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倌旰笏挡欢ň捅涣蔚袅恕
欲成就大事者,要么是此生遇到了极大的运气,要么是祖祖辈辈几代人的努力,要么是家族或者村落形成的稳固团体一起奋斗,光靠一个人单打独斗永远是不够的,但是在大城市里,想要结成稳固有效的团队非常不容易,当我们看到一个人成功时,要能透过它看到背后更多的东西。
The End
正说司马家3 孙子司马炎
司马炎出生于河内温(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字安世,晋朝开国君主,265—290年在位。司马炎是司马懿之孙,司马昭嫡长子,晋元帝司马睿从父。265年袭父爵晋王,数月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给自己,国号晋,建都洛阳。279年又命杜预、王濬等人分兵伐吴,于次年灭吴,统一全国。建国后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 太康元年,颁行户调式,包括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太康年间出现一片繁荣景象,史称“太康之治”。但灭吴后,逐渐怠惰政事 ,奢侈腐化。290年病逝,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葬峻阳陵。
本书所涉及的人物关系表
汉献帝(天子)—何进(大将军)—董卓(太师)—王允(司徒)—貂蝉(美人)—吕布(战将)—袁绍(诸侯)—刘表(宗室)—刘璋(宗室)
吕布—貂蝉(夫妇)
董卓—貂蝉(爱慕)—吕布(义子)
袁绍—袁谭、袁熙、袁尚(亲子)
袁绍—袁术(兄弟)—田丰(谋士)—沮授(谋士)
管辂(老师)—司马懿(弟子)—桓范(弟子)
水镜先生(老师)—诸葛亮(弟子)—庞统(弟子)—徐庶(弟子)
魏国
曹操(君主)—荀彧、郭嘉、贾诩(谋士)—夏侯憞、夏侯渊(大将)—曹仁(堂兄弟)—曹丕(长子)—曹植(三子)—张辽(战将)—典韦(战将)—许褚(战将)—关羽(战将)—司马懿(下属)—杨修(下属)
曹丕—甄姬(夫妇)—司马懿(下属)—曹仁(堂叔)—曹植(兄弟)
曹仁—曹操(主公)—庞德(同僚)—曹丕(少主)
张郃—夏侯渊(同僚)—司马懿(同僚)
司马懿—曹丕(少主)—张郃(同僚)—杨修(同僚)
司马防(父亲)—司马朗(长子)—司马懿(次子)
司马懿(丈夫)—张春华(妻子)—司马师(长子)—司马昭(次子)—司马炎(司马懿之孙、司马昭之子)
蜀国
刘备—关羽、张飞(义兄弟)—刘禅(亲子)—诸葛亮(军师)—孙尚香(夫妇)—赵云(战将)
关羽—关平(义子)—张飞、刘备(义兄弟)—曹操(恩情)
张飞—张苞(亲子)—关羽、刘备(义兄弟)—庞统(军师)—马超(同僚)
赵云—刘备(主公)—刘禅(少主)—庞统(军师)—诸葛亮(军师)—关羽、张飞(同僚)
马超—庞德(下属)—刘备(主公)
黄忠—刘备(主公)—魏延(同僚)—严颜(同僚)
诸葛亮—刘备(主公)—刘禅(少主)—姜维(师徒)—黄月英(夫妇)—庞统(同门)—赵云(战将)
姜维—诸葛亮(师徒)—夏侯霸(同僚)—刘禅(君主)
魏延—黄忠(同僚)—刘备(主公)
吴国
孙坚—孙策、孙权、孙尚香(亲子女)—黄盖(部下)
孙策—孙权、孙尚香(兄妹)—大乔(夫妇)—周瑜(义兄弟)—太史慈(战将)
孙权—周泰(部下)—吕蒙(部下)—陆逊(部下)
黄盖—孙坚(主公)—周瑜(大都督)
陆逊—吕蒙(同僚)—甘宁(同僚)
凌统—甘宁(同僚)—凌操(亲子)
大乔—孙策(夫妇)—小乔(姊妹)
小乔—周瑜(夫妇)—大乔(姊妹)
序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近二千多年来发生过无数名垂史册的人文故事,读历史可以知更替,历朝历代人们总是在反复演绎着相似的剧情。作者张朝炬博士是我的学生,王朝兴衰是我们研究的方向。
三国时期的司马家族是一个独特的案例,如何才能在政敌环顾间左右逢源,历经数任老板而不倒,平步青云直至位高权重,这是一门学问。
司马懿忍辱负重、集腋成裘,不但自己有功于社稷,而且善于经营政治联盟,将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都争取到自己这一边来,用超越常人的能力与谋略来夺取天下,他的经验值得后来人学习。
在司马懿之后,其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孙子司马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们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将父辈留下的事业发扬光大。俗话说:创业难,守业更难!有多少富二代倒在了父辈成功的荣誉堆中,很多人都逃不过安于享乐这一关。但司马家族的子孙没有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而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是优秀家教产生的积极成果,当前的成功人士应该多多借鉴。
《史说司马家》系列丛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透视官道与职场奥秘的窗户,对眼下奋斗在各自工作岗位上的人们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所谓“善谋者胜”,善于谋划永远比一味蛮干强胜百倍,而且“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有了准备之后还得耐心等待机会,机会不到就盲目出击照样难获成功,所以忍耐是一种力量。
2017年4月18日
第一章 强权法则
很多时候形势比人强,大势所趋是人力无法阻挡的,但有些坚持其实是在等对手出意外,出意外的概率很低,但也不是没有,不过等待却是痛苦的。
1 天下是禅让得来的
曹魏的最后一个皇帝曹奂,在司马炎的威逼下,不得不让位给他。虽然魏太祖曹操创业艰难,从辅佐汉室开始,到接受汉室的“禅让”、开创大魏江山,已历经数十年,但此时曹魏气数已尽,政权全面转移到了司马氏的手中。经过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等人的努力,司马氏终于打造了大晋天下,史称“西晋”。
在禅让仪式上,司马炎装模作样地祭告天地,说自己本来才能不够,不应获得天子宝座,但考虑到天下百姓的拥戴,四海诸侯的力挺,为了这个国家的兴盛,为了世间的太平,自己不得不勉为其难,放弃原本无忧无虑的生活,为苍生谋求福利。同时司马炎保证,会与大家同富贵共命运,不辜负所有帮助他的大臣。
贾充等人在台下满脸严肃地听着,但肚子里想笑,这等官样文章每朝每代都得做。你若兴高采烈地接过皇权,那叫篡位;你若扭扭捏捏地再三推辞,在众人的一再力劝下勉强受让大统,这叫顺应民意,叫民心所向。二者的观感和结论都大不一样。
祭天完毕,司马炎回到自己的皇宫之中,再次接受大臣们的朝拜。这些大臣,昨天还都是魏臣,今天就变成晋臣了,反正在哪里都是臣,换个地方工作而已,况且这么换一换,大多数人的官阶都升了,俸禄也多拿不少,何乐而不为呢?司马炎对大家说:“其实谁当皇帝对你们来说都一样,历史上改朝换代又不是第一次,何况当年曹丕也是从汉献帝那里夺来的皇权。现在曹家气数已尽,皇权转让给了我们司马家,大家该怎样还是怎样,生活并没有改变,只要对我忠心,日子一定会过得更好。”群臣心想,这还真是谁当皇帝都无所谓,反正不是我当,只要站对队伍跟对人,不要犯路线错误,自己的荣华富贵总是有保障的。
司马炎颁布诏书,大赦天下,也就是说除了那些十恶不赦的谋反者之外,其他罪犯全都释放,大家没事了,都回家过年吧。国号正式从“魏”改成“晋”,年号改成“泰始”。司马炎对身边的史官说:“虽说按规定皇帝的谥号要死后由后人为他评定,但我现在就命令你,给我的谥号必须是‘晋武帝’,不许改用其他的。”史官连声称是,心想你就算要叫玉皇大帝我也只得同意,否则脑袋就要搬家了。
至于原来的皇帝曹奂,考虑到他态度还算好,就封他一个陈留王,食邑万户,这至少不愁吃穿了。司马炎的想法是,只要曹奂不造反,吃点喝点都无所谓,赶紧搬家去你的封地陈留吧,没事不许回到洛阳来。曹奂捞了个陈留王当当,好歹是个王爷,虽然失去了祖宗创下的江山基业,但若仅仅从自身过日子的角度来考虑,还算是很不错的。不过人各有命,每个人的心态都不一样,一个普通农民让他去当县长,估计嘴巴都能笑歪,但一个省长被贬到县长职务,肯定觉得不如自杀算了。好在曹奂的心态不错,自从他当上那个傀儡皇帝后就一直浑身不自在,早就想干脆辞去皇帝改任郡王算了,还落得个自在逍遥。现在也算是愿望实现,赶紧去了封地陈留,最后在那里生活了三十几年,日子过得很是滋润。
司马炎对心腹陈骞、贾充、裴秀等人说:“你们没事就去做做曹室宗亲的思想工作,让他们配合点,做人要识相,否则没好果子吃。”贾充道:“这么多年下来,曹家势力早已被我们打得人才凋零,基本上没什么能人,我估计连曹奂都没啥野心,能让他有一块属地,吃喝不愁就够了。”裴秀和陈骞都赶紧附和,说愿意去劝说曹室宗亲顺利交接一切国家事务。
曹奂这次灰溜溜地离开京城,根本没人送行,别人也真的不敢送,谁送谁就失宠了。但万万没想到的是,大魏的忠臣竟然还有一位。此人是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也就是司马炎的叔祖父,今年已经八十多岁了,任太傅之职。司马孚对司马炎说:“老朽年纪大了,也没几年好活啦,人老了不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不如让我随曹奂一起去陈留吧,我想当一个大魏的纯臣,不想临死前还改变节操。”
司马炎心想,毕竟你是我的亲叔祖父,不比外人,再说也的确老了,还能活几年啊,你愿意跟着曹奂去陈留也行,顺便还腾出一个太傅的职位来,于是就同意了。这些日子司马炎的事情很多,刚当上皇帝,这兴奋劲就不必提了,接下去还有很多朝政要事等着他去处理。第二天司马炎亲自去太庙祭奠祖宗,追尊他的祖父司马懿为宣皇帝,大伯父司马师为景皇帝,父亲司马昭为文皇帝,祖母张氏为宣穆皇后,自己的母亲王氏为皇太后。
2 造化比人强
司马炎的母亲王皇太后自幼聪慧,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才女,与人打交道的本领非常强,深得所有长辈的喜爱,自从嫁给司马炎的父亲司马昭后,一直相夫教子,再加上她有料事如神的本领,帮了夫君许多大忙。她一生生育了五个儿子,长子就是司马炎,次子是司马攸,另外三个儿子死得早。古时候母随子贵,权贵人家的媳妇一定要有儿子,有了儿子才能保障自己的安全和尊荣。
当年王皇太后培养成人的只有司马炎与司马攸两个孩子,司马炎字安世,长得仪表非凡,典型的帅哥一枚,手长腿长,平时喜欢留长发,从小文武双全。司马攸是一个文学青年,喜爱读书写字,学问非常棒,深受父亲的宠爱,一直带在身边培养。一般当父亲的人都喜欢文气一点的男孩,特别武相的未必会讨人欢心,司马昭本身就是个文质彬彬的男人,所以就喜欢二儿子司马攸。司马昭常对司马攸说:“你好好读书,多学一点治国之道,将来好管理整个天下。”对大儿子司马炎却说“某某地方出了什么事,你去摆平它”,或者“前线的粮草又不够了,需要筹粮筹款,这事你去办”。好在司马炎总是没有怨言,父亲让他去干什么,他就去干什么,他奉行的信条是:在工作中总结方法,通过做事学会做人。
司马炎的父亲司马昭从小与大哥司马师的感情非常好,一直以来都是大哥冲在前面,作为弟弟的司马昭在后面跟跟,大哥怎么说,司马昭就怎么做,兄弟俩同心同德,团结得如同一人。司马师平生唯一的遗憾是没有儿子——儿子对于成功人士来说非常重要,因为这涉及继承家业的问题,伟人开创了大的局面,如果没人继承,那百年后也就都荒废了。东汉时期科技不够进步,一个人生不出儿子来,再多的妻妾也没有用,还好弟弟司马昭有两个儿子,于是就把最为喜欢的二儿子司马攸过继给了大哥,心想大哥百年后,就由司马攸来继承大统,这也很好啊,大家都满意。
唯一不满意的只有司马昭的长子司马炎,司马炎心想这凭什么啊,我是家里的长子,也是最能干的儿子,但偏偏父亲喜欢弟弟,要培养弟弟当接班人。本来大家还可以争一争,毕竟我是长子,俗话说“立长不立幼”,道理是在我这边。但现在倒好,父亲将弟弟过继给了大伯,而明摆着大伯才是主导者,若干年后大伯一死,弟弟名正言顺地继承大统,我连一点可争的余地都没有,眼巴巴等着靠边站吧。
不过司马炎的优点却是,虽然希望渺茫,但在没有盖棺定论之前,总还是积极努力争取。他随父亲南征北战,积极筹粮募捐,为父亲平定天下立功甚多。在这个过程中,司马炎广结善缘,尽量将周围有用的人才都拉拢到自己这边来,以备将来不时之需,其中最为关键的是结交了诸如贾充、山涛、何曾、裴秀等重要人物。
俗话说“世事难料”,后来的形势还真是巨变到出人意料的程度,大伯司马师好端端的,竟然在一场战斗中不幸受伤,不久去世了,父亲司马昭接替了大伯的位子。这下子继承人的序列理应又回到了“立长不立幼”的轨道上来了吧?何况弟弟司马攸不是过继给大伯了吗?他还有资格继承父亲的衣钵?
但是没想到父亲竟然还认死理,一个人喜欢另一个人,根本不需要理由,他横说横有理,竖说竖有理。父亲常对人说,这天下是大哥打下来的,江山理应属于大哥,我死后,还是应该由大哥的继承人司马攸继承大统。
司马炎听到父亲说这样的话,真是要吐出一口老血,心想人各有命啊,不该是自己的东西怎么争取都争取不来,而弟弟就那么轻易地要登上大宝,自己只得俯首称臣。有一次司马炎对山涛他们几个亲信说:“论起为国立功,为父效力,我自己觉得比弟弟强多了,但是父亲就是喜欢弟弟会读书有学问,要立他为世子,你们有什么办法吗?”山涛回答:“自古长幼有序,只要你不犯明显的错误,晋王没有理由不立你为世子的。”贾充也说:“我们不但要把晋王交代的事情办得完美,在办事的同时还要给所有人留下好的印象,多争取一个人支持,也就少一个人反对,晋王耳根子比较软,容易听周围人的建议。”陈骞建议司马炎要多多抽时间去看望母亲,给人以孝顺的印象,让母亲在适当的时候美言几句。
正因为司马炎平时在人脉方面多有积累,关键时候这些人脉发生了作用,因为谁都想自己所拥立的人选能继承大统,这样自己也可以有拥立之功,不至于被边缘化。在司马昭对继承人问题犹豫不决之时,左长史山涛不断劝说他道:“废长立幼乃是取乱之道,万万不可啊。”贾充也劝说司马昭道:“世间的礼法不可违背,违背了礼法,其他一切也都乱了。”司徒何曾、尚书令裴秀也一再进言,说大公子司马炎屡立战功,聪明能干有建树,有明君之相,应该被立为世子。
司马昭总是听身边的人说司马炎的好话,听得多了,思想也开始有了转变,想想也对,选接班人总得选能干的,选能够治理好国家的,最重要的是选能够将我们司马家族发扬光大的人,司马炎无疑最合适,于是最终选择了司马炎作为世子,继承自己的事业。
3 大位到手心情爽
司马炎29岁时,父亲去世,顺利继承了父亲晋王的王位,几个月后就逼迫魏帝曹奂让位,自己成了晋朝的开国皇帝。新人新气象,司马炎刚坐上皇帝宝座的时候,心情是很愉快的,也立志要做一番大事业,让大家看一看自己当皇帝绝对不比弟弟差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