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葬宋- 第1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身后在插上一刀的。
因为海都接二连三的对山西、陕西等地的袭扰,要不是仗着有多年统治的积累,再加上海都的原本用意不过是掠夺物资,还没有做好长期占领的准备,恐怕这几个地方的控制权早就被大宋和海都瓜分了。
而江南没有了战争灾害,在没有了天敌,而姜明开始又大力的提倡商业发展的情况之下,在短短的数年之内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对于现在的大好形势,姜明本来应该感到高兴才是,但是他突然发现自己却失去了前进的方向。
以前他都是靠着自己熟知的历史,还有那满腔的热血来做每一件事情,但是现在呢?在没有退出政事堂之前,他已经迷茫着不知道该将大宋带向何方。是乘着有兵有权的发动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变革吗?
想想历朝各代的变革,不管是在宋朝时发生过的还是没有发生过的,那一起变革不是充满着血腥。中国几千年以来,儒家思想要一直占主导地位,因为儒家思想是最适合农业社会的管理思想。
想要改变一个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文化,变革也就成了革命,革命一旦发生,往往是玉石俱焚,让一个国家很多年都缓不过元气来。因为革命在他的眼里就要推翻这个封建的王朝,推翻这个固有几千年的制度,否则,变革只能是一纸空谈,看看文天祥和陆秀夫等人对大宋的忠心,恐怕到时间第一个出来剿灭自己的就是他们了,于他们对抗,也就是和姜明后世中的气节之臣对抗,对于这些,姜明还是有些心虚的。
就算是能推翻封建制度又怎么样呢?一旦旧的制度被推翻后,因为革命思想的不同,分裂成几派的革命各方消灭起竞争对手来总是更残忍,最好的例子就是法国大革命,姜明曾经仔细看过那段历史,鲜血能压得人透不过气来。
对于个人幻想而言,做一个压倒一切的强者当然最爽,问题是一旦成了被压倒者,结局就不那么妙了。想像一下,当你头天还要把意见不同者从精神到肉体上一块消灭,第二天却发现自己被其他势力同样处理,会不会很悲哀。
更何况姜明还没有做那种强者的勇气,所以,在之前,他一直在退让着,因为他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善后的事情,中国的路究竟在何方,他在知道铁穆耳的死讯之后,决定由中国自己来决定。
好在自己已经建立起江南宋朝的信心,以及对外扩张的心理,一般的情况说,抛除南宋原来实行的朝廷、府州、县三级政制,在朝廷与府、州间设“路”以划区管理,改变了宰相、执政、枢密院长官合署办公,三省、枢密院实际上只设办事机构等措施的制度,直接建立各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自治,也算是为大宋以后复辟**经济,由皇室一言之堂埋下了对抗的种子。
而建立政务院和军务院,来限制政事堂和军事堂的权力,再由后者限制皇权,也是在这个动荡的时代做出的最大努力,否则,姜明只好想办法自己当皇上了,可是当了皇帝又怎么样呢?不是还要靠自己的一言之决来进行已经畸形的变革吗?
否则,只能看着内斗横生,各派林立之下没有硝烟的厮杀。但是强权之下的变革能起到作用吗?姜明不敢保证,因为他在后世只是一个理科研究生而已,并不是政治和经济学的研究生,他不能判断一个事情的始末到底如何,只能选择以退为进的方法。
其实在陆秀夫刚刚到太湖的时候,姜明已经知道是来找自己做什么的了,于是让鸿儿准备下了那份请求省亲的奏折,他决定暂时回避一下,以前之所以退出政事堂仍然在朝廷的周围观察着局势,是为了巩固赤红军的地位和对自己的忠臣。
另外就是要将太湖的军工基地把握在自己的手中,通过几年的努力,他做到了,由于他的存在,赤红军显得超拖于其他军队之外,姜明深信,只要有了这只军队,对于江南的各方势力都是一种威慑。
姜明这次的离开,正是要置身于事外。用局外人的身份看看事态的发展,正如他初回大宋时一样,用后世的眼光观察一下,大宋,也就是中国的路,到底在何方何地?不过现在他有充分的资本,来促使大宋变革的加速。
姜明这样出神的想着,身后传来鸿儿轻轻的咳嗽声,留恋似得看着东方的渐渐升高的太阳,转过头来看向已走到自己身边的鸿儿,轻声的问道:“宏儿呢?”
鸿儿的脸一下子变的火烫了起来,在为儿子起名时,姜明执意将名字叫做“姜宏”,说是这样以后叫着省心,叫一声,两个人都过来了。鸿儿没有办法,也只好由他。
看着脸色凝重的姜明,鸿儿不由的将手递给他握了起来,并没有说话,只是和他并肩的站着,看向远方那一丛丛的波涛。

第一百五十三章 十年(十七)

一晃眼,中兴的年号已经过了十年,此时的姜明虽然身在台湾,却是丝毫没有放松对内陆的注意,而来往穿梭的商船就是他的耳目。
在形式上在泉州待了一段日子,随即姜明就以东南宣抚使,署理台湾、琉球和吕宋事宜,兼市舶司总使。管理海外通商的身份来到了台湾居住,当然居住的不是珠海,而是台中盆地的行宫所在。
珠海仍旧由许继荣来打理,经过近十年的磨练,许继荣已经顺利的完成从一个军人到一个执政者的转变。在陈宜中前几年等同于手把手的教导下,许继荣在大家离开台湾之后,萧规曹随的将原来既定的政策执行的很好,珠海附近的农业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发展着,由于不是读书人出身,从而少了许多迂腐之气,也很少会看不起埋头耕作的百姓和已经下山归附的当地部落。
在他的带领之下,当地的土人基本上都已经慕名前来归附,有了耕作的方便,谁还会去终日上山打猎、下海捕鱼为生呢?再则,最原始的部落,本来就是因为人口很少,所以以亲族关系为基础,采取平均主义分配办法。
对社会的控制则靠传统和家长来维系,而无习惯法和政府权力。在台湾大部分的部落里面,还没有酋长的产生。年龄与性别相同的人具有同等社会地位。如有争执就按照传统准则进行调停,大家也普遍遵守这些准则。
以狩猎和采集经济为主,有。些则以渔业为主,或者以简单的自然农业为主,但是都保持著平均主义的性质,所以姜明和陈宜中所定的按需分配很容易的就将他们同化过来,并且成为其中的主要支持者。
也难怪姜明在深入了解之后,感。到还是这些部落比较容易管理,虽然以前的生活简单一些,但是这些人就像张白纸一样,在上面写上什么,那就是什么,生活的简单和落后,可以后天进行培养改进,但是这些人有没有经历过封建王朝制度侵害的基础,所以接受新事物显得更加容易一些。虽然还是有些部落的长老不愿意归附,但是抵挡不住长达十余年的慢慢侵蚀,在许多部落众人纷纷下山的情况之下,部落长老也只好扭扭捏捏的找到许继荣要求归属大宋的治理之内。
台湾范围内达到了一个空前。的团结,禁海令早已经随着朝廷的迁移废除,许多心恋家乡的百姓也都纷纷的被送回了故乡,因为相对于台湾,内陆更加需要人口来恢复生产。在十余年的时间,能够还心如止水的留在台湾的,不是原有的土著居民,就是已经融入了这个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成员。
许继荣的责任逐渐的被部落长老所代替,他所需。要做的,就是把握住台湾的守备。从大宋行朝中借回农耕的人才来教授台湾居民的种植就行了。本来自从张鹤迁移到太湖洞庭山后,基隆的守备也交与了他,忙的许继荣恨不得分身成几半,来回奔波着也是十分辛苦,不过自从姜明回来之后,他就可以放心的呆在台湾南部,专心的抓起生产来。
相对于太湖的军工厂,台湾也就是一个火药制作。占有很大的优势,至于其他矿源,还是要靠内陆来提供,因为台湾虽然有铁矿和煤矿,但是品质都不是太好,造出的精钢,用来做农具和船只上用处还可以,但是一旦造出兵器来,相对就差了很多,特别是火炮。为了达到射程,所需要的品质更加不是一般精钢就可以用的。
还在泉州还有倚洋铁矿和赤水铁矿、青阳铁矿。可以提供大量的铁矿石,开始的时候蒲家想用铁矿石换取基隆的钢炮和火药,被姜明及时的阻止了。他很明白无论是火药的配方还是精钢的锻造都是瞒不住人的,就算是火炮的制作,工艺也都很简单。是瞒不了多久的,但是他更加明白蒲家要那么多的火炮去做什么。
还不是为了去。支持海都的战争,因为江南为了保持一定的安定,经过政务院和政事堂统一口径,各府的私军不能超过五千人,按照蒲家的这个兑换速度和数量,估计短期之内就可以达到十人一门炮了,这个编制等于是自取灭亡。一个府光是炮兵编制吗?蒲家的用意也自然可以想到了。
姜明绝对不会允许现在北方的战争呈现一面倒的现象,要是一面倒,也要是宋军北伐的时候,在他的坚持下,铁矿石和钢炮终于达成了互相买卖的决定,从而使铁矿石的价格为钢炮造价的一成左右,成就了姜明这个军火暴利的源头。
也就是按照十成铁矿可以炼制成约三成精钢来算,五千斤铁矿石的价钱只能买一门钢炮,并且炮弹和火药还要另算,因为有镜子的利润在线,所以蒲家也只好捏着鼻子答应了,中兴七年,也就是姜明回来的那一年,由于泉州地震,受到惊吓的蒲寿庚生病后不愈而亡。此时他已经是八十五岁的高龄了,而其兄蒲寿晟早在中兴元年的时候就已经亡故,蒲家现在的主事是长子师文。
蒲师文对于姜明,自从在祥兴年间的围剿范文虎的船队时就打过交道,不知道怎么回事,对这个比自己小了很多岁的人,似乎有很大的戒心和畏惧。也就是这样的情况之下,双方的谈判才会那么快的就达成协议,一点也不像是经商世家所拥有的讨价还价水平。
时间过得真快,已经二十二岁的赵昺已经亲征六年了,在可以说是有所作为,也可以说是无所事事的情况下,在近几年中,一直下诏让姜明回到南京,此时的陆秀夫也已经五十八岁了,政事堂第二任主事也做了三年。在他的打理之下,朝政一直朝着稳定的方向发展,由于士族关系的制约,他一直都没有收回在文天祥手里的军事权力,收不回来的话,光评价蓝军的威慑,是无法制约赤红军的。
除了这一条之外,中兴皇帝赵昺在他辅佐之下,正式亲政之后英明果断,行事颇具太祖之风,在他的治理下慢慢有了些“神宗之治”的端倪。
在经济上,姜明所推行的鼓励工商、统一税收等政策受到了政事堂的重视,已经向全国推广。在政治上,亲政后三年内连续三次提高官员俸禄,以此来安抚无论是新任还是反正后的官员。期间,有张镇孙和邓光荐两人分别主持了一次秋帏科举后,从中间又选拔了不少归国或者苦读的士子,理学一派在朝堂之上声威大震。新任官员们兴高采烈地推行着“理学为本,杂学为用,吸纳百川,坚守纲常”的儒学观念。
除了姜明的署理台湾、琉球和吕宋坚持了按需分配的制度外,其他地方因为此举不合纲常而不予提倡,不过因为理学声威大振,政务院和军务院的光彩黯淡了一些。只有军事堂在文天祥的声望之下,依旧遵循着原来的规定,渐渐的,从内廷之中直接发出的各种诏令又多了起来,其中大部分都没有经过政务院的讨论,有的甚至在政事堂也只是象征性的说了一下而已,并不注重接受意见了。重新走回靠官员操守来自我监督的老路。不过这些措施得到了大部分官员,特别是新晋百官的一致拥戴,赵昺的英明与陆秀夫的沉稳在各地传颂。声势渐渐的浩大起来。
军事堂的主事文天祥和一众人员,一直勉强依靠张钰在云南的战功来支持着不至于被压倒,为了挽回一定的局面,文天祥不得不给张钰写信,让其在缅甸组织反攻,彻底将拖欢赶出云南等地。顺势收服西南诸国。并且陈说厉害,蓄力办成此事,为此,文天祥贡献了自己的破潮军工张钰驱使,以期早些达成目标。
张钰原来也是有这样的想法,不过是受到当时战略思想的约束,只能是打痛拖欢,暂时还不能和元朝站在对立面。因为在没有完全准备之下,大宋还想看到北方相互火拼。不想转移他们的视线。
得到军事堂文天祥的暗示,张钰很快的就明白了该怎么做了。
中兴八年的一个冬天,一个商队在云南莫名其妙的失踪,据称,这个商队所押运的物资是援助缅甸灾区的,这次商队遭劫事件,直接导致了缅甸受到灾害的百姓无法得到援救,死亡惨重,从而使缅甸的摄政国主不速速古里激愤异常,率领民众在驻缅甸的宋军营前请援,希望上朝能够为其主持公道。
在得到不速速古里全力供应军需和兵源的承诺后,张钰将此事迅速的经由水路呈报于南京城。并得到军事堂的极力支持后,于中兴九年开始对云南进行兴师问罪,兵分两路,一路主要有缅甸方面的军队为主,王阿强的雇佣军团辅助其由邦牙的马来城出发,杀往云南通西府、木邦路等地,驱赶景麻、顺宁府和开南宣慰司的元军,直捣昆明。

第一百五十四章 忽必烈之死

而另一路大军由张钰亲自率领,从蒙庆府直往普洱杀去昆明,同时请张僖兵分两路分别向云南行省梁王施加压力。一路由黄去疾领兵五万万,作势要经永宁南下取乌撒。一路由张僖率主力十五万,作势要经辰州、沅州,去攻占普定,后直趋云南。
梁王拖欢一时大惊,不知道宋军为何突然将矛头指向自己。更加不知道所谓的商队是属下那个将领所做,所以张钰在事先让其交出杀商队的凶手时,也不知道该如何解释,但是由于自己手下兵源复杂,兼一向在云南作威作福惯了,一时也不敢肯定是不是自己的属下做的,但是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宋军那里容许他再解释呢?
何况本来就是张钰的嫁祸之计,利用的就是拖欢年轻气盛,就算是栽赃给他也不屑解释,只是为了此次出兵于缅甸,于朝廷找个正当的借口而已。
在平日里面。拖欢那里在乎这么样子的一个对手,无论是宋军或者是缅甸当地的军队,都是以新招募的军队为主,要么就是曾经大元军队手下的败将而已,他那里会在乎这样的对手。现在不一样了,云南这个地方,由于经历了太多的征战,还有屡次的对西南诸国用兵,将士们虽然凶悍,但是对于蒙古兵的破坏力太强,只是惯于掠夺,不事生产。
几年前,由于没有余粮,就已经是强弩之末了,为了转嫁内部的矛盾,才屡次上西南诸国袭扰,企图用不断的征战和掠夺来弥补内部的需要,本来一切都是很顺利的,但是自从几年前大宋的自愿军驻扎到安南、万象和缅甸境内之后,他的日子可是不好过了,也不一定是打不过,而是打不起了。
大宋志愿军虽然说是自愿。参加援助缅甸的,但是身后毕竟是由大宋朝廷在那里撑腰,再则他们是帮助西南诸国抵抗元军的,当然其他诸国要倾力相助了,否则以后谁要是遇见什么困难还会来帮助你们呢?
无论是安南或者是缅甸,就算是。再远一些的暹罗,也是要人有人,要粮食给粮食,再则这里地处热带,种的稻米往往是一年可以种三次左右,无论怎么说,恢复元气都非常之快,而云南呢?
多山多水多丘陵,能进行农垦。的地方本来相对少的多,再加上蒙古人的横征暴敛,很多人都逃亡到西南诸地,就算留下一些土著部落,也是一向以渔猎为生,很少人去种植庄稼,所以近几年来一直靠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