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隋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路隋行- 第1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古人有‘围魏救赵’之法,我为何不能借而用之?王仆射,齐安公,此法可行吗?”杨广两眼盯视着舆图上标识出的五原城所在的位置,嘴里向王、李二人问道。

    “战国时齐国军师孙膑采用‘围魏救赵’的办法,不直接发兵去支援赵国,而是改而统率大军围攻魏国的都城大梁,逼使魏国从赵国首都邯郸退兵,此计之所以大获成功,皆因孙膑做到了两点:一是攻敌之必救,二是在魏国不从赵国撤兵的情况下,齐国有足够强大的军力能确保攻下大梁。”李彻沉吟着答道,“据尔今敌我双方面临的形势观之,依王爷此计,绕过白道州,派军强袭五原城,进而威胁都斤山,倒算得是攻敌之必救,五原城一旦被攻,西进南犯之突厥主力必定撤军回救,但关键是依我军目前的军力,能否同时对敌两座城池发起进攻,尤其是对远在二百里外的五原城造成足够的威胁,这一点还望王爷三思。”
………………………………

第342章 故布疑兵

    王韶受到杨广一番话的启发,目光炯炯地盯着李彻,若有所思地问道:“李将军,昔日古人‘围魏救赵’,为的是解赵国之围,尔今倘若我虚张声势,明着做出北上攻取五原城的态势,实则是为了达到欺逼处罗喉尽早弃城北撤的目的,又当如何呢?”

    李彻尚未做出应答,杨广已兴奋地冲口而出道:“对呀,实则虚之,虚则实之,只要白道州城内的处罗喉急切,难以识破咱们的虚实,必定弃城北撤,主动让出白道州,那样的话,咱们不就大功告成了吗?”

    “可是,王爷,咱们所带的这支人马皆是步军不说,绝大多数军士都是刚脱下了布衣的百姓,要率领这么一支军队长途奔袭五原城,我担心。。。。。。”因这几天亲眼目睹了麾下这支军队的整体战力,李彻不无忧虑地提醒杨广道。

    “齐安公,用不着另派出一支人马攻袭五原城,你只说,愿不愿听从本王的安排就是。”杨广像是已成竹在胸,略带顽皮地冲李彻眨了眨眼睛,笑着问道。

    事关全局成败,李彻岂敢等闲视之,任由杨广一个黄口小儿任性胡来,他与王韶交换了一下眼神,沉声向杨广问道:“不知王爷要做何安排,能否先讲出来听听?”

    “首先呢,请先在中军大营撤下王仆射的旗号,竖起本王的旗号。”杨广伸出一根手指,向王、李二人说道。

    “王爷亮出旗号,是为震摄城中守军的军心?此一条尚可。”王韶略微点了点头,对杨广所说表示了认可。

    “其次嘛,须由齐安公立即传令,派重兵将白道州以北的方向层层围住。切记,北面只围不攻,同时,东西南三面须加紧发起攻势,给处罗喉造成无路可退的错觉。”杨广竖起了第二根手指。

    “这条不难做到。可接下来该如何使处罗喉相信,我军要对五原城发起强攻呢?”李彻听杨广接连做出的两条安排都颇有些道理,不禁好奇地追问道。

    “齐安公莫急,待对白道州的四面合围之势形成后,用不着派出兵马长途奔波,强攻五原城,只须你派出一支人马,每日不停地公然向城北军营中输送军粮,给处罗喉造成我军重点对城北方向布防的错觉即可。”杨广微笑着又伸出了第三根手指。

    “单凭向城北输送军粮,就能够诱使处罗喉相信我军要强攻五原城?”这一回,连王韶也感到难以置信了。

    “当然不是。”杨广紧接着补充道,“请王仆射差人连夜赶制数十面旌旗,上书卫王及六叔麾下各路人马字样,待明日晚间命人在白道州城东面亮起火把,远远地打起这些面旌旗,有意放出卫王率军已从辽东赶来增援我军地假消息,迷惑处罗喉。有此几条,处罗喉多半在白道州城中就呆不下去了。”

    疑兵计!李彻专心听罢杨广接连说出的种种安排,头脑中首先闪现出了这三个字。

    虽然明眼人不难从中瞧出杨广所做种种安排的漏洞,譬如说杨爽率领十万大军远在千里之外的辽东营州,如何能三五日内便赶来白道州增援等等,但只要布置得当,李彻不得不承认,杨广这几种安排同时施用的话,还是能对困守城内的处罗喉造成很大压力的。

    “不妨依王爷方才所说,试上一试。”李彻一旦明白了杨广采用的核心计谋,遂用征询的语气同王韶商量道。

    “倘若处罗喉当真弃城北撤,王爷,咱们是放他不放?”王韶反复啄磨,依稀也猜出了几分杨广的真实用意,有意出道难题考校考校他。

    “处罗喉一旦误以为我军将大举北上,做出弃城北撤的决定,多半会在突围前想方设法烧掉我屯集于城北的粮草,到时只需护得粮草不被烧毁,能不能将他生擒活捉,就全看处罗喉的命了,又有什么大碍吗?”

    王韶听到杨广如此答复,先是一怔,继而发出了会心的微笑。

    然而,事情的发展并没有完全按照杨广设想的那样进行。

    在被李彻率军围困于白道州城中五天五夜后,处罗喉惊闻隋军援军赶到的消息,继而又得到禀报,得知率军前来增援的竟然是杨广本人,隋军中军大营中新竖起了一面上书有“左武卫大将军、河北道行台尚书令杨”字样的赤色大旗,他心里不免犯起了嘀咕:若说此次隋军只是为报复雍虞闾夜袭雁门关,出关前来攻打白道州,单派一员大将掌军即可,杨广如何会亲临前敌呢?难道隋军此次增兵白道州城外,是另有图谋吗?

    在此之后,处罗喉又获知了隋军调集重兵于北城外设围,将先前仅留做自己退路的北面也给堵住了,同时东西南三面围城的隋军增强了对白道州的攻势,正当处罗喉对此疑惑不定之时,随后一连三天,只要处罗喉登上城楼,就会看到有大批的隋军将士络绎不绝地在向城北搬运着粮草。

    当数天前李彻传命隋军于东西南三面围城,单留下北面没有派兵设围时,城内的处罗喉心照不宣地据此猜出了李彻的用意:是要逼自己主动弃城北撤。

    可如今杨广亲率援军赶到不久,就彻底改变了李彻原先的部署,不但将城北也派重兵围了起来,而且不停地向城北方向屯集大批粮草,难道杨广此来的真正目的并不是简单地攻占一座白道州,而是兵锋直指三百里之外的五原城,甚至有可能要攻占都斤山?

    杨广做出的最后一种安排:在白道州城东方向出现了打着卫王杨爽旗号的人马并不足以使处罗喉误认为就是杨爽带兵前来增援攻打白道州了。却诱使他陷入了另一层误解当中:隋军有意使诈打出杨爽的旗号,其真正目的是为了稳住白道州城内守军,避免自己率军破城突围,北上驰援五原城。

    处罗喉先后几次就新近打探到的隋军动向,征求麾下诸将的意见,得到的答复虽不尽相同,但有一点越发明晰了起来:杨广亲赴前敌,所图者定非白道州一座城池。

    一旦认定了这一点,处罗喉并没有当即下达弃城突围北撤的命令,而是亲自提笔给杨广写下了一封谈和的书信,差亲信谋士索图出城至隋军大营求见杨广传书。
………………………………

第343章 城下之盟

    处罗喉于白道州四面被围之际,没有如自己所愿率军弃城突围北撤,反而心存妄想地给自己写来了一封谈和的书信,杨广传命在中军大帐中接见索图的同时,心中也不禁发出一阵冷笑:处罗喉为人行事,未免也恁不切合实际些了吧。

    然而,待杨广从索图手中接过书信,展开来细细观瞧,却不由得为处罗喉开出的谈和条件呯然心动,打心底里对处罗喉产生了一丝钦敬之意。

    原来,处罗喉在这封亲笔书信中先是对他无法阻止雍虞闾悍然撕毁先前与杨广签订之互不侵犯和约,率军夜袭雁门关向杨广表达了真诚的歉意,继而直言不讳地指出,目前突厥和隋国两国关系尚属于未定之时(以他数月前出使长安,并没有得到杨坚关于两国关系的明确答复为证),他并不赞同其兄长沙钵略可汗亲率大军南下攻隋的举动,为表达诚意,他情愿主动让出白道州给隋国,并愿致信于跟随沙钵略西征的儿子染干,要他设法力劝沙钵略尽早撤回攻隋的大军,如沙钵略执迷不悟,执意不肯撤军,到时他愿率领部族全体男女老幼,南下内附于隋国。

    要知道,处罗喉位居突厥五可汗之一,他亲笔写下这封书信差人出城交到杨广手中,无异于自己主动交了个把柄给杨广,一旦将来他失约不肯履行承诺的话,他本人将因此失去在部族中的威望和地位,受到突厥各部的唾骂和指责。

    相较于率军弃城北撤而言,处罗喉此举需付出的代价更大,要做出这种选择也更为艰难。

    王韶、李彻等人传阅过处罗喉的这封书信后,所持见解与杨广相近,只是王韶犹向前来传书索图问了句:“你家可汗如此行事,想要得到的交换条件是什么呢?”

    “我家突利可汗受大可汗所托,负有看守大可汗牙帐之责,倘若贵邦晋王殿下愿意接受我家可汗提出的谈和条件,就请下令撤去白道州城北的包围,放我家可汗率领城内守军北撤,退守五原城。”索图操着一口流利的汉话答道。

    这些天依杨广所说,做出的种种迷惑对方的安排居然还真见到了效果,处罗喉真的误以为隋军要对五原城和都斤山发起进攻而被迫致书于杨广要求谈和!

    王韶和李彻迅速交换了一下眼色,不约而同地起身向杨广说道:“突利可汗一片诚心与我大隋罢兵讲和,伏望王爷允准,以彰显我朝廷和睦外藩之诚意。”

    “这封书信我将上呈给父皇,做为突利可汗所部诚心与我大隋修好的凭证。”杨广见王、李二人俱都赞同自己答应下处罗喉提出的谈和条件,遂把书中的书信一扬,冲索图说道,“本王向你当面做出承诺,在你家可汗率军让出白道州后,即传命停止三军向五原城进发。但同时,以两个月为限,请你家可汗设法力劝沙钵略自西北撤军,如超出此限期,本王将亲统三军,于白道州随时迎候突利可汗带领部族老幼归附我大隋,切记,莫忘。”

    杨广亲赴前敌,巧施疑兵计,成功地迫使突厥突利可汗处罗喉以让出白道州,力劝其兄沙钵略自西北撤军为交换条件与隋军讲和,转守为攻,率领未经训练的三万河北子弟军一举收复了前齐失地——白道州。消息一经在河北道治下诸州府传散开来,再次激发出了河北百姓前所未有过的送子当兵,为朝廷效命,抵抗突厥入侵的高涨热情,短短的数天之间,前往各州府衙门报名应征从军的人数就达到了十万之众。

    杨广经与王韶、李彻等人商量,向各处州府分别派出将校,层层选拔出了一万多名丁壮补入了并州府军的行伍。如此一来,除跟随卫王杨爽征战辽东的十万大军之外,在杨广麾下的隋军总数也堪堪达到了五万之众,对正面对阵之突厥一部保持了压倒性的优势。

    同时,在处罗喉率军撤出白道州,杨广率领大军进城的当天,他就写下了一道亲笔奏折,连同处罗喉写给自己的那封谈和书信一并交给了裴虔通,命他从速赶回长安,向父皇杨坚报捷。杨广在奏章中还向父皇表示,自己和麾下五万河北勇士愿随时听候朝廷的诏令,赶赴西北对阵突厥。

    然而,杨广哪里知道,就在他率军收复白道州,凯歌高奏之时,远在千里之外的帝都长安,却笼罩在一片突厥势如破竹,步步近逼的恐慌气氛之下。

    突厥大可汗摄图会同贪汗可汗亲率部族主力铁骑,西进与阿波、达头两可汗兵合一处,举四十万大军南下侵隋,来势远比杨坚预料得更加凶猛。自达奚长儒于周盘一场血战,侥幸吓退染干所部之后,兰州总管冯昱、渭州总管叱列长叉接连败于突厥之手,金城、延安等关中六座州府城池相继被突厥大军攻占,城中六畜皆尽,被突厥铁骑洗掠一空。

    突厥先锋部队已到达渭水河畔,距长安不足百里,这一消息传至朝中,举朝震恐。

    杨坚赦免西疆流人,征召其入伍以补充军力的诏旨刚刚下达,突厥就几乎兵临长安城下,迫使杨坚不得不提前指派太子杨勇出京,率领二万禁军屯兵咸阳备胡。

    由于窦荣定、虞庆则两路行军元帅麾下人马皆败于突厥之手,杨坚在命太子屯兵咸阳的同时,也不得不考虑另择良将辅佐杨勇,以期能够成功地阻挡突厥向长安推进。

    在这一背景下,闲居长安的北周宿将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杨坚的选将视野。刘鲂一党在蛰伏数月后,又盼来了东山再起的大好时机。

    在所有开隋以来赋闲,居留长安的北周宿将中,除了太师李穆外,就属盛国公梁士彦和英国公宇文忻二人过往战功最为显赫,在军中威望最高了。

    然而,梁士彦是在杨坚受禅开隋以来,第一位被免职的大州刺史(相州刺史),非到万不得已关头,杨坚决不愿重新起用他。

    宇文忻就大为不同,他向以多谋善断在北周军中著称,有“活诸葛”的美誉,却因并非出身于北周宗室(宇文忻原姓破野头,宇文氏是其赐姓),在前朝就不曾受到重用,且其同胞兄弟宇文恺现任太子左庶子,是东宫极重要的宫僚之一,起用宇文忻辅佐杨勇是再恰当不过的人选了。
………………………………

第344章 礼不伐丧

    虽然心中已决意起用前朝宿将宇文忻辅佐太子杨勇北拒突厥,但杨坚也颇为授予宇文忻何种职衔费了些脑筋:以宇文忻的爵位、地位,自该授予其行军元帅之职,可他毕竟曾受自己冷落近一年之久,心中难保不会产生怨气,骤然赋其兵权,杨坚着实放心不下。几经琢磨,杨坚终于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传诏册任宇文忻暂领右领军大将军,协掌咸阳兵事,将其派往咸阳辅佐杨勇。

    右领军大将军位列十二卫大将军之一,且是执掌皇帝身边近卫部队的亲近军职,不但地位尊显,而且执掌极为紧要,册任宇文忻这一军职,足以显示出自己起用他的诚意。同时,宇文忻却并不实际执掌领军府,册任诏命中的“协掌咸阳兵事”就将他的职权范围死死限定在了太子杨勇身边,不得单独掌军。

    关中多座州府失陷,也使得朝中大多数大臣开始对杨坚南北并举,两路用兵的战略方针提出了质疑。左仆射高颖在外领兵,右仆射苏威自然就成了群臣之首,自从突厥大军自西北大举来犯以来,不断的有文武大臣前往苏威府中游说,请求他出面劝皇帝征调伐陈大军北上抵挡突厥,苏威心中本就对南北两路用兵的策略持有异议,却与一干文武大臣的持论相左,他认为:南下伐陈,实现华夏南北统一是重中之重,为达此目的,朝廷可以暂时与北面的突厥达成妥协,继续维持向其称儿献贡的格局,待攻灭南陈后,再做计较。

    怀着这样一种心思,又自认为身居宰相之位,负有下情上达,将群臣的意见转达给皇帝的职责,一向精明强干的苏威在关中危急的生死关头,却犯了糊涂,下了一步臭棋。

    在太子和宇文忻屯兵咸阳的次日,苏威即请旨入宫,建议杨坚与突厥苟合,加紧攻陈。

    听罢苏威言之凿凿的一番建言,杨坚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了:这像是自己最为看重,身兼五职的苏威说出的话吗?

    鉴于苏威身负维持京城治安之重任,杨坚心中对他主张与突厥苟合虽然极为不满,但也没有当场回绝他,只以“容朕三思”为借口打发了苏威,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