遵父皇圣谕。”杨广忙躬身谢恩道。
“此次临榆关突然被突厥人勾结北齐残将高宝宁攻陷,提醒了朕,同时,你们也须谨记,任何时候都不可轻视了北境这些异族。”杨坚站起身,缓缓地在殿内来回踱着步,对两个年纪最长的儿子叮嘱道,“突厥勃兴以来,短短几十年间已俨然成为了北方草原上的霸主,视我华夏朝廷如同藩属附庸一般。最近得报,占据辽东之高句丽表面上对我大隋俯首贴耳,实则也在蠢蠢欲动,彼一面派使臣来长安向朕贡献方物,俯首称臣,求朕册封其王,一面北驱靺鞨,南役契丹,觊觎中原之狼子野心已昭然若揭。今日且不妨对你们明言,朕开创大隋,为的是要恢复数百年前之大汉疆土,今日之突厥、高句丽,就如同于汉时之匈奴,朕终将有一日,要横扫漠北,收复辽东,实现我华夏大一统的。”
说到这里,杨坚转过身,用犀利的目光盯着两个儿子。
杨广被父亲这一番话激得浑身热血沸腾,脑子一热,当即挺身抱拳请求道:“儿臣虽年幼无知,也愿为父皇开疆拓土略尽绵薄之力,恳请父皇允准儿臣出镇并州。”
太子杨勇却只皱了皱眉,没有说话。
“你急什么?朕指着你们兄弟出力的日子还长着呢。”杨坚抬抬手,阻止杨广继续说下去,“原本朕已与高颖等人议了多时,初步拟定了一个统一方略,前些日子你们在这里也曾听到过,朕本思量着突厥必会趁我大隋立朝未稳之时,兴兵南犯,以强逼我大隋向其服软低头,因此,事先即陈重兵于北境,打算先与突厥决一雌雄后,再挥师南下,收复江左、江南,如今形势已有了很大变化,朕既已兴师伐陈,而北境又行异动,故而就眼下朝廷面临的情势而言,安宁北境,确保伐陈之役早获全胜,至关重要。”
杨广这时才意识到父皇今日要自己早些进宫,很可能要向自己交待下远比清查关自在更加重大的差使,当下禁不住激动地浑身颤抖起来,凝神屏气,静听杨坚接着说下去。
“突厥虽已有东西分裂之势,但朕前些时派元晖出使达头,赐其狼头大纛,欲行离间之计,玷厥(达头可汗名)虽收下了狼头纛,却未做明确的回应,据此看来,彼对其侄摄图仍存畏惧之心,尚不敢公然与其分立。加之此次处罗喉父子在长安未得到满意答复,朕料他父子返回都斤山向摄图复命后,过不了多少时日,北境还会有大的战事。”杨坚脸上似有忧虑之色,看了杨广一眼,思忖着说道,“兼之,幽并两地以至整个关东、河北,原属北齐旧地,豪强世族林立,民风剽悍不驯,一旦被人利用,难保不起大的变故。为此,高颖在离开长安之前,已建议朕仿效前朝故事,在关东、河北设立行台尚书省,统一抚绥关东、河北。朕近来思虑着,行台虽易设,但替朕镇牧之人却颇为难择,太子虽已成年,但身居储位,不宜远离朕之左右,而阿纵年仅十三,尚在稚龄,论年岁、资望、能力皆难以担当此重任……”
“父皇,儿臣虽年幼,但……”杨广生怕即将到手的胜利果实转瞬间飞走了,忙不迭地想要辩解两句。
杨坚的脸色立即阴沉了下来:“朕若仅虑及此,还会要你来听朕说这些话吗?”
太子杨勇听到杨坚方才这番话,本也想出动请缨,出镇关东,及至听到杨坚这话,又生生地把已到嘴边的话给咽了回去,狐疑不定地望着杨坚,不知父亲究竟做何安排。
“前日朕已任杨爽为帅,统一节制幽并诸军,收复临榆关,将突厥人赶回关外,昨日得报,突厥人已出动撤出临榆关。虽然如此,由杨爽留镇河北,也可稍对突厥起到震摄之作用,只是……”杨坚本想对两个儿子说的是,杨爽虽智勇兼备,足堪重任,但毕竟不是自己这一枝的嫡系正宗,任用他来统一执掌关东重地,毕竟不如任用自己的亲生儿子,但旋即想到,杨广不过十三岁,这些话说给他听,只怕他会错解了自己的原意,日后与杨爽难免会起嫌隙,遂就此打住,沉吟起来。
杨广此时只恨不得自己再年长几岁,好使得父亲能够放心任用自己去执掌关东,转头眼巴巴地望着大哥,希望杨勇此时能替自己说上几句好话。
“父皇,北境之事责任极为重大,儿臣既身居储位,理应为父皇分忧解难,莫若……”出乎杨广意料的是,杨勇竟然自告奋勇,与自己争着要出镇关东。
“咳咳,朕料处罗喉尚要过些时日才能返回都斤山向摄图复命,一两个月内北境还不致有事,此事容当后议吧。”杨坚不满地瞟了杨勇一眼,立即改口说道,“今日是中秋佳节,朕姑且先对你二人说上一说拟建行台之事,至于将来任用出镇之人选,先不忙着就定下来,你们心里有数即可。阿纵这两日查案也辛苦了,今晚在宫中陪着母亲多乐上一乐,今后对北境之事多留意些,也就是了。”
眼瞅着杨勇主动请缨,因被自己当场否决,脸憋得通红,而杨广心急火燎地想要摘下河北道行台这颗大蟠桃,一副跃跃欲试的猴急模样,杨坚倒笑了,随即转变话题,冲着杨广问道:“丽华答应入宫了吗?”
“母后已命五妹去儿臣府中劝请长姐去了,或许……”杨广在杨坚面前说话不似在母亲面前那样随意,婉转地答道。
“朕和太子还要留在此处,见见几位元老重臣,阿纵,你带话给你母后,要她不必等朕和太子,先行开宴就是。”杨坚淡淡地吩咐杨广道。
………………………………
第185章 暮暮朝朝人不同
尚带着几分朦胧的月光照耀下,当长安宫中气势最雄伟,占地最宽广的天台映入眼帘,一身华服的杨丽华也难以完全明白,自己是怀着怎样的一种心情,于时隔三个多月后重新回到这座熟悉的长安宫来的。
天台曾是她的夫君――北周宣帝宇文员日常起居的场所,在这里,她曾和宇文员度过了短暂的幸福生活,尔后,这一切便被宇文员给亲手打破了。
当宇文员头脑当中突发奇想,欲超越上古帝王,在后宫并立五后时,杨丽华虽感到不可思议,莫名耻辱,但为了杨氏家族的荣辱着想,还是强忍心头的怨气和泪水,没有表示出强烈的反对,反而在朱满月、尉迟炽繁等人同被册立为后,成为和她相同身份的皇后以后,不惜委曲求全,曲意逢迎,确保了北周宣帝一朝后宫的安宁。
待到宇文员以刚过弱冠的年纪,执意要传位于不满八岁的儿子宇文阐,不久后就因纵欲过度,一命呜呼时,杨丽华以不到二十岁的年纪,就完成了她人生当中的第三个身份转换:由当初的太子妃,到皇后,再从皇后变为了太后。
一年前,当宣帝生前的幸臣刘鲂、郑译矫诏引杨坚入朝执政时,她满心指望着父亲杨坚能够忠心辅佐幼主,既能了却她身为宇文员原配,替他将幼子抚育成人的心愿,又可使自己的娘家在乱世纷扰之中成就周公、召公那样的贤名,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没想到,仅仅过了短短一年时间,自己的亲生父亲杨坚就逼着小皇帝宇文阐将皇帝的宝座禅让给了他,堂而皇之地做起了大隋朝的开国之君。
同时,也将她,年轻的北周皇太后杨丽华推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在天下人的眼中,她由一位贤淑宽仁的当朝贤后,立时便成为了父亲篡夺宇文氏江山的头号帮凶。
为此,她曾不止一次地找到父亲杨坚、母亲独孤伽罗,当着文武群臣的面儿,不惜违背孝道,严辞质问过杨坚,也曾当着长安宫中一应侍卫、宦者和宫人,同独孤伽罗大吵大闹过,可无论怎样,她一个弱女子都无法改变周室衰亡、杨隋篡位的铁一样的现状。
曾经,她也曾想过,退而求其次,只要父母能容忍她好好将被逼逊位的小皇帝宇文阐抚养长大,以尽到对夫家的最后一份责任,她便可以忍受世人的一切指责和冷眼,甚至可以接受人生中再一次的角色转换:由北周皇太后,转变成隋朝的乐平公主。
可是,当宇文阐夭亡的当天晚上,趁着自己的父母还未及切断自己同外界的联系,宇文阐的生母朱满月就突然造访,给她带来了一个虽在预料之中仍令她感到惊恐、难堪的消息:宇文阐是死于自己的父母之手,而并不是如独孤伽罗声称的那样,是被什么妖孽害死的。
朱满月痛哭着离开晋王府,不久之后就听说她因伤心过度变得疯癫了,而由于那晚晋王府中有身份不明之人突然闯入,也使得父母于次日一早便派了李渊率领一百名千牛军士进驻晋王府,借口加强自己身边的护卫,实则是将自己软禁了起来。
这一来,杨丽华愤怒了,她断然拒绝了隋朝乐平公主的册命,依旧以北周皇太后的身份自称,想以此作为对父母唆使人残忍杀害宇文阐的最大报复。
直至昨晚在自己房中,发生了谢讽窃取她笔迹的事件,杨丽华凭借着多年为妃、为后积累下的经验,从中敏锐地察觉出朝中有人欲打着自己的旗号为非作乱。经过了几乎一整夜的思考和激烈思想斗争,杨丽华最终决定改变初衷,今天应邀入宫来参加在天台举办的中秋家宴。
这倒不是意味着杨丽华转变了她对父母篡周并杀害北周末帝的态度,只是出于对躲在暗中,背后指使谢讽窃取自己笔迹,欲行不轨之事的那一股不明势力的本能恐惧,以及血浓于水的一份与生俱来的亲情,促使杨丽华当即立断,做出了这个决定。
她要以重返长安宫,参加大隋皇室中秋家宴的实际行动,向那股暗中势力发出最为严厉警告:堂堂的北周皇太后,不容被宵小之徒所利用,从而逼他们主动现身,向自己道明原委。
即便心里揣着的是这样一份心思,可杨丽华也明白,今天她肯入宫来参加中秋家宴,无疑也向天下人昭示出前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