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杨勇接过高颖的话头,向杨广质问道。
“大哥容禀,正是因为东突厥新近归附我朝廷,才切不可拒绝摄图的请求。”杨广心中感念大哥杨勇对自己的一再关照,语调温和地答道,“自古就有师出须有名之说,众所周知,沙钵略可汗摄图为突厥五可汗中之共主,阿波、达头两可汗背叛其共主,我朝廷应摄图之请,发兵助其平息叛乱,此为有道伐无道,别国对此又能挑出什么理来呢?”
“请问殿下,待朝廷发兵攻灭阿波部族之后,又当如何维持东西突厥间的相互制衡之局面呢?”长孙晟忍了多时,终于开口向杨广问道。
“先生,我此前向父皇建言的首先是固藩,就是要尽最大努力将摄图为主的东突厥牢牢捆绑于我大隋的战车上,跟随我大隋开疆拓土,以期完成恢复汉室江山的宏图霸业,依如今的形势,何需非得维持东西突厥间的相互制衡局面不可!再者,摄图昨日向父皇请求的,不过是发兵助其攻灭阿波部族,未提及其叔父达头。阿波既灭,达头为求保存其实力,即使选择归降我大隋,也决不会向摄图再俯首称臣,如此突厥各部间的制衡局面仍可继续维持下去。”
“你们都不必再争了,且容朕再考虑考虑吧。”杨坚及时开口,制止了这场争论。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
第490章 抱粗腿的来了
从临德殿一告退出宫,杨广敏锐地感觉到,父皇很可能会采纳自己的建言,答应摄图提出的请求,用兵西疆,不禁感到一阵兴奋,带着张须陀、鲜于罗骑马一路跑回了晋王府,想要找安若溪报喜。
回府来住的这两天,杨广牵挂着安若溪和她腹内的胎儿,都住在她房中,一直未得和王妃萧厄及儿子杨昭多亲近亲近,萧厄虽深明事理,没说什么,可杨广却不自安,打算回府先去探视罢安若溪,便和萧厄母子多相处几天。
安若溪在自己的宿房内听杨广眉飞色舞地讲述罢今日朝堂问策的前后经过,并没表露出杨广所期待的那样兴奋,反而态度有几分冷淡地提醒杨广道:“妾身不知王爷因何如此喜悦?王爷想过没有,皇上如果采纳王爷建言,用兵西疆的话,能从中获得最大收益的是谁?”
杨广一下子愣住了,随即笑笑答道:“还能有谁,自然是东突厥的沙钵略可汗摄图喽。无需费他一兵一卒,我大隋朝廷就替他消灭了一个强劲的对手,他不是最大的受益者又会是谁呢?”
“王爷敢情在跟妾身揣着明白装糊涂,是吧?”安若溪冷着脸盯着杨广说道,“也怪我,昨日没能及时提醒王爷,今日在朝堂上向皇上建言攻灭阿波的同时,要竭力争取到此次用兵的统军大权,才有可能导致如此不利的局面。”
杨广听她如此说话,心念一闪,已大致猜到了安若溪多半指的是,此次用兵西疆,一旦能速战速决,攻灭西突厥阿波所部,必然给自己的三弟——秦王杨俊创造一个立功受奖的机会,遂不待她把话说明,即拍着她的肩头劝慰她道:“若溪,你现在最紧要的事就是把身子将养好了,三个月后再给我生一个大胖小子出来,别的事就不要胡乱瞎想了吧。”
安若溪抬手一把将杨广的手挡开,笑着啐他道:“呸,要是到时我生下了一个女儿,王爷要把她送人怎的?”
正在这时,鲜于罗在门外禀报道:“禀王爷,府门外有太府监何稠、兵部员外郎王世充求见。”
杨广还朝的这两三天,忙得可谓是脚不沾地,未得一时闲暇,其间也有为数众多的朝臣登门拜访,都经杨广吩咐,统由府掾鱼赞代为出面接待。
今天何稠、王世充两人不知用了什么方法,竟然使得鲜于罗直接来向自己禀报消息?杨广心里纳着闷儿,乘机向安若溪道了别,抬脚走出了宿房,向鲜于罗吩咐道:“请他们两位到前院正殿相见吧。”
鲜于罗听说杨广居然要亲自接见何、王两人,惊得吐了吐舌头,脱口说道:“还真被王员外郎给说中了,王爷要亲自面见他二人。”
杨广之所以肯亲自接见何、王二人,除了五年前自己奉旨查破石屋院一案时,曾多承二人出力相助,有感念二人昔日相助的旧情的缘故,还在于他明知王世充在几十年后将成为叛隋造反的头领,对他较旁人自是多了一份格外关注的原因。
“怎么,王世充料到了我会亲自见他?”杨广倒是被鲜于罗无意中脱口而出的话唬了一跳,忙向他问道。
“是啊,方才我恰巧路经府门外,被王员外郎扯住袍袖不放,口口声声地称王爷一听到他登门来访,一定会拔冗亲自接见他,务必要我进府来当面禀明王爷,没想到还真被他给说中了。”
这个王世充,倒是有几分道行!杨广虽然猜到王世充很可能是大言相欺,诳使得鲜于罗进府来向自己禀报他和何稠来访的消息,也不由得暗自赞叹王世充颇负随机应变之才略。
杨广回到前院正殿落座不多时,就见何稠和王世充两人跟着鲜于罗走进殿来。
“王世充,你有什么紧要的事,在府门外对他夸口说本王会亲自接见于你呀?”不等何、王二人在殿内站定,杨广就似笑非笑地盯着王世充问道。
王世充神情自若地冲杨广躬身施礼道:“下官现已打听明白,王爷府中昔日之掌案谢讽如今在清河郡公杨素杨处道府上,特来禀报王爷。”
杨广鼻子差点儿没气歪了,心说:谢讽人在杨素府中的消息,早在四五年前我就知道了,还用得着你来禀报?
“既然如此,那就有劳王员外郎设法要清河公放谢讽回本王府中掌案吧。”杨广心中有气,故意出了道难题给王世充。
哪知王世充听了杨广这话,连招呼都不打一声,转身掉头就走。
“见了本王,话都没说上两句,你这是要去哪里呀?”
“奉王爷之命,前去清河郡公府接谢讽回王府掌案啊。”王世充停下脚步,回身答道。
杨广算是当面领教了王世充装傻充楞的本领,只得无奈地对他说道:“这件事容后再办,本王正好有几句话要当面问问王员外郎,何府监,王员外郎,你二人与本王实为故交,在本王面前不必客气,且请一旁坐下说话吧。”
王世充这才狡黠地一笑,同何稠一道遵命在下首坐了下来。
“王员外郎,本王记得五年前,你曾在鸿胪寺宗玄署任职,对长安内外的寺庙道观十分熟稔,是吧?”杨广因想起自已受长姐杨丽华所托,还要到万善尼寺中劝前朝皇后司马珞回宫居住,遂有意问王世充道。
王世充今天拉何稠一道登门拜访杨广,其实是怀揣着抱杨广粗腿的主要目的来的。自从五年前,他侥幸在巡视同华等地的寺观过程中,碰巧获知了率军驻守华州的大将军尔朱绩即将率军叛乱的消息,并及时赶回长安向朝廷告密,使得杨素单骑入华州,平定了尔朱绩叛乱,王世充因此受到朝廷提拔,由一名从七品的鸿胪寺宗玄署丞一跃晋升为从五品的兵部员外郎,近几年来,他就百般钻营,欲在朝中找到一位位高权重的王公重臣做靠山,以便为自己打开一条向上升官的通道,怎奈,王世充出身卑微,又是以告密起的家,当朝炽手可热的几位人物,如太子杨勇,尚书左仆射高颖等人,没有一个人能瞧得上他,肯收他做自己的亲信。
………………………………
第491章 佛寺逸闻
好容易盼到久不得志的清河公杨素回京担任了御史大夫,王世充认为,自己和杨素同为平定尔朱绩的有功之臣,自比别人多一份情谊,便于杨素才从东都返回长安任职之际,就巴巴地携带着自己节衣缩食省下的两匹上好绢帛,登门拜访杨素,意欲投在杨素门下,指望他帮自己加官晋爵。
岂料杨素眼界甚高,根本就瞧不上王世充这样出身低下的部曹小吏,连面儿都没见上一回,就命家中仆从将王世充带来的那两匹绢帛扔还给了他,并死死关上了自家府门。
王世充空负一身经世之才略,却投效无门,五年来只得窝在兵部委屈求全地替上司出力办差,尽管在兵部十几位和他品秩相同的员外郎,每年的业绩数他第一,可是朝中无人难做官,整整五年过去了,兵部从尚书到侍郎先后换了几拔人,王世充却依然纹丝未动,照旧做他的从五品员外郎。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王世充才在听到晋王杨广还朝的消息后,拉扯着太府监何稠,两人一道登门拜望杨广,希望能投效于杨广门下,从此以后飞黄腾达。
此时听杨广向自己问起五年前曾任宗玄署丞的往事,王世充虽尚不清楚杨广感兴趣的倒底是哪一座寺院里的人和事,但凭着他聪明过人的头脑和灵敏的嗅觉敏锐地察觉出,自己以往的那段掌管宗教事务的经历很可能会再次给自己带来好运,遂起身抱拳答道:“回禀王爷,下官至今仍能当场说出长安新都和旧城之中一百三十八座寺院和七十六座道观中住持的出身、来历。但不知王爷想问的是谁?”
杨广方才已见识了王世充大言不惭的功夫,遂试探着问道:“有个法名唤做了缘的,你可知她现在哪座寺院出家修行,是何来历出身?”
出乎他的意料之外,王世充从容答道:“王爷问起的可是前朝司马皇后?半年前,她就入了万善尼寺出家为尼,是万善尼寺内的明经堂执事心意师太为她取的法名,唤做了缘。”
“那,你能说出心意师太的出身、来历吗?”因想到司马珞身份特殊,她出家为尼之事很可能在长安城中尽人皆知,杨广颇有些后悔一张口就向王世充问及了缘的出身、来历,难他不倒,遂趁着王世充提及心意师太,接着问道。
“王爷这几年出镇并州,对长安城内寺庙间的情形并不了解,其中不乏有些逸闻趣事,王爷可有兴趣听下官略说一二。”王世充忙不迭地抓住时机,欲在杨广面前表现出他对宗教事务的熟知。
“这会儿本王左右无事,就听你说说吧。”杨广点点头。
“王爷方才问及下官的心意师太,在长安新旧两座城中的寺庙中也算得一位奇人。据下官所知,心意师太本姓顾,俗名好像叫顾盼儿,出身江左四大姓之首的顾氏门中,南陈宣帝初登极继位之时,因主动与前朝结亲,将这顾盼儿嫁给了前朝明帝,后被明帝封为贵妃。早在明帝驾崩后不久,顾盼儿就削发为尼,遁入空门,进入了万善尼寺修行,所以,若论资历,心意师太尚比现住持心严要老得多。开皇三年初,大兴城修建完毕,皇后曾有意调心意师太出任新都城内兴善尼寺的住持,后来不知因为什么缘故,未能实施。王爷也知道,万善尼寺内安置着数百位前朝的宫嫔、命妇,心意师太俨然就是这伙人的首脑,她不肯离开万善尼寺,依下官猜想,多半与不愿和这伙前朝的旧人分开有关。”
抬眼见杨广听得饶有兴致,王世充心下不免得意,遂搜肠刮肚,尽挑些杨广知道的人和事接着说道:“还有,王爷可知,会真和尚生前担任住持的大庄严寺已从旧城迁入了新都,座落于南城,改名做大慈恩寺,前些年,下官曾听说,皇上有意请并州大兴国寺的住持会琳和尚出任大慈恩寺的住持,所以派了法喜和法悟二僧前往并州接替会琳和尚,也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至今会琳和尚也没能南下长安,所以大慈恩寺住持一职始终空着,为此,长安各寺院的有辈份、资历的高僧们都对大慈恩寺住持一职垂涎三尺,明争暗斗,必欲得之而后快咧。”
“王世充,你用垂涎三尺,明争暗斗这样的字眼儿来形容大德高僧,是否过份了些?”杨广听王世充口出不逊,对佛教中人全无半点儿敬意,颇感不快,开口打断他道。
“王爷,你不知道。。。。。。”王世充两眼冒光,兴致勃勃地还要再说下去,杨广已不耐烦听了。
“既然你对寺庙中事如此感兴趣,明日本王欲往万善尼寺一行,你到时就陪同本王一同前往吧。”因见太府监何稠自进殿后,就一直沉默不语,微笑着坐在一旁听王世充向自己讲述长安寺庙中的逸闻趣事,哄自己开心,杨广及时阻止了王世充继续白话下去,转向何稠问道,“不知本王离开长安这几年,何府监又有了什么大作?”
何稠急忙起身离座,拱手答道:“王爷若问起大作来,下官未免觉得惭愧,这些年里,唯有营建大兴新都和修建广通渠两件事可称得上大作,却概出自太子右庶子宇文恺一人之手,与他相比,下官这些年做的那些小玩艺儿实在不值一提。”
“本王还记得当年你连夜赶制波斯锦袍的那段佳话,现有一事相询,本王这几年于河北多率军与突厥征战,发现我大隋将士身上所穿之皮甲、软胃不足以防备突厥铁骑的弓弩进攻,即使结成方阵应敌,往往也死伤惨重,不知何府监有何良策可以教我?”
“回禀王爷,今日我二人就为王爷带来了一领锦袍,论其材质,做工,皆不输于当年的那领波斯锦袍。”王世充抢先向杨广讨好道。
“哦?这领锦袍也是出自何府监之手吗?”杨广瞟了一眼王世充从随行家仆手中拿过,试图展示给自己观瞧的那领锦袍,仍目视何稠问道。
………………………………
第492章 锁子甲
天才壹秒記住『愛♂去÷小?說→』,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何稠远不似王世充那样急于讨好杨广,眼瞅着王世充手中拎着那领锦袍,想要亲自服侍杨广试穿,而杨广却端坐不动,对他不理不睬,遂笑着替王世充开解道:“王兄不必如此,这领锦袍本就是为王爷量身缝制的,岂有不合身的道理?王爷方才问及将士所穿衣甲之事,虽非下官擅长之领域,然下官也曾听人说起过一种衣甲,王爷若能得到一件这样的衣甲交与下官,不出旬月,下官必能仿制出与其一模一样的衣甲出来,我大隋将士穿上这样的衣甲,就不再畏惧突厥人的强弓硬弩了。”
“这世上还有如此坚韧的衣甲,不知这种衣甲哪里会有,要如何才能得到?”与方才听王世充讲述佛寺逸闻相比,显然,杨广对何稠说到的这种足以抵挡住突厥铁骑的弓箭进攻的神奇衣甲更感兴趣。
“此甲原出自西域,名唤锁子甲,系由上好的铁线相互缠绕勾连制成,足以抵挡住百步之内强弓硬弩的射击。只是,锁子甲即便在西域也失传已久,王爷若想得到一件锁子甲,只怕是不易呀。”何稠不无惋惜地答道。
锁子连环甲?杨广恍惚记得穿越前曾不上一次地在评书里听到过这种衣甲的名称,却没想到在隋时,它是如此稀罕之物。
“这件事就包在本王身上吧,何府监只须答应本王,若是交与你一件样品,你能保证仿制出与样品一模一样,同样坚韧的衣甲供我大隋将士穿着吗?”区区一件锁子甲有什么难找的,杨广抱着这样的想法,问何稠道。
“只要王爷找来一件锁子甲,下官就是旬月间不吃不睡,也一定能仿制出一样坚韧的衣甲呈交给王爷。”何稠回答得也很干脆。
“那咱们今日就一言为定喽。”杨广转头看看王世充,直截了当地问道,“二位当年皆于本王有相助之情谊,今日来本王府上,除与本王相见叙旧之外,可有什么为难之事,需要本王出面帮二位解决的?”
何稠敏感地盯了王世充一眼,开口说道:“王爷想必也知道,当年下官曾来王府花圃向王府花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