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葬宋-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蝗虫”和“寄生虫”。
“走到一个地方吃光一个地方,然后再走到另外的地方吃光他。专门破坏,不事生产。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创造,美其名曰逐水草而居,当水草满足不了他们的胃口时,牧羊人就变成了战士,收割其他人的生命。”
姜明一边心里念叨着,一边感慨的望着这个已经面目全非的城市。
广州城在他们撤出的时候基本上已经是一座空城了,但是在这个空城的基础上,房屋基本上被拆了个干净,只留有限的几座胡商所住的大宅,城里原来沿街两排刚刚发芽的柳树也不见了,可能是被元军砍了烧火做饭了吧。大街小巷满是人或者马的便溺,显得十分的凌乱不堪。
这次收复广州显得颇为顺利,当塔出的那三千骑兵跑到了广州城后,吕师夔就感到了事情的严重性,连忙布置城防,但是塔出进城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破坏城内的布防,他们认为城墙是挡住他们蒙古勇士前进的障碍,要不是吕师夔苦苦哀求,差点就连城墙也拆了,但是以前所布置的箭楼、枪池等防卫措施都被破坏了。尽管塔出一走,吕师夔就着人修复,但是那里还来的急呢?
三千骑兵,来到广州之后,却只是补充了一下给养,便呼啸着去救塔出,吕师夔劝解不及,只能认命,只好加紧修复城防,但是还没有准备好,文天祥率大军从北面杀了过来,而杜浒、赵孟荣率军从东莞杀来,此时隐藏于东圃和番禺茭塘的王道夫,也率众一万杀出,措手不及之下,吕师夔只好投降了事,以叛国之罪名,投入大牢。
文天祥、张镇孙和凌震等人早就在制置使府等着他,粤王殿下也从东莞赶了过来,大家齐聚一堂,无非是为了迎驾广州的事情。
陆秀夫和张镇孙是理所当然的主张立即迎接圣驾回转广州,虽然文天祥也十分的向往,但是也抱有太大的希望,多年的经验告诉他,没有那么简单。但是至于为什么,他也说不上来。
大家都在等待姜明的到来,此次消灭蒙古大军万余,诛杀塔出,虽然从表面上看似乎不关姜明什么事情,姜明也好像没有做过什么。但是他们都知道,每一步好像都和姜明的先见之明分不开。这个国师仿佛真的有未卜先知的本事,要不怎么会知道广州城守不住,怎么会知道塔出的北上,再往前看,他怎么会知道在十字门附近的那一场海上的飓风。一切的一切都在他们心里充满了疑问。
甚至他们猜测其姜明神秘的出身。好像凭空而至一样,虽然带有“大贤良师”的信物,但是他们经过多次各方面的试探,却发现这个所谓的国师对于“大贤良师”好像一点印象都没有,这个才是他们最感到不可思议的地方。
姜明只顾看着沿路被蒙古人破坏地地方。一点也没有想到大家都在等着他。心里感慨着蒙古人地破坏本领。从进城一直到制置使府。一直走了一个多时辰。
到了制置使府。没有经过通报。早已经等候在门口地军士把他直接请到了大厅众人议事地地方。还未走进。就听到了一阵争吵声。不觉地有些诧异。在他心目中。陆秀夫、张镇孙和文天祥等人都是饱学之士。在相处地一段时光里。也觉得都是一些谦谦君子。应该不会当众喧哗吧。
想到这里。就连忙地走了进去。才发现陆秀夫和文天祥两人脸色都是红红地。不禁一阵地头痛。
心想。你们在后世也算得上齐名地“宋末三杰”。有什么事情不能好好说呢?从在东莞练兵。到伏击塔出。他们两个人表现出惊人地相互排斥性。就算是意见一致。也不愿意互相合作。这个到底是为什么呢?
见到姜明进来。大家起身。相互寒暄以后。才慢慢说出争执地原因。
原来大家看见姜明还没有到来。就先商量一下关于迎驾地事情。但是达成迎驾地一致后。陆秀夫却让文天祥回到自己地治下去。也就是让文天祥带兵仍然回南剑州。继续为福州守好门户。以备朝廷返回福州建立行朝。其实文天祥也没有说什么。只是以为。这次也算是立了功劳。你总要让我朝见一下皇上吧。
陆秀夫却讥笑文天祥,你这算是什么功劳,这里是在广州治下,在国师和张制置使的带领之下反击的元军,你过来之时锦上添花而已,见皇上?见皇上还要追究你丢失江西的事情。
陆秀夫这样说,才引起了文天祥的恼怒,而张镇孙等也不好说什么,只能尴尬的站在那里看他们二人争执。
姜明听说也啼笑皆非,这个算是什么啊,刚刚一场小胜,便又开始互相排斥,难道就不担心元军的报复和下一步的归属吗?这些文人不会觉得这次胜利,就可以吓阻到元朝不再进攻?以后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吧?
“一定要把这两个人分开”。心里打定主意以后,遂笑脸将其二人分开。分别坐好后,大家才商议如何迎接圣驾,什么时间动身为宜。
姜明一直在想以后该如何去做,现在历史早就偏离了他所知道的轨迹,以后将要发生什么事情,让他变的再次迷茫了,再商议中,除了刻意的让陆秀夫和张镇孙二人作为迎接圣驾的人选之外,他一直在想着以后该做些什么。
也许经过这场战斗,以后的一切都会变吧,毕竟历史的轨迹已经改变了。这样也许是最好的结果,那他就不用再做些什么了,找个机会慢慢的、悄悄的离开,带着鸿儿找一个没有人去过的山谷隐居多好啊。
想到这儿,姜明回头看了一眼站在他身后,面带黑纱,一言不发而两眼带着冷漠的鸿儿,最近他们几乎是形影不离了,就算是围歼塔出,鸿儿也一直伴随在他的身边,除了很少和姜明说话外,但是男人谁不想要一个少说话的女人呢?
姜明心里一笑,又转过头来,继续商量着迎接圣驾的事情。
与此同时。大屿山岛西北部的东涌临时行宫处。杨太后满脸担心的望着在床上躺着的小皇帝。天气慢慢的转暖了,但是小皇帝的病却慢慢的加重,吃一点东西都会吐出来,好像仍然在海上经历大风大浪一样。不免给朝廷和他带来无比的忧伤。
而张世杰、杨亮节带来的飞来峡的胜利,多少给众人增加了不少喜悦。为了让妹妹高兴,杨亮节特意给杨太后道喜道:“太后,皇上洪福齐天,这次总算打大胜仗了!看来皇上的病情康复也是指日可待了。”
杨太后果然愁容稍稍消退了一些,勉强露出微微的笑,说:“真是喜事啊。渡海以来,这还是我们在陆上打的第一次大胜仗。”
张世杰顺势道:“禀太后,这次不仅杀敌一万余,还更诛首恶元江西右丞相塔出。更是又收复广州。逼得元将叛将吕师夔无奈之下,率众投诚,现在被关押在广州城内,等候皇上和太后发落。”
杨太后闻听高兴地说:“兵士们打仗,不论胜败,都是吃了苦的。看来我们返回广州在即,就把余粮拿出来,犒劳一下跟随我们的军士,也算是一种庆祝吧!”
张世杰好像要说些什么,但是还是没有说,顿顿足后领旨而去,忙着张罗布置去了。
当天夕阳西坠时分,鳞次栉比的大舸小船,在落日金辉的夕映下,好一番热闹景象。兵士们忙着送酒、端肉、凑席、用餐,兵船之上,飘荡着阵阵鱼肉香。大家欢天喜地享受着太后娘娘给予的恩赐。

第三十章 明争暗斗

看着灯火通明的大小船只,听着士兵们高兴的呼朋唤友的声音。此刻的杨太后正静静的站在帝舟的船楼上,出神的想着什么。
他的哥哥杨亮节正站在他的身后,也没有出声,宫女及侍从们都被打发到下面去了,只有杨亮节带来的两名心腹亲兵站在下一层的楼梯旁边,警惕的看着四周,阻止别人在上去。
过了良久,杨太后才慢慢的叹了一口气,回过身来,面对着自己的哥哥,问道:“陈丞相和大将军私下见面了?你确定吗?”
“太后,十分确定,是微臣的一个亲兵目睹着大将军在天黑前进了陈宜中的住处,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接到任何消息说大将军出来。”虽然作为哥哥,但是杨亮节还是很恭敬的说道。
“其实大将军和丞相身为一殿之臣,见面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杨太后淡淡的说道。
“可是丞相和大将军一向都不对付,这两个人不说势同水火吧,平时也意见相左,而且张世杰一向都看不起陈宜中,听说有关“逃跑丞相”就是张世杰首先传出来的。但是这次他能主动找陈宜中,还不能说明问题吗?”杨亮节认真的分析道。
“说明了什么问题,这次广州大胜,给元军一个打击,也大振了我军声威,他们一起商量我们圣驾回广州的细节,也是可以理解的。”杨太后还是那么的不温不火的。
听到自己妹妹这样的反应,杨亮节脸瞬间的红了,嗓子也低沉起来:“太后,我得到消息,张世杰他们似乎不想去广州。正在联合陈宜中等一众老臣子来准备向太后谏言呢?”
杨太后这才有些惊讶,但是只是眼光稍稍显得乱了点,有些失神。问道:“传言是怎么说的?”
“他们说广州是险地,不能贸然回去,因为这次蒙古人吃了那么大的亏,肯定是不计后果的报复,如果谁建议皇上和皇太后现在就回去,就是不忠于朝廷。是大宋的罪人。”
“是不是大宋地罪人还由不得他们说吧?”杨太后终于从语气中显示出不耐。然后问道:“都有谁这样说了?附和地人多不多?”
看着妹妹终于有些重视。杨亮节心里也提**精神。回道:“现在还不知道。不过明天早上就知道了。现在大好形势之下。我们去广州。可以稳定大部分地军心和民心。而且广州哪里水网交错。无论是攻是守。是进是退都有章可循。我们总是在海上漂流也不是办法啊!”
低下头来做思索状。沉吟了一会说道:“为什么他们在这种形式之下不愿意去广州呢?”
看着这个表面聪明但是又忠心耿耿地哥哥。杨太后露出一丝笑意。“好了。你不要乱想了。去不去广州。大臣们自有决断。自会报给皇上和我批复地。还有就是你身为外戚。还是少关心一些政事为好。以免落人口实。又该弹劾你了。”
杨亮节一听。明显觉得有些不服气。但是也不好反驳妹妹什么。只好收声不语。
杨太后凝视了他一会。慢慢地说道:“哥哥。你对皇上和我是忠心耿耿地。这个我知道。但是事情没有你想象地那么简单。这只是几位臣下在互相争权而已。不用放在心上。大将军不愿意我们去广州。因为广州有张镇孙在那里。张制置使在那里经营了多年了。他大将军去就不是一言九鼎了。所以大将军不想去。”
“那陈宜中呢?”杨亮节接着问道。
“陈宜中是一个聪明人,他懂得做对自己最有利的事情,也明白自己在一个什么样子的处境,聪明人总是会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
“太后是说,他会同意大将军的意见,不去广州。”
“我也会同意的,你也没有想一下,这是在谁的船上,被谁保护着,不同意又怎么样呢?本宫也是一个聪明人。不是吗?”杨太后忽然的惨然一笑,弄得杨亮节有些莫名其妙感到一阵的心寒。
杨太后转过身去,又看向那远处传来的点点火光,“但愿国师说的是对的,至少我把粤王给送出去了,希望能给大宋留一点种子。”这些话是她在心里说的,杨亮节肯定不会听到。
陈宜中住处,闪着昏暗的烛光,由于条件有限,所共给每个大臣的蜡烛也是有限的,所以只点了一只蜡烛,显得屋内有些阴森森的。
只听得见陈宜中问道:“大将军这次真的不打算去广州,那么圣驾自然也不会去的了?”
张世杰立刻气哼哼的回道:“去广州,那不是把陛下和皇太后往险境里面送吗?况广州的根基还不稳,随时要承受张弘范、李恒从江西,阿里牙海从韶关。甚至在两广不同的地方遭受疯狂的报复。塔出是忽必烈的爱将,他的死总是要有人承担起责任的。我们现在去广州,无疑是把陛下和皇太后往虎口里面送!丞相可能看明白。”
“太后那边肯定不会同意的,何况陛下现在多病,皇太后也急需要找一个比较稳定的地方进行疗养。”陈宜中想了一下又提出了一个疑问。
“只要丞相没有疑问,同意本将军的建议,皇太后那边世杰自会前去说服。”张世杰拍拍自己的胸口保证道。
陈宜中那里还是没有吐口,继续担忧道:“那么广州那边的将士们该怎么看呢?刚立新功,本意就是迎接圣驾,圣驾不至,岂不凉了众将士的心吗?”
张世杰看陈宜中在那里诸多推脱,已经有些不耐烦了。站起霍然问道:“丞相其实不用顾左右而言他,世杰只是前来听从丞相的教诲,以及看看丞相有没有意见,陈大人只用说出自己的顾虑就好,不用担心其他人。关于广州诸位,朝廷自然不会亏待他们。”
陈宜中见张世杰有些急了,忙笑道:“既然大将军早有定计,敝人自当尊重大将军的意思,刚刚所提,不过是为大将军拾遗补缺而已,大将军不要见怪。”
看到陈宜中依从,张世杰才又坐了下来,同陈宜中商量道:“我欲调张镇孙和陆秀夫回来,一起随侍陛下左右,朝夕问对,以张状元大才和陆大人的沉稳对陛下定有帮助。”
“那广州那边呢?”陈宜中趁机试探道。
“我欲遣大将苏刘义和陈宝协助凌震在广州布防,以稳定局势,然后以文大人布防潮州、海丰和梅州一线,阻挡元军从这个方向进入,我大军还是要往碙州一行。扩大自己的根基,这样我们多面开花,更有保证一些。敢问丞相,不知我此议可适当否?”
说完就盯着陈宜中,看看他的反应,陈宜中见状不由的苦笑。他有什么可以说的呢?张世杰已经安排好了。只得道:“大将军深谋远虑,敝人深感不如,就按大将军说的办吧。不过,”陈宜中顿了一下,有些担忧的问道:“你还没有说有关粤王和国师的去向呢?”
张世杰浑然不在意的模样道:“国师大才,肯定是要辅佐粤王殿下的,至于粤王殿下既是粤王,肯定是要在广州了!”
陈宜中低头不语,陷入了沉思中。上次从广州过来的人带来姜明传过来的信息,说是郑虎臣突然失踪了,他心里感到了有一丝的不安,又缺少了一个可以商量的人,现在只能依从张世杰的安排。可是他还是那么的不安心。想到了这里,突然被张世杰打断,只听见问道:“丞相以为如何呢?”
陈宜中才回过神来,慢慢的说:“一切由大将军安排吧,此间事情一了,我想还是去占城一趟,大将军不是说过多面开花吗?我去占城,如果有意外的收获也是说不定的。”
张世杰一时无语。屋中陷入了一篇沉静。

第三十一章 轨迹

陆秀夫和张镇孙去迎接圣驾走了还不到五天,一直都没有回来。姜明他们却迎来了一个很令人费解的圣旨。
前来传旨的是两员武将就已经够令人不知道怎么回事了,内容却是更让人摸不着头脑,让粤王继续镇守广州,国师辅佐这个倒是没有什么疑问,因为本来就是这样的,但是改封凌震为广东制置使、王道夫加封为大学士兼兵部尚书,这些虽然也能说过去。但是剩下的内容却让姜明心里“咯噔”一声。脑子暂时失去了知觉似得,一时间迷茫起来。
圣旨上是这样写的,“诏加文天祥为少保衔、封信国公,封母曾氏为齐魏国夫人,赐黄金三百两以示慰劳,同都督置府梅州,共举抗元大计。”
就是这么一句话,开始姜明觉得有些熟悉,但是仔细的品味一下,这个诏命应该是孤立在外持续奋战的文天祥,好不容易得悉端宗病逝赵昺继位的消息,心里没明白,无法继续地孤军战斗下去了。于是便令使者向新帝上表,自劾兵败江西之罪,请求入侍崖山行朝,合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