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大秦政坛双星:吕不韦与李斯
作者:孙立群 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741
ISBN:9787101056228
所属分类:图书 》 历史 》 历史普及读物 》 中国古代史
编辑推荐
★巍巍秦宫,风云变幻;千秋功过,谁人评说?
看孙立群“百家讲坛”细述大秦政坛双星——吕不韦与李斯传奇
本书是以作者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所做讲座为基础整理润色而成。本书作者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孙立群教授,其讲座以“不戏说,不歪说,不臆说”为原则,融知识性、启迪性与思想性为一体,给人以回味和启迪。
巍巍秦宫,风云变幻;千秋功过,谁人评说?
吕不韦与李斯,成就秦始皇帝业的两位功臣,在秦朝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秦始皇显赫一世的功绩中,吕不韦和李斯功不可没。从一个商人到大政治家的吕不韦,他到底是不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的生身父亲?他离奇的死亡究竟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一介布衣的李斯,他凭什么赢得了秦始皇的信任?又是什么,让他这个堂堂的一国之相,最终成为宦官赵高的刀下之鬼?
孙立群教授以第一手史料《史记》为依据,条分缕析,为读者探寻历史中的人物,发掘人物背后的历史。在解读吕不韦与李斯悲剧人生的同时,把历史知识和历史观念巧妙地表达出来,让历史更贴近大众。
书稿经过中华书局精心打磨,力求成为历史普及读物中的精品。
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南开大学孙立群教授,破解大秦王朝千古疑团,解读政坛双星传奇人生。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却成就了改变历史进程的大作为;一个权倾朝野的“仲父”,却最终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从一个商人成为秦国大政治家的吕不韦,他到底是不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的生身父亲?他离奇的死亡究竟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一篇铿锵有力的上流《谏逐客书》,成就了他改变命运的辉煌起点;一次出人意料的政治变故——秦始皇之死,酿成了他遗恨千古的悲剧结局。一介布衣的李斯,他凭什么赢得了秦始皇的终生信任?又是什么,让这个堂堂的一国之相,最终成为宦官赵高的刀下之鬼?
二个堂堂的一国之相,吕不韦弃商从政,想谋取更大的利益,成为权倾朝野的“仲父”却最终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李斯乃一介布衣为何能赢得秦始皇终生的终生信任?他的结局又会如何呢?作者有三十多年历史研究的经验,以通俗的语言为你讲述二人的不解之谜,以及鲜为人知的政治内幕。
内容推荐
吕不韦和李斯是战国末年社会大转型时期出现的两个传奇人物,他们分别从一个商人和一个郡小吏,一跃而成为闪耀秦国政坛的两颗明星,在历史上占有一定地位。他们是怎样登上政治舞台的?又是什么铸成了他们的人生悲剧?他们的命运与其人品、性格有着怎样的关系?本书以第一手史料为依据,在解读吕不韦与李斯传奇人生的同时,把历史知识和历史观念巧妙地表达出来,使读者更深切地了解风云变幻的秦代政治舞台,更深刻地认识秦代历史。
作者简介
孙立群,1950年4月生,天津市人。南开大学历史系毕业,历史学博士。现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古代史教研室副主任、中国社会史学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史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所开课程有“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史”、“中国古代士人史”。
第1节:第一讲 弃商从政“奇货可居”(1)
吕不韦
第一讲 弃商从政 “奇货可居”
战国末期,风起云涌,七雄争霸,一批改变历史进程的历史人物纷纷登场亮相,吕不韦就是其中非常独特的一位。这个特殊而神秘的大商人依靠敢想敢干与上下钻营,在秦国的政权发展与统一中国大业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人们对吕不韦的评价毁誉参半,众说纷纭,这究竟是为什么?吕不韦到底留给后人哪些不解之谜?
一
古往今来,人们无不向往着发财致富。 “恭喜发财”成为人们节日见面说得最多的一句吉祥话。怎样才能发财致富呢?有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社会大环境。这主要表现在,生产力发展,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和市场经济作依托;政府要给人们提供各种致富机会和条件,让人们尽可能发挥自己的专长,在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丰厚的回报。
第二个条件是个人要努力。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夫纤啬筋力,治生之正道也,而富者必用奇胜。”纤啬筋力的意思是:精打细算,勤苦劳动。这句话是说:精打细算,勤苦劳动,是发财致富的正路。但想要致富的人还必须出奇制胜。就大多数人而言,发财致富靠的就是辛勤劳动,精打细算。但是,古往今来,也有人总想快富、大富,于是追求捷径,甚至搞歪门邪道。
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经过各国的变法与改革,传统的贵族宗法制度和等级制度松动,下层人获得了较多的改变自己身份地位的机会,由于社会活化,人们追求金钱、利益的机会增多,出现了空前的拜金求利之风。
用司马迁的话说,当时的情况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意思是,天下的人,熙熙攘攘,都是为利而来,都是为利而往。司马迁还说,那些拥有千辆兵车的天子,享有万户封侯的诸侯,占有百室之邑的大夫,尚担心贫困,何况普通老百姓呢!
在这股求金求利的风气影响下,人们各显神通,施展才干,比如,当时人们总结了一套如何致富的秘诀:要想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依市门。”刺绣文指从事刺绣这种手工业劳动,依市门指依门卖笑。司马迁说,只要用心思,肯下功夫,搞农业、作手工业、经营商业都可以致富。并举了不少例子来说明。但是也有的人通过其他手段致富。
我们要说的吕不韦,就是以另类手段求富的典型。他由经商转为从政,由一个商人变为政治家。他是怎样弃商从政的?他在中国历史上起了什么作用?我们如何评价他呢?
用今天的眼光看吕不韦,他简直是一个不可思议之人。他敢想敢干,胆量极大,他上下钻营,活动能力极强,他曾经显赫一时,执掌秦国大权十多年,在秦国的历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但由于走错一步棋,导致全盘皆输,失败得很惨。
吕不韦是在战国特殊社会环境下出现的政治冒险家,他极具传奇色彩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好几个千古之谜。这是人们对他有兴趣的重要原因。我觉得起码有四个谜团值得研究:
一是他究竟长得什么样?由于古代没有留下吕不韦的画像(也许我没见到),现在人们都是依据对他的想象进行描绘,在目前流传的吕不韦画像中,有的画得很有个性,很有棱角;有的则把他画得很丑,是一个尖嘴猴腮,很奸诈的瘦老头。之所以有差距,是因为吕不韦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不同。在没有见到真人以前,人的脑海里往往有一个思维定势,好人坏人的形象容易脸谱化,就画像来说,好人、英雄就往往画的英俊,反之,坏人、奸臣就画的丑陋,对吕不韦也是如此,由于吕不韦给人们的印象不怎么好,所以形象就难看了。其实,我觉得对吕不韦应重新定位。从总体上看,他功过参半,是一个对历史发展有贡献的人,是秦国历史上的功臣。所以我认为,在没有找到古代画像之前,画他不应该画的太难看。(图片:吕不韦像)
吕不韦的第二个谜团,也是最大的谜团,是他究竟是不是秦始皇的生父?如果是亲父子,他们的相貌中肯定有相似的地方,而关于秦始皇的长相,史书有一些记载,但是人们对这些记载的理解有分歧。关于这个问题,大家如果仔细读一读《史记·秦始皇本纪》,也可以得出自己的看法,对这个问题也将在后面和大家讨论。(图片:秦始皇像)
第2节:第一讲 弃商从政“奇货可居”(2)
第三个谜团是吕不韦究竟是怎么死的?死后埋在那里?吕不韦的墓现在有两处。第一处,根据《魏书·地形志》记载:“阳翟(今天河南禹州)有吕不韦墓。”另一处吕不韦墓据说在洛阳市东面约20公里的偃师市南蔡庄大冢头村东。究竟哪一个是真的呢?(图片:吕不韦墓)
第四个谜团是吕不韦任秦国丞相时,曾组织门客编写了一部《吕氏春秋》,这究竟是一部什么书?吕不韦写这部书的目的是什么?现在人对这部书越来越有兴趣了。如果用这部书的理念治理国家,秦朝会是什么样子?它会速亡码?当然,历史不能假设,但是我们对这部书进行分析,是会得到某些启迪的。
先从吕不韦的身世谈起。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是战国末年活跃在阳翟(今河南禹县)的大商人。他出生在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阳翟在河南中部,濮阳在河南东北,两地相隔不算近。之所以有两地之说,可能是这样:濮阳是吕不韦的家乡,他除了在濮阳做买卖,也到其它地方经营,很可能经常在阳翟。故《史记·吕不韦列传》说他是“阳翟大贾”。也有人认为他是阳翟人。
战国时期,这一地区经济繁荣,商业发达,商人很多。他的家庭是个商人之家,父亲因经商发财,“家富万金”,是远近闻名的大商人。在这个商人之家,吕不韦从小耳闻目濡,深受其父经商思想的影响。加之他聪明好学,后来独立经商,成为经商能手。《史记·吕不韦列传》说,吕不韦“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的手段,积累了千金的家产。他经营什么?现在无从考证。可以推测,一定是比较紧俏的东西,如盐、粮食、丝绸、布匹等,他利用市场短缺,异地差价,长途贩运而发了财。战国时期,许多商人靠贩运发财。
但是,吕不韦并没有满足自己商人的身份。大约在公元前265年,吕不韦来到邯郸,最初还经商,赚了钱以后,就再也不做买卖了。吕不韦本来是经商好手,如果继续走经商之路,他还会赚更多的钱,成为像他父亲那样“家富万金”的商人当无问题。他为什么不愿意经商,为什么要改变自己商人的身份呢?
这里要说几句春秋战国的商人。
春秋晚期到战国,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各国变法改革的成功,新的生产关系确立,商品经济有很大发展,过去“工商食官”的局面被打破了。什么是“工商食官”呢?在西周时,官府垄断手工业和商业,不允许个人生产和经营。“食官”就是从事工商业的食于官,吃官饭。
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情况有了改变。独立的手工业者和商人数量增多,出现了一批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大商人,如范蠡、子贡、白圭等。吕不韦也是其中之一。他们经商有道,往来各地,积累了巨额商业资本,活跃了社会经济,对中国商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不过,与此同时,还有一批人也很活跃,并且他们当中许多人也富了起来,这就是游士。
游士是春秋战国新出现的知识群体。士本来是周代贵族等级制度中的最低一级,他们或在官府任职,称“文士”;或身披铠甲,出兵打仗,称“甲士”。在西周时期,士的身份地位受到限制,“士之子恒为士”。就是说士的后代还是士,很难改变。这种身份的世袭制严重束缚了人的才能的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宗法等级制动摇,士从原来受束缚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获得了自由;同时,又出现了一批新型的士,他们多数人通过读书学习,拥有一技之长,他们到各国宣传自己的思想主张,谋求发展,有的人成为贵族的门客,有的人成为国君的谋士,有的甚至担任了高级官僚。由于他们居无定所,朝秦暮楚,“合则留,不合则去。”故称游士。
如苏秦,他家境贫穷,跟哥哥嫂子一起生活,为改变命运,他去各地游说,但不成功,回到家后,家人对他冷嘲热讽。《史记·苏秦列传》说:家里人都讽刺他,说:“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意思是:现在人们都经营产业,下海经商,你却整天读书,净耍嘴皮子,挣不来钱,白吃饭,这也太不应该了!
第3节:第一讲 弃商从政“奇货可居”(3)
苏秦不理睬这一套,继续刻苦读书,增长本领。他不分昼夜读书,甚至“锥刺骨”,——读书困的时候,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鲜血流到自己的脚上。
苏秦经过努力,终于学成了本领。他专门研究各国的关系,到各国游说,宣传和纵连横,受到欢迎,曾经担任六国的国相。(图片:苏秦像)
《战国策·秦策》记载,有一次,苏秦路过家乡,带来了许多钱财物品,他的兄弟、妻子、嫂子听说后,欣喜若狂,跑到很远的地方迎接他,家里人都跪在地上,不敢抬头看苏秦。苏秦问其嫂:“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倨”是傲慢的意思。这话的意思是,“你们以前为什么看不起我,对我那样傲慢?现在却对我这样恭敬呢?”他的嫂子想讨好苏秦,快步走到他面前,弯曲着身子,不好意思地说:“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意思是,是因为我现在看到小叔子您地位尊贵,钱财多呀!”——真是典型的势利眼!
苏秦听了这话,十分感慨,叹息说:“同样是我这人,富贵了,亲戚就敬畏我,贫贱时,就轻视我。何况一般人呢!”
通过以上所说战国商人和游士苏秦的故事,大家想一想是不是听出什么问题来了呢?
很明显,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商人虽然很富有,“家富万金”、“家累千金”,但是社会地位并不高,尤其一些国家实行重农抑商,歧视商人的活动,使他们抬不起头来。比如,法家韩非就把工商业者看作五蠹——破坏社会的五种蛀虫之一,建议国家把他们清除掉。
中国古代很长时间里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总被列为另类,受到歧视和不公正待遇。总的来讲,商人是富而不贵,虽然有钱,但在政治地位很低,而像苏秦那样搞政治,有了政治地位,不仅富,而且贵,更受人尊敬。
经商和搞政治这两种不同的社会地位和人生结局,对吕不韦肯定是有触动的。在他面前,有两条道路可以选择,一条是继续走只富不贵的经商之路;依他的能力,可以走得更远,可能成为一代富豪;而另一条路是改弦更张,做既富且贵,既有钱又有社会地位的人。吕不韦经过反复思考,终于下定决心,要弃商从政,做既富且贵的人上人。这就是他的长远打算。
那么,怎样从政呢?靠一步一步往上爬,从低级小官做起,那太慢了,吕不韦可受不了。吕不韦用商人的眼光进行分析,必须进行投资,一买一卖,贱买贵卖,囤积居奇,从中盈利。吕不韦在邯郸经过调查,终于发现了一个可以用来投资的“商品”!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三
大约在公元前265年, 吕不韦来到了邯郸。他来邯郸最初是做生意,后来他不做生意了,干什么呢?研究各种信息,考虑新的可行性投资。邯郸有这样的条件吗?邯郸有什么东西这样吸引他?
今天的邯郸是河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