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儿在那里边想边说着,抬头望见姜明在似笑非笑的看着自己,不由的大羞,啐了一口,连招呼也没有好意思打,就夺门而出。跑回自己的房间了。
姜明在那里笑了一会,才明白原来自己知道的也一定全对啊,就这样痴痴的想着,想着。心里慢慢的下了决定。
第二十二章 广州危机
广州城现在最缺乏的是是什么?士气,就是士气!我们大宋也是,所以我们要一场胜利。——苏刘义说这边姜明面对着做不做驸马的事情而烦恼,或者是为做驸马以后该怎么办而久久不能入眠的时候。广州城内却是陷入了一片慌乱。
次日凌晨。广州城内的官员却也是接到了斥候报来的新的消息。陷入了一阵烦恼当中。广东制置使凌震立即召集广东都统苏刘义、转运使陈宝和王道夫等商量对策,顺便通报一下军情。
现在的形式对于广州来说,是比较严峻的。忽必烈任命江东宣慰使汉人张弘范为蒙古、汉军都元帅,赐上方宝剑,以李恒为副将。统领水陆之师各两万,分道南下。
目前张弘范已经到了潮州并且毫不费力的占领了惠州,现在厉兵秣马的积极四处排除斥候,意指广州,并沿途收编各路降军,和刘深所部水军相合之后,除了本部的两万精兵外,另有伪军近十万人,大小船只近千艘。只是被文天祥的失踪所迷惑,不敢轻易冒进。只是驻留在原地。但是相信以张弘范的心机,再加上征战多年所练就的敏锐战场嗅觉。相信领兵袭来是早晚的事情。
还有就是由李恒所部两万精兵,已经到达韶关,听闻斥候传来,南下之意已经昭然。除本部两万人外,另收编降军约有七万余人,对外号称十万大军,挥师南下也是迟早的事情。
还有就是大将军在雷州所遇见的败绩。西去之路已经被阿里海牙和史格所阻止。现在已经在崖山和国师还有信国公(文天祥)会师。建行朝于崖山之上。
通报过军情之后,制置使凌震环视一下众人,看着大家都是默不作声。也有些哑然,现在的广州城就像在暴风雨中悬挂在浪尖上的一叶孤舟,随时都可能朝不保夕。自己虽也是征战多年,但这么严峻的情况也是不多见。
一种无力的感觉之后,突的生出一股勇气,大声的朝众人道:“时值国家危难之秋,正所谓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希望诸君能在这个时候为国分忧,为朝廷分忧。敌军虽然势大,但我们大军岂是摆设不成。大家有什么策略,不妨说出来共议之?”
刚才听通报军情时的一股沉闷之气,慢慢的被凌震的话语驱散,大堂之上也慢慢的有了一些生机。王道夫首先清咳一声。起身道:“制置使大人说地对。元军虽然声势浩大。张弘范和李恒这些奸贼都是号称十数万大军。但是真正地精兵并不多。我们前段时间。连塔出所率领地蒙古骑兵都可以尽歼之。况这些乌合之众乎。”
“本官不才。愿率兵五万前往清远县迎敌。携国师之飞来峡大捷余威。御敌于广州之外。但穷道夫之力。也不叫那李恒靠近广州半步!”
说罢。向凌震抱拳请命。一时间倒也是威严四顾。把堂上众人地士气有提高了不少。凌震点头暗许。但是一转念间。想起了什么似地。回道:“国师在时。你也曾言道。要以游击之术抗御元军。但是王尚书方才所言。却是要和那李恒刀锋相见。岂不是有违你和国师之前言乎?”
问罢。堂上众人都看向王道夫。等他回答这个问题。
王道夫轻轻一笑。然后收住笑容道:“制置使大人。还有在座地诸位大人。大家难道没有看出来吗?现在我们广州城。缺乏地是什么?”
“是什么?”陈宝在一旁问道。
苏刘义在一边白了陈宝一眼,出言道:“王尚书所言极是,我们广州城缺乏的是一股士气。不说方才诸位大人了,就连末将听闻形势这样的严峻,也是止不住的心里冒出一股寒气,咱们尚且如此,更不要说所部之下那些士卒了。”
陈宝这才明白过来,连声道:“不可,王尚书此议太过凶险,那李恒对外号称十万之众,真实的最少也会有八万人马?此次王尚书言道只带五万人马?万万不可如此轻敌。”
王道夫哈哈一笑。道:“谢谢转运使大人如此关心,其实本官此去清远御敌,还是尽量不和敌人正面交战,只是拖延元军的出兵速度,为广州城防进一步的加固做好准备,至于怎么和元军交战,王某自有打算,还容在下卖个关子如何。”
看见王道夫如此的说话,凌震感到有些欣慰,在上次广州之战中,王道夫所表现出的那种果断和坚韧。是自己亲眼看见的,对于王道夫办事,他还是比较放心的。
于是回过头来看向众人,道:“且不说王尚书如何御敌以及他出兵清远之策是否可行之。咱们现在商量一下,就算是尚书大人出兵清远抵御李恒的大军,那么关于近在惠州的张弘范所部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呢?”
听凌震说起,大家才想起来更近的还有张弘范在惠州一带盘桓,伺机而动,而且在东莞的驻军也比较少,大概只有三千余人,这个人数在张弘范的眼里根本上不值得一提。
凌震接着道:“我接到军报之后,有这样的打算,就是将东莞一带的驻军收缩回来,张弘范所率的两万元军虽然是骑兵步卒各半,皆属于陆上人马,但是他一路清剿收编的大部分是海盗残匪,加上刘深所部和他会合之后,那张弘范手下的水军比例相对的要占大部分的兵力。但是陆上的战力也不可小看。但是我们水军大部分都被大将军带去卫护朝廷,水上力量本就不是太强,以其防全部不如将力量收缩回来,在陆地上还有一拼之力。如果分心太多容易被其所乘。”
“制置使所言极是。”沉默半晌的苏刘义这个时候说起话来。“我们广州现在驻军一共不过九万左右,若是尚书大人带走五万人马去清远,则广州城防一定空虚,这个时间还不如将在外兵马全部收缩回来,那样的话,至少我们还有机会,还是散落在四周的话,容易被元军各个击破。”
“但是制置使大人可曾想过没有,大人说是要在陆地上和元军决一雌雄,但是张弘范指引水军前来袭之。我们该如何应对,要知道我们广州城几乎是四面环水啊。”
凌震也是一副苦恼的模样。摊手向苏刘义道:“苏都统所说我也明白,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手里只有这么多棋子,我也只能这样想,为了阻御元军从水上来袭扰,我暂时的意见就是还要发动和征集民壮,在粤江之中广种木桩,并临时征召一些渔民,仿照张参政大人前番做法,派人从水下凿沉大船,至于放过一些小船过来,则不会构成大的威胁,不知道我这样考虑都统和诸位大人有没有意见?”
苏刘义摇摇头道:“制置使大人此策虽好,但是咱们已经用过,也取得了一定的战绩,焉知张弘范等没有防备。”
这个时候王道夫突然插言道:“其实两位大人不用担心。想现在行朝在崖山,而我大宋主要水上力量大都云集在那里,之所以张弘范按兵不动,就是他还没有得到的确的消息,相信我们都已经知道行朝的所在,元军知道详细情况的时间也不会比咱们也不会太迟,本官所料不错的话,估计现在张弘范等已经知道行朝所确定位置,和朝廷比起啦,广州只是弹丸之地,引不起他们的丝毫注意,我们守护广州在其次,主要是阻止李恒大军和张弘范部会合才是上策。”
缓了一口气,想了想,又道:“元军一向自负,想来他们一旦知道行朝所在,定不屑于数路并攻广州,想来张弘范必定会从海上直奔崖山而去,留下李恒大军前来攻占广州城后和他一起会合。这样对他们才是上上之策,因为剿灭行朝才是大功一件。而我们只是小鱼小虾而已,他们肯定不会上心的。”
说完自嘲的笑了一声,很尴尬的望着周围诸人。
大家听王道夫如此说,想想也真的是这样,顿时大家都不做声,沉默起来。
过了一会,凌震才声音稍微显得嘶哑的说道:“王大人说的有道理。但是万一元军等围剿我们以后再去对付行朝,那么我们该如何自处呢?毕竟如果放任我们在这里,等他们攻打崖山之后,我们在其后方,也是会让元军感到后方不稳的。谁能容许有根刺扎在那儿呢?”
王道夫一听也有些道理,遂不多言,在那里沉思了起来。
苏刘义在一旁道:“刚才听制置使大人说要收缩力量和元军一拼,末将刚刚想起了,我们为什么不暂时弃守广州,也往崖山直奔行朝,那样我们的大宋岂不是可以讲拳头攥的更紧一些吗?”
王道夫正在沉思,听见苏刘义这样说,忙阻止道:“不可,崖山附近,能有多大的地方,能养活多少人马,我们不去,行朝吃力不吃力先不说,我们若是也赶过去,行朝光是给养恐怕就是难以为继了。更何况,如果我们力量过于集中,则元军则可放心其他地方,那么他们也可以再从它处调兵,那么以来,我们真的是无可逃遁了。”
商议了半天,他们又回到守不守广州的**上,凌震有些无可奈何了。事情总是要下一个决心,于是就道:“我们先将东莞的守兵模仿当时广州之战的做法,暂时隐匿起来,然后王大人也点兵准备发往清远县,然后苏都统协助本官将广州现状报于朝廷,等朝廷决断,想来国师现在行朝,广州城之所以能保住,也有他的一片心血,想来不会置广州于不顾的。”
众人一听都言道:“善”,遂去各自准备不提。
第二十三章 张翔泰来了
有些事情你不去想不代表别人不去想,有些事情你不去做不代表别人也不会去做。伤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啊——《官场新说》**
凌震的奏报到达崖山的时,已经三天以后了,也就是六月底。为了显示重视,特别指定由转运使陈宝亲自将奏折呈上。陈宝来到后,本来以为崖山一片是积极备战的景象,谁知道放眼看去,却是一副人心惶惶的模样。
陈宝也觉得是莫名其妙的。找到原来同在大将军旗下的几位同僚一问,马上就知道事情症结的所在。
原来,就在姜明见过杨太后的第二天的朝会上,当皇太后缓缓说出自己的本意后。在临时的朝堂之上却是引起了轩然大波。各种声音都体现了出来。
奇怪的是,这次杨太后出奇没有理会任何呼声,也没有给任何大臣打好招呼,就直接在朝议上说了出来,这样才会起那么大的波澜。
首先就是坚守礼教的陆秀夫,以没有国师尚公主之先例予以恳请太后收回成命。最后以鸿儿身份不足于皇室匹配而不赞同。随之附和的有张镇孙等人。甚至传闻文天祥也颇有微词,但是碍于和姜明的关系不好名言。
然后就是大将军张世杰勃然大怒。认为是杨太后和现在的朝廷已经不相信自己,也开始发难,甚至扬言要誓师北征,以证明自己对大宋的忠诚。
而被杨太后驸马后的国师姜明,却保持了出奇的沉默,不推辞也不为自己分辨,一时间朝廷上下分成几派,在那里相互争吵不休,顿时杨太后的皇室身份显得单薄起来,一直被几位大臣围着劝谏收回成命。
俗话说,上面的态度决定着下面的人心所向。由于朝廷上层的纷争,才导致了下面人心惶惶。文天祥这一系还好些,毕竟自己的统帅没有明着表明自己的态度,而且自家统帅和国师平时私交还是不错,所以表现较为平稳,还是按部就班的在那里督建行宫和兵营。一如既往的在那里操练。
而随张世杰来的人马可是不一样了,张世杰已经带领他们转战南北三年有余,虽然是胜少败多,但是张世杰在军中的威望依旧是无人可以替代,也是盛传中的四朝老臣,拥立两朝皇帝的人物,在平常的眼中也是不得了的事情了。对于这种人还是有很多人愿意拥戴的。
陈宝得知这种情况。立即打消了直接见驾地念头。毕竟他是大将军一系地人。面对这种朝廷纷争。一定要先打听出大将军地立场和主张。否则待到觐见皇上和皇太后地时候。肯定要问及广州一脉地看法。虽然自己还不知道凌震他们地立场。但是必要地时间按照大将军地意思去做。还是对自己是无害地。
于是干脆就收拾了一下。直奔大将军张世杰地住处而去。
姜明最近也是十分地郁闷。本来一件十分简单地事情。在莫名其妙地情况下。被杨太后搞地复杂化了。
他没有想到杨太后那么着急地就把事情就抖露了出来。至少也要先垂询一下几位心腹大臣地意见吧。更没有想到地是关于和鸿儿地婚事会被那么多人反对。估计除了全真七子中地王阿强和柳七伤之外。满朝地文武大臣竟然没有一个赞成地。就连文天祥也保持着暧昧地态度。不出面支持一下。
姜明也注意到了。基本上焦点都是集中在鸿儿地这个公主地身份上。如果没有这个公主地身份。估计每个人听闻到这样地赐婚。只会前来道贺或者恭喜了。那会有人反对呢?但是至于吗?毕竟只是一个义女而已。也没有什么血缘关系。至于诸位大臣地反对那么大吗?
鸿儿最近几天也没有再去杨太后地行宫。一直在陪着姜明在家中养病。养病只是一个借口。姜明实在是受不了百官地轮流盘诘。彷佛一切都是他在后面主持一样。百官奈何不了杨太后和皇上。只会劝谏。而对于他这个国师。抛除表面上地敬畏之外。姜明才发现。还真地没有几个人拿他当一回事。
在陈宝去见大将军张世杰的同时,而姜明和鸿儿、柳七伤还有王阿强在房间内也在商量着以后的打算。羞于是自己要出嫁的问题,鸿儿有很多话在众人或者姜明的面前说不出来,而王阿强更是一个嘴里藏不住话的粗人。只有柳七伤还算可以和姜明一起商议下。
六月的天气在南方已经很热了,姜明虽然明显的感觉到没有七百年后那个时代燥热,但是没有现代化电器,只能靠扇子和凉水来消暑的情况下,还是比较难以忍受,屋内的气氛显的很沉闷,几个人好像一直在轮流擦汗,没有人说话。
这个时候姜明不由的又想起张翔泰的好处来,虽然张翔泰差点没有把自己卖给忽必烈,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对于这个老先生,却是始终提不起恨意来。按照常理说张翔泰此刻应该是十分惶然才是,再不济也要先给儿子打声招呼,让张镇孙试探一下自己的态度,但是张镇孙却是好像完全不知情的模样。
待到这个时候,才能体会出老人家的可贵来,现在朝廷的这样的局势,完全不是姜明和柳七伤几个年轻人能完全把握和掌控的了。至少面对百官的态度,姜明就是有些不明白,一直以来受电视剧或者电影的影响,以为朝野一旦有了纷争,就势必会分成正反两派,为各自的利益出发。
但是这次却是朝野一致的针对他来说事。意见是出奇的统一,逼的杨太后始终下不了决断,也逼的自己非要以称病的方式来避嫌。这个是他预想不到的。原本想是很简单的事情,本来就是自己的婚姻大事,最多是鸿儿冠了一个公主的名衔,虽然说在明面上是杨太后为了拉拢自己或者是要取得一定的军权而行动,但是毕竟是自己的亲生骨肉死了,只剩下杨太后自己,为自己谋求一些福祉也是理所当然的,就凭自己一个国师的身份,能给这些大臣带来多少威胁呢?
还是鸿儿跟着张翔泰的时间比较长了一点,再则他从离开全真教以后,曾经在蒲氏家族待了很久一段时间,首先说道:“以属下看来,主要还是国师你的身份过于敏感,首先你不是读书人出身,要受到陆秀夫和张镇孙等士大夫的排挤,为他们所不齿,认为你的出身不行,不是同道中人,这个也是文大人之所以一直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