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这上面的记载赵普这个人最大的性格缺陷就是心胸狭隘,妒贤嫉能,通俗地说就是“小心眼”加“红眼病”,特别是在取代宋初“三相”,成为大权独揽的“独相”之后,这种病情发展更加严重,具体表现可以归纳为“五个谁,五个必定”:
第一谁要是给自己难堪,必定日思夜想予以报复;
第二谁的才华能力比自己强,必定千方百计予以排挤;
第三谁的功劳贡献比自己大,必定想方设法予以贬低;
第四谁受到皇帝的表扬或器重,必定挖空心思予以压制;?
第五谁的地位权力有超越自己趋势,必定不惜代价地予以打击。
这么多年以来咱们的赵大宰相就是这样做的,不知道有多少人被他给打压。
“看起来自己以后要小心一点了,这位宰相可是吃人不吐骨头呀,一不小心就死无葬身之地了。”
赵承嗣放下手中的资料,站了起来,他脑子里想前世一个关于赵普的帖子。
说的是赵匡胤当上皇帝之后,论功行赏,赵普只得到了右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的职务、
相比皇帝的义社兄弟们个个位列节钺,高官厚爵,再比较一下大家所立功劳大小,赵普的这个职务回报实在是显得有点磕碜寒酸。
当然,对开国功臣的酬赏中有着复杂的政治因素,赵普对此也是理解的,并没有公开发表任何怨言。
但理解归理解,他的内心却是颇为不满,那些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粗莽武夫们不过是充当了陈桥兵变的打手而已,有何等功劳可言?
自己才是这幕历史大剧的幕后导演,决定历史进程的关键人物,现在这些武将们个个高官在手,重权在握,一副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的样子,自己实在咽不下这口气。
不满归不满,以赵普当时的地位实力,他是绝不敢也无力与这些功臣宿将们公然叫板的,想要打击压制武将们的势力,必须依靠自己的专业特长——权谋。
其实很多人都曾经分析过,宋初禁军将帅对皇权的威胁并不如五代其他王朝那么严重,包括赵匡胤自己在内,对自己的控制力颇为自信,最初并未将削弱功臣宿将典掌禁军兵权之事视为急务,但赵普却一手炮制出了“禁军将帅威胁论”,并且不遗余力地夸张渲染。
正是在他的“反复”劝说下,赵匡胤才终于被打动,亲自设计了一出”杯酒释兵权“的好戏,罢免了功臣宿将的兵权。
排除了功臣武将群体后,放眼大宋朝廷上下,已经没有人能与赵普的功劳相提并论。
于是,赵普的仕途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通道,不到四年便荣登相位,大权独揽。
成为权倾朝野的相爷,呼风唤雨,只手遮天。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固然有巩固自己权位的原因,更有赵普眼红的因素。
为了自己的官位不惜靠上国家大事,这样的人太可怕了。
“如果牵扯到夺嫡之中,还不知道以后能发生什么呢!”
赵普拉拢自己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今天自己受到赵普送来的礼物,还不能说赵普拉拢自己吗?
就像王著说的那样,赵普拉拢自己干什么还不是为了立太子的问题,赵普力主立赵匡胤现在的嫡子赵德昭为太子的。
不知道为什么要拉上自己的,虽然赵匡胤也透露过想要立赵德昭为太子,可赵承嗣却不敢确定。
毕竟历史的纠错能力太强了,谁也不敢保证赵光义一定不能成为皇帝。
如果自己跟着赵匡胤一起支持赵德昭,那赵光义登基之后,自己能不能保命还是另外一回事。
这个赵匡胤将自己弄得进退两难呀。
“既来之则安之,当务之急搞好军校计划,至于赵普走一步看一部吧。”
说完赵承嗣将这份珍贵的资料放在一边,自己开始撰写军校的计划,赵匡胤给自己的时间也不多了。
………………………………
第一八二章 窦仪的弟弟
“统领,天雄归德军节度判官窦偁前来拜见。”
上官青云走了进来,打破了赵承嗣的沉思,窦偁前来拜见,赵承嗣就有点郁闷了。
窦偁,自己也不认识呀,怎么会来拜见自己呢?
“统领,这窦偁是窦氏家族的人,更是是已故吏部尚书、右仆射的窦仪的嫡亲弟弟。”
上官青云见到赵承嗣满脸都是疑惑,立刻解释道。
赵承嗣明白了,原来是这个窦家的人,要说这窦家最初出名的可就是窦仪了。
窦仪是幽州渔阳人,出身文学世家,他十五岁就能写文章,晋天福年间考中了进士。
这本来没有什么,考中进士虽然很稀奇,但也不能说他家出名。
可是嘴出名的是窦仪的四个弟弟也都相继考中进士,著名的冯道冯太师还就此事赋诗一首,歌颂他们兄弟五人全都考中进士的骄人成绩,其中有一句“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被当时士人争相传诵,以窦仪为长的窦氏五兄弟也因此号称“窦氏五龙”。
窦家从此名扬天下,窦家五子更是名声在外。
如果你觉得这幕场赵承嗣曾经记得在《三字经》中有一句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讲的就是这段故事。
这里面的窦燕山指的就是窦仪的父亲窦禹钧,五子指的就是以窦仪为首的窦氏五兄弟,“名俱扬”指的就是都考中了进士,而成语“五子登科”指的同样也是这个故事。
窦仪学问渊博,治学严谨,是五代后期的著名儒臣,到后周初年就干到了翰林学士。
这是一个只有真正饱读诗书,学富五车的儒士才能担任的清望之选,即便跟皇帝关系再铁,哪怕是皇帝的亲兄弟,如果没有真才实学也别想混到这个位置上。
窦仪进入赵匡胤的视野,是在后周显德年间。
当时,赵匡胤率军攻克滁州,世宗派窦仪去封存登记当地府库中的财产(。因为众将士攻克城池有功,赵匡胤就准备派人到府库中取出一部分绢帛分给大家,以示奖赏。
应该说这是一种合情合理的正常举动,就算柴荣知道也不会说什么,但窦仪却明确表示这种行为是不合法的,认为府库财产已经进行登记,就成了国家财产,没有朝廷诏令批准,谁也不能擅自动用,否则就是违法行为。
这位高度负责的官员,在赵匡胤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的人才是忠臣,
后来赵匡胤当了皇帝,还没有忘记这段经历,他倒不是对窦仪耿耿于怀,伺机报复,而是更加理解了窦仪当时的举动,这样服从皇命,忠于职守的臣子,不正是自己所需要的吗?
于是,赵匡胤再次启用了这位老相识,让他再入翰林担任翰林学士。
能在两朝而且是两个不同朝代两入翰林,在当时是十分罕见的,也十分风光,一时被传为佳话,充分体现了窦仪的非凡才华和皇帝对他的特别器重。
非但如此,每当赵匡胤想起这件事情的时候,就忍不住向身边的大臣们称赞窦仪清持有操守的国人品格,丝毫不掩饰自己对窦仪的赞赏,甚至流露出拜他为相的想法。
“是呀,他正是窦仪大人的弟弟,在现在还在传颂窦仪大人的一件事,那就是帮助当今的官家改年号的事迹。”
上官青云看样子对窦仪也十分的崇拜,也知道他的一些事情。
改年号?
这件事有意思了,赵承嗣记得历史上确实有这么一件事。
乾德三年的某一天,赵匡胤突然召集朝廷宰相赵普等几位重要大臣,向大家讲述了自己遇到的一件怪事,让诸位大臣解答。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赵匡胤无意发现了一面铜镜,让他吃了一惊:这面铜镜铸造精美,款式新颖,唯一的美中不足是似乎在款识上出了点差错,因为镜子的背后镌刻着“乾德四年铸”的字样。
赵匡胤十分纳罕,现在不才乾德三年吗?怎么会出现乾德四年铸造的镜子,莫非是铸造的工匠一时马虎,搞错了年份,让这个镜子提前早产了?但转念一想,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大家应该知道,宋代的数字可不是我们现在日常使用的数字“一二三四”,多一笔少一画的很容易写错,那时的数字都是繁体字,从壹到拾,每个数字的字形都有着很大差别,再糊涂的工匠也绝不可能犯这种低级错误。
想来想去也想不明白其中原委,赵匡胤反而是越想越带劲,干脆召集了赵普等人前来询问,结果诸位大臣见了镜子,也面面相觑,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
赵匡胤无论如何也要破解这个谜团,于是又找来了学识渊博的翰林学士陶谷和窦仪。
窦仪不愧是博学之才,他瞄了一眼镜子,不假思索地说出了自己的答案:“陛下,这面镜子必定不是我中原之物,想必是从蜀中传来。”
赵匡胤一听窦仪的回答,顿时来了兴趣,问道:“何以见得?”
窦仪接着说:“当年的蜀主(前蜀)王衍曾经用过'乾德’这个年号,这面镜子应该是当时的蜀中工匠所铸。”
听到这里,赵匡胤恍然大悟,他终于找到了问题的正确答案,因为这面镜子就是自己在原蜀国宫女梳妆盒里发现的。
有人可能会发出疑问,皇帝大人日理万机,为何对一个镜子这么感兴趣,非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呢?这还要从另外一件事情说起。
建隆末年要改换年号时,赵匡胤曾经特意让宰相们参酌拟定新的年号,明确要求一定要想一个好听又内涵,前人没有用过的年号,最后选来选去就选了“乾德”。
“乾德”这个年号,用了两三年都没什么问题,也没有任何人提出异议,如果不是凑巧遇见铜镜这件事情,这个无心造成的“错误”就会被一直“掩藏”下去,谁也不会发现。
可谁能想到,事情偏偏就这么巧,现在居然有人从一面铜镜上发现了年号的问题,而发现问题的偏偏就是大宋的开国皇帝!
精挑细选之下居然取了一个亡国之主用过的年号,实在是一件丢人现眼的事情,孟昶要是活到现在看到这一幕,恐怕要偷偷地笑掉大牙了。
人跟人就是不一样,赵普这些宰相们跟窦仪相比,还真是孤陋寡闻了。想到这里,赵匡胤随口说了一句:“看来宰相还是须用读书人啊!”
窦仪从此也被赵普记恨上了,直到死赵普一直在压制着这位窦大人。
赵承嗣不知道这位窦偁所谓何事,既然来了礼数总要周全。
“既然是窦家五虎之一,无论因为什么事情来,都要去接见一下,这也是礼貌,穷亲自去迎接吧。”
窦偁虽然没有他大哥那样大的名声,但是人家来拜访自己的,总不能避而不见吧,赵承嗣整理了一下衣冠,走了出去。
………………………………
第一八三章 我有皇帝的旨意
窦偁现在年纪有五十来岁,不过看上起异常的年轻,赵承嗣见到这个人的时候不得不说此人驻颜有术。
“这位就是武德使赵承嗣赵大人吧?”
“阁下就是窦家五龙之一的窦偁窦大人吧?”
窦偁和赵承嗣两人同时说道。
“正是在下,想不到武德使大人这么年轻,真是令人羡慕,年轻有为,他日必是国之栋梁。”
窦偁的年纪都可以做赵承嗣的爷爷了,这样夸赞赵承嗣也恰当。
“窦判官过誉了,都是官家恩典,请进,来人上茶。”
面对夸奖赵承嗣没有喜形于色,他还摸不清楚此人来的目的,自己和他没有什么交情,他来这里干什么。
两人又寒暄了一会,这窦偁只是闲聊,其他的什么都不说,赵承嗣也无所谓,反正今天也没有什么紧要的事情,陪你聊会又有何妨。
窦偁一直在暗中观察这年轻人,自己久没有回汴京,想不到一回到汴京就听到此人的传奇故事。
在外地任上也知道汴京有这么一号人,毕竟那本三国可是相当流行,只不过是听过这个人,今天算是见到真人了。
真是百闻不如一见,此人虽年轻,虽沉稳,不骄不躁,正是干大事之人。
自己就是想见见这个能够写出来三国的人长什么样子,刚开始窦偁还觉得有点可惜了,这人能写出来三国的人,应该就是使做文官。
可是赵承嗣却成了武德使,这武德使算是武将吧,窦偁进士出身,觉得相当可惜了。
还以为赵承嗣只是一个为了做官而做官的人,应该急躁之人,但是到现在赵承嗣表现让他十分的满意。
而赵承嗣这个时候
“好好,纯臣果然令人刮目相看,年轻稳重,看起来成象贤弟收了一个好弟子。”
赵承嗣听到这句话,满是疑惑的看着窦偁。
他说的一句话让赵承嗣不得不重视,他没有称号自己的官职,而且称自己为纯臣。
根据情报,这窦偁是昨天刚回到汴京,和自己一点交情没有,怎么知道自己的字。
退一步说即使窦偁知道自己的字,也不能直呼自己的字,自己和他不熟,关系没有这么好!
不过后面的一句话表明了他的什么,成象贤弟。
成象是谁,那是赵承嗣的老师。
王著,字成象,这个人是比王著的年纪大,称呼一声成象贤弟也合适。
“纯臣不用疑惑,我和成象贤弟是莫逆之交,听说他收了一个关门弟子,特意来见识一番,今日一见果然有点羡慕成象贤弟了,有如此佳徒,此生无憾矣!”
赵承嗣明白了,这窦偁和王著是朋友,还不是一般的朋友,连自己是关门弟子都说了出来,关系真的不一般。
“老大人您认识家师?”
赵承嗣也不知道他们的关系到了何种地步,试探性的问道,窦偁也说了成象贤弟,但是赵承嗣还故意问了一下。
“纯臣还真的是妙人,我也就不瞒你了,我和成象贤弟是八拜之交,这下你知道我们之间的关系了吧?”
古人重情,八拜之交就相当于是一母同胞,这关系已经是最近的。
不仅如此窦偁比王著打了四岁,但是两人确实同榜进士,两人都是后汉乾佑年纪中的进士,这样说来两人还是同年。
有同榜之谊,这本来关系就很近了,可是两人还有八拜之交,这关系更近了。
八拜之交指的是管鲍之交、知音之交、刎颈之交、舍命之交、胶漆之交、鸡黍之交、忘年之交、生死之交。
这是多么铁的关系,这里指的是两人结为异性兄弟,能够成为异性兄弟的人关系和交情自然不是一般人可比的。
“原来是窦世叔,小侄多有得罪,还请见谅!”
赵承嗣站起来,执子侄礼,这窦偁却感到很奇怪,这小子还挺会攀交情,直接称呼自己为世叔。
自己想推也推不了,毕竟刚才自己说是王著的把兄弟,赵承嗣是王著的弟子,那么他也是自己的晚辈,自己他的长辈,可是自己想不到他会称呼自己为世叔。
“额,世侄不必多礼,想不到能结识贤侄这样的人,老夫真的是不虚此行呀。”
“小侄也想不到今日能够见到世叔,请恕先前小侄无礼了。”
赵承嗣也故意做出来一副不好意思神态,刚才对窦偁是一副生人勿进的样子,而现在则是一副亲热的样子,明显都能感觉出来。
“世侄客气了,是老夫冒昧了,听成象贤弟说他的关门弟子有多么优秀,忍不住想来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