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纳与否那是皇帝的事情。
赵承嗣只是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至于到底皇帝心里怎么想那就是他自己的事情了。
“好,就当时咱们君臣之间的私人谈话吧,如果,朕说的是如果,如果大宋更换都城的话,那么那里是最合适的地方呢,放心你大胆的说一下。”
赵匡胤屏退了所有的人,所有的太监都被赵匡胤给赶到外边了,并且任何人都不准偷听,否则小命难保。
而赵承嗣此时也是骑虎难下,不说也没有办法了。
“官家,您是天子自然知道大秦帝国,这个西部边陲的小国,经过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一跃成为大国,最后一统东方六国,显赫一时,咸阳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秦孝公从栎养将都城迁到咸阳,一方面是为了摆脱旧贵族,另一方面未尝不是为了安全考虑,咸阳据据崤函之固,多次成功的阻挡了东方六国的进攻。”
赵承嗣这就还是喷起来了,不过他说的都是有根据的,而且都是史书上记载的。
“官家试想一下,如果咸阳一马平川,还没有等到千古一帝秦始皇出生,秦国就一定灭国了,虽然说国都在德不在险,但有的时候德行并不是万能的。”
赵承嗣越说越兴奋:“当然臣并不否认德行,可是在特殊的情况下,还是要靠武力解决一下问题,就拿咱们大宋来说,想要收复江南唐国,靠仁义行吗,那要靠武力,再者说如果唐国金陵没有长江天险,他们能坚持到现在吗?”
金陵靠着长江天险,阻挡了大宋的进程,现在大宋想要收复唐国,首先就是要解决掉长江天险的事情。
金陵都城靠着这个天险,让大宋望而却步,这就是天险的重要性。
赵匡胤何尝不明白这些,要是没有常见的话,那么唐国早就成了自己的囊中之物。
如果唐国换成汴京的话,自己早就已经得手了,那里还用等这么长时间。
这小子说的也有一定的道理,都城的天险也十分重要,这一点和自己的想法也确实一样。
自己不仅仅为现在的大宋着想,也要为子孙后代着想,毕竟开国皇帝做些事情还是相对容易的。
自己迁都的想法早就有了,不过一直没有实施,现在这个小子居然根据自己的只言片语就推测出来自己有迁都的想法,不简单。
“纯臣,那你觉得如果大宋要迁都的话,那里比较理想,不要有什么顾忌,这是咱们君臣两个之间的谈话,这里也没有外人,朕相信你。”
赵匡胤拍着赵承嗣的肩膀,一副我很器重你小子。
………………………………
第一六〇章 天子守国门
一国之君向一个小子询问在那里建都比较好,这未免有点荒谬。
如果赵承嗣是当朝重臣,比如他是宰相的话的,赵匡胤这样问,也不奇怪,关键他是一个官。
武德司的武德使,在满朝文武之中,根本就算不上什么高官。
虽然他属于典型的位卑权重,可这样的事情根本轮不到他参与。
事实是赵匡胤开口询问了。
“官家其实这样的事情不是我这样一个小吏应该说的,既然官家询问,不敢不应答,历代都城莫出长安和洛阳两城!”
长安和洛阳都是古都。
长安是西周,秦,西汉,新,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三个朝代的都城,历时一千余年,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一个城市。
洛阳夏朝、商朝、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个王朝在洛阳建都,有十三朝古都之称。
“官家我们先说说这长安当时作为都城的重要因素,这对今天有着重要的借鉴。”
长安位于八百里关中平原的中部,它南依秦岭,北临渭水。
气候温和,终年多雨,土地肥沃。大禹曾经把天下的土壤分为九等,称雍州的土壤为上上等。
关中的东面有函谷关,西面是散关,北面是萧关,南面有武关,这四关都是天险。
留侯张良在劝汉高祖定都关中时,把这裏称作是天下的咽喉,由此可见,它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
特别是函谷关,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我们知道,在我们和敌人搏斗的过程中,要迅速致敌人于死地,必须扼住他的喉咙。
对于封建王朝而言,这样的咽喉要地,肯定是作为城首选。
另外,他还说,“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
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其中就是对关中地形的分析。
汉高祖采纳了他的措施,最终取消了定都洛阳的决定。
“所以如果新建王朝这长安时一个良好的选择,大唐在那里创造了赫赫大唐帝国。”
赵承嗣说这些是信手拈来。
“而洛阳作为古都也有着其原因。”
洛阳西依秦岭,过函谷关是陕西的关中平原,东临嵩岳,北靠太行山又有黄河之险,南望伏牛山,毗邻中岳嵩山。
自古以来既是兵家的必争之地。可谓是山川纵横,有“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说。
洛阳四通八达,地处中原,横跨黄河中游,境内有黄河、洛河、伊河等。
隋炀帝时开凿大运河,永济渠和通济渠分别以洛阳为中心分别向东北和东南延伸。
洛阳成为大运河的中枢和全国最大的粮食集散中心。隋代在洛阳建设有含嘉仓和洛口仓这两大粮仓,粮食到唐朝贞观年间都未用完。
“官家,这两个都城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对于一个国家相当重要。”
而长安在六个古都中,是著名的形盛之地。西汉和唐朝定都于长安,所以两个王朝在军事上处于绝对的优势,特别是在对付少数民族的入侵上,是相当成功的。
洛阳地理位置也占据绝对优势,所以在此建都的王朝都曾有过辉煌的一面。
“现在来说说我们大宋,我们大宋的都城在汴梁,古称大梁。”
大梁城自古以来就是四战之地,战国时期强大的魏国在大梁建都,四面受敌。
大梁处于交通要道上,无险可守,所以暂时作为都城还是可以的,但是长久以往于国不利。
“官家大梁则是四战之地,无险可守,臣大胆试想一下,如果有一强国越过长城之后大粱几乎是可以不攻而下!”
赵承嗣看了一眼赵匡胤,见到他没有什么异常,才继续说道。
“北方的幽云十六州,已经不在我们手中,我们北方几乎是一马平川,如果真的有一天北方变得强大起来的话,他们便不费吹灰之力便会兵临大梁城下。”
赵承嗣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的事情。
赵匡胤眉头紧皱,这些他不是没有考虑过,正如赵承嗣所说,北方还有一个强大的邻居,虎视眈眈。
如果他们真的很有可能会攻到汴京,这也是他心中想要迁都的一个重要原因。
“你接着说,朕想听听你有什么高见?”
“官家这话就严重了,这样的大事岂容我置喙,但是我的看法倒是有一点,如果让我选择都城,我会在长安洛阳还有幽州以及邓州这四个地方选择。”
赵承嗣读的史书不少,后世一些关于都城的讨论也有不少的见解。
赵匡胤听到赵承嗣这样说也是很疑惑。
要说洛阳和长安,自然不用说,赵匡胤本来就打算先洛阳后长安,各种优缺点也自信分析过。
就连邓州也说的过去,因为在历史上邓州曾经有好几次差一点被选为都城。
北魏孝武帝永熙二年,高欢将入洛阳,北魏孝武帝为了避开高欢,接近荆州刺史贺拔胜,考虑迁都邓州穰城。
但散骑侍郎柳庆劝武帝迁都长安,权衡利弊后,孝武帝最终决定迁都长安。翌年,高欢入洛阳,后建东魏于邺!
唐高祖武德七年秋,突厥颉利和突利二可汗自宁夏固原侵入渭水以北,唐朝大臣认为突厥之所以觊觎关中,是因为关中太富饶,建议迁都他处,可选襄、邓一带。
唐高祖同意了大臣的建议,但秦王李世民竭力劝阻,最终未能成行;
唐昭宗干宁三年(896年),唐朝左谏议大夫兼同平章事朱朴上书朝廷讨论迁都襄、邓之事。
朱朴认为:“国步多艰,当迁都图存,襄、邓之地,实惟中原,人心质良,去秦咫尺,而有上洛为之限,永无夷狄侵轶之虞,此建都之极选也。
”据《新唐书》称,唐昭宗确曾有意迁都襄、邓,但考虑到依靠赵匡凝以自全,且由于朱温的牵制而未能实现。
可是这幽州现在是契丹的地盘,怎么也可以作为都城呢,这不是胡闹吗?
“纯臣,朕也明白你说的洛阳长安以及邓州都可以作为都城选择,可是幽州怎可作为都城备选之地呢,那里现在还在契丹手中,而且距离契丹太紧,安全方面有忧呀。”
赵承嗣听到这里也明白赵匡胤心中所疑虑的,其实这也是他心中的一个念想,毕竟自己来自后世,幽州那可是新中国的首都,而且自己还有一条重要的原因,一个民族的骨气。
“官家,幽州北面有燕山,东面是山海关,西边是太行山,天然有着优势,形成拱卫之势,现在幽州是在契丹手中,可是一旦我们收回,可以将之作为都城,天子守国门,这样会极大的克制那些异族,保我大汉民族千秋万代!”
天子守国门?
赵匡胤一愣,还有这种说法,这是多么热血的一句话,明朝皇帝的做法,也被称为有骨气的一个朝代。
明朝虽然有昏君,但是没有孬种皇帝,赵匡胤一个武将出身,听到这句话,也热血沸腾。
好一个天子守国门,无论幽州能不能作为大宋都城,可是天子守国门,应该是我赵氏皇族应该做的事情。
为大宋,我汉人的千秋基业,以天子守国门,必将极大的增进大宋臣民的民族自豪感和积极性。
赵匡胤一拍桌子站了起来:“好一个天子守国门,赵纯臣真乃朕的姜尚周公也!”
………………………………
第一六一章 奏请开办孤幼院
“官家,天子守国门将国家安危系于一人,君王本身的素养很重要,如果出现君王能力不足还很可能会造成意想不到的灾难。”
赵承嗣不得不说如果出现昏君,给整个国家带来的严重灾难,其实这个天子守国门没有关系。
“所以官家,臣大胆狂妄多嘴了。”
赵承嗣也挺无耻的,到了这个时候才说自己狂妄,说了那么多,连国家迁都的事情都说了出来,还有什么不敢干的。
“好,纯臣,今天就是你我君臣之间的一次闲聊吧,不过朕丑话说在前头,如果今天的话泄露出去,后果不是你能承受的。”
迁都这样的大事,赵匡胤还从来没有多任何人说过,今天也不知道发生癔症,跟赵承嗣说了这么多。
其实不用赵匡胤吩咐,他也不会说的,毕竟这事情太大了,大到,死多少人都不够填补的。
“臣知道,其实臣今天来这里是为了这件事来的,是为了天下的孤寡老人……”
赵承嗣递上了一个奏章,里面正是他想要说的东西。
就是他上书让准备设立一个专门收养孤寡老人和幼儿的地方,这是他临时想起来的,不知道有多少人像小宝儿那样的,都在不知道自己那一天就饿死在了大街上。
“昨日我在城里偶然救了两人,这两人是祖孙,如果不是发现的早,他们也许就早饿死了。”
赵承嗣将昨天救助小宝儿的事情说了一遍,赵承嗣也皱起了眉头。
他刚想说什么的时候,这边张德钧急忙跑了进来,禀报是宰相赵普带着几个官员求见,赵匡胤也没有让赵承嗣回避,让赵普进来。
赵普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只是向赵匡胤禀报一些事情的进展,等到哦接触之后,才说起刚才赵承嗣所得事情。
赵普听到赵承嗣救了两个人之后也很奇怪,救两个人也要大惊小怪,在皇帝陛下面前说吗?
不过身为宰相见识也非同一般,自然不会认为这么简单。
“武德使果然仁慈,虽然这祖孙只是普通的百姓,可是也是我大宋千万百姓中的一个,武德使这是为我皇在施恩德。”
赵普也趁机夸赞了一下赵承嗣。
对于这个同姓,异军突起的年轻人,赵普也十分的关注,而且听闻皇帝委任他为素衣卫的统领。
对于这样人最好不要得罪,也不能得罪。
“宰相大人过奖了,我想说的不是这个,我想说的是这个国家有多少像这样的事情在发生,每天有多少人会饿死在街头,这些人可都是我大宋的子民呀!”
“武德使,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历朝历代都有这样的情况,并不是我们大宋独有的,所以殿下不必这么担忧。”
赵普根本就没有吧这样的“小事情”放在心上。
“是武德使,这样的事情什么时候都存在,您也不必再在意?”
下面的几个官员都纷纷附和起来。
士大夫从来都是自认为自己是为帝王治理天下的,干的都是大事情,想这样的小事情根本就没有入他们的法眼。
“哈哈众位都是这样认为的吗?可是我却不这样人为,他们都是我们的子民,没有他们何来我们的大宋皇朝。”
“对了,你们也许会说他们跟我们的国家有什么瓜葛,难道他们不是我大宋的臣民,我大宋就是有千千万万的这样的人构成的,如果现在我们放弃他们,日后他们就会放弃我们大宋。”
“你们想一想强悍的大秦为什么会灭亡,还不是秦二世不识民心,慢慢的将民心失去,才导致的陈胜吴广的起义,响应者何止是千万,这些人难道就心甘情愿的做乱臣贼子吗?还不都是当权者逼迫的,谁能吃饱穿暖没事去造反。”
“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对这些人进行救助,也许现在的一个铜板就可以旧货一个人的命,钱是死的可是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众卿还有什么意见没有?”
这样的演讲赵承嗣随便都能讲上半天,他知道要想让这些士大夫低头必须要有国家的至高理由来堵住他们的嘴,不然还真的是没有办法。
“本相没有想到武德使殿下高屋建瓴,这真是我大宋的福气,但是天下这种人是何其之多,我们没有能力每个人都照顾到,再说朝廷的财政也是不够。”
赵普这赵承嗣的一番“教育”下,立刻就想这件事情上用力了。
周围的几个官员也是不停的点头,这事最难的上就是钱,没有钱一切都是空想。
“宰相大人考虑的是,说的也极为有道理,所以我奏请朝廷想操办几个孤幼院。”。
孤幼院?
大家还真的没有听说过这个东西,这是干什么的,说真的这个时代的救济机构几乎是没有。
每到大灾之年政fu才进行放赈,或者一些沽名钓誉的富豪临时救济一下。
这根本就没有一个定制。
“武德使如果真的这样做的话,那将是一笔巨大的花费”
户部尚书李涛出言道,李涛也是后周的旧臣,赵匡胤还让他们留任原职,这件事情牵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