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南北朝:纵横十六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悠悠南北朝:纵横十六国- 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认为对手精锐,不宜渡河。慕容垂笑着说:“翟钊不过是个竖子罢了,能有什么作为?现在你们就看着我收拾他吧。”

他先把营寨迁到上游四十里处的西津,造了数百艘牛皮船,载上一些兵士车仗,开始渡河。丁零翟钊在下游听说这一消息,果然带了军队前往西津抵抗。这时慕容垂才派留在黎阳慕容镇的军队连夜渡过黄河,在河南扎营。

第二天早上,后燕的军队已经驻了不少人在河南的大营了。翟钊哪里能防慕容垂这一手,又赶到下游打慕容镇,慕容镇坚守一段时间后,上游的后燕大军也已乘机渡过了黄河,燕军两路夹击,丁零军哪还有活路,全军覆没还不算,翟钊被慕容垂一路追击,只身逃到西燕,之后又被慕容永杀死。

收拾完丁零人,就轮到慕容永来后悔了(他本该早料到这一天的)。仅过了一年,慕容垂开始筹备攻打西燕。后燕将领又显得顾虑重重,认为后燕士兵连年征讨,十分疲惫,有待休整。只有范阳王慕容德同意伐西燕。慕容垂很高兴地说:“吾计决矣。且吾投老,扣囊底智,足以克之,不复留逆贼以累子孙也!”

建兴九年(公元394年),慕容垂大军在邺城西南集结,却一个多月不向西燕境内进发。慕容永反倒害怕了——慕容垂的用兵如神,天下尽知——他开始疑神疑鬼,怀疑慕容垂会从太行山的山道突入山西,赶紧分兵去封锁太行山口,在正面防御点台壁只留下一支军队。

慕容垂等的正是他这招,后燕军队突然从台壁进攻,两军一交手,西燕溃败,台壁遭围。慕容永被耍得够呛,又从太行山召回守军五万多人,然而他的手下刁云、慕容钟已被后燕的气势震住,军无斗志,投降了。

西燕门户一开,便再无补救之法。慕容垂在台壁以南摆下阵势,与慕容永会战,事先还安排了骁骑将军慕容国的精锐骑兵做埋伏。慕容垂假装败退,将西燕军引入包围圈,慕容国从其背后杀出,一场大战,西燕军光被斩首的人数就达八千,重镇晋阳也跟着丢失。

慕容永退守国都长子,向东晋和北魏求救。两方的援军尚未赶到,西燕别部的大逸豆归手下的将领便打开城门迎入慕容垂。慕容垂将慕容永和他的公卿大将悉数斩首,西燕从慕容泓称王至此十一年间的打打杀杀,成了又一阵过眼云烟。


五、后燕的隐患

慕容垂在与丁零、西燕的两场大战中将其战争艺术发挥到了极致,他的后燕帝国也走到了全盛的尽头。

慕容垂在南征北战的过程中留下了一内一外两大隐患。其内部的隐患,便是慕容家的老毛病,好内斗。慕容鲜卑在慕容垂及其子侄这两代,可以说是人才济济,这里面有一直与他关系亲密的弟弟范阳王慕容德,又有儿子太子慕容宝、赵王慕容麟、辽西王慕容农、高阳王慕容隆,侄子太原王慕容楷、陈留王慕容绍,这些人在后燕平定北方时各自叱咤一方,等到一立功,一封王,就彼此不服对方。

后燕的国土挺大,东北是慕容农,东南是慕容德,西北是慕容麟,东、南、西又分别有慕容隆、慕容绍、慕容楷把持,这中间的离心力其实是相当大的,而更糟糕的是,慕容垂年纪已大,把国事交给太子慕容宝,这个慕容宝远无乃父之风,也不如当年冤死的兄长慕容令,待人处事最没原则,把本已内患重重的燕国搞得内政外交一团糟。

说到外交,就要说起后燕外部的隐患。后燕消灭丁零的前一年,慕容垂为了平定北方,再次出兵帮助了向他俯首听命的拓跋珪。拓跋珪凭借后燕的援兵,与他的世敌刘卫辰展开决战,一举将其击溃,并乘胜追击,占据了铁弗部的国土。刘卫辰在乱军中被杀,五千多人的宗族被拓跋珪下令全部斩首,扔进黄河。(铁弗匈奴人几乎灭族,刘卫辰的小儿子刘勃勃只身逃到后秦国,后来成为令关西一带闻风色变的赫连勃勃,这个待到后秦衰落、大夏兴起的时候再说。)

拓跋珪得到了铁弗人数以百万计的牛羊马,壮大了自己的力量,逐渐不再像以前那样乖乖的听慕容垂的话。拓跋珪专门派自己的堂兄拓跋仪前往中山探听虚实。

慕容垂接见了拓跋仪,诘问他:“魏王怎么不自己来?”

拓跋仪答道:“我们拓跋氏自先人以来,居住在北方,至今仍是如此。当年先王被晋朝皇帝封为代王,与你们的祖先共事一朝,彼此都是兄弟。现在我奉命出使,并无失礼之处。”

慕容垂感到这个使臣很不一般,又问他:“朕兵强马壮,威加四海,你们主公竟敢不来见朕,怎么可以说没有失礼之处呢?”

拓跋仪摇头道:“燕国如若不修文德,以为靠着强大的军力就能够称霸天下的话,那就得问问我国的将帅,轮不到我这个使臣来说话了。”

拓跋仪一席话说得有理有力有节,慕容垂拿他没什么办法,就放他回了魏国。

拓跋仪一回来,就对拓跋珪说:“燕国皇帝年老,太子暗弱,范阳王(慕容德)又很自负,恐怕不会安心做少主的臣子。只要慕容垂一死,燕国必有内乱,到时候自然是我们的天下,现在还不是动手的时候。”拓跋珪深受鼓舞,便暗中积蓄力量,准备与后燕翻脸。

事件的导火线始于拓跋珪派弟弟拓跋觚出使燕国,慕容垂已不理国事,一帮慕容子弟露出大国的傲慢之气,强行扣留了拓跋觚,要北魏给他们送宝马,拓跋珪不给,与后燕断绝了外交。

两年后后燕攻打西燕,拓跋珪又积极出兵援助慕容永,虽然于事无补,但在慕容垂看来,这是全不念燕、魏从前同盟多年,实在是最可恨的地方。灭亡西燕后,慕容垂本已身染重病,不想用兵,却抵不住慕容宝等人的怂恿,在建兴十年(公元395年)五月派慕容宝、慕容农、慕容麟率领大军八万伐魏,又让慕容德、慕容绍另率步骑兵一万八千人做后继,散骑常侍高湖苦谏也不管用,还被罢了官,看这架势是要一举消灭北魏了。

拓跋珪和后燕打了十多年的交道,对这个对手差不多了如指掌。慕容宝的军队开到五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的黄河北岸,南岸的拓跋珪先派人在中山到五原的路上截获后燕传送消息的使者,使得连续几个月慕容垂的消息都无法传到后燕大军营中,慕容宝兄弟惶惶不自安。

拓跋珪又拉上抓来的后燕使者到黄河岸边喊话:“你老爹已死,还不早早回去!”这一喊没关系,正是直中要害,慕容垂在后燕乃至慕容鲜卑历史上的地位何等重要?不明真相的慕容宝等人此时又担心又害怕,后燕的士兵们更是军心动摇,惊恐不已。

慕容燕的军队处境艰难,这边拓跋珪则安排停当,他派拓跋虔、拓跋仪各领数万骑兵驻扎在河东、河北,又让拓跋遵领了七万骑兵(拓跋珪经过十年的征战竟还能有这么多的骑兵部队,很让人怀疑这个数字的正确性,但有数万精锐骑兵应是合情合理的。)悄悄地绕到了燕军的东南面,也就是燕军的退路上。

从九月开始,燕军和魏军在五原一带相持近一个月,慕容宝的军队从一支骄兵变成了羸兵,慕容宝虽然心中发虚,却没有撤退的意思。慕容麟手下有个叫做慕舆嵩的部将觉得慕容垂是真的死了,纠合部将作乱,拥立慕容麟做皇帝。事情败露,慕容宝把慕舆嵩等人给杀了,虽则始终没抓住慕容麟的把柄,处置不了他,但心中已对这个兄弟很是疑虑。

燕军就在这样的状况下勉强支撑到了十月底,此时的五原地区已是寒风凛冽,冬日来临,慕容宝下令烧掉渡船撤军。当时的黄河水还未结冰,慕容宝认定魏军没有足够的船只,不可能渡河追击,无须采取任何防备措施,燕军一路向东撤去。

拓跋珪在南岸并未马上行动,燕军撤退后的第八天,天气突变,刮起暴风,河水迅速冻合。拓跋珪大喜过望,他赶紧留下所有辎重,连夜点起二万精锐骑兵,以最快的速度冲过黄河,朝着燕军撤退的方向追去。


六、参合陂的哭声

疲惫不堪、士气低落的后燕军队走到参合陂(今内蒙古凉城东北)下,已近傍晚时分。“天有不测风云”,这个时候一阵大风平地而起,只见一道黑气如长堤一般,自燕军身后向前铺卷而来,最后完全罩住了整个军队。(“参合陂”这一段《通鉴》中写得相当精彩,百读不厌,尤其此处,建议大家读一读。)

士兵们本已十分脆弱的心灵又蒙上一层阴影,一个名叫支昙猛的和尚顿觉不安,向慕容宝进言:“狂风暴虐,乃是魏兵将要来到的征兆,我军应当作好抵御准备。”

满以为魏军早被抛下很远的慕容宝只笑不作答。支昙猛再三请求,慕容麟在旁边听不耐烦,气呼呼地说:“以殿下的神武,我军的强盛,足以横行沙漠,小小的索虏(燕人鄙视同宗的北魏,骂其为索虏)哪里敢来?你这该死的和尚妄言惊众,应当杀了以振军威!”

支昙猛痛哭流涕:“苻坚百万雄师,却大败于淮南,正是因为恃众轻敌,不相信天道的缘故啊!”

眼看两下里就要闹僵,慕容德开口调停,他劝慕容宝还是听支昙猛的话,以防万一,慕容宝才心不在焉地让慕容麟带上三万骑兵殿后。慕容麟根本不信支昙猛,哪里肯好好设防,只放纵士兵在大军之后四处游猎。

燕军又走了一段路,就停下脚步,在参合陂东边的蟠羊山南面依水扎营。慕容宝做梦都无法想到,急行军的魏军在当晚已经追到了参合陂西面!拓跋珪发现燕军近在咫尺,连夜部署进军计划,各将领分别带兵,士兵衔枚,战马束口,暗暗向燕军靠近。

第二天日出时分,魏军全部登上山顶,脚下便是燕军大营。这时燕国的士兵们正伸着懒腰,缓步走出营寨,准备向东进发,猛一回头,啊,眼前竟是严阵以待的北魏军队!燕军一下子就乱成一团。拓跋珪手一抬,二万精骑兵以排山倒海之势冲杀过来。燕军纷纷逃入水中,人马相互践踏,踩死的、淹死的数以万计。逃得性命的士兵刚上岸,魏军先前的伏兵拓跋遵的军队又正好杀到,燕军最后一道心理防线终于崩溃,四五万人全部乖乖地放下武器,举手投降。从乱军中逃出的不足数千,慕容宝、慕容农、慕容麟、慕容德等人凭着马快,才捡了性命,慕容垂的侄子慕容绍不幸战死,其余被俘的慕容氏王公亦有数千。

拓跋珪大获全胜,他从燕军的俘虏中挑了些可用之才留在北魏,其余的人准备悉数发还衣物粮食,遣送回国,也是借机招揽中原人心。

他的中部大人王建说:“燕国强盛,这次倾全国之力前来,我军侥幸取胜,不如杀掉降卒,将来它们再无可用之兵,打败他们就易如反掌了!”

拓跋珪叹道:“若听从你的话,只怕我将陷于不仁不义之地。”然而魏国的将领对后燕尚心有余悸,都认为王建说得有理,拓跋珪便下一道命令,将四五万后燕士兵全部活埋!

(王建的一席话,毛泽东早就有过很有见地的评述:“王建庸人,不懂政治”。杀降卒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被看作是残忍而毫无益处的行为,白起、项羽都是坑杀降卒的超级刽子手,结果都没有好下场,这个出主意的王建后来得以善终,还算是混得不错的。话说回来,拓跋珪开创北魏,一世英雄,本可以当一代明君,却莫名其妙听从了王建的一番建言,做了这件令天下仁人志士寒心的事,尽管他事后立刻就表达了悔悟之意,也是无法让人原谅的。拓跋珪从此再也没得到燕国军民的信任,他包围燕国国都中山一年,到最后皇帝大臣们全部离城出逃,却仍然无法攻下。他派人登楼劝降,得到的答复便是:“但恐如参合之众,故求全日月命耳!”这时的拓跋珪一口唾沫吐到王建的脸上,却已经晚了。于是拓跋珪一辈子也没有实现完全吞并燕国的目标,北魏足足花了三代四十多年的时间,才最后取得燕国的故土,这其中拓跋珪坑杀数万燕军行径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至于拓跋珪自己,后来也不得好死,冥冥中或许是因为这可耻“罪行”而遭受的“报应”吧。)

慕容宝回到中山,向父亲陈述失败的惨状,竭力请求再次伐魏。旁边慕容德又说:“索虏碰巧打了这场胜仗,有看轻太子的意思,如果不以陛下的神武把他们制服,恐怕后患无穷。”

七十岁的慕容垂听了这话,决定亲自出征,为身后的燕国谋取生存的空间。他让慕容隆和慕容盛调集旧都龙城的精兵来到中山,约定次年(公元396年)大举西征,攻打北魏。

军容精整的龙城精骑进入中山,后燕的士气重新振作。三月,慕容垂亲率燕军秘密出发,凿开太行山道,出其不意地直逼北魏占据的平城(今山西大同)。拓跋虔的三万军马驻守此地。慕容垂派慕容农和慕容隆率领龙城精兵充当前锋,突袭平城。

拓跋虔一向不设防备,看到燕军来攻,才仓促出战,龙城兵是燕国战斗力最强的鲜卑旧部,一个个奋勇争先,如下山猛虎,魏军招架不住,拓跋虔战死,残部全部被后燕收编。

拓跋虔是拓跋珪的弟弟,在北魏威望不小,他的死讯传来,拓跋珪大惊失色,就想逃走,北魏各部都开始心怀二意,拓跋珪竟不知往哪里逃。

燕军一路前行,慕容垂来到了昔日战场参合陂。万人坑上的泥土犹新,一年前还是生龙活虎的数万士卒已成堆积如山的尸骨,无数冤魂仿佛还在山间飘荡。燕军设下祭坛,死难将士的父兄一起放声痛哭,声音响彻山谷。白发苍苍的慕容垂面对此情此景,心中又惭又恨,那最后一点战斗的气神再也无法坚持下去,哇的一口鲜血吐了出来。一代枭雄慕容垂,就此在血泪交加的参合陂前倒了下去。

慕容垂病情日益严重,终于丧失了继续进军的可能。燕军在平城停留了十天,修了座燕昌城(欲昌则不昌,唉),便匆匆返回,慕容宝等人的前军也只好全部撤退。拓跋珪得到后燕叛卒的消息,本想乘隙追赶,听说平城沦陷,便引兵退回阴山。

慕容垂战斗的一生,以这样一场凄惨的战争结束了,他在归途中病逝于上谷郡的沮阳(今河北怀来东南),终年七十一岁。参合陂的哭声,也和英雄慕容垂的名字一起,流传下来,直至今天。笔者写到此处,不禁为参合陂上的后燕兵士默然悲恸,而我所能做的,也不过是聊以一首七律,来追怀当日的场景:

〖慕容英名亘古垂,天龙读罢还欲知。
才高怎敌三朝废,智足能成百胜师。
复国开疆新辈损,翻囊探底老王思。
阴风不与当年便,四万男儿立业时。〗


七、燕国分裂

公元396年,后燕太子慕容宝在危机四伏的情形下继承皇位,改元永康,成为后燕第二任皇帝。慕容宝这个人,于军事、政治形同白痴,对权术却很精通,很会拉拢慕容垂身边的人(公关的人才?),以至于慕容垂生前也一直以为他是个贤能的继承者,被他将帝位骗到了手。

慕容宝一即位,便做了两件大错特错的事,以至后燕上下人心思离,终于将慕容垂花了十几年工夫辛辛苦苦取得的后燕江山白白葬送掉。

首先是他下令审定后燕士族的旧籍,重新校阅户口,把那些在战争中立功封荫的大户全部划归各个郡县管理。这一举措似乎是在实施慕容垂临终的遗令,看起来无可厚非,却不该在这个时候做。构成后燕国社会阶层重要部分的士族对此怨声连天,加上慕容宝的刑法严峻,百姓的叛意不可避免,甚至已经有人秘密地与北魏联系。

接着,慕容宝为报一己私怨,竟逼令皇太后小段氏自杀。小段氏曾经向慕容垂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