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当时已经70岁了,论经风雨见世面,论政治经验,都是饱经风霜,堪称老江湖。他忠于秦始皇,让他改变诏书,参加政变,恐怕不那么容易。不过,赵高知道李斯又有弱点,他相信只要抓住李斯的弱点,让李斯就范还是有可能的。
于是赵高马上找到李斯,对李斯说道:“始皇去世,赐给长子扶苏诏书,命他到咸阳主持丧礼,并立为继承人。诏书未送,皇帝去世,目前还没人知道这件事。皇帝赐给扶苏的诏书和符玺都在胡亥手里,立谁为太子可就在你我的一句话了!你看这事该怎么办?”赵高耍了个手腕,把问题交给李斯,让李斯做决定。
李斯一听大惊失色,他没想到赵高竟然想改变秦始皇的遗诏,这不就是要发动政变吗?立刻高声说道:“赵高,你怎么能说出这种亡国的话呢!这可不是做为人臣所应当议论的事!”
赵高对李斯的愤怒似乎早有准备,他没有接话岔,而是换了个话题,问李斯:“丞相,您先别吓唬我。我想问您一个问题,您和蒙恬相比,谁的本事更大?谁的功劳更高?谁更谋略深远而不失误?天下百姓更拥戴谁?你们两人与长子扶苏的关系谁更好?”这一连串的问题把李斯问蒙了。
赵高为什么用蒙恬和李斯比对呢?
第一,蒙恬领兵30万戍边,实力雄厚,对国家的安全和朝廷的治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赵高抬出蒙恬,对李斯有相当大的震慑力。
第二,扶苏在蒙恬身边,二人关系不错,如果扶苏称帝,肯定提拔蒙恬,到那时,李斯就可能陷入被动局面。赵高的用意很明显,用蒙恬、扶苏威胁李斯,给李斯造成思想的压力,进而撕破李斯的心理防线。
政治经验老到的李斯当然看出赵高的用意,他什么事没见过?他明白,这是用蒙恬来吓唬我,要挟我,逼我就范。
于是李斯说:“说实话,在这五个方面我都不如蒙恬,可是您为什么向我提这样的问题,对我这样苛求?这样狠逼我呢?”
赵高也不是个傻子,他知道,要让李斯跟他一块儿搞政变必须紧紧抓住李斯的性格弱点,以李斯的政治经验,仅用简单的几句话是说不动的,拉李斯不像拉胡亥那么简单,必须动真格的。
赵高说:“丞相您知道,我本来就是一个下贱的宦官,有幸能凭借熟悉狱法文书进入秦宫,我在宫中管事二十多年,还没有见过被秦王罢免的丞相功臣有封爵而又传给下一代的,他们都是以被杀告终。您知道,皇帝有二十多个儿子,皇帝的长子扶苏刚毅而且勇武,信任人而又善于激励士人,即位之后一定要用蒙恬担任丞相,很显然,一旦到那时,您不可能怀揣通侯之印安全地退职还乡了。”这段话是赵高对李斯发动心理攻坚战的第一步,即警告李斯扶苏当皇帝后,可没有你的好果子吃,不仅你的爵位(李斯是通侯,也叫彻侯,二十等爵为中最高一等。)被剥夺,连你的家人、儿子都要被杀掉,你全家性命难保!这话很厉害,一下子戳到李斯的心窝,令李斯不寒而栗。
第60节:第七讲 助纣为虐(1)
赵高见李斯没有说话,感到已经击中李斯了,又步步进逼,开始向李斯摊牌。他说:
“我受皇帝之命教育胡亥,让他学法律已经有好几年了,还没见过他有什么错误。胡亥慈悲仁爱,诚实厚道,轻视钱财,尊重士人,心里聪明但不善言辞,竭尽礼节尊重贤士,在秦始皇的儿子中,没人能赶得上他,我觉得可以立他为继承人。您看如何?请您考虑一下再做决定。”
李斯对赵高的计谋早有预感,知道赵高肯定要立胡亥,因为他是胡亥的老师,胡亥当皇帝赵高能错得了吗?但李斯一听还是火冒三丈,大声说道:“我李斯只知道执行皇帝的遗诏,立扶苏,至于我的命运,我听从上天的安排。我看你还是住手,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吧!”
赵高见李斯没有答应,说:“危可安也,安可危也,安危不定,何以贵圣?”这话的意思是:看来平安却可能是危险的,危险又可能是平安的。在安危面前不早做决定,又怎么能算使圣明的人呢?
李斯说:“我李斯本是上蔡街巷里的平民百姓,承蒙皇帝提拔,让我担任丞相,封为通侯,子孙都得到尊贵的地位和优厚的待遇,所以皇帝才把国家安危存亡的重任交给了我,我又怎么能辜负了他的重托呢?忠臣不因怕死而苛且从事,孝子不因过分操劳而损害健康,做臣子的各守各的职分而已。请您不要再说了,不要让我李斯也跟着你一起犯罪。”赵高一听,感到还得继续给李斯施压,让他就范,赵高这次绕了个圈子,想说说事物的变化的规律,以打动李斯。
赵高说:“我听说圣人并不循规蹈矩,而是适应变化,顺从潮流,看到苗头就能预知根本,看到动向就能预知归宿。而事物本来就是如此,哪里有什么一成不变的道理呢!现如今天下的权力和命运都掌握在胡亥手里,我赵高能猜出他的心志。更何况从外部来制服内部就是逆乱,从下面来制服上面就是反叛。所以秋霜一降花草随之凋落,冰消雪化就万物更生,这是自然界必然的结果。您怎么连这些都没看到呢?”
李斯对赵高说的这套大道理一点也不陌生,说:“机会来了是要抓住,但是不能乱来,违背天意的事不能做。我听说晋代换太子,三代不安宁;齐桓公兄弟争夺王位,哥哥被杀死;商纣杀死亲戚,又不听从臣下劝谏,都城夷为废墟,随着危及社稷;这三件事都违背天意,所以才落得宗庙没人祭祀。我李斯还是人啊,怎么能参与你们这些阴谋呢!”李斯不愧为雄辩家,说话以历史依据,一时让赵高语塞。
赵高见李斯还不松口,他知道,李斯虽然理直气壮,振振有词,但他身上最大的弱点是贪生怕死,保性命,保富贵,赵高决定打出最后一张牌,用严苛的话猛攻李斯的弱点,不信他不服软!
第七讲 助纣为虐
一
秦始皇沙丘病故,赵高见有机可乘,企图立胡亥为帝,遭到李斯的强烈反对,赵高软硬兼施,向李斯发动了一波又一波的心理攻势。见还不奏效,最后决定向李斯摊牌。赵高说:
上下合同,可以长久;中外若一,事无表里。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必有乔、松之寿,孔、墨之智。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
意思是: “上下齐心协力,事业可以长久;内外配合如一,就不会有什么差错。您听从我的计策,就会长保封侯,并永世相传,一定有仙人王子乔、赤松子那样的长寿,孔子、墨子那样的智慧。如果您现在放弃这个机会而不听从我的意见,一定会祸及子孙,足以令人心寒!善于为人处世,相机而动的人是能够转祸为福的,您想怎么办呢?”
赵高的话,似乎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则软硬兼施,软中带硬,他的潜台词是:如果你李斯不跟我干,等着你的是死路一条!
这段话的份量很重,是对李斯的致命一击。在赵高的威胁利诱下,李斯贪生怕死的思想被激活了,他想到扶苏称帝肯定重用蒙恬,因为他的法家治国思想和扶苏有明显不同,两人很可能会产生矛盾,而且扶苏和蒙恬又掌握军队,自己是个光杆司令,到那时,一旦被免职,被关起来,不仅无人解救,甚至真是连回乡养老都不可能了。
第61节:第七讲 助纣为虐(2)
再看赵高胡亥这一对师徒,李斯也得罪不起,赵高心狠手毒,胡亥对他言听计从,不跟随他们肯定是死路一条。
李斯进退维谷,左右为难,他前思后想,最后做出决定,跟赵高一起干,立胡亥,保富贵!
李斯道义的底线被撕破了,良心被抛弃了,不禁痛苦万分,《史记·李斯列传》记载,他“仰天长叹,垂泪太息,”感叹息道:“嗟乎!独遭乱世,既以不能死,安托命哉!”意思是:“唉呀!偏偏遭逢乱世,既然已经不能以死尽忠了,将向何处寄托我的命运呢!”
这样,李斯在他的晚年,面对赵高恶势力,终于低下了头。他没有站稳立场,为了保性命,保富贵,他没有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李斯为什么这样做?说到底,还是他的“仓鼠哲学”支配了他的行动。
关于“仓鼠哲学”,我们在第一讲已经说过。李斯羡慕粮仓的老鼠,鄙视厕所里的老鼠,他说 “人之贤与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不肖:不才,没本事,不正派。意思是:一个人有出息还是没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李斯大约从公元前247年到秦国,30多年来,的确为秦的强盛和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但是他的“仓鼠哲学”也一直支配自己的行动,就是像老鼠那样善于利用环境,善于钻营,以求自己的富贵荣华,为了这个目的,他陷害了老同学韩非;为取悦秦始皇,写了许多充满阿谀奉承之词的刻石;为迎合秦始皇,策划焚书。现在秦始皇没了,他又要和赵高合谋政变,以保身家性命! 想继续做粮仓的老鼠!
李斯最后落得身败名裂的悲惨下场,与他狭隘个人主义和极端自私自利思想有直接的关系。
赵高费尽口舌,终于说服了李斯,一块石头落了地,便赶忙去见胡亥,胡亥问:“事情办得怎么样?”阴险的赵高故意装出一脸轻松的样子,说:“我是奉太子您的命令去通知丞相李斯的,他怎敢不服从命令呢!”
二
在赵高的策动下,李斯被迫参加了这个政变集团,开始了他人生最丑陋的一段行程。所谓沙丘之变,就是李斯、赵高、胡亥改变秦始皇的意愿,废扶苏,立胡亥为帝,进而由赵高、李斯把持秦朝大权。
他们怎样实施自己的计划呢?李斯在这一政变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呢?
首先,改遗诏。他们废弃原先秦始皇临终前写好的诏书,伪造了两份诏书。第一份是秦始皇给李斯的,让李斯宣布立胡亥为太子。
另一份是赐给长子扶苏的诏书。诏书说:“现在你和将军蒙恬带领几十万军队驻守边疆,已经十几年了,可是你们却不能向前进军,军事上进展缓慢,而士兵伤亡很多,你们没有立下半点功劳不说,反而多次上书直言诽谤我的所做所为,我还听说扶苏因不能解职回咸阳当太子,日夜怨恨不满。扶苏做为皇帝之子而不孝顺,令我愤怒,现命令赐剑自杀!”
诏书还说:“将军蒙恬和扶苏一同在外,不能纠正他的错误,而且治军没有成绩。做为人臣而不尽忠,一同赐命自杀!把军队交给副将王离。”
这封诏书盖上皇帝的玉玺,封好后,让胡亥的门客赶快到上郡交给扶苏。上郡在今陕西榆林东南鱼河堡
这份诏书,通篇胡言,全无根据。
首先,扶苏是在坑儒之后到达蒙恬那里的,时间才两年,根本不是十几年。
第二,蒙恬戍边,功勋卓著。蒙恬的年龄与秦始皇差不多,他的祖父、父亲都是秦国著名的军事将领。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派蒙恬率军向北进发,打败了威胁秦政权的匈奴,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在这里设置了44个郡县。蒙恬还组织役夫、士兵修筑长城,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原来秦、赵、燕三国的北方边城的基础上,修起一条绵延万余里的长城,创造了世界历史的一大奇迹。后来蒙恬继续率军向北推进。蒙恬戍边不是没有功劳,而是功勋卓著,闻名遐迩。
然而,李斯、赵高为了篡夺秦朝大权,不顾事实,颠倒黑白,大肆诬陷扶苏、蒙恬,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第62节:第七讲 助纣为虐(3)
胡亥的门客到达蒙恬戍边的上郡后,蒙恬、扶苏都迎出接旨。使者打开诏书,宣读之后,在场的人都愣住了,令蒙恬、扶苏万万想不到的是,秦始皇把他们戍边的功绩一笔抹杀,还说扶苏不孝,蒙恬不忠,竟然下令让他们自杀!这真是天大的冤屈!
扶苏听完诏书,自叹命苦,没怎么多想,哭哭啼啼回到内室就想自杀。蒙恬连忙追上,奋力阻止,大声喊道:“公子住手!扶苏不能轻生!”
扶苏拼命挣脱,拔刀就要自刎。蒙恬使劲按住他,对他说:“皇上在外,始终没有立太子,派我带领三十万大军守卫边疆,公子担任监军,这是天下的重任啊。现在只有一个使者来,他一宣布,您就立刻自杀,怎能知道其中没有虚假伪诈呢?希望您再请示一下,有了明确回答之后再死也不晚。”
蒙恬毕竟是有丰富政治经验和军事经验的老将,他感到,秦始皇虽然有时候不讲道理,但对自己和儿子扶苏的基本看法还不至于太坏,让他和我一起率军戍边,说明还是信任他的。说不定还是有意让扶苏受到锻炼,增加实践经验呢!而自己一家从爷爷、父亲时起就任秦国大将,战功累累,对秦很忠诚;自己精心治军,全力戍边,没有过错。正常情况下,皇帝不可能轻易让扶苏、蒙恬自杀,这当中一定发生了什么蹊跷事。蒙恬越想感到问题越多,他不肯死,想要问个究竟。
使者连连催促:“快动手!”扶苏信奉儒家思想,讲究孝道,他对蒙恬说:“父亲命儿子死去,还要请示什么!”说完,趁蒙恬不备,拔剑自杀而死。
蒙恬长叹一声,还是不肯自杀,使者命令手下人将蒙恬捆绑起来,交付法吏,关押在上郡一个叫阳周的地方。
可以设想一下,蒙恬当时可能还没有意识到秦始皇已死,赵高已经篡权,李斯已经变节,形势已经逆转。如果他知道了真实情况,利用军队抗衡是完全可能的。
蒙恬不除,李斯、赵高等人心里不安,他们决定先除掉蒙恬的弟弟蒙毅;再收拾蒙恬。蒙毅是秦始皇的近臣,很受敬重,《史记》说他“位至上卿,出则参乘,入则御前。”他曾任执法,有一次赵高犯罪,蒙恬曾判他死罪,后被秦始皇释放,从此赵高十分憎恨蒙毅。这次赵高协同李斯发动政变,掌权后,要乘机杀掉蒙氏兄弟。
于是他们先派人将蒙毅抓了起来,胡亥以皇帝的名义宣布,蒙毅阻挠先皇帝立胡亥为太子,丞相李斯认为蒙毅最该族诛,我与心不忍,就对你赐死吧!
这里,胡亥搬出李斯,说明李斯与他们已成为一伙。而李斯是老臣,职位高,影响大,有李斯,赵高胡作非为就有了保护伞。
蒙毅不承认自己有罪,更不愿意轻易死去,反复表白自己冤枉,还是没有打动赵高、胡亥,终于被杀。
二世皇帝又派遣使者前往阳周,命令蒙恬说:“您的罪过太多了,而您的弟弟蒙毅犯有重罪,依法要牵连到您。”
蒙毅死后,胡亥又派使者到关押蒙恬的阳周,逼蒙恬自杀。蒙恬怎么也想不通,自己这样忠于秦王朝,却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他说:“从我的祖先到后代子孙,为秦国累积大功,建立威信,已经三代了。如今我带兵三十多万,即使是我被囚禁,但是,我的势力足够叛乱。然而,我知道必死无疑却坚守节义,是不敢辱没祖宗的教诲,不敢忘掉先主的恩宠。”
蒙恬又隐约感到,自己被杀,朝廷一定出了问题。他说:“如今我蒙氏宗族,世世代代没有二心,而事情最终落到这样的结局,这一定是谋乱之臣叛逆作乱、欺君罔上的缘故。”但是这个叛逆作乱、欺君罔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