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隋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路隋行- 第18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王府来了?”

    安若溪见鱼赞跑得气喘吁吁,满脸惊慌,心知他是担心自己出意外,忙起身将鱼赞让至上首坐下,给他捧过一碗茶来压着惊,笑着劝慰他道:“鱼府掾,没出什么大事,我只是受寺中师父差遣,随两位师妹一道来西市采买些乞福所需用到的香烛等物,顺道回府来瞧一瞧。”

    鱼赞听她这么一说,心头登时松下一口气来,也不和安若溪客气,端起茶碗来,一气儿喝干了碗中茶水,方觑着安若溪的脸色问道:“姑娘近些日子在万善尼寺替皇孙乞福,过得还好吧?再过上三四十天就可功德圆满,回府来住了,嘿嘿。”

    “好,好。近来鱼府掾可曾入宫探望过王妃母子,她们母子都好吧?”安若溪不紧不慢地和鱼赞扯着闲话,问道。

    “王妃和王子母子平安,一切都好。前些日子,老儿入宫探望王妃母子时,王妃听说姑娘入寺替皇孙乞福,好生感念姑娘对待皇孙的这份情谊,还命老儿带话给姑娘,待姑娘功成圆满,出寺之日,一定要传姑娘入宫,亲手抱一抱皇孙呢。”鱼赞见安若溪气定神闲,的确不像是遇到了什么麻烦,跑回来向自己求助,彻底放下了心,呵呵笑着答道。

    “自王妃产下皇孙,我还从未见过他们娘俩呢,尔今听鱼府掾如此一说,我真巴不得今天就进宫去,亲手抱一抱小皇孙呢。”安若溪瞅着火候差不多了,随口问道,“方才我与两位小师妹路过一所大宅院,见那宅院门外匾额上书写着‘盛国公府’几个大字,因瞧那宅院气势非凡,两位小师妹便向我打听,这是哪家的宅院?我却一时也想不起这位盛国公的姓名来,鱼府掾倘若识得此公,不妨告知我他的姓名、官职,呆会儿回到寺中,我也好讲给两位小师妹听听。”

    鱼赞怎么也想不到盛国公梁士彦这位久已赋闲的前朝宿将能和安若溪以及万善尼寺扯上什么瓜葛,听安若溪说得煞有介事,遂捻髯从容答道:“如说起这位盛国公梁士彦,在数年前可是大名鼎鼎的一个人物。早在前朝武帝兴兵灭齐之时,他就曾率领一万军士力敌前齐后主率领的十万大军,在灭齐一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后来又被前朝宣帝册任为徐州总管,率军与南陈征战多年,屡破敌军,威名远扬,被时人称为当朝第一名将。只是开隋以来,盛国公梁士彦便闲居长安,不再领军出征,因此,姑娘不知道盛国公梁士彦的大名也是极为寻常之事。”

    安若溪暗暗将梁士彦这个名字牢牢记下了,又和鱼赞闲聊了一会儿,抬眼见外面天色不早,就欲起身告辞,返回寺中去。

    “哦,对了。前些时我入宫探视王妃母子,出宫时恰巧遇上汉王身边的苍头梁默,听他说了一嘴,说他家老主人即将被皇上重新起用,赶赴河北担任刺史去了。”鱼赞也随安若溪站起身,边送她出府,边随口说道,“我因知盛国公原就在相州刺史任上被皇上解职回京闲居的,听闻他即将赴河北任刺史,担心王爷治下又出了什么事,便拦住梁默细问究竟,据梁默说,最近河北一带民间颇有些不消停,皇上念及他家老主人威望素著,且在京闲居多年,便有意起用他为潞州刺史,帮助咱们王爷平息民间动荡。”

    目下,与河北道正面对敌的东突厥沙钵略可汗所部实力已大不如前,且与大隋刚结为翁婿之交,边患尽消,怎么河北道境内反倒出现了动荡呢?安若溪听鱼赞提到与杨广有关的事情,不由得停下了脚步,关切地问道:“鱼府掾,你可知河北最近发生了什么事吗?”

    鱼赞见房外不是说话之地,转头张望,见四下无人,招手示意安若溪随他回房详谈。安若溪此时虽急于返回万善尼寺,但一心牵挂着杨广,也顾不得许多,返身跟随鱼赞回到房中,这才见鱼赞轻叹了口气,说道:“安姑娘,说起这件事,原本不是咱们这些人该私下谈论的事情。也是老儿多嘴,今天且和你说上一说,好解解我这心里的憋屈,然你听听就算了,可千万不要向旁人提说起此事,否则,你我二人只怕会有性命之忧的。”

    安若溪听他说得十分郑重,心里咯噔一下,不知倒底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忙点头向鱼赞保证道:“鱼府掾请放心,我决不透露半个字给旁人。”

    “那就好。”鱼赞仍觉不放心,同时还对自己刚才多嘴嚼舌感到一丝后悔,无奈他人老嘴碎,话既然已说出来了,此时若不向安若溪说个明白实在说不过去,于是,压低声音说道,“姑娘曾随使团出使突厥,想必知道突厥可汗向朝廷索要恩赏这件事吧?事情的起因就出在朝廷赐恩赏给突厥这件事上。”

    在紫河镇时,安若溪曾当面听突厥可贺敦,自己的旧主宇文般若劝其夫沙钵略可汗,要舍名求实,以向隋朝称臣换取隋朝赏赐的诸种突厥国内紧缺之物资,以尽快恢复部族受到重创的实力,和以阿波、达头两可汗为首的西突厥抗衡,怎么会忘记了这件事呢?她冲鱼赞点点头,也不说话,静等鱼赞接着往下说。
………………………………

第455章 自筹恩赏

    “老儿也是听说,当日虞庆则仆射和长孙晟将军在大兴宫临德殿面君,呈上了突厥大可汗写给皇上的书信,皇上览信后大悦,即命太子检视府库,欲颁赐重赏给突厥,以服其心。

    哪知,待得三五日后,太子向皇上回说,连年征战,兴建新都,且关中一带今年遭逢大旱,收成不佳,这些事加在一起,导致朝中府库空虚,没有足够数量的粮帛颁赏给突厥。皇上一听便急了,忙传尚书左仆射高颖、度支尚书杨尚希来临德殿会商对策。结果,高仆射和杨尚书所说与太子所禀一致无差,长安确已调不出粮帛赏赐给突厥了。

    由于这是突厥几十年来头一回以晚辈的身份向我华夏王朝讨要赏赐,皇上对此事极为看重,当场就传命太子和高仆射、杨尚书在临德殿务必要想出一个妥善的筹集恩赏的办法来,以免因颁赐不下恩赏,使朝廷的颜面尽失。

    据说,太子和高仆射、杨尚书三人当日在临德殿会商了多时,杨尚希尚书曾向皇上建言:裁汰各地冗员,节省公费开支,用以筹集恩赏,减轻百姓负担。结果被皇上当场否了,认为杨尚书所建言之法不足以解眼下燃眉之急。高仆射则认为,突厥曾得我大隋强助,才得以打败西部两可汗联军,如今彼不向大隋称臣,朝廷无需施重赏于彼,助其恢复元气。皇上以突厥大可汗摄图既已称朕为翁,岂有晚辈向长辈讨赏,长辈吝惜财货的道理,也给当场否决了。

    最终,太子出面,向皇上建言:河北之地,堪称天下粮仓,关中既逢大旱,不如命晋王在河北当地自筹恩赏,颁赐突厥,以成全朝廷体面。皇上闻言大喜,立时就采纳了太子的建言,下诏给咱家王爷,命他在河北当地筹齐三十万石粮,三万匹缣帛,作为朝廷颁赐给突厥的恩赏,于三个月内运往关外。

    姑娘试想,河北一带百姓往日多受突厥入侵之害,怎会甘心情愿地缴纳自家粮帛供给突厥,于是便有了河北民间动荡之事发生。。。。。。”

    安若溪凝神听罢鱼赞的讲述,暗地里倒抽了一口凉气:如鱼赞所说尽皆属实,任谁都能从他的话中听出,太子对杨广不怀好意,这是欲借颁赏给突厥这件事在河北道治下挑唆起民怨,给杨广招惹麻烦。最令安若溪感到心急如焚的是,自从四年前杨广奉旨出镇并州离京,太子杨勇居心叵测地逼令自己还俗,返回杨广身边那时起,太子对杨广已明显存有戒备之心,而杨广偏偏还视这位大哥为自己最信赖的人,长此以往下去,这可如何是好啊?

    “那,王爷倒底筹齐了朝廷颁赏给突厥的钱帛没有呢?”安若溪难以掩饰内心的关切和焦急,脱口问道。

    “这些都是最近发生的事,但据皇上拟起用盛国公梁士彦为潞州刺史这件事上来看,恐怕王爷那边儿确实遇到了不小的麻烦啊。”鱼赞苦着脸,摇了摇头。

    安若溪蹙眉思忖了多时,一时也想不出个妥善的法子能够帮杨广破解太子杨勇有意给他出下的这道难题来,便对鱼赞说道:“王爷如今既遇到了麻烦,咱们做家人的自应设法替王爷分忧,请鱼府掾这几日密切关注河北筹粮这件事的进展情况,待我今日回寺后好好盘算盘算,看能不能想出一个万全之策,助王爷破解这道难题。”

    鱼赞素知安若溪原就是杨广身边的一位女诸葛,智计过人,听到此话,忙点头应允道:“姑娘之言甚是,老儿自会竭尽所能,随时打探河北那边儿的消息的,但请姑娘尽快想法子帮王爷渡过眼前这个难关。”

    安若溪当下辞别鱼赞,返回万善尼寺,待她回到明经堂时,天色已近黄昏时分,却见明经堂内,心意师太和了尘、了缘二人正陪着一位宫女模样的年轻女子谈得正欢,看样子,心意师太像是压根儿也不知道了缘白日里曾溜到寺外,私晤他人的事儿。

    “了音,你这大半日跑到哪儿去了?也不告诉为师一声。”碍于有贵客在场,心意师太回头瞅见安若溪从外面走进堂来,只嗔责地问了她一声。

    安若溪瞄了了缘一眼,见她也正转过头来瞧着自己,看她脸上的神情,像是对自己跟踪与她在寺外小树林里密会那人到新都之事毫无察觉,遂放下心来,走到心意师太近前,恭敬地答道:“今日晌午时,我和了缘师妹抄写经卷抄得累了,便约着一道到寺外走走。不承想这一走却无意中走到了了残师姐的坟前,我因想起了残师姐的忌日将至,便要了缘师妹先返回明经堂,独自一人留在了残师姐坟前祭拜了一回,后来竟趴在了残师姐坟前哭晕了过去,醒来时才发现天色已晚,遂匆匆赶了回来。。。。。。”

    她话音刚落,就听宫女模样的年轻女子接过话茬儿,望着自己问道:“我只顾了和两位娘娘说话,却把临出宫时我家娘娘交待我的事儿给忘了。天大皇后的墓冢在寺外何处,能否现在就带我过去拜上一拜?”

    “今日天色已晚,坟地里阴气重,姑娘还是下回再来祭拜吧。”不待安若溪开口,心意师太已替她把话拦了下来,微笑着对那年轻女子说道,“烦劳姑娘回宫禀报娘娘一声,就说了缘在寺中有贫尼关照着,一切都好,无需娘娘劳神牵挂。若是娘娘日后得空儿,不妨请娘娘来寺中散散心吧。”

    了缘抬眼看到堂外天色渐暗,情知客人不会留宿于寺内,借着心意师太的话头,款款起身,冲年轻女子说道:“就烦劳珠儿姐姐回宫代我问候太后一声,请她善自珍重,切莫因我出家之事和人再起争执,免得气坏了自己的身子,不值。”

    安若溪陪在一旁,听了良久,约略猜出被了缘称为珠儿姐姐的年轻女子多半是奉了前朝太后杨丽华之命,来寺中探望了缘的。又听一身僧装的心意师太和了缘二人与珠儿说起话来,彼此之间仍然以前朝宫中的身份相称,不由得平添了一份感慨:时过境迁,这几位前朝的宫妃言语间仍念念不忘彼此原先在宫中时的身份,难怪独孤皇后放心不下了缘呢。
………………………………

第456章 募捐

    送走杨丽华派来寺中探望了缘的亲信侍女珠儿,安若溪陪着心意师太和了尘、了缘二人又说了会儿话,便推说自己身体不适,独自回房安歇了。心意师太误以为她日间哭祭了残,伤心过度,也没对此太过在意。只有了尘一人,了解其中端的,知道安若溪和了缘二人都有事瞒着师父,但也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着安若溪和了缘二人编排瞎话糊弄师父,自己只在一旁装做不知就是了。

    安若溪回到宿房躺下,脑子里开始飞快地运转起来:单凭盛国公梁士彦派人来寺中密晤了缘这件事,尚无法据此判断出了缘和前朝旧臣间相互勾连,欲图不轨,一切还要待进一步的观察方能得出结论,因此,目前这件事算不得急务。对她而言,能帮杨广尽快地筹集朝廷对突厥的恩赏才是头等大事。

    可是,自己远在千里之外的长安尼寺当中,对河北一带最近几个月来发生的事情只是从鱼赞那儿得知了个大概,如何才帮得上杨广的忙呢?安若溪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直至熬到次日天将拂晓,也没能想出一个能帮杨广度过眼前这道难关的法子来,只得从当日起,表面上仍在为新降生的皇孙乞福,实则在心中每日每刻都在暗暗为杨广祷告,乞求佛菩萨保佑杨广平安无虞。

    万善尼寺中的安若溪没能帮杨广想出一个在河北当地筹集朝廷恩赏的稳妥办法,河北道行台户部尚书张衡却做到了。

    一个多月前,皇帝命杨广在河北当地自筹恩赏,以朝廷名义颁赐给突厥的诏旨下达至并州之时,杨广正带着张须陀、鲜于罗等几句近卫在河北道治下东线诸州微服私访。而受杨广之托,暂在并州主持行台政务的河北道行台左仆射张威代表杨广领受诏命后,也未加细想,就传命河北道治下诸州府就地筹集朝廷给突厥的恩赏,这才激起了民怨沸腾,以至导致了河北一带民间的动荡。

    杨广在幽州得报称,河北诸州府衙署向当地百姓加征税赋,以至激起民变,忙赶到幽州总管衙署来见周摇查问详情。当听周摇向他禀报罢整件事的前因后果,杨广立马就感了事态的严重性:父皇怎能不顾念河北百姓多年饱受突厥入侵之苦,强下诏命,要在河北筹集朝廷对突厥的恩赏呢,而张威在这一事件中也负有不可推诿的责任,事到如今,自己已处于了进退两难的境地:要么下令停止加征税赋,以安民心,但却要背负抗旨不遵的罪名;要么罔顾民心民怨,强征粮帛,虽可顾全朝廷对突厥的体面,但却极易招致内乱,使得刚刚趋于稳定的河北局势重新陷入混乱。这两种结果都不是自己情愿得到的。

    周摇倒是替杨广出过一个主意:事已至此,百姓们既然了解了官府向他们加征税赋,是为了筹集朝廷对突厥的恩赏,莫不如就由诸州官府出面,出高价从百姓手中购得三十万石粮,三万匹缣帛,作为朝廷颁给突厥的赏赐。这样一来,不需百姓自掏腰包,供给突厥,没准儿能缓解矛盾,平息动荡。

    然而,当杨广十分欣喜地采纳了周摇的建言,传命周摇从其辖下诸州做起,由诸州府衙署出面,出高价向当地百姓换购粮帛时,周摇却苦着脸支支吾吾地答道:“殿下有所不知,在下辖下诸州府皆因前两年供应卫王大军出临榆关清剿高宝宁,导致府库产生了巨大亏空,至今尚未得到弥补,哪拿得出钱来向百姓换购粮帛呢?”

    杨广既感气恼,又觉好笑,心中暗道:你周摇敢情是上嘴唇一碰下嘴唇,只说得轻松,待轮到要你辖下衙署出钱,你便哑了火。

    对周摇气归气,恼归恼,然因念及他的这一建言确不失为化解目下危机的变通之策,杨广斥退周摇,一刻未敢在外多做逗留,立马带人返回了并州。

    可是,待杨广马不停蹄地赶回并州,命人传来行台度支尚书张衡当面一问,连杨广本人也彻底泄了气:据张衡掌握的信息,非但与突厥的连年征战几乎耗尽了河北道行台及治下诸州府的钱粮缣帛,而且治下各地还因重修佛寺,重招大批僧尼出家修行而落下了数额不菲的一笔亏空。

    “那,还有父皇赏赐给本王的一座铸钱炉呢,传命给钱无量,要他督促铸工,昼夜不停地多铸些‘开皇五株’来,用来向百姓换购所需粮帛吧。”杨广不无沮丧地听罢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