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雅也是很疑惑,这祖孙二人难不成是赵承嗣的亲戚?
“他们两个呀,那是我的从大街上遇到的,看到他们晕倒了才将他们暂时接到咱们家,也是可怜人。”
赵承嗣接着将这他遇到这对爷孙两个的事情说了一遍。
清雅听到之后也是相当的同情,对爷孙两个也是比较的照顾。
一时间小宝儿也算两个收到了非同一般的待遇。
好像小宝儿是自己的孩子一般,赵承嗣也觉得清雅十分的奇怪,不过他认为是清雅的爱心泛滥。
第二天赵承嗣早早的就起来了,因为今天他有一件大事要去和皇帝汇报,同时想吧自己的想法说出来给皇帝听听。
这件事就是因为昨天碰到小宝儿之后才想到的,也算心血来潮吧。
就是他准备设立一个专门收养孤寡老人和幼儿的地方,这是他临时想起来的,不知道有多少人像小宝儿那样的人,都在不知道自己那一天就饿死在了大街上。
他见到赵匡胤的时候,这位皇帝陛下还特意的询问了一下赵承嗣的伤势。
“纯臣,养伤怎么样了,朕已经命令人严查,朕的武德使居然被人给刺杀?”
因为赵承嗣受伤,赵匡胤也取消了去唐国的计划,当然也许还有其他的原因,但是起码也有赵承嗣的一部分原因。
“多谢陛下关系,臣伤势已经好多了。”
赵承嗣脸上带着微笑,这是皇帝的一种关怀,自己当然是好好的感谢一番。
赵匡胤放下手中的奏章然后慢慢的站了起来:
“没事就好,真可不愿意失去一个能臣,你的刺杀事件绝对不简单,还动用了大量的火药,这件事不简单,想必你也知道朕让武德司去调查火药的事情了吧?”
想不到赵匡胤这么关心火药的事情,今天还单独的提出来了,这是赵承嗣没有想到的。
“陛下,这件事臣下也已经知道了,而且已经有了进展,明天就会有结果,但是初步断定,那几个刺客就是前几日我们查封一间寺院的和尚,到底是因为恨还是有其他的企图,臣下就不得而知了。”
赵承嗣据实回奏,这边赵匡胤也皱着眉头。
“其实臣下猜测这两种情况都有,一方面臣下是封寺院的具体实施者,另一方面他们也许是被别有用心的人给利用了,要不然也不会动用了大量的火药,这件事不简单,臣已经命令武德司和素衣卫的得力属下去调查了,应该很快就有结果了。”
听到武德司和素衣卫都行动了,赵匡胤也舒了一口气,毕竟自己也对这两个组织有一定的了解。
特别是后者,那是自己亲手建立起来的,能力什么的自己最清楚。
赵匡胤代自己掌管素衣卫,并不是代表自己就不过问了。
毕竟素衣卫是自己的力量,赵承嗣在素衣卫的表现赵承嗣也知道些,还算中规中矩。
所以自己也没有干预,但暗地里却一直在关注。
赵承嗣让素衣卫去调查这件事,赵匡胤也是知道的。
“素衣卫办事朕放心,而你办事朕也放心,不过前几日你让素衣卫的人调查一个叫做王小二的人所谓何事?”
本来还一脸和善的赵匡胤,突然变得严肃起来,这让赵大公子心提到嗓子眼了。
赵匡胤想要问什么,他自然知道,王小二那个人也死了,可以瞒住别人,但是在赵匡胤这里却无所遁形。
毕竟赵匡胤是大宋的皇帝,在汴京眼线无数,想要知道什么事情还不是小菜一碟,根本不费吹灰之力。
赵承嗣的心思活跃开来,既然皇帝问了,想必是知道了一些什么,虽然刚才和高怀德商议,这件事一定要保密,可是世界上哪有不被泄露的秘密呢!
“陛下臣有罪,不过这件事臣不想说,毕竟牵扯甚广,而且还有可能动摇国本。”
赵承嗣直接跪在了地方,有些话可以说,有些话根本不能说。
就比如王小二背后的人,虽然没有明说是谁,但是也很明了啦。
如果这件事情传出来的话,那么一定会在朝廷上引起来轩然大波。
赵匡胤的桌子上放着一份奏章,这是一份秘折,如果赵承嗣能够看到上面东西的话,一定会大吃一惊。
上面写着赵承嗣给王小二录口供的全过程。
并且王小二说的什么话上面都写的一清二楚,就连赵承嗣见了高怀德说了什么都有记载。
特别是在密室里说的那番话,如果高怀德在这里也会大吃一惊,这些都摆在了高怀德的案头。
赵承嗣的回到,让赵匡胤很满意,如果今天赵承嗣要不知轻重将真的将所有的事情都说出来的话,赵匡胤还真的要考虑一下将这个人处理掉。
即使是老神仙和自己看重的人,牵扯到皇家的事情,皇帝也会毫不犹豫除掉这个人。
“官家这都是您的家事,臣下不敢过问,所有知道内情的人都被我下了封口令,还有当事人他们也不会说出去的,现在只剩下臣下了,臣下任凭官家处置。”
赵承嗣在豪赌一把,赌皇帝的心思。
赌皇帝知道这件事,而且知道背后人的小动作,要不然他赵承嗣真的就玩完了。
“纯臣,这件事到此为止,朕要是听到有关这件事的风声,你就等着抄家灭族吧,至于王小二只是一个无赖,一个无赖说的话,你知道是什么话吗?”
无赖说的话不可信,那就是无赖之言,根本不足信。
也就是说赵匡胤给这件事的定性就是一个无赖的恶作剧。
想要一步登天而已,至于背后什么都是胡扯。
想通这一点,赵承嗣就明白皇帝打算放了自己,而这件事将彻底的结束……
………………………………
第一五八章 迁都之意
“多谢官家,臣下患有间接性遗忘症,所以有些事情很快就会忘记,这一点官家放心。”
既然赵匡胤有心放过自己的那么赵承嗣也不会不明白事理。
这件事即使赵匡胤不问,他也不会去到处乱说,何况现在有了赵匡胤的敲打。
“纯臣,你很聪明,你是白云先生看重的人,朕也对你另眼相看,所以让你担任武德司的武德使,这些私事你知道就好,千万不要扩散,不然对你,对朕,对大宋都没有好处,有时候局势不是想控制就能控制的,他在汴京也经营了多年,也有一大批支持者,朕不得不为大宋考虑,知道今日还是没有立太子,就是怕引起来朝中两派的争斗,汴京已经是是非之地,等朕平定江南唐国之后,也许想回到洛阳去看看,那里是古都,也是朕出生的地方。”
赵匡胤这话可谓是推心置腹了,赵承嗣听得心惊肉跳,这位皇帝说这些给自己听,想要干什么。
知道的越多就死的越早,赵匡胤说的是谁,不是赵光义还能有谁。
赵光义一直身居要职,在汴京经营多年,自然有自己的班底。
赵匡胤想回到洛阳去看看,要干什么,难不成要迁都,历史上可是有过赵匡胤要迁都的记载。
不过大部分人都是猜测那是要对付赵光义的策略。
赵匡胤也对自己的这位皇弟无可奈何,其中就有相关的记载是关于赵匡胤想要迁都洛阳被赵拒绝的事情。
大宋开宝九年赵匡胤西巡洛阳,这是真的衣锦还乡了。
此时大宋已经统一了中原以至整个南方,实现了自晚唐以来二百多年间中原王朝最接近于大一统的局面。
尽管北方仍有强邻,但开国十六年来,大宋国力日强、国运大盛。
所以,在随行的文武群臣们看来,此次圣驾西幸应该是一次充满温情的怀旧之旅。
传说赵匡胤回到夹马营旧居参观时,欣喜怀恋之情溢于言表,甚至还从某处土坷里挖出了幼时埋藏的玩具石马,爱不释手地带在了身边。
然而,此次西巡却并非都是终日宴饮、君臣共欢。
赵匡胤突然提出了迁都洛阳,令群臣大为惊骇,而大臣们的强烈反对也让赵匡胤满心不悦,索性在洛阳一住两个月,拒绝东返开封,甚至提出一迁洛阳,再迁长安。
如此僵持的两个月对群臣无疑是一种折磨,洛阳的日子在惴惴不安中度过。最
后,终于由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劝动了赵匡胤,虽然还是心有不甘,但悻悻之间总算肯起驾回京了。
五个月后,开创了大宋江山的一代圣主在开封的皇宫中猝然亡故。
赵承嗣心思不停的活跃着,这些都在史料上记载的。
赵匡胤迁都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有自己的自己的独特的见解。
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所以最初定都开封谈不上选择,只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承袭。
开封确实是易攻难守的四战之地,此前定都于此的都是短命政权,但赵匡胤雄才大略,大宋开国后即开始为开疆扩土而南征北战。
战略上以攻为主,战场主要在别人的地盘上,十多年来国都从未受到过威胁,而开封的通达便利更成为了利兵利战的优势。
应该说,宋初定都开封是符合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等各方面客观需要的最佳方案。
问题在于,当大宋如秋风扫落叶般荡平南方诸国而将目光转向北方时,形势却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
盘距在山西的北汉政权联合北方的契丹,凭借都城太原的有利地势,成功阻止了宋军向北的步伐。赵匡胤三次攻打北汉,皆受挫而返。
当战略上的进攻转化为对峙,作为一个身经百战、具有卓越军事才能的帝王,除了因力不从心而产生失望和无奈,也当然会意识到巨大的危险。
北汉在黄河以北,与汴梁仅相隔一河。而强大的契丹也随时有可能挥戈南下,以汴梁平坦开阔的地势,如何抵挡辽军铁骑?
要保证四战之地的安全,只能以兵为险,所以驻守开封的禁军数量急剧膨胀。
那些已经习惯于享受安逸生活的大臣们,看到有重兵屯守京师或许会感到心安,而赵匡胤则已清醒地认识到了军队庞大对国力的巨大消耗。
他提出迁都洛阳就是为了“据山河之险而去冗兵”,只可惜,他的远见卓识未能得到大臣们的理解。
极力反对赵匡胤的提议,大部分臣子都反对。
最终在赵光义“安天下者在德不在险”的劝说下,不得不做出妥协。
其实,对于这次迁都之议还有另一种猜想:御弟赵光义早有谋位的野心,一直在做着精心准备,他作了十几年开封府尹,在京城培植了大量的亲信势力。
不管赵匡胤对此是不是有所觉察,迁都之议对赵光义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所以他当然要竭力反对。而大臣们不过是受了他的鼓动,帮他制造氛围而已。
这样的分析“阴谋论”色彩过重,却并非没有道理,此后事态的发展,甚至包括赵匡胤几个月后的诡异死亡,都可以作为怀疑赵光义的理由。
在最终做出妥协时,赵匡胤忍不住仰天长叹:“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此语在百年以后验证。空前庞大的军队消耗着大宋十分之九的财力,却仍无力阻挡外敌的入侵。
开封终于在靖康二年被金军攻陷,北宋灭亡。
现在赵匡胤说出来汴京已经是是非之地,要去洛阳巡视,谁又能保证这是不是对赵光义有所警示呢?
不过赵承嗣却不敢乱说话,只是低着头,这种事情是可以乱说的,这毕竟是人家赵家的家事
虽然自己也姓赵,但是不是人家赵氏皇族。
不过想到宋朝的百年屈辱,赵承嗣还是忍不住的说了一句:“官家,臣下冒死猜测,莫不是您有迁都之意?”
赵匡胤眼中精光乍现,这小子说到自己的心坎之中去了,这小子果然不是一般的人。
………………………………
第一五九章 在德,也要险
“纯臣,你可知道你这是死罪,妄议国都这是诛九族的大罪。”
赵匡胤直勾勾的看着赵承嗣,似乎真的想要治罪一般。
一朝的国都都是在建国时候定好的,还没有说在王朝上升期间更换国度的。
一般都是因为一些不可抗拒的原因才不得以更换国都的。
就像商朝中前期就就频繁的更换都城,政局相当不稳,差一点灭国,知道迁到殷这个地方,才算稳定,开启了青铜时代,因此商朝也称为殷商。
现在大宋王朝国力蒸蒸日上,怎么好更换国都呢?
赵承嗣这样说完全可以定罪。
但是赵承嗣根据历史上的一些记载,知道赵匡胤也有更换都城的打算,所以自己说了出来。
这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让那些悲剧历史重演。
汴京城确实航运便利,但是也无险可守,一旦被攻破,整个国家就灭亡了。
都城是一个朝代的象征,一旦被敌人占领,就相当于这个国家灭亡了,对士气是一个打击。
“臣知道,这是诛九族的大罪,但是臣效忠的是官家,是大宋,有些话不得不说,即使后果是自己难以承受的,可是依然要说。”
赵承嗣傲然战着。
“臣下也知道我不说这些话,什么是定都会没有,但是如果说了,也许臣会就此离开这个花花世界,可是我依然会选择将心里话说出来,因为我问心无愧。”
其实赵承嗣心里在犯嘀咕,刚才自己说出来那番话的时候,就后悔了。
天知道自己来到这个时代改变了多少东西,自己虽然是为了华夏民族打算,但是难保皇帝不会拿自己开刀。
刚才自己的刚刚从鬼门关走了出来,因为赵光义的事情。
现在自己嘴贱竟然说什么都城的事情,这不是找死吗,不过现在已经发展到这一步,也没有退路了。
“官家,我虽然不学无术,可正因为如此,我才勤奋的读史书,正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我终于有所得。”
赵承嗣开始装逼了,有所得,能没有所得吗?
自己前世研究的可是历史,读史使人明智,自己读的史书不是一般的多,明智早就明智了。
“就说这都城的事情吧,都城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就像汴京是我们大宋的都城一样,提到大宋,就会想到汴京,所以都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国家,都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赵承嗣在赵匡胤严厉的眼神下赵承嗣还是说了出来。
“历代都城不是占据土壤肥沃宜居之地,就是有这天险守卫,但是这些我们汴京都不具备,汴京虽然地处中原腹地,可是地力早就被耗费十之八九了,我们大宋所需基本上靠着航运,好在汴京的航运便利,但是百年之后航运就会成为一种负担,那个时候国力疲惫,对我们大宋就是灾难。”
赵承嗣心里发笑,这在历史上可是赵匡胤的原话,这话他能反驳吗?
赵匡胤心里深以为然,但是却不露声色。
“按照你所说,也许用不了百年朕的大宋就会……”
虽然自己心里也有这样的想法,可是他不睡说出来。
“官家,臣所得话可能是大逆不道,但是总的来说臣都是为了大宋好,臣绝对没有任何私心,只是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至于官家到底如何打算,那就不是臣应该考虑的了。”
赵承嗣就所说的就像是御史闻风奏事,皇帝信不信,他们不管,他们的职责就是奏事。
采纳与否那是皇帝的事情。
赵承嗣只是将自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