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钡募依铩B怼⑻蓝擞谑潜阕叩搅醪文奔遥科壤柙槿コǎ爸鞒执蠹啤薄
据说,黎元洪是藏身在床底下,被马荣拖了出来的。黎元洪自己也在写给萨镇冰的信里说,“党军驱逐瑞督出城后,即率队来‘营’,合围搜索。洪换便衣,避匿‘室后’,当被索执,责以大义。洪只得权为应允。”
马荣、汤启发等带黎元洪与黎的“执事官”王安澜到了楚望台。吴兆麟下令,举枪对黎致敬。有一位炮兵高呼:“请统领下令作战!”王安澜劝黎不要答应,炮兵拨刀走向前去,砍王安澜。黎遮住了王安澜。李翊东说:“此地不便下令,请统领去咨议局。”
这时候,刘赓藻与蔡济民也已来到了楚望台,和熊秉坤、邓玉麟、李翊东等人便簇拥着黎元洪去咨议局。
到达咨议局,在座的大家拥黎就鄂军都督之职。黎依然不肯。李翊东在预先准备好的安民布告上,替黎元洪签了一个“黎”字。
两天以后,汉阳、汉口相继收复,黎元洪才有了附和革命的决心。他在八月二十三日让蔡济民与刘熙卿等替他剪去辫子。又过了两天,到了八月二十五日(10月16日),居正等人设坛,请他出来祭拜黄帝,誓师就职。他这才死心塌地,当起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来。
《细说民国创立》五九、鄂军都督府
武昌革命同志捧出黎元洪当都督,在安定当地民心、收用军事干部与号召各省响应这三方面,的确获得便利。不过,黎究竟不是革命分子,其后向袁世凯投靠,摧残革命势力,屠杀革命同志,破坏二次革命,依违于北洋军阀段祺瑞、冯国璋之间,使得民国的法治基础根本动摇。因此之故,就远处大处而言,蔡济民等先烈的捧黎之举,不可谓非失计。
武昌革命同志建立政府之初,不曾十分注意到中央与省的区分。开始,便把所谓“鄂军都督”视作中华民国军政府之首领。虽则在八月二十日黎元洪尚在犹疑之时,他们设有“谋略处”以处理军政大事,而且又在汉口设了“军政分府”作为防备黎元洪叛变的一种措施。但是一到了黎元洪肯剪辫子,这谋略处便在事实上被取消,代之以规模庞大的“都督府”。军政府徒留一个空名,其中既无元首,亦无职员。于是鄂军都督,成为革命阵营之中唯一可以发号施令的领袖。
革命同志们在八月二十一日(10月12日、午后六时,议决在军政府设参谋部、军务部、政事部;以清军第八镇第二十九标标统张景良为参谋部部长,以第八镇第三十标标统杨开甲与吴兆麟为副部长,以孙武为军务部部长,蔡绍忠(大辅)、张振武为副部长,以湖北咨议局局长(君主立宪派分子)汤化龙为政事部部长,下设内务、财政、编制、文书、交通、外交、司法等七局,分别以舒祀鉴等为局长。(孙武因养伤不曾到职,汤化龙因不愿出面革命而不肯就职。)
八月二十六日(10月17日),都督府的组织条例被公布。黎元洪以都督身份兼司令部总长,高高在上,原来隶属于军政府的各部划归都督府,增加了一个司令部,设总长一人,由黎元洪自兼。
参谋部——部长张景良,副部长杨开甲、吴兆麟。
司令部——兼总长黎元洪。
军务部——部长孙武,副部长蔡绍忠、张振武。
政事部——部长汤化龙(未就),副部长张知本。(下设七局。)
这条例共分六章二十四条,是居正的手笔。居正在八月二十三日到达汉口武昌,于仓猝之间写成了它。其中的疏漏之处有二:(一)“司令部”在第一条称为“军令部”,在第七条、第八条、第九条称为“司令部”;(二)条例是“中华民国军政府条例”,而第一章便是“都督府”,写到第六章第二十三条,对“军政府”依然一字未提。第二十三条规定这“中华民国军政府”的条例,于“都督核准之日”公布施行。
在八月二十六日以后,所谓中华民国军政府在事实上只是一个鄂军都督府,设在咨议局的原址。
都督府之下的各单位,以军务部为最重要,设在其后的高等法院之处。主持人是副部长张振武。另一副部长蔡绍忠不甚问事。孙武名为部长,到了九月上旬才到部视事。部务仍在张振武掌握之中。张振武是罗田人,寄籍竹山,在省立师范学堂读过书,受业于时象晋,其后留学日本,参加“大森体育会”,学习军事,经刘彦介绍而入同盟会,回到湖北,企图策应徐锡麟,未成,又去了日本一次。再其后,回湖北,在武昌当小学教员,于辛亥年春夏之交加入了共进会。他在军务部副部长任内勇于负责,而不免于专断,美中不足。
政事部由于部长汤化龙不肯就职,而始终不曾完成机构,招牌挂在南楼前长街中路小学堂。政事部之下的外交局,原以黄中恺为局长,于胡瑛出狱以后,升局为部,以胡瑛为部长,王正廷为副部长。不久,财政局也升格为部,以原任局长胡瑞霖为部长,陶德琨为副部长。胡与陶不能合作,胡辞,陶调任造币厂厂长,部长由李作栋继任,副部长由潘耀裕继任。再其后,内务、交通、司法、实业、教育都升格为部,分别以冯开濬【剪文公:jun、xun,同“浚”】、熊继贞、张知本、李四光、苏成章为部长,周之瀚、傅立相、彭汉遣、牟鸿勋、查光佛为副部长。最后,内务部冯开濬与周之瀚的职务,改由杨时杰与周汝翼担任。教育部苏成章与查光佛的职务,改由姚晋圻与赵俨葳担任。这已经是九月下旬到十月上旬的事了。
以一个都督府而设立七个部,等于是一个中央政府。都督虽则是鄂军一军、湖北一省的都督,而俨然成为中央政府的元首。如此情形,在起义之初,为了对外国人交涉与号召各省响应,原有相当必要。到了各省既已响应,代表们筹设临时政府于南京之时,如此庞大的鄂军都督府便不得不缩小,而退为一军、一省的机构了。
居正恬淡为怀,不肯在军政府或都督府之中担任一官半职。蒋翊武回到武昌,也仅仅挂了军务部一个副部长的虚衔。到了汉阳失守以后,才出任“护理总司令”,肩挑起死守武昌之责。刘公(仲文)出钱最多,而且是事前被推定的都督,只当了一个“总监察”而已。所谓“总监察”,可说是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个“监察院院长”,不隶属于都督府。刘公当了总监察不久,转任“北伐司令”,去了襄阳。
都督府的最急迫的任务,是固守武汉三镇,光复湖北全省,号召各省响应,分兵北伐,统一中国。然而,清军大举南下,连陷汉口、汉阳。幸亏始则有黄兴赶来。使得汉口、汉阳的战事,不致迅即结束;继则有蒋翊武不辞艰难,苦撑危局;否则,武昌入了清军之手,彭、刘、杨等烈士的鲜血等于白流。
《细说民国创立》六○、汉口之战
汉口之战,从八月二十七日(10月18日)上午七点钟开始,到九月十一日(11月1日)下午结束。
革命同志于占领武昌以后,在二十一日午后六点钟的会议上,决议成立四个协(旅),以吴兆麟、何锡藩、成炳荣、张廷辅为协统。两天以后,成立敢死队四大队,以方兴、马荣、金兆龙、徐少斌为大队长。此外,有陆军中学与陆军小学所合并组成的学生军,以刘绳武为统带(团长)。原有的第八镇马队第八标与混成协马队第十一营,混合扩充为两标,称为鄂军马队第一标与第二标,以刘国佐与周福堂为标统。第八镇炮队第八标与第二十一混成协炮队第十一营,也合并而扩充为两标,称为鄂军炮队第一协第一标与第二标,以姜明经为协统,蔡德懋与尚安邦为标统。第八镇工程第八营,分出一部到敢死队,合并混成协工程第二十一队,成立鄂军工程第一营,以李占魁为管带。第八镇辎重第八营参加革命的不多,改以混成协辎重第十一队为基础,成立鄂军辎重第一营,以孙鸿斌为管带。
水师与巡防营的管带夏占奎、王朝银、马祖藩,经胡捷三与蔡鹏来运动,加入革命阵营成立中华民国驻汉水师,以赵均腾为标统。第八镇的宪兵第八营,改编为宪兵第一营,以王文锦为司令。
再其后,又先后成立步兵四个协,第五协至第八协分别以熊秉坤、杨载雄、邓玉麟、罗洪升为协统;输送兵一个协,以高尚志为协统;先锋队一个协,以王国栋为协统。
加起来,革命军鄂军一共有了步队八个协,敢死队四大队,学生军一个标,马队两个标,炮队两个标,工程、辎重、宪兵各一营,水师一个协,输送兵一个协,先锋队一个协。
首四协的协统,颇有更动。第一协的吴兆麟,调回都督府,专任副参谋长,协统由宋锡全继任;宋锡全于汉口失守之时,听了胡瑛的话,自动移军岳州,被处死刑,遗缺以蒋肇鉴继任。第二协的协统何锡藩,于九月十一日负伤,以罗洪升代理。第三协的成炳荣(陈炳荣?),于九月二十六日撤职,先由刘廷壁继任,不久,改由窦秉钧继任。第四协的张廷辅也于某日负伤,由谢元恺继任。第五协成立于八月二十四日以前,第六协成立于九月初五日,第七、第八两协未见于汉阳失守以前的各次作战命令,其成立约在十月初八或初九日。这四协的协统,截至十月十二日停战之时,未有更动。
协统以下的标统,姓名可考的,是第一标先后为宋锡全与黄振中,第二标梁邦福,第三标先后为姚金镛与刘廷福。第四标先后为谢元恺与胡效骞,第五标刘廷壁,第六标胡廷翼,第七标胡廷佐,第八标扬选青与王华国,第九标伍正林,第十标杜武库。林翼文、曾尚武、阙龙、单道康、黄继超都当过标统,番号难考。
以上,除了姜声经、宋锡全、杨选青、阙龙、单道康、黄继超等几个人的名字是采自张难先的《湖北革命知之录》以外,都是根据李廉方的《辛亥武昌首义记》。
清军于八月二十一日(10月13日),武汉三镇皆已光复之时,只剩下张彪的辎重第八营在汉口刘家庙。清廷很迅速地派遣豫军(河南巡防营)两营,由京汉铁路南下,在二十二日上午到达汉口,扎在大智门。这两营的指挥官,是代理协统张锡元。
(李廉方说,张带了三个营来。革命军的作战命令都说张只带来了两个营。)
张锡元派人来武昌,诈称愿降。军政府派李国镛、毕钟带了几千元去犒赏,叫他通电,出布告,以表示态度,率队北回,开到武胜关去布防。张锡元毫无听命的具体表现。
清廷在二十一日便已下旨军咨部(参谋本部)与陆军部,派陆军大臣荫昌率兵南下,加调萨镇冰与程允和带领海军与长江水师,对革命军作战。
荫昌带了陆军第四镇与第三混成协及第十一混成协,于二十二日开始出发。清廷在二十三日下旨,把这三个单位合称为第一军。同日,加派冯国璋率领陆军第五镇与第五混成协、第三十九混成协,称为第二军,“迅速筹备,听候调遣。”
八月二十三日(10月14日),清廷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岑春煊为四川总督,均“督办剿抚事宜。”同日,清廷又下了一道上谕:“袁世凯现简授湖广总督,所有该省军队暨各路援军均归该督节制调遣。荫昌、萨镇冰所带水陆各军,并着袁世凯会同调遣。”这在清朝的历史上,毫无先例:叫袁世凯以一个总督的身份节制具有陆军大臣身份的荫昌。原因是,荫昌所带去的官与兵,是袁世凯所一手训练扩充出来的。
袁世凯一方面深恨摄政王载沣于慈禧死后将他放逐出京,不愿意轻易出山,救清朝于垂危;一方面也似乎感觉到,有一个荫昌夹在中间,他即使想到湖北指挥作战,也不方便。他向清廷奏复,说自己“旧患足疾,迄今尚未大愈,去冬又牵及左臂,时作剧痛,……近自交秋,又发痰喘作烧旧症。”“一俟稍可支持,即当力疾就道。”他既不谦辞,亦不请假,只是在藉故拖延,搭他的架子。
荫昌在调兵遣将,补充军器、弹药、粮食,种种方面却很卖力,虽则胆量很小,只敢以信阳为大本营,偶尔去孝感走走。前方打仗的事,实际上都是标统、协统之流在负责。
清廷终于在九月初六日(10月27日)把荫昌调了回去,改以冯国璋“总统”荫昌留下的所谓“第一军”;原定的第二军,改交段祺瑞“总统”。
荫昌与冯国璋所先后统率的“第一军”,包括一个镇(第四镇)与两个混成协(第三混成协与第十一混成协)。第四镇的代理统制,是王遇甲(号思澄)。王遇甲下面有两个步兵协:第七协,协统是陈光远;第八协,协统是王遇甲。此外,有炮队一标,标统是蒋廷璋;马队一标,标统是张九卿。辎重兵与工程兵,应该也各有一营,史料不详。
第三混成协的协统是王占元,第十一混成协统是李纯。这两个混成协的编制应该是与黎元洪的第二十一混成协相同,即步兵两个标,骑兵,炮兵各一营,工程兵、辎重兵各一队。我们从革命史料上仅仅查考得出,在王占元的下面,有一个步标标统马继增(讹写作“马继贞”),在李纯的下面有一个马标标统贾德耀。这两人都是先锋。马继增最先到武胜关,贾德耀最先留驻信阳。
李纯与王占元其后在民国初年的历史上,是很露头角的军阀。李纯当了江苏督军,王占元当了湖北督军,王占元下面有一个孙传芳,其后作了所谓“五省联军总司令”,雄踞南京。李厚基与臧致平均为第四镇的步队标统(李,第十四标;臧,第十六标)。何丰林也属于第四镇。
关于革命军与清军在汉口作战的经过,我们所知道的以革命军这一方面为较详细。清方留下的史料,除了王树枬的《武汉战记》以外,仅是若干上谕、奏折与电报而已。中华民国军政府以鄂军第二协协统何锡藩为汉口指挥官。何锡藩在八月二十六日午后四时,已经率领本协步队两标完全渡江到了汉口。协司令部,驻在刘家园。所属的步队第三标(标统是姚金镛)扎营在刘家园附近,第四标(标统是谢元恺)扎在歆生路西北端。
在何锡藩的指挥之下,另有属于马队(第一标?)的一个营(管带是黄冠群),炮队第一标的两个营(标统是蔡德懋),工程兵一队(队长是李忠孝),敢死队第二与第四两个大队(大队长是马荣与徐少斌)。这些。分别驻扎在跑马场与“新停车场”。
何锡藩奉“都督”之命,于二十七日(10月18日)上午七点钟,开始进攻“前面刘家庙以南之敌”。刘家庙是一个乡镇,位于汉口东北郊外,与武昌的徐家棚斜对面。汉口在当时有所谓“华界”,华界之西是汉水,华界之南是长江;华界之东是英租界;更东是俄租界、法租界、德租界、日本租界。法租界正北偏西,是大智门火车站。日本租界之北,隔一条火车路与相当距离,是跑马场。跑马场之东,日本租界之北,相当远,是刘家庙。
这时候,清军在刘家庙的是张彪的辎重第八营,加上张锡元的河南巡防营两营。
何锡藩步队第三协循着铁道线前进。第四协在第三协的左边,并肩前进。马队循着汉水故道,担任搜索。炮队放在跑马场附近,以刘家庙为射击目标。工程队负责作炮队的掩护。敢死队作为预备队,归胡效骞指挥,随着第四协之后前进。
革命军队走到跑马场之北,刘家庙的清军便开始射击。战到正午,清军后方来了二百名援兵。革命军的预备队向右展开,兼“督”第三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