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中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万历中兴-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管汉人是又出了个成祖皇帝那样雄才大略的人物还是一个像英宗那样无能的君主,都已经不是我的时代了。”俺答汗自嘲地笑了笑,抬了抬自己的胳膊,叹息一声说道:“昔日草原上的雄鹰,现如今已经弯弓射箭都做不到了。”

    “大汗……”三娘子欲言又止。

    “我知道你想要说什么,劝我不要继续和明朝作对,老老实实投降称臣。”俺答汗看着这个比自己小几十岁的女人,也是自己的外孙女,“我可以为了需要的资源向明朝称臣,但我绝对不会向明朝低头承认失败,不然草原上的各部就会反了天了。”

    “大汗已经拉不动弓箭,不再是草原上的雄鹰了,难道眼睁睁地看着乞庆哈将整个草原带入深渊吗?”三娘子问道:“你的儿子不像你,是一个优秀的大汗。”

    俺答汗嘴角一抽,确实,自己的儿子有多大本事他自己也清楚,乞庆哈已经是他所有儿子中最为优秀的那个了,但他的这个儿子大本事没有,从前就叫嚷嚷的与明朝开战,仿佛自己能够展现成吉思汗的荣耀一般,是个抱着先祖荣耀但没有脑子的白痴。可是除了这个儿子外,别的儿子更烂泥扶不上墙。

    “我死后,谁能继承汗位呢?”俺答汗看着三娘子问道。

    三娘子却是吓了一跳,这种问题不该她回答,而且她自然也是有她的私心的,让她承认乞庆哈,她却是不太情愿的。

    “如果乞庆哈再冷静一些就好了。”俺答汗并没有等待三娘子回答,或者他说他其实根本不是在问三娘子,只得颓废地摇了摇头,自言自语到。

    看着昔日的大汗如今像一个无能的老头一样孤独的坐在自己的汗位上,三娘子转身退了下去,走到外面,转身又看了看宫殿,叹息了一声,却又立即打起精神。

    “布塔施里呢?”三娘子看着跟随自己的女随从。

    “小王子在城外骑马。”侍女躬身回答。

    三娘子嘴角一丝微笑,任何母亲不会希望自己的儿子无能,三娘子也是如此,他的儿子不到十岁,却也是大汗的继承人之一,这种时候,为了她的儿子,为了她自己,让她不做些打算,那怎么可能呢?

    乞庆哈是汗位的最有利的继承人,俺答汗的其他儿子和他比起来都显得弱势,自己尚未成年的儿子布塔施里更是只能依靠自己,无法与他抗衡,但是现在风向已经变了,不可一世的乞庆哈打了败仗,只带了不到二百人如同丧家之犬一样逃回归化城,自然之前被许诺的汗位以及巨大的威信都成了过眼烟云,汗位继承人再一次成为众人争夺的肥肉,草原上子凭母贵,那么自己的儿子布塔施里也未免没有一争之力。

    人人都以为只有汉人为了皇位宫廷斗争,蒙古人难道没有吗?错,蒙古人也有,黄金家族传下来的汗位,自然让他的每个子孙都感到眼红,围绕汗位的斗争自然少不了,没有嫡长子继承制,单凭实力决定一切的蒙古,权力斗争更为残酷,三娘子也是骑得骏马,拉得起弯弓的女中豪杰,自然敢为了自己的儿子争一争。

    无论如何,我的儿子将会成为草原上各族的大汗,哪怕是必须依附明朝也在所不惜,三娘子骑在马上,默默地告诉自己。

 第31章 大喜

    万历十年,西元1582年,帝国的一切如常运转着。

    大明朝的皇帝万历如今无聊地呆在宫中,翻看着自己手中的一册《永乐大典》,寻找些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张鲸张诚,你们可知道这《永乐大典》来历?”实在太过无聊,万历干脆随便找些话问道。

    “皇上,奴才自然晓得。”二张太监对望一眼,眼中同时疑问,谁回答?

    “张鲸,你先说。”万历指着张鲸说道。

    挺了挺胸脯,让自己看着气势更足些,张鲸回答道:“《永乐大典》乃是成祖永乐大帝年间编撰而成,全书共22937卷,11095册,历时六年而成,初名为《文献大成》,后由成祖皇帝赐名为《永乐大典》。”

    “张鲸公公所言不假,但说错了一点,如今皇上手中拿着的却不是原版,实乃先皇嘉靖年间重新抄录的副本,抄录依旧是六年方成。”张诚补充道。有一点他们两个都没说,永乐大典的编撰人是有名的大学士解缙,不过这个人不得好死,自然不会不长眼的说出来。

    “到底是小看你们两个了。”万历点了点头,问问题的时候他确实没想到自己身边的两个太监能够知道,一时间忘了自己身边的太监实际是由内廷教出来的高学历人才,自己平时喜好什么都系,自然都有所掌握。

    “告诉申时行,朕要他重新抄录一份《永乐大典》,干脆用印刷术吧。”万历想了想说道。

    “皇上,单单抄录就需六年,若是刻板,工程量之大,不知到什么时候才能完成。”张鲸提醒道。整本书3。7亿字,还不包括一些图画,这要是刻板印刷,那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完成啊。

    万历也是拍了拍脑袋,确实有些多,但一想到现如今他手中的这些书籍,在后世两套都失散损毁,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仅仅剩下几百卷,心中却更是想尽办法传下去。

    张诚看万历沉默不语,建议到:“不如先挑选一些刻板,分批进行,看看如今什么有用,先印刷一些试试。”

    好主意啊,万历眼睛一亮,永乐大典包含的内容太多,自然哪些对这个时代最有用就先印刷哪一些好了。

    “好,那就……”

    “皇上,大喜……大喜呀!”万历话没说完,门外就有太监急匆匆赶来汇报到。

    “皇后又有了?”万历皱着眉问道,什么事情能够称得上是大喜呀。

    “额……”小太监瞬间卡住,连忙道:“不是,是李如松和麻贵将军的捷报。”

    “捷报?”这两三年李如松和麻贵天天闹腾,捷报隔不几天就有一次,大的小的都有,自己已经见怪不怪了,什么大事能够特地报告。

    “李如松和麻贵两位总兵攻占了归化城。”小太监汇报到。

    岂料万历听了这话却并不高兴,严厉地问道:“朕不是命令过他们,不许攻入归化吗?”

    心中也不由气恼,早告诉他们不得进攻归化,不然蒙古人放弃了固定据点,想要降服就困难多了,现在竟然还如此,但转念一想,这两个人也是可以的统帅了,怎么能私自这么做,除非有了什么变故,除非……

    一旁小太监继续汇报:“皇上,俺答汗死了。”

    俺答汗死了,万历不由得一震,老家伙是这个时代草原上最难缠的对手了,草原蒙古的号召力不容小觑,这也是自己等待的原因,难怪李如松和麻贵进攻归化,看样子蒙古汗位的事情有些问题。

    万历的猜测没错,确实是蒙古的汗位出现了一些问题,对于以往的蒙古来说,可能很正常,但对于如今明朝逼得甚急的情况下,就是要命的问题了。

    俺答汗死了,谁能成为新的蒙古大汗,最有力的继承人自然是实力最强的长子乞庆哈才是,但乞庆哈在接连败给李如松和麻贵等人之后,威望大减了,许多以前支持乞庆哈的蒙古部落首领见到明朝不好欺负之后,态度动摇了,能够和明朝进行贸易的机会越来越少,部落能够得到的资源自然越来越贫乏,是继续和明朝开战,还是老老实实向明朝称臣纳贡,好好过日子呢?这是各部面临的问题。

    如果没有这场战争,现在还是主战派的乞庆哈在登上汗位之后,也会因为政治需要,以及贸易需求,老老实实向明朝称臣纳贡,边关维持平静。

    但现在这场战争是明朝先发起来的,自然情况发生了变化,乞庆哈不能向自己的父亲那样向明朝称臣,那时候还能说是为了贸易需要,现在在称臣,就是彻彻底底的认输了,到时候还怎么让草原上的各部臣服?有资格成为黄金家族继承人的又不止他一家,所以乞庆哈不愿意投降,也不能投降。

    那么,北遁漠北去吧,这个主意一出,就遭到以三娘子为首的一帮人的反对,若是能够和明朝和谈,谁乐意跑到漠北去受苦,归化城万历三年时才建好,现在才过几年,刚刚兴盛的蒙古又要逃到背面受苦。

    一句话,只要明朝接受投降,那就老老实实投降称臣,跟着乞庆哈一起逃到漠北冰块,这日子爱谁过谁过,反正这样的事他不干。打了那么多败仗还想要继承蒙古大汗?让众部族臣服,做梦吧。

    归化城里吵吵闹闹,双方谁也奈何不了谁,三娘子一怒,干脆让人带着密信南下去见明朝将军去了。

    见了李如松和麻贵等人,一句话,只要明朝承认自己的布塔施里是蒙古大汗,那自己愿意将归化城献出,和明朝合作,对付那些不愿意臣服的蒙古各部。

    好事啊,接到密信的李如松和麻贵心中想到,打到现在不管是练兵还是解决蒙古,目的都完成的差不多了,终于等到能够收尾的时候了,一方面将信件转交往京城,但战事逼人,错过这村就没这店了,相信皇帝陛下会理解自己的,两人带兵快马加鞭赶到归化城,靠三娘子里应外合迅速控制住整个城市,擒住不少不乐意归乡的蒙古各部首领。

    但稍微遗憾的是让乞庆哈给带人跑了,得,这下功劳少了,麻烦多了,麻贵和李如松面面相觑。

 第32章 教诲(上)

    万历十年五月,对于万历来说,是个绝对值得兴奋的日子。

    戚继光和郑大海所率领的舰队在登陆之后,又南下巡航了一圈之后,再次从天津登陆,回到京城复命,骚扰蒙古的李如松和麻贵等人也带着蒙古的降表经大同入京,一前一后,标志着万历来到这个时代的豪赌胜利。

    当然同样有人不高兴就是了,以内阁大学士申时行为首的文臣们,虽然也同样祝贺,但私下里甭说有多难受了。

    皇帝通过内廷直接控制军队,文臣在这两件事情上毫无说话的权力,因此最为尴尬地是,现在两批人回到京城,文人立功的少的可怜,这样这帮士大夫们内心如何受得了。更为糟糕的是,加入照着这个势头发展下去,文臣还凭借什么压制武官一头?靠朝廷制定的品级差?这东西要多虚,就有多虚,以往凭借文臣掌握钱粮,想怎么整就怎么整的日子到头了,以往一个总兵见到七品县令就要低头,现在,谁管你是哪根葱,这让一直高高在上的士大夫们如何能够忍受?

    皇帝不待见文臣,这是万历在位十年大臣们的总结,皇权和士大夫集团的对立极为突出,现在皇帝凭借两场胜利,更加不会容许士大夫干涉自己的行为,文臣的好日子看样子要到头了。

    猜的没错,万历确实打算对文官体质动手术了,说万历讨厌文官可能不太确切,但对于现如今的文臣,万历也的的确确缺乏好感。

    但文臣的势力很大,不要以为是皇帝就能大权独揽,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才是如今的政治,甚至文臣巴不得皇帝啥都不问,将所有事物全部交给文臣才好呢,对于之前的万历,想要对文官体系下手,那无疑是将自己往死里逼,但现在,夹带着大胜之威,自己又足够的底气和文臣较劲,科举制,官员制度等等一切,张居正不动的东西,万历现在都有了信心动上一动。

    不过现在最重要的,当然是给这海陆两支部队封赏。

    戚继光平定海疆,带回大量金银,有功,封侯;李如松和麻贵二人平定击溃蒙古,布塔施里称臣,乞庆哈西窜,安定北方,两人都封伯。其余大小官员皆有赏赐,只有文臣眼巴巴地在一旁看着,没他们什么事。

    封赏结束,自然有人不满,其中最为不满的,就要数李如松和麻贵了。凭什么啊,凭什么他戚继光封侯,他两个人只封伯?

    这个时代的明朝人对于海洋的认识自然带有局限性,对于戚继光等人带着一支船队出海回来就封侯甚是不解,出海那叫劳民伤财,他们可是真刀真枪在草原上和蒙古人拼血的,这两者怎么能够相比呢?

    “你这个蠢货。”李成梁一脸白痴地看着自己的儿子,神神秘秘到:“你知道你和戚继光最大的区别在哪里吗?”

    区别在哪?李如松跪在地上,不知道自己的父亲说的什么意思,什么不一样,那恐怕就是年龄不一样了吧。

    孺子不可教也。李成梁无奈地扶着额头,有气无力看着自己的儿子,说道:“怎么比起你老子我来,差距怎么这么大呢!”

    李如松疑惑地看着自己的老子,满脸不解,自己有哪里做的不足吗?

    看着自己的儿子不明白,李成梁解释道:“我问你,你可知道,当年你老子我打了胜仗之后,除了把首级给报上去之外,还干什么?”

    没干什么啊,李如松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自己老爹究竟想要说什么。

    “还给上面送了银子!”李成梁以恨铁不成钢的眼光看着自己不开窍的儿子,“不仅是那时候送银子,前几年你一路升职到现如今的总兵,你爹我也没少花银子!”

    “那爹这次没有给送银子?”李如松纳闷地问,他还不知道自己一路升官是这么个原因,辽东他家最大,养成了他的傲气,每次作战在前也是他骄傲的体现,现在自己的老爹告诉自己,自己之所以能升官到现在的位置,实际上是因为自己的父亲在身后给自己打点,不是因为自己作战英勇,这不由地对他造成很大的打击。

    唉!~~~

    李成梁无奈地看着自己的儿子,论打仗,自己的这个儿子不比自己差,甚至看这几年的表现来说,更有超过自己的趋势,但这做官,单单靠这些是远远不够的,一个合格的武将,单单会打仗是不够的,就如那俞大猷,和戚继光以及他来说都不承让,但在当官方面,和他两个比起来差远了。

    他李成梁镇守辽东,每年给朝廷里那帮文臣老爷们的打点银子从来没有少过,这才一直有人给他说好话,到了现在的地步,戚继光更是年年给张居正人送新鲜玩意,什么泰西美人什么海狗肾,只要能够讨内阁首辅高兴的东西都用了,这才能够一直稳坐蓟门,能打仗不是没有,相反,这个时代,能打仗的大明将领多的是,但同时会打仗也会当官的将领,才是能够屹立不倒的。

    “现在你可知道这次你错在哪了?”李成梁坐好,看着跪着的儿子。

    被训斥的李如松跪在地上,懊恼地说道:“孩儿没有给文臣送银子。”

    “噗!~”刚刚喝了口的茶水飞溅,李成梁气的指着自己的儿子:“蠢蛋!”

    不对?李如松又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

    “封侯是皇帝封了,封伯也是皇帝封的,据说戚继光本来也是封伯,但是皇帝金口玉言,将戚继光改封为侯,你以为是为什么。”看到自己的儿子解释到这程度都没有明白,李成梁已经任命了,但到底是自己儿子,该解释清楚,还是要解释清楚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难道你能还拿银子贿赂当今皇上!”

    “孩儿愚笨,还请父亲明示。”李如松一副接受教导的模样还让李成梁受用,抚了抚下颚的胡子,李成梁一副高深莫测地表情。

    “皇上之所以会封戚继光为侯,你们却只能封伯,是因为和你们比起来,他戚继光从海外带回来的倭女。”

    !!!!!!!!!!!!!!!!!!!!

 第33章 教诲(下)

    没办法,想要轻易改变一个时代人们的观点无疑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